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女侠请住手

女侠请住手 第19节

  京都往南五十里的陵水码头,一队人马从船舶中走下,随后上了马车,在骑兵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朝京都进发。

  车队阵仗不小,在最中间的马车上,一老一小两个男人相对而坐。

  年轻男子身着紫色刺绣锦袍,面如冠玉,气质脱俗,老者则一身青色官服,透着一股大儒之风。

  两人便是南楚三皇子朱彦锡和南楚礼部侍郎孙正平,携南楚使团,前来大梁商谈和亲事宜。

  朱彦锡透过车窗看着后退的风景,随后便放下车帘,说道:“孙大人,本王着实想不通,想我楚国国力强盛,何必自降身份,跟大梁和亲?”

  跟大梁一样,南楚以武兴国。

  早些年,南楚国力弱于大梁,但他们从未轻视过对武力的培养,兵力逐渐强盛,而大梁则与之相反,重文轻武,国力被南楚追赶并且反超。

  身为南楚礼部侍郎的孙正平,乃此次南楚使团的正使,负责和谈事宜,修养和谈吐极佳。

  听闻朱彦锡的疑问,孙正平回道:“殿下,其实陛下让你我出使大梁,和亲并非目的,而是要向大梁释放一种信号。”

  朱彦锡挑眉,说道:“父皇是觉得,我们还在边境上跟东齐交战,担心腹背受敌,所以才以和亲的名义来拉拢大梁,免除后顾之忧?”

  孙正平笑着捋了捋灰白胡须,笑道:“是,但也不全是这个原因。殿下当真觉得,若是不合亲,以大梁现在的国力,能够对楚国造成多少威胁?”

  “……”

  朱彦锡皱眉,沉思许久。

  ————

第23章 南楚使臣

  京都之南,官道漫漫。

  南楚使团的马车当中,三皇子朱彦锡和礼部侍郎孙正平依旧在交谈之中。

  “大梁以武兴国,尤其是当初的定国公和镇国公骁勇善战,在战场上近乎无人能敌。”

  “大梁当今天子盛平帝继位之后,大梁开始重文轻武,国力大降。”

  “陛下曾分析过盛平帝此人,守成有余,却没有任何开疆扩土之心,实不为惧。”

  身为此次使团的正使,孙正平对大梁和南楚的局势可谓了如指掌,不然南楚皇帝也不会把这么重的担子压给一个礼部侍郎。

  “据老臣所知,大梁军队除皇宫禁军外,共分十六卫,每卫共有两万余人。而这十六卫当中,真正有实力的,不过两卫而已。而这两卫的大将军,则是定国公和镇国公府的后人。”

  “目前大梁朝堂上,已经有轻文重武的势头,只不过大梁近些年并无战事,所以这种声音没有成为主流,但随着定国公和镇国公府后人的成长,整个大梁军队的战斗力,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楚国和大梁之间,必有一战,但不是现在。我国当务之急,还是东齐。”

  “……”

  听着孙正平娓娓道来,朱彦锡紧皱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问道:“孙大人,父皇是担心,楚国和东齐的战事会让梁国生出警惕之心,因此加强对于军队的培养,日后会对楚国的出兵构成威胁?”

  “……”

  孙正平微笑点头,示意他继续。

  “所以父皇让我等出使梁国,谈和亲事宜,真实目的是麻痹盛平帝,毕竟只要梁国和楚国交好,梁国便不必担忧外患,也不必加强军队培养了。”

  其实孙正平之所以能够出使梁国,并且成为使团的正使,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曾是朱彦锡的老师,朱彦锡能成长到今天的地步,也少不了他的功劳,因此甚感欣慰。

  随后孙正平点头:“所以,和亲并不是我们此次出使的真正目的。”

  朱彦锡也豁然开朗,笑道:“那这次的京都七夕诗会,看来本王是必须参加了!”

  “不止是参加,还要拿下头名!”

  孙正平捋着胡须,侃侃道:“梁国重文轻武,文风鼎盛,他们向来看不起其他国家的读书人,总觉得梁国书生要高人一等!”

  闻听此言,朱彦锡先是眼神微亮,随即冷笑一声:“那如果让一个楚国皇子拿下诗会头名,这些梁国读书人,怕是一辈子都抬不起头吧?”

  “是极!这也是陛下让殿下出使的原因!殿下之才,世间罕见,整个梁国怕是也罕有敌手!只要殿下夺得七夕诗会头名,想来盛平帝会龙颜大怒,继续重文轻武,那梁国还何足为惧?”

  孙正平又看向朱彦锡,沉声道:“殿下,陛下至今还未立储,一是因为当年大殿下夭折,陛下伤心之至。另外就是,自古立长不立后,若是立殿下为太子的话,殿下必须拿出让楚国满朝文武都信服的实力,而这次就是最佳机会!”

  “……”

  朱彦锡微微眯眼,精光内敛,心中有了计较。

  ……

  夏风徐徐。

  京都城外约二十里,有一座凉亭。

  凉亭之外,临时搭建了交接文书的驿站。

  凉亭之内,大梁礼部侍郎董洪新和鸿胪寺卿于寿森正端坐其中。

  “董大人,南楚使团到了!”

