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73节
加快脚步,逃一般的离开。
方才发生在华盖殿内的事,实在是太过于恐怖了!
让他们对这里都产生心理阴影了!
这一次上朝,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当真是度日如年,都不愿意多去回想。
“胡相。”
“胡相。”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离开,还有很多人,都对胡惟庸打招呼。
言行举止之间满是尊敬。
不仅仅是文臣,就连不少武将都和胡惟庸打了招呼。
就算是一些没有打招呼的,望向胡惟庸的目光,也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对待胡惟庸的态度,明显变得不一样了。
这是以往的胡惟庸,所不曾享受过的。
他对众人点头示意,并没有多说什么话,面上看不出来多少欣喜。
可心里早就振奋不已。
只觉得扬眉吐气,天是那般的蓝,云是那么的白!
只是,在为之高兴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想起,朱元璋做出来的废除地方行省,该设三司的事。
这让他的这份振奋与欢乐,蒙上了一层阴影。
高兴的没有那般纯粹了。
这种感觉,比嗑瓜子嗑的正起劲的时候,嗑出来个臭虫还要更加的让人难受。
狗皇帝绝对是故意给自己添堵的!
相对于胡惟庸这里众人簇拥,李善长这个往日里不论走到哪里,都是焦点的人,就显得冷清多了。
他独自一人朝前走去,目不斜视,身子挺得笔直。
却无一人与他打招呼。
很多官员,都下意识的躲避着他,像是在躲避瘟神一样。
有人望着他,目光复杂,也有人对着他的背影狠狠的吐口水。
往日里威风八面,风光无限的韩国公,今天彻底落寞了。
被众官员簇拥着的胡惟庸,瞥见这样的一幕后,心中那层因为皇帝强势的废除行省,而产生的阴影,一下子没有。
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李善长这老狗,他也有今天?!
哪怕李善长此时腰杆挺得笔直,可落到胡惟庸的眼里,却依旧满是落寞。
那挺直的脊梁早就被打断了,不过是一个断脊之犬,在人前时的强撑罢了!
这景象,看的胡惟庸心情畅快,也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身躯。
从今日开始,大明的天变了!
李善长说的不算了!
……
皇城之外,早就在这里等的心急如焚的李琪,见到百官下朝,自己爹从皇宫内走出来后,忙迎了上去。
李善长一言不发,没让儿子搀扶,自己上了马车,放下帘子。
李琪知道今天事情对于自己爹来说,绝对难受,因此上并没有多问。
接过马缰,就准备亲自驾车回家。
也是在此时,有着一些动静传来。
回头去看,只见胡惟庸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之下走了出来。
胡惟庸还专门往这边看。
且簇拥在胡惟庸身边的这些人,很多都是以往在自己爹跟前献殷勤的。
李琪黑了脸,冷哼一声,带着怒意,一抖马缰,驾驶车子从这里离开。
不愿意多看胡惟庸小人得志的嘴脸……
……
“瞧胡惟庸那狗东西,张狂的样子!
这狗东西张狂不了多久,有他倒霉的时候!”
回到家中后,李琪终于是忍不住了,当着他爹的面,直接愤恨骂出声来。
一来是心中憋屈,二来也是知道自己爹心中难受,如此做也算是安慰一下自己爹。
“你说的对,胡惟庸这狗东西现在得意,今后有他哭的时候。
他今后的下场绝对比你爹我还惨!”
李善长面无表情的说道。
李琪此时却愣了一下。
按照他对他爹的了解,这等时刻保持沉默,才是他爹最常见的状态。
哪能想到,此时自己一开口,自己爹居然也跟着骂了起来。
“咱说的是真的,不是为了泄愤才如此。”
许是看出了自己儿子的那点诧异,也许是今日发生的事情太多,心中积累了太多的东西。
不等李琪开口询问,李善长就主动的开始解释起来。
“上位不是个简单的人啊!
看似鲁莽,实则心机深沉,城府极深,又心狠手辣。
关键时刻里,还能不要脸,能下得去手。
这次的事,此时回头去看,我好像一直都在皇帝的算计之中。
他算准了,中都城的事情上,我不会与他善罢甘休。
所以立刻就和徐达等人结亲。
为了对付我,还以燕王成亲为借口,把我往京师引诱。
不惜暂时向我低头。
就连那发行什么国债,像人借钱,现在看来也是皇帝专门露出来的破绽。
就是为了造成我捏住了他的痛脚,不向我低头,他就没办法用夏税按时偿还这国债的假象。
好让我放心大胆的往京师来。
当时我也觉得,皇帝被我拿捏住七寸了,现在想想,何其可笑。
二十五万贯确实不少,可对于皇帝来说,真没那么多。
真就把皇帝给逼得,需要向人大张旗鼓借钱过日子的程度了吗?
来到京师后,皇帝一直对我笑脸相迎,让太子亲自到码头迎接我,后面又和皇后设家宴招待我。
在我最为得意的时候,直接给我来了个狠的,把你爹我打了个头破血流!
空印账册这个事,皇帝肯定早就发现了,只是一直隐忍没有发作。
为的就是等着必要时刻,给你爹我来个致命一击。
这一次,给你爹我打的真疼。
一开始皇帝就想到了对付你爹我的杀招,你说说,我还怎么赢?
就在我觉得,皇帝这次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断你爹我的一条腿,切断我和各个地方官府的联系,并且顺势清洗一下地方官场的时候。
皇帝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他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还趁机把朝堂之中的众多官员,也都给牵扯到了这次的案件里。
按着这些人的脖子放血,让他们把这些年来吃的都给吐出来。
我觉得这些就足够多了,足够可以了。
可谁能想到,皇帝接下来马不停蹄的,又趁机做出来了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的决定来。
这等重大的改变,平日里哪里有那般的好通过?
不闹腾上一段儿时间,绝对做不成。
就算是最终通过了,真的开始做的时候,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暗中不配合,闹出多少的乱子来。
可皇帝携带着空印案子之威,硬是按着胡惟庸,以及百官的脑袋,极其强势的把这事给推行了下去。
满朝文武,除了胡惟庸这个丞相稍微挣扎了一下,其余的哪个敢放半个屁?
上一篇:大明词条:朕乃崇祯,千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