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6节

  太子承乾,行事乖房,错在朝夕,长陷深过,殛窜沦没。

  朕思骨肉之亲,念父子之恩,从宽免宥,然彼者乖戾之心不减,狂易之疾未除,竟于宫室深处,行巫蛊之事。

  失惑无常,日益凶狠。

  今,以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检校雍州长史,陈国公侯君集,参知政事,授临机决断之权,会以司空房玄龄,左卫大将军李大亮共查东宫,禁太子于别室,不得干扰,但有所阻,可先斩后奏。

  钦此!”

  巫蛊,巫蛊。

  太子竟然在东宫行巫蛊之事,城墙之上,诸人不由得轻轻哗然。

  李泰更是盯向李大亮,高声道:“武阳县公,本王背的有没有错,这是不是父皇圣旨的原文?”

  李大亮神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三月初十!”李承乾站在女墙之后,看着一箭之地外的李泰,平静的再度说道:“三月初十!”

  “什么?”李泰听到李承乾的声音,皱眉问道:“皇兄,你在说什么?”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青雀,圣旨是三月初十从河北发的,但是在三月初一,陈国公便已经开始调遣数千士卒隐伏在通化门外,之后,勋国公开始从工部暗中调藏弩弓,一切都在父皇圣旨未发之前。”

  城墙上下,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平静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轻叹一声,摇摇头道:“青雀,你的圣旨时间应该写在三月初一的,三月初一父皇便下诏,让你们暗中调动死士,筹谋军械,这样你们所有的一切谋逆的动作,就能够解释得通了,三月初十真的不行。”

  李泰的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

  “哦,孤怎么忘了,三月初一也不行,三月初一父皇还在长安,若是父皇知晓了孤行巫蛊事,他就不会离开长安,更加不会安排你们去秘密调动死士,意图谋逆。”李承乾一句一个“死士”,一句一个“谋逆”,让李泰的心都忍不住快速的跳了起来。

  李承乾抬起头,看向李泰身后的黑暗,轻声道:“青雀,你只有三月初十,因为三月初十父皇已经离开了洛阳,北上定州,只有这个时候,他听到什么巫蛊事,才会派人回洛阳传旨……早一日晚一日都不行,因为那样,父皇就会亲自赶回来了。”

  李承乾突然一拍额头,状作恍然的说道:“不对,你不会让父皇知道什么巫蛊事的,因为如果你告诉了父皇,那么第一时间赶回来的,哪怕不是父皇,也应该是舅舅,这种牵连无数的大事,父皇怎么会派一个小小的内侍省典功来传旨,朝中那么多宰相都死光了吗?”

  李承乾最后愤怒的一声怒吼,整个朱雀门上下全部都寂静了下来。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李泰弄的这封圣旨绝对是假的。

  没有任何疑问,李泰绝对伪造了圣旨。

  李承乾抬头,看向李泰,继续说道:“青雀,孤这里也有一封圣旨,是父皇在三月初一那天,他要离开长安的时候,在武德殿亲手交给为兄的一封密旨,你要不要听一下。”

  李泰看着李承乾,猛然间一个激灵,无比惊恐的神色顿时出现在了他的脸上。

  三月初一,父皇,密旨。

  难道父皇他在三月初一,在临走之前,就已经知道他要谋行废太子之事了?

第232章 请皇兄将巫蛊之事说个清楚

  朱雀门上,李承乾看着城下一脸慌乱的李泰,微微闭眼,心中默道:青雀,就让皇兄来教教你,什么叫做宣旨吧。

  李承乾猛然睁眼,抬头高声喝道:“内侍少监窦知节!”

  “臣在!”一身绯色鱼鳞纹官袍,身材高大,极似武将的窦知节大踏步的上前,走到李承乾身侧,然后肃然拱手。

  “宣读圣旨!”李承乾冷冷的开口。

  “喏!”窦知节拱手,然后侧身看向后方的于志宁。

  于志宁立刻上前,将袖里的圣旨递给窦知节,窦知节接过圣旨,然后转身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平静的点头。

  窦知节立刻上前半步,站在女墙之间,目光淡漠的从城下的李泰、侯君集和张亮等人的身上掠过,落在更远处黑暗阴影中的数千士卒身上,随后他抬头看向更远处的长安城。

  手中圣旨高抬,窦知节高声喊道:“皇帝有旨!”

  城墙之上,房玄龄,于志宁,李靖,褚遂良,马周等人全部都跪了下来,然后齐声呼道:“臣等恭听圣训!”

