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17节
众人很快按照各自的官职爵位坐好,房玄龄原本下意识的要坐到原本的位置上,但却被长孙无忌强行推到了左侧最上首。
李承乾在御榻之下跽坐下来。
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坐在左侧;唐俭,李道宗,孙伏伽,高智周,坐在右侧。
皇帝将李承乾的密奏拿了出来,递给房玄龄,同时说道:“太子在昨夜,上了一本奏本,言称日后诸王有窥伺储君之位者,不论是谁,一经认定,即刻流放三千里。”
群臣下意识的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平静的点点头,说道:“三日之前,从骊山返回之后,太子妃言说,今日诸事,诸子都在看着,希望孤能谨慎处理,不要给日后留下什么不好的东西。”
不处死晋王,日后难免会让人心侥幸。
处死晋王,则兄弟相残留于眼下。
“孤召李义琰,岑长倩,魏玄同和骆宾王等人,言讨半日,最后才有了这份奏本。”李承乾轻轻地将整件事情带过。
“日后诸王窥伺储君之位者,流三千里,那么晋王呢?”高智周忍不住的开口,目光从李承乾身上转移到了皇帝身上。
“也流三千里。”皇帝看了高智周一眼,说道:“不过晋王妃马上就要生产,等到晋王产子,其子周年之后,朕就将晋王流放滇黔,在此之前,让他暂时留在北苑。”
“陛下!”高智周忍不住的还要开口,这个时候,坐在左侧次坐的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怒喝道:“够了,难不成,真的要让陛下在天命之年,经历丧子之痛吗?”
高智周微微一愣,随即抬头看了皇帝一眼,皇帝已经是两鬓斑白的年纪,他轻叹一声,沉沉躬身。
“好了。”皇帝摆摆手,说道:“便这样吧,晋王今日由宗正寺移送北苑。”
“喏!”群臣齐齐拱手。
“吏部开始进行调整诸王属官之事。”皇帝看向唐俭,说道:“太子之前在骊山所言,也是必要的防范,可以开始准备,正旦大朝之时,宣布调整。”
“喏!”唐俭立刻拱手。
“关于这件事。”皇帝拿过李承乾的奏本,面色严肃的说道:“大年三十,朕祭祀昭陵之后,正月初一宣布,以为永例,正月初二,祭告天地。”
“喏!”群臣再度拱手。
“最后,李义琰,岑长倩,魏玄同和骆宾王四人献策有功,即刻赐绢三十匹!”皇帝对着李承乾微微抬手。
“喏!”李承乾拱手领命,如今的大唐,丝绢是可以当做钱财用的。
“好了,今日便这样,诸卿退下吧。”皇帝摆手。
群臣立刻起身拱手:“喏!”
然而就在群臣走动殿门前的时候,皇帝的声音再度响起:“太子留下。”
“是!”李承乾有些诧异拱手,转身……
第389章 一杯毒酒,一条白绫
承天门下,孙伏伽率先走出。
二十多名身穿青绿官袍的御史台官员,在寒风中默然站立。
他们的目光落在孙伏伽的身上,神色凝重的同时,眼中还带着一丝失望。
孙伏伽平静的看了诸多同僚一眼,也不劝说,直接从众人身侧走过,然后朝御史台而去。
剩下的众人,看着孙伏伽离开,然后重新看向承天门深处,目光带着一丝期待。
偶尔有人按了按自己的袖口,一本奏本的模样显露出来。
来往的百官看到这群人,都下意识的从城门两侧走过,躲开这群人。
这些人虽多数是八品官,甚至最高也不过是六品,但没人敢惹这群人。
这些御史台的御史,他们这些如果一起动手,就是宰相也能被弹劾下台,而如今,他们盯上的,就是晋王谋逆案。
晋王不死,唐律威严何在。
面色沉重的高智周,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野当中,而等到高智周走出了承天门,一众人立刻围了上去,“中丞!”、“中丞!”、“中丞!”。
高智周看向众人,轻叹一声,说道:“已经定了,晋王谋乱,流三千里,发配滇黔。”
众人一下子愣住了。
“不是说永远幽禁北苑吗,怎么改流放了?”监察御史周子谅第一个反应过来。
流三千里是仅次于斩首的重罚,也就是说,皇帝退让了。
“肯定是知晓舆情汹汹,陛下不得不退让。”监察御史皇甫德参冷笑一声,说道:“但不杀晋王,不以血警示后人,玄武门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的发生,这已经不是陛下的事情了,也不是太子的事情,是大唐千秋万代的事情……”
“好了。”高智周打断了皇甫德参的话,神色认真的说道:“陛下在罪己诏,太子上奏,调整诸王属官任职之事,同时……陛下会在正旦大朝宣布,日后诸王有窥伺储君者,即刻流三千里,是为永制。”
“也就是说,日后但凡有证据证明诸王在窥伺储君之位,那么立刻便能将其流放三千里。”监察御史周子谅眼底闪过一丝兴奋。
