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23节
王昶点头离去。
陇右可以丢,郿坞可以丢,但长安必须要守。
之所以要守,不在于守住长安能让大魏在关中获得多大的地缘优势。
而在于这是蜀魏对于政治符号,或者说对于“天命”的争夺。
就跟当年武皇帝在得知夏侯渊败亡,而刘备已夺汉中,却仍不惜代价举大军十万而来,试图最后一争。
为何?
汉中于刘氏而言政治意义太大!
当年刘备夺下汉中,便直接称汉中王,让天下人直接联想到了刘邦的汉王。
于是当关羽攻襄樊,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临阵倒戈,宛城侯音、卫开劫持太守叛乱,丞相掾魏讽在邺都谋反,洛阳附近的豪强孙狼在陆浑作乱。
汉中尚且如此,一旦让刘禅夺下长安,就太有刘邦“还定三秦”的影子了。
潼关以西的人心物力尽为蜀国所有,自不必言。
与关中一河之隔的河东豪强,也会开始人心浮动。
甚至就连关东都将暗流汹涌!
细柳。
率领一万九千部曲衔尾直追的宗预、王平、傅佥诸将,终于与神色略显疲惫的关兴碰头。
甫一见到关兴迎来,宗预便声色略显忐忑问道:
“安国,你怎会在细柳?
“先前的犯险之举暂且不提,带着区区几千人来此扎营诱敌,实在太过冒险了。
“万一我大军被魏寇阻于槐里,长安魏寇再出城相夹,你这几千人岂有得脱之理?”
由不得宗预不忐忑,瞧瞧关兴这几日都做了什么?
几十人奇袭匈奴营地擒王,千骑东奔袭夺高陵,如今又引区区几千人来细柳诱敌疑敌。
随便哪一次出了差池,都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却不料关兴凛然正色道:
“右中郎将,先前奇袭匈奴,乃是兴与羌王、混壹一并深思熟虑后才果断为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匈奴只擅弓马骑射,并无甲胄长枪战阵之利,大乱惶恐之下,又不知我兵马究竟多少,只以为大汉神兵天降。
“待他反应过来,羌王也已引千骑杀至,便是不胜,仍有混壹在后接应。
“加之我大汉连战连胜,气势如虹,那刘豹改姓为刘,自号大汉之甥,威逼利诱,确实可以争取。
“所以那一战,兴与混壹、羌王都胸有成算,算不得冒险。
“至于夺取高陵,便是所谓兵贵神速了。
“兴与刘豹部众先把泾水附近巡逻的百余匈骑收拢,命他们回高陵传消息,说是高陵百里外有步骑五千出现,令其小心预备。
“而混壹安定步骑五千已至高陵三十里外。
“其后我再与刘豹率五百骑出于高陵之南。
“未近其城,先往新丰仓去,佯作护粮,之后才又往泾水上游去。
“最后趁其汲水樵采,城门未关,直接率百骑纵马入城,守住城门。
“刘豹与混壹一千多骑须臾便至,安定步军又大张旗鼓而来。
“城中守军听闻张郃已亡,又见匈奴归汉,城外骑兵逡巡,而长安却不来援,未及安定步军来到城下便卸甲而降了。
“至于渭水夺粮,确实非兴与混壹所能预见。
“但见他们无备而来,便又故技重施,竟也得手。”
关兴说着不禁笑了笑。
少许牺牲夺取高陵是能预见的,但能再夺得一万多石粮食,实在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今日来细柳扎营,事实上也殊无风险。
“长安魏寇见我来细柳扎营,只以为我是疑兵,却又因长安兵少,不敢轻意出来邀击,想同郿坞归来的魏寇夹击。
“可长安魏寇不知张郃究竟如何大败,士气如何低迷,我却是知晓的。
“他若真敢来袭,我只需坚持半个时辰,待右中郎将你们大军一到,他们必溃无疑。
“运气好些,说不得我大汉今日便能追着溃卒到长安城下,再斩俘一二万。
“运气再好些,一举夺下长安也不是没有机会。”
宗预听得愕然。
这关家的二小子怎的跟关公一个性子,竟连一举夺下长安这种话都敢说?
