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97节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明显是一时心动的李承乾,问道:“陛下为何突然这么想?”
李承乾收回目光,摆摆手,然后走到了短榻之上坐下,然后才看向长孙无忌道:“舅舅,朝中诸宰相的年龄都不小了,莒国公更是已经七十三岁了,马卿身体不好,于师和来卿偏向谏言审核,张公虽有地方履历,但多为县令和地方参军。”
长孙无忌在一旁跽坐下来,抬头看向李承乾。
“阎卿五十六岁,正是身强体壮的时候,将来地方上真要有什么急事,他可以亲自跑一趟。”李承乾笑笑,说道:“苦活累活,总是需要年轻人多跑一跑。”
“看陛下这话说的,臣也不过比阎立德年长两岁而已。”长孙无忌脸上一阵苦笑。
“舅舅主管中枢,还是多注意一些身体的好,这样才能长久。”李承乾神色关心的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轻轻点头。
李承乾叹息一声,继续说道:“而且未来这几年,军前大战不需要朕操心,河北的军粮运送也不需要担心多少,真正需要朕关心的,是天下的粮税征收,如此,就需要他这个户部尚书风里来雨里去的多跑一些,给他一个同中书门下的宰相位阶,也能多几分心气。”
长孙无忌认真的点头道:“陛下所言有理。”
“那好,就这么定下吧,明年初的时候,朕再宣诏天下。”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还有礼部尚书杜行本,他年底就致仕了,朕会赐他光禄大夫让他荣养,至于礼部尚书,朕想要褚卿兼任。”
“他还是守陈州刺史?”长孙无忌隐约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朕这几次东巡,快的话也得两年,慢点话,就是三四年了,这种情况下,陈州的位置就至关重要了……以陈州联系长安和洛阳,舅舅,如此朕才能放心。”
“是!”长孙无忌肃然拱手。
李承乾松了口气,说道:“另外,大理寺少卿胡演调任歙州刺史吧,在外面历练历练,将来才好再调回来。”
“是!”长孙无忌抬头,惊讶的看着李承乾。
“他空下的大理寺少卿,就调任戴至德吧,戴卿在大理寺丞这个五品位上已经超过十年了,而且考绩上等,也该升任了,而且他还是道国公之子,也算是安定功臣之心。”
“是!”长孙无忌只能点头,将戴至德升任大理寺少卿,才是皇帝的真正用意。
虽然说在九寺之中,太常寺最为上等,但大理寺才是皇帝手里的威严所在。
大理寺清查天下大案,审核诉讼,专管官员不法之事。
戴至德这个东宫出身的皇帝亲信,他能做的,很多时候甚至比尹君这个大理寺卿还要多。
长孙无忌虽然有心拒绝,但是他说不出拒绝的理由来。
一来,皇帝给了他不少好处,二来戴至德是戴胄的儿子,戴胄是秦王府的老臣,功勋的面子是要给几分的。
再说,戴至德能力履历基本都够了,再压着也说不过去了。
……
“说正事吧。”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看向长孙无忌道:“舅舅,荆王谋反案虽然大局已定,但剩下的事情,也需要一一处理妥当。”
“臣明白。”长孙无忌认真点头。
高阳公主,房遗爱,李元景,还有杨思讷,虽然在李承乾的手里或宽或杀,他们的直系亲属也都一一处置,但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大量他们的手下还没处置。
比如李元景,他是安州都督,荆王,封地之内本就有不少手下,更别说官廨之内也不乏亲信。
还有杨思讷,他要谋反,所要动用的,绝对不是一两个人。
这些人如果不做处置,全部都是隐患。
有的人参与其中,或杀或贬;有的人没有参与其中,或者根本就不知情,但有的人占据要害位置,就必须进行调动了。
“有舅舅在长安,大事朕基本不操心。”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朕在意的,是诸皇子之事,这几年他们也逐渐的要进学,舅舅有空就去内书堂看看,虽然说如今有张公和皇后看看,但朕总是有些不放心。”
长孙无忌静静的听着,以他对皇帝的了解,皇帝这话一定还有后续。
“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有些年轻一辈的诸家子弟,行为放纵,行事不端,有问题的,就踢出内书堂,让他们换一个人来。”李承乾神色一冷,开口道:“太子已经成年,朕希望他将来能做个正直有为的明君,而不是被什么人给带坏了。”
“臣明白,陛下放心。”长孙无忌认真点头。
李承乾松了口气,说道:“剩下的,就是逢年过节,赐予百姓一些节礼,关心一下每年冬天柴火的价钱,就是这样了,舅舅做了多年,也不需要朕再多说什么。”
