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88节
那么他下定决定,开始动心,是什么时候来着。
贞观十六年,还是贞观十五年?
对了,他就是从这一战立下大功,野心膨胀,然后被人挑拨,然后谋反,但却又被人举告,最后被丘行恭直接抓获,吃了心脏。
……
太极殿中,皇帝坐在御榻之上,听着群臣一个个的上前禀奏,然后一件件的处理着政事。
国子司业、太子中庶子孔颖达看皇帝有些疲惫,赶紧拱手站出:“陛下,臣有奏。”
“哦!”李世民身体微微后仰,稍微放松的问道:“孔卿,可是封禅泰山礼仪诸事有了结果?”
“是!”孔颖达拱手,然后看向皇帝说道:“启奏陛下,臣与太史局研讨天象,最后确认,明年二月初二,宜为封禅之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好寓意!
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人间阳气之龙直冲上天,趁势祭祀泰山,禀告上苍,人间又出了一位贤明无比的君王。
皇帝无比满意的点头,但随即,皇帝就忍不住皱眉道:“如今薛延陀和吐蕃蠢蠢欲动,此时祭祀泰山,是否不妥?”
“薛延陀小患矣,多做准备,或许能成为陛下祭祀泰山的功勋,至于吐蕃……”长孙无忌站出拱手,然后摇摇头说道:“吐蕃人,臣以为他们最多做些小手段而已,不会惊扰太重。”
李世民微微摇头,然后看向房玄龄,问道:“房卿,你如何看?”
房玄龄站出拱手,然后说道:“陛下,依臣看,北地大军戒备,薛延陀未必敢有所动作,大不了,到了年底的时候,再将薛延陀真珠可汗召入长安便是,让其随陛下一起祭祀泰山,则北地无忧。”
“便如此吧。”皇帝赞同的点点头。
李承乾站在一侧,嘴角微不可查的抽搐了一下。
所有人都小看了薛延陀,真珠可汗性情果决,知道一旦让突厥人重新在草原站稳脚跟,那么薛延陀南扩就会被彻底阻止,最后自身的力量日益消耗在和突厥人的冲突当中。
所以,真珠可汗今年就会直接发兵二十万,击破了黄河以北的突厥人,然后冲入黄河以南,威胁长安。
当然,薛延陀没法和突厥人相比,同时,又一个猛人这个时候彻底的冒出头。
这个人就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勣。
薛延陀人会被李勣击败,甚至真珠可汗的一个儿子都被刘兰所捕。
李承乾的目光深沉下来,忍不住轻轻的看向吐谷浑的方向。
……
皇帝坐在御榻上,认真的看向群臣说道:“封禅大事也,诸项礼仪,诸般贡品,还有随同重臣,沿途各州县都要齐备。
关键是要天下和定,百姓安乐。
传旨,令天下诸州县刺史县令,从即日起,务必仔细今年农耕之事,以求今岁丰收,天下盛世,朕才好祭祀泰山,上告昊天,万民丰盛。”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俯首,神色郑重。
天下丰收,皇帝祭祀。
若是今年哪里出了天下不丰之事,耽误了皇帝封禅大计,那么恐怕不用皇帝出手,朝中的百官就会直接将他弹劾到死。
“太子。”李世民侧身看向李承乾。
“父皇!”李承乾立刻拱手。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明年封禅,朕今年要到河东盯着,长安这里,留你监国,妥善处置政事,尤其是吐谷浑和吐蕃之事。
另外,突厥和薛延陀的事情,你也要多盯着点,免得被人家打到长安而不自知。”
“儿臣领旨。”李承乾立刻郑重拱手。
“魏卿!”李世民的目光看向群臣当中,魏征立刻拱手站出:“陛下。”
“太子监国,你留守长安辅政,同时也好好的教导教导他天下之事。”李世民别有意味的说了一句。
“臣领旨。”魏征立刻肃重拱手。
“陈国公,范阳郡公,岑卿,崔卿……”皇帝一一点名。
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尚书左丞卢承庆,中书侍郎岑文本,户部侍郎崔仁师,礼部侍郎温无隐,兵部侍郎崔敦礼等等三省六部都留下了正职和副职一人留守长安。
其他人,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刘洎等人,全部跟随皇帝东巡。
皇帝东巡并不是固定之事,但时常有,到了后世李治之事,等到洛阳紫微宫完全重建之后,基本就是一年一去,成固定之事了。
那个时候的洛阳,已经是彻底的陪都。
当然,现在的洛阳一样是东都。
东都洛阳,北都太原,南都成都,西都凤翔,帝京长安。
皇帝会不定期的巡视各方。
多以洛阳为主。
而且一去,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大多数都会跟随。
到了李治时期,是因为天下人口暴涨,加上关中可供收税的土地极速减少,渭水洛河水运不畅,所以皇帝才会在每年夏天定期东巡洛阳,以为就食。
如今大唐虽然还远不至于如此,但是到了夏末秋初,陈粮已尽,新粮未收之时,长安粮价飞涨也是常事。
所以皇帝才会经常率领那些消耗最多的朝中大臣,还有王室贵族,一起东巡,从而减少长安压力。
洛阳如今还算不上陈旧,依旧能用,等到十六年后,才会被彻底的重修。
……
夜色深沉,宫城森严。
李承乾有些疲惫的返回东宫。
“殿下!”李安俨赶紧端上一杯浓重的茶汤,然后站在一旁,压抑的眼神底下,是控制不住的兴奋。
李承乾看了李安俨一眼,摇摇头,说道:“安俨,你不会觉得,父皇让孤监国,就是真的那么信任孤吧?”
