三国:袁家逆子,开局摔玉玺 第696节
众文武聚齐之后,大都督陆逊在营中对众人道:
“逆贼刘备入寇我大乾,兵至夷陵。
我决定明日到刘备营前搦战,一探敌军虚实。
知己知彼,也好定计破贼。”
陆逊此言一出,王朗便起身笑道:
“哈哈哈…伯言,你用兵太过谨慎了。
刘备不过织席贩履之徒,也需如此大动干戈?”
陆逊为人谦逊,见王朗提出不同意见,也不动怒,而是平静地对王朗问道:
“以景兴先生之意,该当如何?”
王朗将手从衣袖中探出,笑道:
“大都督只管率军出战,待到两军阵前,吾只需一席话语,便可让刘备军士气崩溃。
让那诸葛亮哑口无言。
让那刘备三兄弟拱手来降。”
听了王朗之言,众文武都很意外。
王朗平时看上去挺机智的啊,司徒长史当得也很称职,还能为主公出谋划策。
怎么临到决战,突然有了这么个奇葩想法?
陆逊与王朗意见不同,对王朗道:
“景兴先生,你的想法是不错。
如果能兵不血刃迫降刘备,对我军确实有好处。
可据我所知,刘备此人志大不屈,乃当世枭雄。
关羽、张飞亦万人敌,三兄弟扶汉之心颇为坚定。
先生当真能劝降他们吗?”
庞统也摇晃着手中黑羽扇,对王朗道:
“那个…王长史,王兄…
别怪我没提醒你啊。
诸葛亮这人你可能不熟悉,此人辩才了得,绝非常人可比。
我与诸葛亮辩论,都辩不过他。
每次都被他气得一天吃不下去饭。
你要是阵前劝降诸葛亮,我可不敢保证,他能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
咱要不谨慎点,别去惹这一肚子气?”
庞统的话,王朗根本没听进去,他笑着对庞统道:
“士元先生太抬举那诸葛亮了。
想我当年任会稽太守之时,诸葛亮不过是一黄口孺子。
就算他口才再厉害,还能驳得过我不成?”
“现在我说能劝降刘备,诸位肯定不信。
这也不要紧。
待到对敌之时,便知我所言非虚。”
不论王朗说什么,陆逊、庞统等人就是不信他能劝降得了诸葛亮。
可王朗有如此高的积极性,他们也不好驳斥。
大将太史慈刚跟王朗切磋过武艺,对王朗很是欣赏。
他站起身来,力挺王朗道:
“景兴先生既然有良策说降敌军,末将觉得可以一试。
不过是阵前劝降而已,就算不成,我军也没什么损失。
而万一成了,那就可以兵不血刃退敌军。”
王朗笑道:
“对对对,就是这个道理。
还是子义将军明事理。”
第569章 孔明先生,为何要逆天行事?
王朗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并不是他小觑刘备等人,而是源自于王朗自身的经历。
想当年袁耀取江东之时,便用一席话语将王朗劝降,二人因此结下主臣之缘。
投效袁耀这些年,王朗平步青云,又深得袁耀信任,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既然主公袁耀当年能凭借一席话语劝降自己,那他王朗为何不能劝降刘备、诸葛亮?
当年主公袁耀劝降自己的话,王朗铭记心中。
只要把这番话说出去,刘备、诸葛亮等人安能不降?
王朗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都督陆逊也不好再阻拦。
他思索片刻,点头道:
“也好,那就让景兴先生一试。”
哪怕王朗说出花来,陆逊也觉得他的劝降之计,百分之百不会成功。
没有一丝侥幸成功的可能。
可太史慈所言也有道理,就算不成,也没什么损失。
既然王朗如此执着,陆逊索性就遂了他的意,让他试试。
翌日,陆逊统御大军,到刘备营前搦战。
刘备率军出营,身边有关羽、张飞、刘安等猛将护持,周围刀枪如林,旌旗密布。
刘备身披金甲,耀武扬威,早已不是当初四处流窜、寄人篱下的模样。
统率十万大军,征讨逆贼的刘备意气风发。
自从他出道起到现在,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更不用说还有诸葛亮、法正两个绝顶谋士跟随在刘备身边。
法正骑着战马,紧随刘备身侧。
诸葛亮则比较另类,坐着一辆四轮车,被众士卒推着来到阵前。
陆逊、庞统等人观察敌军,只见敌军军容严整、衣甲鲜明。
想必是有极为擅长练兵之人,训练出这支精兵。
按陆逊猜测,练兵之人很有可能是坐在四轮车上的诸葛亮。
此人号称卧龙,主公袁耀称其多智近妖,有鬼神莫测之能。
今日一见,陆逊觉得此人果然名不虚传。
这样的人物,岂是王朗所能劝降?
不过王朗已经胯下海口,怎么着都要试上一试。
王朗策马来到阵前,一眼就看到了刘备等人。
刘备四兄弟,太有辨识度了。
一个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腰悬两柄宝剑,此人必是刘备了。
刘备身旁有一个穿着一身绿的红脸大汉,手握一柄大刀,定是关羽。
另一个黑甲大汉,浑身黑得像炭一样,手执丈八蛇矛,乃刘备三弟张飞。
还有一脸色蜡黄,身披褐甲的青年将军,应该是刘备的四弟刘安。
至于诸葛亮,羽扇纶巾,坐着一辆装逼轮椅…
不用问,正是此人无疑了。
王朗将手中大刀挂在马鞍上,对刘备拱方向手道:
“来者可是刘备将军?”
刘备见乾军出了个武将与自己问话,心中有些奇怪。
他对王朗应道:
“吾正是大汉皇叔、益州牧刘备。
上一篇:港综:让你吃瓜,吃瓜到大嫂身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