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443节

  得益于前世读过的许多高端网文,刘淮对于金国前期政治虽然能说很熟,但东路军与西路军,完颜粘罕与完颜吴乞买之间的斗争还是比较了解的。

  完颜毂英是完颜银术可的大儿子,纥石烈良弼是完颜希尹的爱徒,完颜谋衍是完颜娄室的二儿子。

  代表着西路军军事政治力量的三分之二已经投靠了完颜雍,身在幽燕的完颜毂英倒过去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完颜毂英最重要的身份还不是那个中都留守,西北面都统,而是久镇晋地所带来的巨大威望。从完颜银术可开始,西路军以及后续政治团体已经在晋地经营了数十年,他是真的有威望压服晋地的。

  晋地加上辽东,直接就能将幽燕包进去,刘萼即便有天大本事,也不可能有什么反抗之力。

  “大郎君洞若观火,堪称奇才。”梁肃还以为刘淮有别的信息渠道,不由得连连感叹:“然而若单单是幽燕之地也就罢了,完颜亮是绝对不会让出晋地的,否则完颜雍就可以渡黄河来攻击河洛,到时候完颜亮腹背受敌,只能败亡了。”

  梁肃侃侃而谈:“若我是完颜亮,绝对不敢在数面开战,也因此,必须派遣使臣,向宋国求和,同时召回徒单贞等大军,以应对完颜雍。”

  刘淮终于来了兴趣:“那以梁先生之见,咱们应该去截杀金国与宋国议和的使节吗?”

  梁肃则是转移了话题:“大郎君,我听闻你将完颜雍派出的使节捉了是吗?”

  刘淮笑了一声:“正是,那厮唤作高忠建,似乎还是什么高官,在渡淮河到涡口的时候,被我军大将直接在河上擒拿,此时已经被押到了沂州,明日就会被明正典刑。怎么,莫非梁先生与他有旧?想要我饶他一命?”

  梁肃摇头:“非也,完颜雍与完颜亮是不一样的,完颜亮夹在数方之间,如果不能与宋国议和,就不会挑起大战全力争夺晋地;而完颜雍若是能与宋国议和,则会休养生息,以稳妥为主,毕竟大势是在他的那一方。”

  刘淮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全力阻挡完颜雍,而要推动完颜亮与宋国的议和?”

  “正是如此。”梁肃沉声说道:“若是可能,我甚至想要建议大郎君与完颜亮相约不战,以此来让完颜亮与完颜雍尽快开战。”

  刘淮点头复又摇头:“梁先生,我绝对不会与金贼议和,哪怕只是粗略的口头协议也不成。山东义军来源过于庞杂,若是议和,有了妥协,说不得就会从内部被瓦解。”

  “抗金乃是山东义军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梁肃连忙称是,顿了顿方才继续说道:“那我猜测大郎君的谋划应该是等待时机,夺取徐州一线,从而背靠宋国,以凭借大河南北运兵,来进行北伐。而这个时机应该会很快出现。”

  刘淮点头:“若推算不差,应该是徒单贞被拿捏住,这三万精兵无论要归哪一方,都要撤走,到时候就是咱们的机会了。”

  梁肃感叹与聪明人说话就是舒服,随后正色说道:“但其中风险也不可避免,比如宋国来争抢地盘;比如有一个有担当的去统合这三万户,先来打山东;再比如完颜亮与完颜雍真的能够相忍为国,先对付外敌。那么徐州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总的来说,经过这几年大战,靖难大军与忠义大军都太疲惫了,未来两年无法集结主力,只能有数千兵马机动,正是咱们最虚弱的时候,谁都有可能咬一口,还得用四两拨千斤之法。”

  说道这里,梁肃看向了刘淮,欲言又止。

  刘淮见到对方这番表情变化,温言说道:“梁先生但说无妨。”

  梁肃深吸一口气:“虽然接下来的言语有挑拨离间之嫌,但我有一言不吐不快,接下来两年,大郎君最应该防备的,却并不是金国宋国,而是耿京耿节度。”

  此言一出,一直在旁边作鹌鹑的梁球也哆嗦了一下,屁股向一旁挪了挪。

  在此时就说这种话是不是过于交浅言深了一些。

  刘淮倒是没有什么反应,只是沉声说道:“莫非我没有回来之时,梁先生发现了些端倪?”

