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15节
骆宾王扫了戴至德一眼,眼神凝重起来。
乌常是他的化名,他在晋王身边,除了晋王和姬家福以外,没人知道他的真名。
即便是姬思忠和薛元超,也从来没有见过他。
这也是他敢于在今日还来东宫的原因,他相信,李治没那么简单就卖掉他。
好吧,他是在赌。
“骆卿!”李承乾抬头看向骆宾王,神色温和。
骆宾王立刻上前,拱手道:“殿下!”
“骆卿稍微等会,还有人来。”李承乾看向殿外。
太子通事舍人岑长倩,引着给事中李义琰,一起进入了殿中,同时对李承乾拱手道:“殿下。”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魏卿,骆卿,岑卿,李卿留下,其他人都出去吧。”
“喏!”殿中两侧的诸太子舍人,全部起身拱手,然后退出了殿中。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坐!”
“喏!”骆宾王虽然有些诧异,但还是跟着魏玄同一起坐在了右侧。
同时,李义琰,岑长倩坐在了左侧。
李承乾看了四人一眼,然后平静的说道:“诸卿都是文采斐然之士,有进士出身,也有文辞超凡。”
李义琰,岑长倩,魏玄同三人,不由自主的看向了骆宾王。
除了骆宾王,他们三人都是进士,但即便是他们,也必须承认,在文辞方面,他们不如骆宾王。
前年骆宾王科举不第,如今两年沉淀,想来明年中举不难。
“长安城中,如今讨论最多的,就是该如何处置晋王之事。”李承乾轻叹一声,看向殿外,说道:“多数而言,从轻处罚晋王,是不是对后世不利,然而从重处罚,父皇如今身体又不好,这不孝不悌的罪名,难免落到孤的身上。”
皇帝回宫,就躲进了宫里,准备他自己的罪己诏。
朝堂的事情,交给了诸位宰相和政事堂,
处理李治的事情,交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虽然长安群情沸沸,但是实际上,还是稳定的在按照李承乾他们在骊山上说的在进行。
李义琰有些诧异的看了李承乾一眼,低声说道:“臣以为殿下在骊山所言,是能从根本上解决事端的,只是如今人心有些难以接受,所以才舆情沸沸,如今只需一段时间过去,朝中正式处罚结束,便会逐渐消停下去。”
李治的事情,虽然昨夜死了不少人,也抓了不少人,但是还有很多的朝中官员有意或无意也牵涉其中。
这些人,是杀,是贬,还是流放,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清理。
李承乾现在做的,就是这些事。
“孤在意的不是这些。”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是太子妃,太子妃昨夜跟孤在说,今日的事情,皇太孙和他的几个弟弟都在看着,如何处置,才能不影响他们,孤现在心中也是阵阵纷乱。”
四人相互对视一眼,魏玄同开口道:“太子妃所担忧者,无非就是将来诸皇孙也效仿今日之事,若是要避免今日之事,那么必然要重处晋王,重处晋王,则难免让诸皇孙见到兄弟相残之事。”
李承乾轻轻点头。
“那便说明,殿下之前在骊山所言的解决之法,还不够深入彻底,对晋王的处罚也不够。”岑长倩开口,说道:“解决之法,可以再研究,但对晋王的处罚是可以再说的,也就是,晋王不能处斩,但也不能只是幽禁。”
“流放,流三千里。”骆宾王抬头,看向李承乾说道:“魏王和晋王之事不同,魏王只是毕竟过去多年,但晋王就在眼下,幽禁不成,流放是必然,而如今陛下身体不好,殿下为尽孝心,暂时幽禁晋王于北苑,什么时候陛下……殿下便可以流放晋王。”
“流放三千里,永不归朝,是这个说法吧?”李承乾轻声问道。
“是!”李义琰,魏玄同,岑长倩全部赞同的点头。
诛杀晋王,难免血腥。
流放三千里,足够震慑人心。
“至于殿下在骊山所言之事,根本到底,还是皇帝不能动摇对太子的信任,诸王都是次要的,只要皇帝足够信任太子,那么一切便足够了。”骆宾王轻轻躬身,低头的瞬间,脸色铁青。
“立长,还是立贤。”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如今说这些虽然过早,立长虽然合乎正统,但长若不贤,难道真的要将江山交到这种人手中吗,立贤,若是长无大错,难道真的要强行废立吗?”