  这时候,随行官员在亭外禀报。

  董洪新和于寿森起身,便看到南楚使团前哨策马而来,飞身下马,然后毕恭毕敬地递上文书。

  少顷,南楚使团出现在众人视线之内。

  在距离凉亭还有约莫二里地的时候,南楚的车马便缓缓止步,孙正平从马车上走下,带领随行官员步行向前,姿态可谓持礼甚恭。

  朱彦锡也从马车上走下,因为他身份尊贵,又不在使臣之列,所以并未上前,看着凉亭之外行礼的孙正平,他撇了撇嘴。

  显然很不喜欢如此谦卑。

  无论孙正平还是董洪新,皆是两国国内饱读经书的大儒,在礼仪方面挑不出任何毛病。

  在礼部命人提前搭建好的驿站之内,孙正平代表南楚呈递国书和礼单,董洪新代表大梁回礼,仪式略显繁复冗杂,但是两位高官及大部分随行官员尽皆一丝不苟地完成,神情肃穆端庄。

  仪式结束之后,孙正平缓缓迈步,对董洪新作揖说道:“在下久闻董大人当世大儒之名,今日能得一见,实属三生有幸。”

  这话稍显谦卑,又带着几分恭维之意,旁边围着的大梁官员们不禁面露得色。

  毕竟现在的大梁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更不要提日益繁盛的南楚,而南楚使臣如此谦卑,不禁让这些大梁官员觉得飘飘然。

  对于大梁官员的态度,孙正平淡然处之,低头垂首不难,难的是他心如止水一般的平静。

  大梁礼部侍郎董洪新历来以正人君子自居,他也深知南楚目前的国力强过大梁,南楚使臣尚且如此谦卑,他更不能有托大的想法。

  于是董洪新客气道:“孙大人过谦了,天下读书人谁不知道南楚孙氏的大名?若非你我现今有正事在身,合该研讨书文,方不负这千里旅途。”

  孙正平微微躬身,笑容可掬地说道:“董大人若不嫌弃的话,待正事办完之后,在下欲登门拜访。”

  董洪新也不虚伪,笑着回道:“孙大人,如此便说定了,届时吾必扫榻以候。”

  这个时候,鸿胪寺卿于寿森走了出来,云淡风轻地对孙正平说道:“孙大人此行路途劳顿,鸿胪寺已经备好下榻之处,可做稍事休息,至于其他事宜董大人会一并安排。”

  孙正平再作一揖,微笑道:“如此甚好,有劳于大人了!”

  于寿森回以一礼,“应该的。”

  孙正平走回马车处,上车之前不忘回头,看着董洪新,似是提醒道:“还望董大人可以尽早为在下安排面圣一事。”

  “这是自然,孙大人静候佳音便是。”

  随后,在大梁官员的带领下,南楚使臣车队在夜幕降临之时,进入京都,下榻鸿胪寺。

  ————

第24章 锁龙骨

  盛平八年,七月初四。

  大梁宫城位于京都正北。

  宫城南面共有三座城门,居中为承天门。

  门内正北方是五百步之广的宫廷广场,穿过广场可见三座大殿。

  依次为承天殿、太极殿和两仪殿。

  三大殿合称前朝,每日卯时,盛平帝都会在两仪殿内朝见群臣,处理政务;而每逢元旦或者大赦等重大节日和外国使臣来会,朝会则会由两仪殿改为旁边的承天殿,以表重视。

  三座大殿往后则是后宫,再加上位于宫城北面的苑囿,数千间房屋层楼叠榭,处处雕梁画栋,宛若贝阙珠宫,构成这座巍峨壮丽的宫城。

  两仪殿内,群臣垂首肃立,鸦雀无声。

  年近不惑的盛平帝身着龙袍,头戴折上巾,足踏六合靴,此时刚处理完朝务,坐在御案后歇息。

  俄而,盛平帝看向大殿左侧的方向,问道:“南楚使臣可否安排妥当?”

  董洪新闻声出列,躬身道:“回陛下,昨日戌时一刻,南楚使臣由京都南城门进入,下榻鸿胪寺。”

  盛平帝点头,“文书可在?”

  “陛下,这次南楚带来礼品共计十六箱,合六十四件,其中锁龙骨一件,都在礼单之上。”

  说着,董洪新便把文书和礼单一并呈上。

  听到“锁龙骨”三个字,朝堂上一阵唏嘘,窃窃私语声渐起。

  南楚位于大梁之南,在南楚极南之地的深山密林中,有一座湖泊,名为“聚龙湖”,常年温热。

  据传言,聚龙湖的湖水有去病救死之效,有人听此传闻后曾前往此地,想取湖水治病救人,但所去之人却无一生还。

  原来在深山密林中,有猛虎群居,守在聚龙湖四周,因其常年饮用湖中之水,并且沐浴其中,这些猛虎体型庞大,且力大无穷,凶猛无比,踏入聚龙湖之人,全部命丧其口。

  后来曾有武道高手受伤前往,斩杀一虎,将虎尸锁于湖水之中,数年后化为森森白骨,武道高手以此骨入药,伤势痊愈,且功力徒增数倍。

首节 上一节 19/4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清军入关,我抄了满清老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