  城墙之下,李泰的脸色已经是一阵阵的难看,他的目光从窦知节的身上转向李承乾。

  一身黑色蟒袍的李承乾,平静的看了李泰一眼,然后按剑单膝跪了下来。

  下一刻,城墙两侧,所有的士卒全部手拄长槊单膝跪了下来,恭听圣旨。

  所有人同时动作,单膝跪倒,手拄长槊,低头肃穆。

  城墙之下,看着这一幕的所有人心头不由同时凛然。

  他们的目光下意识的落在了窦知节身上。

  内侍少监,从四品上,一身绯袍,皇帝亲信,这才是真正在传旨。

  那才是皇帝真的圣旨。

  不少人的目光忍不住的看向了李泰。

  皇帝的圣旨,他们要不要也跪下接旨。

  李泰能够感受到无数异样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但他依旧仰着头,咬着牙,梗着脖子,不肯也不愿退缩。

  侯君集和张亮看着他,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就在这个时候,身后远处的黑暗中,有人忍不住的跪了下来,紧跟着“扑通扑通”的,更多的人跪了下来。

  一大片一大片,齐刷刷的。

  侯君集忍不住回头一眼,几乎能够看到,黑暗中,近乎所有人都跪下来。

  他的眼中忍不住的升起一丝担忧。

  因为他们今日行事,最大的依仗,就是皇帝的圣旨。

  如今太子虽然不认,李大亮不认,但有张亮和侯君集在,他们手下的人基本都认。

  可是如今,太子又拿出一份圣旨,还是内侍少监传旨,还是皇帝在三月初一就留下的密旨,一旦和李泰的旨意相冲突,他们听谁的。

  但如果不接旨,那岂不是意味着他们铁了心要谋反。

  侯君集突然感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抬头一眼,赫然是内侍少监窦知节。

  侯君集的脸色立刻就凝重下来。

  相比于他们这边的内侍省典功,窦知节才是更被朝中百官认识的人。

  他在内侍省的地位,仅次于张阿难。

  甚至于前年文成公主出嫁都是他送的,也是他宣读的诏书。

  “阿耶!”侯知仪的声音在侯君集身侧轻轻响起,低声道:“陛下!”

  侯君集耳朵一动,面色一沉。

  手持诏书的内侍少监,在宣旨的时候,等同于皇帝亲临。

  就在这个时候,身后有人不知道是听到了,还是怎么的,忍不住的跪了下来。

  紧跟着更多的人跪了下来,就连侯知仪在拉了拉侯君集之后,也跪了下来。

  侯君集叹息一声,看了李泰一眼,然后和张亮对视,两人跟着同时翻身下马,跪了下来。

  李泰的脸色越发难看,看着城头上的窦知节已经张开了圣旨,李泰低下头,一咬牙,一个翻身已经下马,直接跪了下来。

  太子也已经跪了下来,他跟着跪下来,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窦知节眼神嘲讽的看了李泰一眼,然后手握圣旨,高声道:“惟贞观十七年,岁次癸卯,三月丙辰,朔初一戊申日,皇帝若曰:

  於戏!

  致君惟善,辅德在和,必俟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黎阳县公于志宁,体凝精粹,理畅黄中,学奥全经……

  可黄门侍郎,参知政事,辅佐太子监国;可便宜行事,决断长安诸事。散官勋封如故。

  钦此!”

  “臣等领旨,陛下万寿无疆。”整个朱雀门上,同时响起了轰然的应旨之声。

  听完圣旨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的松了一口气,相比于之前李泰口述的皇帝圣旨,要用“巫蛊”案来惩罚太子的内容,眼下的这封圣旨的内容,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没有“巫蛊”那种令人窒息的感觉,仅仅是以于志宁参知政事,便宜行事,决断长安诸事,仅此而已。

  以于志宁正三品太子詹事的出身,任黄门侍郎,本身就是个过渡,甚至在年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做好了于志宁会在年底做宰相的准备,现在皇帝的圣旨不过是提前了而已。

  尤其,圣旨的时间,是在三月初一,那个时候皇帝可还在长安。

  那个时间的圣旨,有太多可以验证的手段了,没有人随意伪造。

  太子的圣旨是真的,那么魏王的圣旨呢?

  即便是在李泰的阵营中,也有不少人心中升起了疑惑。

  ……

  宫墙之上,一身黑色蟒袍的李承乾按剑站了起来。

  整个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挺直站立。

  一侧的窦知节在宣读完圣旨之后,立刻手捧圣旨,对着李承乾拱手。

  李承乾是太子,是天地之间份位仅次于皇帝的存在。

首节 上一节 23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