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87节
“崔卿,以你的估算,第一座烽火台点燃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时候?”李承乾神色严肃的问道。
“陛下!”崔敦礼拱手,道:“如果不出意外,第一座烽火台点燃应是天明之时,而发生战事,应是在昨夜,但具体是在昨夜什么时候,就不好说了,但臣估计,当是刚过除夕,踏入正旦的那一刻。”
“永惟元年,正月初一,子时正,松赞可真是给了朕一个惊喜的新年礼啊!”李承乾目光看向站在左侧的张士贵,开口道:“虢国公,大军什么时候出发?”
“明日第一批五千骑兵,可奔赴兰州,后日第二批五千骑兵,大后日,第三批五千骑兵。”张士贵轻轻拱手。
两日之前,李承乾给他下达的旨意,五日之后大军出发,明天正好是第三日。
“明日,朕要祭祀天地和太庙,你和朕一起去,祭祀之后,大军出发。”李承乾神色冷了下来。
“喏!”张士贵肃然躬身。
李承乾转身看向崔敦礼,问道:“崔卿,你估计现在鄯州城应该是什么情况?”
“启奏陛下,鄯州刺史元师奖有奏,此前诸般准备已经妥善,从日月堡,到湟源县城,湟水县城,一直到州城,都已经严密布置,保证不会被其轻易攻下。”崔敦礼拱手,说道:“所以臣以为,吐蕃若是兵力足够的话,那么有极大的可能会一边攻打几座城池,一边越过城池杀向兰州,截断兰州对鄯州的支援,磨下鄯州。”
“他们如今最重要的,其实应该是攻克兰州,兰州一下,鄯州便会孤立无援,兰州一下,其实便也不会有人再想着鄯州了。”李勣站出拱手,说道:“陛下。如今最紧要之时,守住兰州,守住鄯州卫国公从伏俟城绕后,前后夹击,便可破灭吐蕃大军。”
“陛下!”长孙无忌站出拱手,道:“如今在兰州,有三万大军汇集,剩下的三万也会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守住兰州无恙。”
“守住兰州无恙,但想要彻底的为鄯州解围,就难了。”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而且就目前而言,鄯州还需多拖吐蕃一段时间。”
“陛下!”崔敦礼拱手,道:“在鄯州东西两侧山中,各有三千骑兵,原本是准备最后关头反击所用。”
“若是城池都没了,反击何用?”李承乾轻轻摇头,看向一侧的李勣问道:“英国公,你觉得应该如何?”
“陛下!”李勣拱手,说道:“如今兰州有三万大军,烽烟既然传信,那么派兵往高原逼一逼也是可以的,让松赞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鄯州,这样鄯州能保,关键时刻便能出手截其后退。”
“嗯。”李承乾点头,道:“方法是对的,然而这一切的根本,还是要看松赞这一次究竟来了多少人?”
“不会太多的。”李勣拱手,说道:“松赞得到消息的时候太晚了,加上有天竺之事牵涉,能有四五万人便已经是极限,更别说他还要分兵伏俟城,留一部作为后路,所以在鄯州军前最多只有三万,哪怕动员吐谷浑亲近一脉最多也有五万。”
“兰州城有三万,钱大将军和李德謇两日之内,就会率两万大军抵达。”李承乾看向张士贵,说道:“虢国公,五千骑兵从长安到兰州,需要几日?”
张士桂拱手道:“陛下,要保持战力,四日可以抵达。”
“便如此吧。”李承乾看向群臣,肃然说道:“即刻起,以卫国公为西北道行军大总管,西北道安抚,统领诸军。”
“喏!”群臣齐齐拱手。
“以左千牛卫中郎将席君买为前军总管,以兰州刺史杜凤举为兰鄯道行军总管。”李承乾将兰州鄯州的事情,交给了最熟悉那里的当地人,他继续说道:“虢国公为后军大总管,统帅各路援军,增援前线,同时配合卫国公,将吐蕃人彻底围杀。”
“喏!”张士贵站出拱手,道:“臣领旨。”
“以中书舍人刘仁轨为行军监察,各部有行怠慢,不遵军令者,可直接上书弹劾。”李承乾敲敲桌案,冷冷说道:“诸卿,这一战是朕登基之后第一战,谁出了问题,朕可就不是杀人那么简单了。”
“喏!”群臣凛然。
当年李靖兵伐吐谷浑,便有人不遵帅令行军迟到,最后还弹劾李靖。
这种事情放在太上皇身上,看在是秦王府的老面子上,或许会体谅一二,但是皇帝不会。
李义府坐在一侧的帷帐之后,快速的记录着一切。
最后,他的手上的名字只有三个字。
刘仁轨。
李义府能够看得出来,李承乾对刘仁轨的重视。
若是李义府现在是中书舍人,说不得,他会和刘仁轨争一争,但是现在是给事中,和刘仁轨并不在一条路上,双方之间之间的矛盾就少了许多。
给事中的路是升任黄门侍郎,然后参知政事,最后升侍中。
中书舍人的路是升中书侍郎,然后参知政事,最后升中书令。
于志宁年纪不小,最多十年,他必然致仕。
李义府如果要更进一步,真正的敌人,其实是来济。
……
李承乾微微低头,沉吟着道:“西北战事有卫国公在,不会有太大问题,剩下的便是松州,松州现在还没有狼烟来,江夏郡王,你怎么看?”
