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5节
之前李承乾在送给东宫每一名臣子不倒寿翁的时候,李泰知晓后,心中便是一阵冷笑。
这不倒寿翁,看似是在说李承乾太子之位不倒,但如果李承乾要这不倒寿翁送给皇帝,那么稍微编排,便能成太子嫌弃皇帝在位时间太长。
很容易引得皇帝厌恶。
李泰原本就是这么计划的的,没想到,这七十二个不倒翁的模样竟然是这样的。
他忍不住的咬紧了牙。
……
这个时候,李承乾已经拿起第二个箱子,打开,里面放着一副画绢,李承乾缓缓打开,同时说道:“这是汉王叔送给儿臣的一副骏马图,儿臣偶尔有感,题了一首诗,敬献父皇。”
“哦!”皇帝微微摆手,张阿难上前接过,然后放到了皇帝面前。
李世民的目光从李元昌的骏马上掠过,然后看向左上角的题诗,轻声念道:“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殿中所有人已经全部沉静了下来,只有皇帝的声音在沉吟:“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抬起头,李世民看向李承乾道:“太子,听说你写了一本促耕的奏本?”
“是!”李承乾微微点头,然后从袖子里面掏出一本奏章上递,同时说道:“这是儿臣根据汉王叔和吴王所说思考而成,后来由太子詹事于志宁和太子少詹事张玄素撰写,青雀也提供了一些意见,最后而成,这里也还要多谢青雀。”
李承乾侧身对着李泰轻轻点头,面色温和。
一瞬间,李泰眼底满是见了鬼的模样。
因为在他的袖子里面,此刻就躺着这么一份奏本。
太子明明和他说的不着急,但今日在所有宗室王族面前,却用一句“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将所有事情都勾了出来。
没错,就是那幅画,那首诗,都是在为这本奏章做铺垫。
这本奏本的内容,也将会极大的得罪诸王。
让诸王去亲耕三亩地,开什么玩笑。
李泰已经感觉到有不少人猜疑的目光已经落在了他的身上。
但此刻的他却无法辩驳,因为他从接过袖子里那本奏章的一开始,就已经被李承乾给死死的算计了。
真倒霉!
明日三更。
第72章 祈求母后冥福无疆
御榻之上,李世民平静接过奏本,看向李承乾,点点头:“你说。”
“喏!”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拱手说道:“启奏父皇,宗室任职地方,虽是天庇,但自身不足,亦容易引起祸患。”
李世民轻轻点头,目光稍微掠过下方的汉王,彭王,庄王,还有吴王,齐王等人。
这几个都是之前治政有失之人。
另外,还有他的其他几个年纪更小的弟弟和儿子,性子都不怎么好。
尤其是滕王李元婴,那更不是个安分的主。
如何让他们好好的治理地方,是皇帝如今最头疼的事情。
收回思绪,李世民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继续说。”
“是,因为此事,故而儿臣想,是否可以令诸王,效仿父皇亲耕一亩三分地之事,由宗正寺督促,每年亲耕三亩地,观其收成,观其所得。
如此一来,诸王就能体会百姓辛劳,百姓一年收获几何,多少用于缴赋,多少用于自食,多少用于人情往来,多少用于换购他物。”
稍微停顿,李承乾拱手道:“如此一来,诸王可以知晓普通百姓一年下来,家中能够剩余积蓄,甚至可能是借贷负债多少……如今下去,便可以追寻百姓是如何借贷负债的,如何抵押的,甚至最后是如何失去田地的。”
一句“失去田地”,原本在下面笑呵呵看热闹的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有魏征等人,顿时坐正,神色肃然了起来。
天下事,无非田地二字。
百姓失去田地就会成为世家和豪族的附庸,朝廷的赋税征缴就会变少。
甚至于在天灾之年,百姓会成为流民,最后造反。
隋末就是这样。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从失去田地开始。
如果地方长官能从一开始就关注百姓的田产收获,能保证天下百姓不随便失去田地,或者是更少的失去田地,那么对整个朝堂都是有好处的。
殿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神色肃然的同时,也震惊和赞叹的看向李承乾。
太子越来越成熟了。
……
李世民放下奏章,看了李承乾一眼,转身看向诸王,问道:“荆王?”
