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地煞天罡,仙师无双! 第125节
秦国之人,这才得知,樊於期曾参与过成蟜作乱一事,或者说,成蟜之乱的起因,竟然是他。
一时间,骂者如云!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有用人之能,却无识人之明!
章台宫中。
对于樊於期提前收到消息出逃一事,嬴政其实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愤怒。
相反,比起樊於期,他更在意的还是其他人。
“先生说得没错,寡人确实是见到了一出好戏!”
嬴政声音低沉,语气有些复杂。
樊於期和成蟜叛乱一事有勾连,乃是他从苏玄口中获悉的,知道此事的人并没有几个,而后,他将此事交由昌平君去处理,结果却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樊於期提前逃走,显然是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如果是以往,他只会怀疑是他人,绝对不会怀疑到昌平君的头上,毕竟,昌平君身份显贵,和他关系亲密,是绝对不可能背叛于他的。
但现在的话,就不一定了。
樊於期没有死,对于嬴政来说,确实有些遗憾,不过,也仅仅只是遗憾罢了,说到底,成蟜一事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而且此番没有启用樊於期为将,让他攻赵,也没有带来更大的损失。
樊於期逃就逃了,迟早能够将他缉拿归案。
倒是借由樊於期,钓出了更大的鱼,知道在秦国的背后,另有他人潜藏,对于嬴政来说,已经算是有所收获了。
当然,就结果而言,并不足以让嬴政高兴,相反,他还有些难受。
心底,对昌平君,生出了一些戒备之意。
但嬴政终究还是选择了忍耐,而没有直接同昌平君撕破脸,他又向着苏玄问道:“先生认为,樊於期离开秦国之后,会去往哪里?”
“韩国已经覆灭,山东还有五国,若我推测的话,樊於期最有可能是去往燕国!”
“燕国?为何不是赵国?”嬴政有些不解。
当年成蟜作乱,失败之后,就是逃往了赵国,樊於期在成蟜一事之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他显然也是和赵国有所勾连,若真要去的话,也应该是逃往赵国才对,而非是从未有过交集的燕国。
“樊於期作为秦国大将,除去个人私德之外,能力还是有的,此番他畏罪潜逃,但只要他不傻,依旧看得清当前局势,韩国之后,秦国下一个动手的目标就是赵国~々。”
“他这个时候逃往赵国,万一赵国战事失利,很有可能被赵国拿来当做消弭秦国怒火的工具!”
“且秦赵之间仇怨深厚,他就算在赵国,也估计难以受到重用!”
“所以,他是不可能去往赵国的,只会是燕国。”
苏玄侃侃而谈,“至于为什么会是从无瓜葛的燕国?这当然得去问我们的燕国太子丹了!”
“竟然和燕丹有关?”嬴政觉得事情是越来越复杂了,竟然又牵扯进来了一个毫不相关的人。
对于燕丹,嬴政是有些嫉妒的,凭什么墨家能够为燕丹所用,但除此之外,这一年以来,燕丹在秦国极其守规矩,也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很好的履行了质子的职责,嬴政也没有去理会于他。
“燕丹和樊於期素不相识,但若是有人求到他的头上,让他写封书信,给个信物,让燕国之人收留于他,他显然也是会欣然同意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燕丹其实和韩非很相似!”
苏玄评价了一番燕丹。
至于哪里相似了,苏玄没有说。
嬴政也没有多问,只是将苏玄的这些话暗自记在了心头。
其实,苏玄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燕丹不仅和韩非相似,同样也和昌平君熊启很相似,他们三个人,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
都是为了故国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韩非的国已经灭了,他的命运似乎已经改写了。
剩下的,就只有燕丹和昌平君两人了。
为了保全燕国和楚国,他们依旧在努力的挣扎着。
聊完了樊於期,苏玄又向着嬴政问起了一个问题,“樊於期已经畏罪潜逃,王上可想好了,该以何人为将,征伐赵国?”
“李信如何?”
嬴政这段时间显然也是思虑过这个问题,于是给出了一个人选。
听到嬴政给出的人选,苏玄由衷无语了起来。
该怎么说呢?
