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来现代,历史崩了! 第532节
有人喃喃自语道:“恐怕这便是传说中的断头饭了吧……罢了罢了,管他那么多呢,趁着现在还有机会,赶紧多吃上几口吧,说不定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口福了。”
另一个人附和道:“说得极是啊!就算是面临死亡,能够在临行之前品尝一次御膳,也算得上是此生无憾!”
更有甚者直接豪迈地喊道:“可不是嘛,像咱们这种能用御膳当作断头饭的人可是寥寥无几啊!”
于是乎,许多大臣索性抛开了心中最后的一丝顾虑,开始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地大吃大喝起来。
不一会儿功夫,桌上的菜饭便被一扫而光。
但这些大臣似乎仍未满足,甚至还要求再加餐添菜。
一时间,整个御膳房内弥漫着一种既悲壮又滑稽的氛围。
御膳房
“师傅,饭菜不够了。”一个小太监急切的说道。
“什么情况,这些大臣难道昨天没吃饭吗?”御厨非常的疑惑。
自己可是按照标准提供的午餐。
正常来说,还有剩余。
“赶紧把火升起来!”
第315章 大秦虽大,就是缺油
众多大臣们纷纷挺着那圆滚滚好似怀胎数月般的肚子,步履盘跚地返回朝会之地。
他们心怀忐忑,静静地伫立着,等待着老朱的最终审判。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众人焦虑不安之时,朱棡与朱棣二人终于现身于大殿之上。
只见朱棡步伐坚定,昂首阔步地径直走向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并稳稳当当地坐了上去。
朱棡目光迅速扫视全场,当落在那些大臣们圆鼓鼓的肚皮时,不禁微微一愣,随后赶忙揉了揉自己的双眼,似乎想要确认眼前所见并非幻觉。
“各位爱卿,你们……你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个怎么都变成这般模样!“朱棡满脸惊愕地开口问道。
听到皇帝发问,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总不能说,大家准备共赴黄泉,走之前饱餐一顿。
片刻之后,才有几位大臣小心翼翼地回应道:
“回陛下,老臣并无大碍。“
“启禀陛下,今日之御膳实乃美味至极,微臣一不小心便吃得有些过量了。“
“陛下莫怪,微臣许久未曾品尝到如此佳肴,一时没能忍住,故而多食用了一些,还望陛下恕罪。“
不过,大臣的心思,明显不在朱棡身上。
见到老朱迟迟没有出现。
其中一位胆大些的臣子忍不住出声询问:“陛下,敢问太祖他老人家.?“
朱棡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缓声道:“父皇他老人家近日事务繁忙,无暇前来参与今日朝会。“
闻听此言,原本紧绷心弦的大臣们犹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心头瞬间涌起一阵狂喜。
老朱竟然没有现身!
这无疑让众人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暂且逃脱了一场可能危及生命的劫难。
只要从今往后大家在行事时能够谨小慎微、如履薄冰,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那么这件事情说不定就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烟消云散,再也无人提及和追查。
毕竟,如今所处的正德年间的大明朝与昔日洪武时期相较而言,着实有着天壤之别。
倘若依旧依照洪武大明时期那严苛到极致的律法来处置当下之事,恐怕在座的诸位大臣无一能够幸免。
若朱棡果真如此铁面无情地执行下去,那么整个正德大明的朝廷将会瞬间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有可能直接陷入瘫痪状态。
念及此处,那些原本始终惴惴不安、心弦紧绷的大臣们,那颗一直高悬于半空之中的心方才稍稍安稳了几分。
而当他们回忆起今日上午那些被强行拖拽而去的大臣之时,更是不禁心生感慨。
这些人当中,要么就是贪污受贿行径极其猖狂之辈,要么就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无耻恶徒。
他们在民间早已臭名昭著,声名狼藉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被拉去菜市口,也算是给大明剔除毒瘤。
此时此地,那些历经波折、幸运地得以留存下来的大臣们如梦初醒般意识到,今天早上所经历的一切事件,竟然只不过是一出精心策划的杀鸡儆猴之戏码而已。
只不过,这一次被当作“鸡”而惨遭宰杀的人数多得惊人!