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立刻站了出来:“臣在!”
“耕作之事,你可行吗?”皇帝的目光幽幽的落了下来。
李元景神色肃然的拱手道:“可行!”
皇帝点点头,看向李元昌:“汉王?”
李元昌立刻拱手:“启奏陛下,臣可行。”
李世民接下来又问了徐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和霍王李元轨等同辈诸王的意见,全部曰可行。
最后李世民又问了吴王李恪,齐王李佑,蜀王李愔和蒋王李恽等诸子的意见,他们这些做儿子,哪个敢说一个不字。
皇帝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宗正卿?”
“臣在。”宗正寺卿,高祖皇帝第二女,襄阳公主驸马窦诞站了起来,肃然拱手。
“初三上值之后,宗正寺尽快弄出一份监督条陈出来,正月十六日,朕要颁行天下。”李世民的神色瞬间冷冽起来。
任何能够促进天下繁盛的建言,在他这里都会得到最贯彻的执行。
“喏!”窦诞肃然拱手。
殿中诸王神色肃然的同时,目光忍不住的看向上方,太子面色郑重的站在那里。
随即,诸王的目光轻轻一转,直接落在了太子对面的魏王身上,眼神幽然深沉。
李泰心中苦涩,但皇帝目光之下,一瞬间,他只能点头赞同。
“嗯!”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向李承乾道:“太子,你继续。”
“喏!”李承乾拱手,然后打开最下面的大箱子。
箱子分上下两格,最上面的格子里是一小块一小块拇指大小的木板,还有一根根小木桩和小船帆。
李承乾将最上面的格子取出,瞬间,轻轻的水流声已经出现在殿中群臣的耳边。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看的更加清楚。
木箱之中,半个箱子里都水,但是水面之上,却有三艘四桅小帆船在轻轻晃动。
突然,李世民眉头一挑,他顿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只箱子,从东宫一路过来,虽然不至于说翻船,但来回晃动却是免不了的。
但这种情况下,这三艘四桅小帆船依旧飘浮在水面上,来回游荡,甚至就连甲板都没有湿,李世民的呼吸顿时沉了下来。
“太子,你刚才说,这是谁做的来着?”李世民抬头,死死的盯住李承乾。
自己刚才有提过吗?
李承乾虽然心中有些恍惚,但还是立刻拱手,认真说道:“启奏父皇,是东宫新任典工杨务廉,其师黄亘、黄衮兄弟曾在前隋时,在杨广身边制作七十二势人偶,而且这些人偶都是仿造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所制。黄亘、黄衮兄弟本有助国之心,但奈何杨广昏庸无道……”
“不必多说,朕听说过黄亘、黄衮兄弟,他们在前隋,是不逊色于宇文恺、何稠、阎毗的大匠。”李世民神色认真起来,不停的点头,他的眼中已经闪过一丝激动,拳头也微微握了起来。
有了这个人,将来征伐新罗,他不知道能省多少力气。
……
站在下方的李泰和阎琬这个时候,忍不住的微微抬头,因为他们听到了阎毗的名字。
阎毗正是阎琬的祖父,是阎立本和阎立德之父,而阎立本和阎立德,正是本朝著名的将作大家。
阎立本是如今的将作少匠,而阎立德在外放博州刺史之前,正是将作大匠。
因为本朝亲兄弟不能同时在中枢任要职,尤其还是同一官署,所以正是阎立德的外放,阎立本才能够被升任将作少匠。
可即便是如此,如今朝中的将作大匠可还空着。
阎立本和阎立德本身能力不俗,但是无论如何,也少不了阎毗的传承。
李泰的位置稳固,与阎立本和阎立德的关系很大。
如今突然多了一个不逊色于阎毗的大匠的传承,这人一旦能用,阎立本和阎立德在皇帝心中的位置立刻就要动摇。
李泰忍不住的看向李承乾,眼中满是紧张。
李承乾恰好在这一瞬间转头,对着李泰温和的点点头,瞬间,李承乾就转头看向皇帝,神色肃然的说道:“启禀父皇,这些船只全部都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木块组装起来的……这里正好有一套,父皇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组装一……”
“呈上来。”李世民身体立刻忍不住的前倾,他的目光热切的盯着那些木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