  面对如此询问,刚刚还十分自信的梁肃却沉默起来,仿佛再次陷入了迟疑之中,不过片刻之后就沉声说道:“我们弟兄二人来的时候,路过了东平府,我们二人也只是走马观花……耿节度那里,似乎过于注重军事,而不注重民事,有些不妥当。”

  “大郎君,养兵就是为了作战的,如今耿节度又往哪里打呢?要么是徐州的、要么是汴梁、要么是大名府,可这三方都有金国的重兵把守,哪里是那么简单就能攻下的?他们还是有可能来攻沂州与益都府的。”

  刘淮想了想,突兀笑道:“依照梁先生的意思,我等与天平军终于从同舟共济到了同床异梦,马上就要同室操戈了吗?”

  梁肃也笑了:“大郎君这番话说的倒是精辟,可这毕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做不得准。没准也是耿节度没有多想,只知道屯兵呢?”

  刘淮也只能摇头苦笑:“如今这番局面,只能看辛五郎回去之后,再劝一劝耿节度吧。”

  农民起义军很难成事就是这个原因了,他们政治眼光几乎没有,建设根据地的能力也十分差劲,此时耿京还知道让百姓多种地,只是多养了一些兵马已经不错了。

  将农民起义军发展成流民军,走一路抢一路的历史上太多了。

  刘淮起身说道:“梁先生可谓高屋建瓴,来当我的谋主属实是屈才了。”

  梁肃同样起身,拱手说道:“大郎君如今天下瞩目,我为大郎君的私人,可谓前途远大,哪里有屈才一说?”

  刘淮点头:“那么梁先生,你以后就是我的军师将军了。”

  梁肃微微一愣,随后也笑着点头。

  老刘家用诸葛亮曾经的职位来勉励自己,也算是恰如其分。

第553章 天平军中难太平

  被刘淮寄予厚望的辛弃疾此时也回到了东平府须城。七千大军刚刚准备扎营,原本应该在城门口等待三位大将的耿京就已经率领天平军文武,来到了大军之前。

  辛弃疾连忙让军使唤来那几名正在指挥兵马的统领官,随后直接带着李铁枪与贾瑞当先向着耿京迎了上去。

  “节度,我们回来了!”

  辛弃疾等三人俱是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拱手行礼。而耿京只是一开始还想要板着脸保持严肃表情,然而见到这些心腹,还是一秒破功,同样上前,直接挨个将三人抱了一下。

  “安稳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耿京连连夸赞:“俺都听说了,你们三个真的厉害,在巢县打出了咱们天平军的威风,连金国皇帝都捉了,你们是不知道,原本还有人跟俺叽叽歪歪,待到大捷的消息传来之后……”

  话声未落,耿京只听到身后有人发出一阵咳嗽,回头看去,正是张安国给自己使眼色,又看到身后还有人面露尴尬,当即醒悟,顺势就转变了话头:“诸位,看看这大军,是否雄壮?!”

  一名文士打扮的人当先出列,捻须说道:“耿节度得此强军,足以击败金贼,克服中原,今日为节度贺。”

  在这名文士的带头下,其余人纷纷行礼,口中大呼:“为节度贺。”

  耿京仰天大笑。

  辛弃疾等三名将领则是面色有些怪异,李铁枪刚要说什么,却被辛弃疾轻轻踢了一脚。

  经过这几个月,天平大军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文人武士来投奔,仅仅耿京身后的第一排,就有三四人是辛弃疾等人不认识的,就算有正事要说,这也不是个合适的场合。

  耿京眼尖,却已经看到了辛弃疾与李铁枪的小动作,皱眉对着李铁枪说道:“大铁枪,你刚刚要说啥?”

  李铁枪倒是有些急智,立即指了指身后:“俺想为节度介绍两淮的豪杰。”

  十余名统领官与参谋军事正在快步而来,这些人只有六人是天平军出身的老人,其余的则是在两淮出身,还没有正式在山东亮过相。

  初来乍到,谁都不认识,即便这些人都是见识沙场争锋的大场面,却依旧会感到惶恐,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最前列的辛弃疾。

  辛弃疾转身,对着那些人笑道:“众位,这就是我经常说的耿节度,还不速速行礼?”