李道宗拱手站出,说道:“启奏陛下,松赞的主力必然是鄯州,但他也必然分一部兵马,统帅倾向吐蕃的党项人攻击松州,不过松州山地,丘陵,沼泽偏多,如今又是冬日,若是吐蕃兵力不足,而以党项人为主,那么自然是快不了的。”
所谓令行禁止,吐蕃人或许还行,但加上党项人就不够了。
现在这个时候,他们可能还没有抵达松州,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狼烟。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江夏郡王,朕这里给不了你太多的军力,只有五千人,三千骑兵,两千步卒。
以你为西南道行军大总管,统帅驻军,防备吐蕃,必要时,杀败眼前之敌,然后冲杀到通天河畔,截住松赞的退路。”
李靖在吐谷浑,吐谷浑一战大唐必然获胜。
大唐胜则吐蕃败。
吐蕃一败,松赞仓皇而逃,若是这个时候,有人在通天河拦一下,松赞很可能死在通天河。
杀了松赞,这就是李承乾这一战的最终目的。
“喏!”李道宗拱手领旨。
“以右卫中郎将裴行方为前军总管,以左金吾卫将军李君羡为松潘道行军总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卢承庆为后军总管。”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说道:“以兵部员外郎裴行俭为行军监察,诸军合一,齐破吐蕃。”
“喏!”群臣齐齐拱手。
“还有便是那些外藩之事。”李承乾轻轻冷笑,道:“朕在洛阳时,曾经说过,谁敢妄自对大唐动兵,天下共击之,如今正好到考验这一点的时候,舅舅,你和他们说,看看谁家愿意动兵,那么到时候拿下吐蕃,人口土地分他们一份,然后再看看谁不愿意。”
“臣领旨!”长孙无忌站出拱手。
“以右卫将军郑仁泰为西海道行军总管,沙州都督李袭誉为沙肃道行军总管,以本部人马,汇合诸藩,一切随后攻伐。”李承乾神色冷峻。
“喏!”群臣齐齐拱手。
他们都明白,这些人在战场上起不到多少作用,但是他们这次去了,日后有事也会再去。
这种情况下,日后便是有人再反大唐,其他人担心的,也是这些人。
“英国公!”李承乾看向李勣。
“臣在!”李勣拱手。
“你和兵部一起,每日汇总军前情报,同时调运粮草军械,你是尚书右仆射,这些事情,你来做。”李承乾直接点名李勣。
李勣眼角微微扫过长孙无忌,随即拱手道:“臣领命。”
“梁国公。”李承乾看向房玄龄。
“臣在!”房玄龄站出拱手。
“新年之时,大军调动,粮草和军械虽然去年准备了一批,但依旧不够,少不了从洛阳调运,长安的粮价难免要涨。”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梁国公和天水郡公一起盯着长安一些,同时警告韦家和杜家,这个时候,就不要发国难财了。”
国难财三个字一出,群臣嘴角不由得微微一抽。
房玄龄和丘行恭同时拱手:“臣领旨。”
“舅舅!”李承乾最后看向长孙无忌。
“臣在!”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虽然西北在用兵,但马上就要开年了。”李承乾目光看向唐俭,说道:“吏部官员调动,户部的春种,还有高句丽的战事,都需要拿出一个方略来,尤其是高句丽的事情,日后几年方略如何,朕需要一个方向。”
“臣领旨。”长孙无忌能听的出来,李承乾在刻意隔开他和军方的距离,但是却在吏部和户部身上给了他大权。
最关键是,是高句丽的战事。
那是太上皇发起的,准备在数年之内,灭绝高句丽,但是现在新皇登基,高句丽那边该怎样,也需要一个方向。
这才是长孙无忌真正在意的。
“另外。”李承乾抬头,看向来济说道:“来卿,你还年轻,这些天你就留在政事堂值夜,三省六部都派人陪同值夜;若是事情不急,便拟定方略,第二日通报诸相,若是事情急,你便直接来叫醒朕。”
“喏!”来济立刻肃然拱手。
“最后便是这些事情的根本了。”李承乾看向常何,抬头道:“武水县伯,将消息放出去吧,该让百姓知道发生什么了。”
“喏!”
第448章 松赞在学颉利,渭水之盟
正月初二,帝祭天地。
长安南郊圜丘之侧,东北方的铜鼎之中燃烧着无数丝绢,金纸,五谷和牺牲,升起袅袅青烟,直冲天际。
李承乾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头戴白玉冕旒,站在圜丘之顶,手持三支高香,沉沉躬身。
起身,看着青烟缓缓升空,李承乾心中不由得低声默念。
天地庇佑,大战必胜。
祭坛之下,阿史那·贺鲁跪在地上,双手拄地,目光微微上挑,眼底的惊讶已经难以遏制。
吐蕃出兵了。
吐蕃对大唐出兵了。
贺鲁怎么都想不到,吐蕃竟然真的敢趁着大唐皇权交接的时候,悍然出兵。
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颉利。
高祖皇帝退位太上皇,天可汗即位,然后颉利抓住了这个时机大军南下。
贺鲁身为西突厥的首领,对于当年的真实情况,比任何人都要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