第98章 李泰:父皇,他终究是要死的
夜色清冷,绿柳轻摆。
延康坊,魏王府后院。
一声压抑的怒吼从后院书房传出:“监国,监国,父皇竟然命太子监国,却让本王跟着一起去洛阳,父皇……父皇他就那么信任太子吗?”
“当然不是。”魏王司马苏勖平静的摇头,看着暴怒的李泰,淡淡的说道:“陛下虽然让太子监国,也给了他不少的权力,但是,整个长安真正在掌控一切的是魏相。”
“但魏相向来支持皇兄。”
“那是因为太子是太子,魏相依据朝制,自然会支持太子,但是,魏相的脾气,别说是太子了,就是陛下当面,他该说什么也依旧会说,而且……”苏勖的声音低了下来,然后摇摇头道:“而且这一次太子监国跟以往不同,陛下放了权力,同时也在看,这种时候,太子究竟会犯什么错误?”
“没错,魏相是忠于父皇的,皇兄若是出了错,魏相绝对不会包庇他的。”一身黑色长袍的李泰终于放松了下来。
带着黑色璞帽,李泰一身普通的黑色圆领袍,上面甚至没有任何的蟒纹,这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个亲王皇子的装束。
这样的李泰,让苏勖有些陌生的同时,也有些放心。
“太子以往虽然也有监国,但说实话,太子对于真正的朝政见识的太少了。”苏勖一句话说完,李泰忍不住惊讶的看着他,什么叫做真正的朝政。
“一封公文,上下不过几十个字,稍微改动一两个,意思便是天差地别,东宫的那些人,虽也处理过不少政事,但说实话,腐儒而已,真正在朝政处置间的波诡云谲,便是皇帝都需要小心翼翼,更别说是太子了。”苏勖嘴角带出一丝冷笑。
“但是,有魏相在。”李泰诧异的看着苏勖。
“魏相又能顾得过多少来?”苏勖摇摇头,感慨道:“而且这些年,魏相的身体并不是太好,很多事,都是靠三省六部的那些人在处理。”
“侯君集!”李泰顿时忍不住的念出来侯君集的名字,随即满脸的咬牙切齿。
在他看来,年底的事情,虽然皇帝对他的作为也了如指掌,但如果不是侯君集他们将所有事情全部都掀开,李泰断然不至于落到那样的下场。
“对,陛下东巡以后,真正在帮助太子的,就是陈国公。”苏勖平静的笑笑,说道:“但是殿下,你忘了吗,陈国公虽然在行军一道上,纵横疆场,但是在处理政事上,却多有不足。”
“没错,这一点还是皇兄指出来的。”李泰的脸上顿时忍不住的一喜。
“所以,安心的等着吧。”苏勖抬起头,目光看向东宫方向,然后微微冷笑:“等到我们从洛阳归来之后,再一样样的去挑太子处政的过失,臣就不信他一样也不会做错,只要错了一样,所有的一切都会给他否定掉。”
“姑父所言极是。”李泰眼睛眯了起来。
……
李泰端起茶碗,轻轻的抿了一口。
稍微放松,李泰才抬头问道:“姑父,岑长倩的那件事,青雀是不是做错了,为什么青雀总有种是因为青雀让表弟去接触岑长倩,最终才导致他与科举首名插肩而过的感觉?”
苏勖摇摇头,说道:“臣看过吏部刚刚公开的科举答卷,魏玄同的答卷要好过于岑长倩,这是根本,至于其他,岑文本身为中书侍郎,皇帝信重之臣,陛下让吏部有所避嫌,也是正常的。”
侯君集虽然是吏部尚书,但科举真正负责的是吏部考功司郎中和吏部侍郎,到了侯君集这里,基本上是已经出结果了。
而且自从去年以来,侯君集虽然也常去吏部,但实际上,他多负责雍州之事。
真正直接向皇帝汇报科考情况的,是吏部侍郎唐皎。
“不管如何,此事过后,岑侍郎怕是要和我们疏远了。”李泰面色凝重的摇摇头。
但仅仅是凝重,其他的倒是没有。
皇帝那夜清楚的和他说了,只要他做事不过线,那么皇帝就不会多理会。
皇室兄弟之间的相互磨砺,这不是什么稀奇事。
只要不过火,怎么都行。
不过李泰也通过这件事情,感受到了皇帝对他的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