“是!”高智周点头,说道:“此策足够警戒后人,本官本来还有些不愿,但赵国公说了一句,让本官不得不将心中的不满咽了下去。”
“赵国公说什么了?”周子谅立刻问道。
“难不成,真的要让陛下在天命之年,经历丧子之痛吗?”高智周说完,迈步越过众人,朝着御史台走去。
众人微微一愣,看向甘露殿的方向,想起皇帝的模样,很多人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皇帝老了。
就在这个时候,周子谅快步的朝着高智周追去,其他人也紧紧的跟了上去。
“中丞,这件事情,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周子谅依旧有些不甘心的追问。
高智周快步的走到了一座殿宇之侧,然后才围过来的诸官,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然后低声说道:“御史台,除了苏良嗣,柳范和李乾祐,今日都在这里了吧。”
他没有说孙伏伽,其他人也没问。
“都在这里了。”周子谅点头,说道:“苏良嗣是太子妃的堂兄,柳范是太子良媛王氏的堂舅,李乾祐出身赵郡李氏,他们不可能太过深入的参与此事的。”
“陛下不想杀晋王,是因为陛下年迈,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太子不想杀晋王,是因为他手上不想沾兄弟的血。”高智周眼神冷了起来,沉声道:“但天下事,哪有那么容易,商鞅变法,太子驷违法,太子傅嬴虔劓鼻,太子师公孙贾被流放,商鞅被车裂。”
高智周一番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冷静了下来。
“大唐自建国以来,玄武门也是兄弟相争的结果,如今陛下诸子相争其实已经结束,接下来便是太子诸子将来长大。”稍微停顿,高智周神色肃穆的说道:“太子所言,诸王有窥伺储君者,尽皆流放,这是善策,或许可以永远解决诸王之争,但……”
不知道为什么,高智周一个“但”字,在场所有人都肃穆起来。
“商鞅变法,最后以商鞅被车裂而告终。”高智周看着所有人,神色严肃的说道:“如今太子此法,若要真的成型,要真的被后世永远铭记,那么就需要有血来让所有人警惕。”
这个人就是晋王。
“但陛下和太子……”皇甫德参声音低了下来。
刚才高智周亲口说道,皇帝年迈,难以承受丧子之痛,而太子不想沾兄弟的血。
“晋王谋乱,按律当斩,但如今情势,斩是不可能的,但,一杯毒酒,一个白绫,或许更加合适。”高智周一句话说完,然后看着众人道:“晋王谋乱之罪,恐怕很难再做什么文章,赵国公怕也不愿,但晋王的罪,真的就只有这些吗?”
一句话说完,高智周转身就走。
留下一地细细琢磨的御史。
远处,有几名不起眼的官吏,目光一直在盯着这边。
……
夜色迷离,高阳公主行走在万春殿侧。
万春殿除了殿外的几只灯笼以外,殿中一片黑暗。
从骊山归来之后,皇帝便回了甘露殿,万春殿再度空置了下来。
万春殿往东,就是立政殿,皇后的寝殿。
立政殿殿外灯笼稀落,殿内却一片明亮,只有一道身穿淡黄色蟒袍的身影站在起来。
高阳公主步入立政殿,突然间,她感到一片寂静了下来。
莫名的,高阳公主心里感到一片不安。
看着站在前方的太子,高阳公主快步的走上前,然后对着李承乾轻轻福身道:“见过皇兄!”
“跪下!”李承乾没有回头,目光只是淡淡的看着前方的御榻。
他的母后当年还活着的时候,就是坐在这上面教导他们这些子女的。
“噗通”一声,高阳在他的身后跪了下来。
李承乾眼神一狠,一转身,“啪”的一声,高阳已经捂着左脸愕然的瘫坐在地。
“皇兄,你打我。”高阳公主难以置信的看着李承乾。
“高阳。”李承乾没有转身,目光看向四周,神色平静的说道:“你小时候,也曾经被母后养过的,但你想想,你现在的作为,对得起母后吗?”
“皇兄!”高阳公主高昂着头,看着李承乾道:“这不能怪我,他们杀了辩……”
“啪”的一声,一张大手再度狠狠的甩在了高阳的脸上,高阳这一次捂住了右脸。
“不要提那个恶心的名字。”李承乾缓缓的转身,看向高阳公主的说道:“母后教你的,是做一个养儿育女,顾家尊老的贤惠女子,不是一个……”
李承乾右手忍不住的握紧,高阳公主下意识的向后退。
“起来吧。”李承乾目光淡漠起来,看着高阳说道:“你不配待在这间殿中,走!”
“皇兄!”高阳莫名的惊恐起来,跪倒在地,满脸祈求的看着李承乾,说道:“皇兄,高阳错了。”
“走吧,孤带你去看样东西。”李承乾大踏步的朝着殿外走去。
高阳有些脸色难看的站了起来,然后看了立政殿一眼,然后轻叹一声,跟着李承乾朝殿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