李承乾轻轻摇头,说道:“一个控制不好,便是昔日的玄武门,和今日的骊山之变。”
“殿下,臣以为,天下君王不必最贤,够明,够仁,便足够统御天下,譬如当年杨广,未登基之前,足够贤明,但是登基之后,却导致整个大隋二世而亡,这未尝就是什么好事。”骆宾王忍不住的抬头。
“卿的意思,是说,贤未必久贤,不贤也未必久不贤。”李承乾笑着点头。
“所以要有标准,不贤到了何种地步,才会到被废的程度,这些都是要弄清楚的。”骆宾王认真的看着李承乾。
“若真是有这个标准,那么恐怕诸王就要联手让太子不贤,最后而废太子了。”李承乾微微摇头。
“有这个标准,但标准如何,只有皇帝可知,在未达标准之前,皇帝不可有任何倾向之事。”李义琰看向李承乾,道:“此事只有皇帝可与宰相商定,不对外言,一旦太子真的不够贤明,便以此废之,而在此之前,诸王有窥伺储君之位者,直接流放。”
“诸王有窥伺储君之位者,直接流放。”李承乾缓缓点头,说道:“需要有个标准,这便是晋王之事了。”
“是!”李义琰,魏玄同,岑长倩,骆宾王四人齐齐躬身。
这样一来,所有一切都都完全闭环了。
对内对外,对上对下,便都能够有所交待了。
“好了!”李承乾抬头,看向四人说道:“今日事便到此为止,今日孤与诸卿所言之事,不得对外说一个字。”
“喏!”四人同时拱手。
李承乾看向骆宾王,说道:“骆卿明年科举,如今没有多少时间了,多用心些,一会回去带些糕点和被褥,别的孤就不给了,一切诸事,等到明年科举之后再说。”
“谢殿下!”骆宾王沉沉躬身。
……
从朱雀门下走出,骆宾王长松了一口气。
他没有想到,李承乾今日找他来,是为了商讨对李治的处理方法。
骆宾王坐进马车当中,随着马车前行,他的脸上忍不住的浮现出一丝冷笑。
兄弟相残,骨肉相残。
玄武门的事情,终究还是彻底的影响了下来。
太子,晋王,魏王,齐王,其他还有吴王这些存在隐患的诸王。
而皇太孙,恒山郡王,他们那一代现在也开始读书,将来少不了也要走到这一步。
实际上,如果真的按照他们今日商讨出来的东西,任何窥伺储君之位者,直接流放,是真的可能解决问题的。
储君之位,皇帝可以给,而诸王不可争。
如今不再是开国之初,不可能再出现像李世民那样甚至能够威胁到皇帝的藩王了,所以这真的可能解决问题。
如果当年就能够这样有多好。
骆宾王沉沉的低头,随即,他猛然抬头,满眼仇恨之色。
今日想要这么解决天下难题,想得美。
骆宾王沉下了心来,眼神一瞬间坚定起来。
晋王必须死。
太子的手上必须染血,皇帝的身体也必须要因为晋王的死而受创。
怎么做?
骆宾王细细的思索了起来。
徐福,带着巴蜀口音的徐福。
这个家伙,他第一次听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身上有些怪异。
一个巴蜀的小家族,越过长江三峡来支持晋王,他的背后,怕没有那么简单吧。
咦?
难道是吐蕃人?
骆宾王的眼睛瞬间亮了。
吐蕃人,晋王。
不,不够,还需要有什么东西,让皇帝不得不杀晋王。
公孙常。
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晋王让人避开他,伪造了公孙常的身份,让死士以公孙常的身份西行。
过岐州,兰州,上高原,然后从松州回巴蜀。
巴蜀,这下子一切就都联系起来了。
若是公孙常和徐福同时在巴蜀落入到朝廷的手里,让晋王和吐蕃,隐太子之事勾连起来,那么皇帝也不会容下他吧。
最后,再将公孙常是假的事情揭露开来……
骆宾王轻轻的笑了。
皇帝,还有太子,你们会怎样?
……
腊月二十三日,年前最后一个大朝。
天色未明,甘露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