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袁家逆子,开局摔玉玺 第750节
迁都的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此事由太子全权负责,有敢阻碍迁都者,斩!”
“臣等遵命。”
商议妥当之后,朝廷立即宣布迁都金陵。
大乾百姓得知此事后,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天子迁都理所当然。
经过袁耀数年的经营,金陵城繁华无比,远不是寿春可比。
以大乾第一大城为国都,这不是理所当然之事吗?
天子不迁都,百姓们反而觉得不正常。
至于袁绍、曹操等诸侯,就更没有闲心去管袁术迁都的事情了。
明知道袁术迁都又能怎样?
他们还能出兵讨伐大乾不成?
这些攻打大乾的诸侯全部都吃了大亏,士卒伤亡惨重不说,连粮草辎重都损失了不少。
在短时间内,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大乾用兵。
对于袁术迁都这件事,他们唯一的感慨就是…
大乾越发不好对付了。
大乾以寿春为国都的时候,他们努努力还能派兵打到寿春,威胁大乾的都城,引得大乾上下震动。
现在人家迁都了,金陵是都城。
金陵有长江天险,累死曹操也打不过去。
大乾国都固若金汤、将士勇猛善战,他们该拿什么去打?
短时间内,曹操已无良策破敌,只能容忍袁术建立起来的大乾与大汉共存。
甚至如今的大汉,比大乾还弱小了不少。
迁都至金陵侯,袁耀召集麾下的心腹文武们商议大事。
袁耀坐于中间主位,对一众臣子们说道:
“袁绍、曹操、刘备等诸侯虽被我军击败,可他们潜力尚存。
经过数年休养之后,必然会对我大乾用兵。
诸位觉得,我大乾当何以应对?”
袁耀麾下谋臣鲁肃开口道:
“此战我军损失也不小,我大乾三线作战,耗费了大量财力。
现在想要劳师远征,攻打刘备、曹操并不妥当。
依臣之见,我大乾也当以休养生息为主。
只要我大乾国力强盛,击破诸侯、一统天下不过水到渠成之事。”
李儒也开口道:
“子敬之言,与臣不谋而合。
此战我军能够得胜,也是仰赖大乾国力冠绝天下。
如果我大乾能够持续扩大这个优势,那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当年秦能吞并六国,正是因为秦之国力碾压六国。
六国不论怎么打,结局都是输。”
“我大乾如今就如强秦一般,只需提升国力,一统天下不过时间问题。”
第612章 三省六部
袁耀点点头,对众文武道:
“诸卿所言极是,穷兵黩武、绝非我大乾立国之道。
现在诸侯已被我军击退,我大乾难得有一段可以从容发展的时间,正好施行新政。”
徐庶问道:
“不知主公所说的新政,究竟是什么?”
“改革官制、囤粮草、促民生!”
袁耀言简意赅地回答了徐庶的问题。
“大汉的官制,在孤看来并不妥当,拥有不少改良的空间。
这些时日孤想出一套新制,可以适用于我大乾。
孤已将此官职编写成书,诸位可以看一看,咱们共同探讨。”
袁耀所说的官员任用制度,正是三省六部制。
这套制度要比大汉的官制先进很多,还可以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在大乾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之下,三省六部制最为实用。
“史阿,把书给诸位大人发一发。”
史阿将袁耀编写的《三省六部制》分发下去,众臣看到之后,不由交口称赞。
这样的制度,确实能让大乾朝堂的运转更有效率。
刘晔看完《三省六部制》之后,对袁耀道:
“主公,臣以为此制要比大汉的官制优越许多。
若能施此法,乃我大乾百姓之福。
只是陛下那边…”
见刘晔担心袁术,袁耀笑道:
“我父皇确实不愿更改旧制,不过也不影响我们实施此策。
我可以跟父皇商议,将三公九卿保留下来。
让三公九卿之位,逐渐成为虚职,封赏给对我大乾劳苦功高的老臣。
而三省六部官员为实职,逐渐取代三公九卿的权力。”
刘晔闻言一脸钦佩地看着袁耀道:
“原来主公早就想好了应对之法。
主公算无遗策,臣佩服。”
贾诩说道:
“主公这样做,势必会架空陛下身边的一众旧臣。
这些旧臣本身倒不算什么,可他们的家族势力甚为庞大。
大族子弟,多在我大乾身居要职。
如果他们因此不满,恐怕会引起朝堂动荡。”
袁耀对贾诩笑道:
“孤定下的策略,一定要施行,容不得任何人忤逆。
他们不满也好,革职便是。”
贾诩问道:
“若是将一大批官吏革职…
那何人能顶替他们的职位?”
袁耀对众人道:
“孤在江东兴办书院已有数年,培养出了不少学子。
如今这些学子们已经学有所成,自然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入仕我大乾。
父皇麾下那些世家豪门的子弟们不让位,我大乾又哪有位置让他们一展才华呢?”
自袁耀一统江东之后,不惜重金在江东各郡兴办书院,传授百姓知识。
袁耀能生产出纸质书籍,兴办书院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花钱就行了。
而以大乾的富庶,袁耀根本不缺钱。
几年下来,第一批进入书院学习的学子们,已然学有所成。
他们未必是出将入相的大才,可担任一些基层官吏,倒是绰绰有余。
鲁肃说道:
“主公,若是以察举之法选拔人才,这些出身寒微的学子,恐怕难以被选上。”
上一篇:港综:让你吃瓜,吃瓜到大嫂身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