嬴政用人的能力是有的,可惜识人的能力着实不怎么样。
赵高、李斯这两个还好一点,历史上等到他驾崩之后,才开始显露野心。而樊於期、昌平君、李信,则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各自显露出了问题。
樊於期,完全就是反骨上长了个人。
他曾是吕不韦门客,受吕不韦重用,担任秦国将军,结果呢,却因为憎恨吕不韦吕不韦纳妾盗国一事,鼓吹成蟜作乱,眼看成蟜叛乱不成,又果断出卖了成蟜,借助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得以摆脱罪名。
成蟜伏诛之后,他又继续在吕不韦麾下做事,等到吕不韦倒台,又投效了嬴政,一度受到嬴政重用。
若没有苏玄点出他有问题,他将会承嬴政之命,起兵攻赵,而后被赵将李牧所败,十万秦军,全军覆灭,李牧也会收获到对秦国的最大胜利,战败之后,樊於期不仅没有任何的惭愧之意,相反,还畏罪潜逃,跑到了燕国饰。
等到嬴政诛杀了他满门之后,他不仅不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还认为秦王不仁,遂襄助燕丹,行刺杀一事。
在他的一生之中,唯有最后自刎一事,可以说是有几分风骨,其余的事,实(诺钱赵)在是令人鄙夷。
除去樊於期之外,昌平君熊启,和秦王关系莫逆,却在紧要关头给了嬴政一记背刺,使得李信伐楚的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也辜负了嬴政的信任。
相较而言,李信虽然也有着种种缺点,但他却从未想过背叛,就算伐楚失败,那也是因为中了他人的诡计。
眼下嬴政给出的人选,总得来说,比樊於期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但苏玄想了想,还是否决了嬴政的提议,主要是因为昌平君熊启这时候就生出了异心,鬼知道让李信伐赵,他是否会在其中整什么幺蛾子。
“` 」我建议,让王翦将军领兵伐赵!”
苏玄的回复很简单,问就是王翦,谁叫王翦比较稳,从不打无把握的仗呢?他也是秦国诸多将领之中最不会出问题的一个
第一百八十四章 暗谋李牧
秦王政十年,就这样缓缓的过去了。
转眼之间,就来到了秦王政十一年。
过去的一年,对于韩国旧地的人而言,是新奇的一年,他们以秦国人的身份,过上了一整年,这一年时间里,他们努力的忘记韩国,适应秦国的一切。
律法、规矩乃至文字,都需要他们去重新学习,有人苦不堪言,对故国心怀念想,而对于底层的民众而言,这一年,却是前所未有的幸福年,在韩国还在的时候,无论是丰年还是凶年,他们都需要上缴极重的赋税,上层的官老爷,才懒得理会他们的死活。
秦国则不然,不仅在他们遭受灾情的时候,主动出手,拯救他们,尤其是去年,秦国更是推广新式农具,秦国的官吏主动指导他们播种,使得他们收获了一次大丰收。
更重要的是,秦国免去了他们几年的赋税。
这意味着,这些收获的粮食,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韩国故地的人,慢慢接受起了秦国。
而对于剩余的山东五国来说,这一年,也是倍感煎熬的一年。
因为秦国一战灭韩,使得山东五国,嗯,应该说是赵魏楚三国,这三国对秦国百般戒备了起来,生怕秦国对他们动兵。
燕国和齐国的话,一来,未曾和秦国接壤,二来,一者将太子送到秦国为质,987一者历来和秦国交好,唯秦国马首是瞻,齐王更是亲自来秦国拜会了一番。
就算秦国想要对他们出手,在没有覆灭其余几个国家,打通道路之前,也是难以直接攻打到他们的国境的。
不过到头来,赵、魏、楚三国,却是白紧张了一番。
秦国并没有对他们动兵。
但这一切,在秦王政十一年开春之后,就被打破了。
嬴政以王翦为将,李信为副将,领兵悍然攻赵!
最终,嬴政还是采纳了苏玄的建议,没有让李信为主将攻赵。
虽说他很想培养一番青年将领,但在意识到秦国水深,加之赵国有李牧为将,李信是很难从李牧的手中讨到便宜的,为了稳重起见,还是让王翦来担任将军。
王翦算是秦国老将了,论及资历,虽然比去年去世的王齮等人小上一些,但在王齮死后,已经是军中资历最老的将军了,他打仗向来稳重,让他领兵攻赵,嬴政很是放心。
当然,李信虽不可谓主将,但当做副将,跟随着王翦一道磨砺一番,也是可以的。
像当初的王齮,就是武(aied)安君白起的副将,李信跟随着王翦这等老将一道磨砺,不说他日可以成为武安君白起,能够积攒经验,成为下一个王齮也是可以的。
王翦确实是经验老道的将领,他统率秦军攻赵,虽然行军的速度算不上快,但却当得上一个稳扎稳打,因为他很清楚,这一战,并非是灭赵之战,只是去年秦国大丰收,仓库里的余粮太多了,需要找个地方消耗一些,同时,借助征伐赵国,来磨砺一番秦国的士卒,算是一种变相的练兵。
虽然行军速度不快,但王翦确实是连战连捷,他先攻克了平阳,后取武城,又斩杀了赵将扈辄,斩杀了五万赵军,直到东出上党,攻至太行附近之时,秦军,终于是遭遇到了阻碍。
因为赵国起用了李牧。
李牧以太行为天险,据山为城,虽然知道赵国军队无法力敌秦国大军,但借助山城之势,却是硬生生的将秦军给挡住了。
或许,倾尽秦国之力,在王翦的统率之下,依旧是可以攻破太行山城,全歼李牧大军,但那样一来,秦国也会损伤惨重。
这种冒险的事,如果是李信这等年轻人,或许会去做。
但王翦,却不会去做的。
于是乎,在眼见无法攻破李牧的防御之后,他果断的选择了退兵。
饶是如此,这一战,秦国依旧是取得了极大的优势。
上一篇: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下一篇:三国求生:开局获得百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