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55节

  河北的事情,群臣即便是知道再少的,现在也摸到了一点风声。

  奇怪,皇帝仅仅是将晋王调任荆州牧。

  这和上个月,李义府弄出来的那副架势,完全不像啊!

  难道真的是爱子情深。

  就在这个时候,萧瑀已经再度打开圣旨,他的眼底闪过一丝笑意,然后继续宣读道:“惟贞观二十年,岁次丙午,正月辛未朔初一日,皇帝若曰:

  於戏!

  上天丛休,申锡祚胤;孙谋有贻,临轩体正。

  煌煌上仪,欣欣众听;隆我邦本,无疆惟庆。

  璇源浚发,衍庆自灵长。

  圣运隆昌,震闱显册彝。

  今有太子承乾嫡长子象,运日隆昌,基绪焕光,格神明助,福禄无疆。

  宜立为皇太孙。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见严昭报,礼乐成章。

  钦此!”

  李承乾微微一愣,随即立刻走下丹陛,然后沉沉叩首道:“儿臣领旨,叩谢父皇隆恩。”

  殿中群臣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全部跪了下来,然后叩首道:“臣等领旨!”

  李治稍微慢了一步,但很快,他也跪倒在地。

  低着头,脸色阴沉。

  自古从未闻太子在东宫,而立太孙者。

  但今日,皇帝立了。

  如果说之前,在李治迁任并州牧之前宣布这项诏书,殿中群臣还有些疑惑,还会反对,但是,皇帝轻纵了晋王在先,如今明显是在以皇太孙来安太子的心。

  皇太孙都立了,太子的位置就更别说了。

  群臣当中,即便是再有想法的人,这个时候也彻底的息了自己的念头。

  李治这个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的脸色苍白的可怕。

  皇帝同时也是在用这封诏书,告诉他,对于皇位,他再没有任何的机会。

  不过很快,李治的心就平静了下来。

  他还有机会的。

  褚遂良,太子越是会稳定的成为下任天下之主,那么褚遂良的未来就越不会好。

  当然,即便未来不会太好,但也好过跟着李治一起谋反。

  所以,李治需要好好的逼一逼褚遂良。

  同时还有武才人。

  皇帝如今立李象为皇太孙,说明皇帝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

  如果在皇帝病逝之前,武才人不能有子嗣,那么她将来的下场……

  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个才人而已。

  他还有机会!

  李治的心底很慌,但是他脑海中的念头,却像一块无形大石一样,死死的压住了心底的恐慌。

  ……

  “……封皇太子嫡次子厥,为恒山郡王……”

  殿中群臣,包括李治,这个时候都有些诧异的抬头,怎么是封恒山郡王。

  这有些不对了吧。

  恒山郡王是太子早年的封号,如今怎么授给了李厥。

  很快,低着头的李治,眼底就闪过一丝冷笑。

  皇兄啊,皇兄,日后可有你受的。

  长子李象是皇太孙,正常情况下,李象将会以嫡长的身份,继承李承乾的地位,但是人的成长,未来谁知道会怎样?

  万一李象长歪了呢,所以这个时候,李厥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一旦李象不适合成为太子,那么就可以考虑李厥。

  这是太子的父亲,如今的皇帝给的名义。

  李治可以肯定,他的皇兄心底也不会反对这一点。

  兄弟制衡,朝局平衡,无非如此而已。

  但是,一旦兄弟相争,甚至有一人身死,那就是大热闹了。

  如果父皇活的再长一些,那么挑动李象和李厥争斗,只要有一起血腥,说不定就有机会废掉皇兄的太子之位。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不良的念头,在李治的心底闪烁。

  只要皇帝还活着,他就永远有机会。

  ……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着跪在地上的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象儿为皇太孙,朕打算以长安县尉杨行表为皇太孙侍读,另外以户部巡官崔行功为恒山郡王侍读。”

  “儿臣领旨!”李承乾立刻叩首。

  殿中群臣一时间神色各异。

  长安县尉杨行表,出身弘农杨氏,但是他和中书令杨师道不是一支,他是弘农杨氏原武房的子弟,而杨师道是观王房的子弟。

  原武房是东汉太尉杨震的五子杨奉的后裔,而杨师道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代。

  观王杨雄一脉,和杨坚杨广一脉关系亲近,而杨行表一脉则和杨坚杨广远一些。

  如果细细算起来,杨行表还要称呼杨师道一声叔父。

  但他们这一脉,虽然还是嫡系,但是迁移到了原武,已经不在弘农了。

  也就是说,皇帝以杨行表为皇太孙侍读,既为太子拉拢了弘农杨氏,但是又和他们拉的不近。

  至于崔行功,吏部尚书唐俭的女婿,博陵崔氏子弟,那就是河北的谋算了。

  长安县尉杨行表和户部巡官崔行功,都是七品官,如今都不在太极殿中,而是殿外。

  很快就有人将消息传了出去。

  两人叩首谢恩。

  皇帝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继续宣读圣旨:“……以太子率更令来恒为太子少詹事,以都水少监宇文仲方为太子率更令,以为太子中舍人成都县令窦德玄,以太子典膳令李延寿为太子洗马……”

  李治跪倒在地上,听着皇帝的任命,他的心底有些恍然大悟。

  怪不得皇帝会封李象为皇太孙,封李厥为恒山郡王,原来他早就将东宫给搬空了。

  原太子少詹事马周为中书侍郎,原太子中舍人萧钧为洛阳长史。

  原太子洗马令狐德棻为秘书少监。

  原太子舍人张大象为户部侍郎,原太子舍人裴宣机为大理寺少卿,原太子舍人赵弘智为中书舍人。

  东宫这几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都被皇帝调空了。

  他们调入朝中各部,的确会有益于太子行政,但他们只要调离了东宫,他们和东宫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

  至于其他来恒,宇文仲方,窦德玄,李延寿,他们想要支撑起东宫的力量谈何容易。

  起码得两到三年的时间。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就到了皇帝再次东征的时候。

  皇帝有足够的手段,将太子的东宫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另外皇帝还以张行成代替于志宁成为了雍州长史,这何尝不是在削弱东宫在长安的影响力。

  实际上细细数数,如今太子虽然御前听政,但实际上东宫在长安城,在中枢,能够核心爆发的力量少了许多。

  皇帝在无声无息之间,让自己变得更加安全。

  好手段啊!

  李治不由得感慨。

  “……以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为太子舍人,以太子通事舍人封言道为太子舍人,以侍御史晋王掾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萧瑀后面一句话刚刚落地,李治就脑中一嗡,忍不住的抬头。

  什么,以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这算什么?

  这算什么?

  李治强行让自己低头下来。

首节 上一节 355/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