“是!”长孙无忌轻轻点头。
“最后便是弘农的事情了。”李承乾抬起头,轻叹一声,说道:“弘农的事情处理完,这件案子大体就算了了。”
“是!”长孙无忌赞同的点头。
“弘农的事结束之后,就可以专心天下事。”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高句丽大战,天下最需要的就是安稳,朕想对百姓多行宽仁之策,而对权贵继续多加约束,保持天下安稳不出事。”
“陛下是对的,先帝在时,也会这么做。”长孙无忌赞同的点点头。
“是啊。”李承乾有些感慨,然后说道:“只要高句丽大战获胜,那么就可以更加深入的治理父皇没有完成的痼疾,让贞观盛世在朕这一朝得到延续……舅舅,说不定史书会将父皇和朕,与文景两朝并列提名,齐赞于世。”
“一定会的。”长孙无忌用力的点头。
李承乾抬起头,神色间满是憧憬。
一定会的。
第618章 世家大族是天下最大的硕鼠
七月初二,午后。
御船停在了陈州码头。
杨思止带着杨氏五名耆老,在两侧禁卫虎视眈眈的目光下,登上御船。
他抬头看了一眼黄河之上。
一艘艘大小船只从侧畔而过,载着大量的士卒和军械,顺着黄河前往洛阳。
旌旗招展,枪槊如林。
青衣内侍站在门口,对着船舱内禀奏道:“启禀陛下,万年县令杨思止,带族人觐见。”
“进来吧!”船舱之内,皇帝平静沉稳的声音传来。
内侍迈步进入舱内,然后侧身站在一旁,杨思止等人这才进入到了舱中。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杨思止来到舱中,然后带着族人一起郑重的跪倒叩首行礼。
在一瞬间,杨思止已经看清了舱中的所有人。
长孙无忌,褚遂良,唐俭,于志宁,阎立德,刘德威,尹君,孙伏伽,柳奭,戴至德等人分别跽坐在两侧。
杨思止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
明明杨思讷已经被斩首,杨思谊和杨思训也已经被流放,可皇帝为什么依旧没有轻易放过杨氏的打算。
……
李承乾坐在短榻上,看着手里的奏本,也不开口说话。
一时间,舱内安静的可怕。
杨思止莫名的感到一股沉重的压力,压到他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李承乾这才放下手里的奏本,抬头看向杨思止说道:“褚卿刚才说了,爱卿在诸事处理上,异常尽力,朕非常满意。”
“谢陛下,这是臣原本就该做的。”杨思止沉沉叩首间,忍不住松了口气。
李承乾点点头,看向一旁的于志宁。
于志宁立刻上前一步,张开早就准备好的圣旨道:“大唐皇帝令:
陈观之交,水陆合会,人杰地灵,往往有焉。
观王杨兄子,观国公杨恭仁弟子,长安县令杨思止,长材大略,辅以政理,严贞师律,恭守朝宪,有大勋于国。
可观国公,授之真食,以示殊宠,以旌殊绩。
钦我休命,子孙其保之。”
“臣杨思止叩谢陛下大恩,陛下万寿无疆。”杨思止沉沉叩首在地,眼中泪光涌现。
他现在终于是观国公,弘农杨氏的家主了。
他取代了杨思谊,成为了弘农杨氏的家主。
“爱卿平身吧。”李承乾轻轻抬手,温和的神色激动的杨思止道:“此番之事,骤变而至,朕未曾有所预料,诸卿想来也未曾有所预料?”
“是!”杨思止拱手,道:“臣等从未有一日有不安之念,诸逆为有防备,也不曾有一日一言对臣等提过。”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便如此吧,诸罪了结,其他诸事,按唐律处置。”
杨思止略微犹豫,还是点头道:“是!”
“杨思谊,杨思讷,杨思训三家所有的财产和田地,奴婢,按律首先全部没入官中。”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之后,宗正寺会将属于观国公,还有杨家主脉一支该有的财产和田地,奴婢发放给你。”
“是!”杨思止忍不住的抬头,脸上带出一丝惊喜。
其实他最怕的,是官府在没收了杨家的财产之后,他们想要从官府再拿回来。
即便是如今吏治清明,但每过一层,依旧要被狠狠的拔上一层皮,到最后落回到杨氏的根本不会有多少。
相反的,走宗正寺一切就不一样了。
宗正寺卿李百药为人公正,加上杨思止是陈王的外祖父。
哪怕仅仅打着陈王的旗号,一切也要方便许多。
“另外。”李承乾目光盯向杨思止,说道:“杨家有一千私兵,朕是知道的,诸家多数也有类似家兵,以保护家族,朕不会多加干涉,但杨氏毕竟事涉谋反,所以朕要求你杨家出三百私兵,加入东征大军。”
当今天下,所有顶级的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私兵。
弘农杨氏如此,太原王氏,京兆韦氏,杜氏,窦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