虽然如今有了猜测,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番雷霆手段所产生的成效是极其显著的。
剩下的这些大臣们,无一不被吓得胆战心惊。
心中不禁感慨,太祖比史书中记载的还要恐怖,不由得对那些洪武年间的官员感到同情。
朱棡目光犹如鹰隼一般,缓慢而又沉稳地扫视着整个朝堂。
眼神锐利无比,仿佛能够洞悉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大臣们的任何细微举动,都难以逃脱他的法眼。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极淡且不易为人所察觉的轻笑。
并没有开口说话。
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彼此心照不宣。
朝会依然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着。
由于令人生畏的朱元璋并不在此处,这些大臣们紧绷的心弦也渐渐松弛了下来。
为了能够在新君朱棡面前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免得哪一天出现在菜市口,他们纷纷施展出浑身解数,竭尽全力地想要表现得更加出色。
对于朱棡所提出的一系列政令,只要不是那种荒诞不经、太过离谱的要求,大臣们几乎都不会表示反对。
让本来还准备好好体会一下,被众多大臣怒怼的朱棡,有些无奈,白忙活了一晚。
回到御书房,朱棡不禁想起了此前朱明给他的相关资料。
正德大明最开始,除了那位备受尊崇的顾命大臣李东阳外,还有刘健与谢迁这两位重臣与之并肩而立,共同支撑起这片江山社稷。
想当年,刘健、李东阳以及谢迁三位大人皆为孝宗朝的内阁要员,他们各自怀揣着独特的才能,彼此之间更是默契十足,紧密协作,全心全意地辅佐着明孝宗朱佑樘。
也正因如此,他们齐心协力,成功开创出了那段令人称颂不已的“弘治中兴”之盛世辉煌。
那时,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对他们三人的赞誉之言:“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意思便是说,李东阳足智多谋,擅长筹划布局;刘健则英明果断,能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决策;而谢迁呢,则是以其出众的口才和雄辩之才为人称道。
此三人可谓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尽管三人皆是才高八斗,但性格却略有不同。
刘健和谢迁二人性情刚正坚毅,疾恶如仇,眼中容不下半粒沙子。无论是面对皇帝的过错,还是大臣或宦官们的不当行为,他们都毫不畏惧,敢于挺身而出,直言进谏,哪怕因此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待到朱厚照登上皇位之后,宠溺信任以刘瑾为首的那帮宦官组成的“八虎”势力。
自此以后,朱厚照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将国家政事抛诸脑后,致使朝政日益荒废。
见到如此状况,刘健和谢迁内心焦急万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
他们深知刘瑾及其党羽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朝纲的威严,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地向皇帝上书直言进谏。
在这份言辞恳切、义正词严的奏折中,刘健和谢迁详细阐述了刘瑾等人的种种罪行以及他们对党国社稷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强烈呼吁皇上能够当机立断,铲除这股祸国殃民的恶势力,重新整顿朝纲,恢复政治的清明公正,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厚照不仅对他们的忠言逆耳置若罔闻,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将刘瑾破格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此后,朱厚照更是对刘瑾的肆意妄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放纵他在朝中横行霸道。
面对皇上的昏庸无道和刘瑾的日益猖獗,刘健和谢迁并未气馁退缩。
他们坚持不懈地屡次进谏,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应。
最终,心灰意冷的二人愤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回到家乡后的刘健和谢迁并没有过上平静的生活。
由于他们曾经坚决反对刘瑾,因此遭到了刘瑾的疯狂报复。
刘瑾诬陷他们结党营私,是朝廷中的奸臣贼子,并下令剥夺了他们所有的封号和荣誉。
从此,这两位昔日的忠臣良将只能赋闲在家,过着清苦寂寥的日子。
好在,刘瑾顾及二人往日的名声,没有下毒手。
相比之下,唯有李东阳仍坚守在朝堂之上。但这并非因为李东阳贪图权势地位,而是他几次三番请求辞官归隐,却始终未能得到批准。
据统计,李东阳先后总共请辞多达 20次之多,除了最后一次,前面19次请辞,都被朱厚照无情地驳回。
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可以说李东阳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交往,朱棡逐渐发现了李东阳出众的才华和卓越的能力。
与此同时,不禁想起正直有为的刘健和谢迁。
朱棡派人前去寻找刘健和谢迁,想邀请他们重回朝廷效力。
上一篇:红楼:开局入错洞房,娶妻王熙凤
下一篇:大秦:我发动兵变,请父皇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