只见关兴遗憾地叹了一气,认真道:
“我知魏寇丧胆,却不知魏寇竟丧胆至此。
“真该把槐里南面那两座木桥直接拆了,把他们逼过来的。
“再不济,一旦探知他们欲搭浮桥南渡,我也能速速率军杀去,与中郎将一起扩大战果。
“果然是人有百密,终有一疏。”
第84章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天水。
冀县。
该县是天水郡治,地形开阔,东西长八十里,南北最宽十里,最窄也有五六里。
中间渭水横穿而过,是整个凉拢地区少有的、也是面积最大的农耕区。
此时的北方,多以粟米为主粮,一是耐旱性强,二是需水量低,三是去皮简单,最后则是更易储存,适合作为军粮。
但陇右高寒,粟米产量反倒不如小麦,于是难以去皮的小麦虽难以下咽,就连底层百姓都嫌弃,却也成为了陇右的主要作物。
汉军初到天水时才二月,去岁种下的冬小麦刚刚返青。
而此时已是四月,到了小麦的扬花期,再过一月,便要灌浆成熟。
陇右魏军本就缺少存粮,属于刚好能自给自足的境况,郭淮是没有决心坚壁清野的。
一旦坚壁清野,到时率先缺粮的反而是他们自己。
再者本地麦田大多为豪强所有,一旦坚壁清野,陇右豪强可不是中原那群任人宰割的小地主。
这些也是丞相北伐出兵时候就考虑到的因素了。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因粮于敌,是比奇谋妙计更稳妥也更有效的计策。
之前因马谡败走街亭而如鸟兽散的陇右豪强,在得知大汉天子御驾亲征斩曹真,而决定陇右命脉的街亭再度为大汉攻占之后,开始犹犹豫豫,没有选择主动来投。
但这一次,却不再是担忧大汉无法夺下陇右,而更多是担忧大汉会怪罪于他们先前的“背叛”。
好在丞相并未选择追究,而是主动遣使往各处坞堡劝慰,希望他们能继续共赞王业。
这些豪强彼时虽四散奔走,却也是情有可原的无可奈何。
而一开始响应大汉时赞助的六万多石粮食,运粮船只四百余艘,更是使得大汉从二月到四月没怎么消耗汉中运来的粮食。
毕竟本来出征就带一月之粮,陇右本地获粮六万石,刚好又能撑大军一月支用,相当于节省汉中存粮三十万石了。
天水冀县一旦夺下,其余各县必然是传檄而定,人心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还须以招抚为主。
到时候五月麦收,归附的陇右豪强又能贡献出几万石粮。
而大汉的招抚一到,果然又有许多豪强前来共襄王业,四千多自带粮草甲兵的部曲来给大汉造声势,在南安阻止凉州人马来援。
三万大汉将士则把冀县东西南三面围住,只留北面缺口。
既是围三阙一,给城中守军弃城而逃的机会,也因此城颇大,三万汉军并不能实现围城。
除三万大军围城强攻外,还有几千人布在南安与豪强共守,防止凉州的徐邈来救,另有几千人分守祁山各地,保护粮道畅通。
傍晚。
息战。
费祎兴冲冲奔入帐来:“丞相,五丈塬有消息了!”
“哦?”正在处理军中文书的丞相骤然抬头,霍然起身却不小心勾到几案一角,案台上忽明忽暗的烛火猛的一跳,如小山般的简牍也有不少掉落地上。
丞相顾不得这些,只一把从费祎手中攫过密信,迅速取下封泥将信展开,任封泥碎屑簌簌落到地上,紧接着整个人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张郃竟然死了?!”凑在丞相身边的费祎一目十行,几乎是一瞬间便捕捉到了最关键的信息。
『降卒三万』几个墨字,更是看得他瞳孔遽然一缩。
前日他们便收到王平传来消息,说张郃夜渡渭水,似乎想要奇袭五丈塬。
闻知消息的少数几名府僚多少有些忐忑,担心五丈塬没有赵云坐镇,天子身边只有董允、邓芝等人,或许会大意无备,应对失措。
结果不曾想今日书信再来,使得众人为之忐忑的战事竟以如此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