  “参见耿节度!”直到这时,那些两淮人方才一起拱手,大声说道。

  耿京的笑容却有些凝固。

  在他看来,刚刚那一幕分明是只有在辛弃疾发话之后,其余人方才敢向他行礼,而贾瑞与李铁枪只是乐呵呵的看着,却没有出言呵斥的意思。

  短短几个月的时日,这支兵马就已经只知道有辛弃疾,不知道有他耿节度了吗?

  张安国等人也似乎察觉到了这一点,互相对视了几眼之后,方才若无其事的将目光挪开。

  耿京虽然哈哈大笑着将众人一一扶起,挨个询问了姓名,勉励了几句,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然而一根尖锐的刺却已经深深种下。

  随后则是大飨全军,众人簇拥着耿京来到了大军的帅帐中,将耿京推到了首位,然后各自归列,开始宴饮。

  这算是天平军自夺取东平府以来最大规模的聚会,人员也是最齐全的,而且没有讨论任何公事,只是一味的饮酒吹牛。

  到最后,作为主角之一的辛弃疾喝得醉醺醺的,直接瘫倒在了椅子上。

  宴会结束,辛经纬将辛弃疾扶到马车里,向城中宅邸而去。

  刚一进马车,辛弃疾就挣脱了辛经纬的搀扶,虽然浑身都是酒气,眼神却是异常清明。

  “阿纬,那些人都是何人?为何与耿节度如此亲近?我们走了之后,都发生何事了?”

  辛经纬并没有跟随辛弃疾南下。

  耿京要收权,自然需要拆分一些山头的,所以原本的辛字军也被拆分成了好几部,哪怕辛经纬作为辛弃疾的族弟,也是带领别的兵马当了一路主将。

  也因此,辛弃疾若是想要知道发生什么倒也方便,直接问他就行。

  辛经纬却是有些犹豫,他见到辛弃疾的目光渐渐变得锐利,连忙说道:“阿兄,不是不能说,而是事情过于庞杂,不知道从何说起。”

  “就从那几个人的来历开始说起。”辛弃疾严肃说道:“我想知道叶师禅、时白驹那些人在何处。难道是逃了或者是被杀了?”

  听到这里,辛经纬舒了一口气:“那怎么可能?耿大头领还是十分宽宏的,有容人之量,哪里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杀人,尤其是杀老弟兄呢?只不过如今地盘大了,这些有带兵能力之人往往都在外地统军,一时间难以汇聚罢了。”

  辛弃疾同样暗自放松了一些,他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如何不晓得今日已经犯了耿京的些许忌讳?

  但他自认为问心无愧,之后低调一些,闭门谢客,过上半个月,这事也就过去了。

  “而那几个人,以孔端起为主,皆是在我军攻下东平府后投奔过来的。”辛经纬继续解释道:“尤其是那孔端起,算是个不错的人才,言之有物,精通庶务,此时已经被耿大头领引为了谋主。”

  辛弃疾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带头对耿京歌功颂德之人,只是一点头,就立即愣住:“姓孔,端字辈,莫非是曲阜孔氏?”

  辛经纬点头:“正是,只不过是孔氏的偏枝罢了。”

  辛弃疾当即就倒吸一口凉气,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原因不仅仅孔端起姓孔,更是因为他的‘端’字辈在如今算是一个很大的辈分了。

  三十多年前,建炎南渡的时候,孔家分为两家,一支为衍圣公孔端友带领,跟随赵构逃亡江南,而另一支则由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率领,守在曲阜。

  后来南渡的这一支定居在衢州。

  而留在北方这一支则被金熙宗完颜亶封为衍圣公。

  也因此,天下形成了两个衍圣公的局面。

  这也就是南孔与北孔的由来。

  现在孔端友与孔端操都已经作古,在天平军却冒出个端字辈来,如何不让人惊愕?

  须知道,如今的曲阜衍圣公都已经是孔端操的孙子了。

  你别管是因为曲阜孔氏发挥世修降表的光荣传统,还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家到底是派出来这么一个长辈来天平军中打前站,即便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也终究还是一片心意。

  不过辛弃疾还是有一点没有想明白:“那凭什么这厮当了谋主?难道就因为他是孔圣人的后人?就算耿节度有考量,如张七那种糙汉子知道个屁,为何会如此尊重?”

  辛经纬笑了一声,表情有些怪异,似乎有些沮丧,又有些愤怒,同时又有些无奈:“阿兄,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首节 上一节 443/6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下一篇:三国:神级选择,我召唤千古一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