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血条的我,选择打爆世界 第113节
此法虽有缺陷,易使虞国奋起余勇、暂改国体,不如大军出征、一击而破,来的爽快。
但虞国可败、不可亡,若我大魏锋芒太盛,重创虞国三军,楚国必闻风而动,突袭虞国。”
“我大魏与楚国风骨迥异,无法如楚国那般鲸吞领土百姓。
若魏楚同分虞国,则楚获大利、魏得小利,既有增幅楚国之忧,当徐徐图之、不可猛攻。”
储君岐王的话偏向保守,却也道明了大魏当下的问题所在。
若大魏锋芒太盛,虞国必定将最能打的军队全调来魏虞边界,致使楚国坐收渔翁之利。
“吾儿稳重,虞国年老衰败,若我大魏强行激发起虞国最后武勇,恐会使其国体透支、难以维持。
如此我大魏胁虞压楚之策,便会中途绷断。”
大魏皇帝正要再说什么,却见宫内使手捧一份公文,敬拜呈上。
“何处急报?”
“禀陛下,羽林营将快马急报。”
大魏皇帝接过文书,大致扫了一眼,随后又仔细查阅一番。
“太祝诚不欺我,明珠出海格果然气运升腾。
不想此事还真让他做成了,符公之言、祝公之书、千载史料,具入我大魏囊中。”
“岐王,你带禁军与九卿太常官吏去一趟竹乡。
告诉周元不要动秘境内的书籍,我们要保证千年记录的原貌。
另外明示他,孤要给他加官进爵,他凭此功可入大魏国史、诸国文书。”
大魏皇帝没有召回周元的意思,并且准备近段时间皆不召回。
他担心突然召回会让那位乡间少年以为,朝廷贪图区区一枚竹君之篆。
因此,他让储君岐王代他入竹乡,许诺赏赐、安抚探宝福将,顺便让太常官吏重录秘境文书。
储君岐王接过羽林急报一看,便知道了他父亲的用意。
领下旨意后,速点禁军、召集太常寺官吏,奔赴位于京城远郊的竹乡。
当疾驰的马蹄声再次逼近竹乡时,竹乡百姓便明白他们苦等的建城升县,估计就要实现了。
因此在乡镇官吏的带领下,兴奋欢喜的招待京城禁军。
“周元何在?”
“周都尉正忙着接引秘境隐民,殿下稍等,我这便前去通报。”
羽林辅骑深入竹海后不久,周元便带着两名魏武卒、随军道人回归了乡镇。
双方刚一会面,周元几人还未来得及见礼,储君岐王便率先开口道。
“周都尉当真是福德之士,这竹乡一梦不知难倒了多少探秘使。
不想你一来,便解开了这道千载谜题。”
“父皇让我代传,你之功勋可升职加爵,你之事迹可入大魏国史。
待朝廷将竹乡秘境改造为竹梦学宫后,你之名号,也会被各国文士知晓。”
由于竹君秘境内有篆存在,无法使秘境自发重置。
因此大魏朝廷决定将此处改为竹梦学宫,依托符公弟子祝公之名,展现大魏文化底蕴。
今后只要读祝公书与符公典籍者,都会知道书中的历史,在当代亦有承载之地。
“臣,多谢陛下厚待,侥幸得功不敢求全,赖国朝恩宠绵绵,使臣得此殊荣。
臣必定尽职尽责,不负陛下恩赐。”
走完表功谢恩的过场之后,便是秘境详情的汇报了。
直到此时,太常寺的官吏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越听越激动,纷纷想要取出千载史料一观。
其中太祝司的方士最为激动,祝公是符公的弟子,还是他们果老星宗一脉祖师教授过的贤才。
如此一来,祝公的竹乡秘境该有几本符公典籍吧,再不济也该收录一些果老星宗的传承。
这一刻,请祝公换个地方长眠的心思,在他们心中悄悄升起。
但这也牵扯到了一个问题,大魏既然要拿祝公做文章,就需要对这位先贤保持尊敬。
如果一开始就挖了人家的墓,那竹梦学宫就算建起来,也会自带污名。
太史令一派的史官,则想的更为复杂。
既然千年史料到了他们手中,那该如何修史、如何抠字眼给各朝定性。
如何在文史方面论证大魏的正统与光伟,如何趁机在文化领域否定他国,这些都是不小的问题。
“千载梦乡、符公真传,竹乡秘境内的文典、建筑,皆不可轻动。
陛下言只可重录,不可将竹简文书搬离秘境,还请诸位文士劳累,尽快重录数份运回京城。”
储君岐王的话刚说完,一众太常官吏便急忙领命。
他们早就忍不住去查看千年史料了,能重修千年国史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周都尉,请带路吧。”
在周元的带领下,太常官吏与禁军士卒依次进入竹乡秘境。
待人满时,还有不少未入秘境的文士捶首顿足、万分懊恼。
好在入秘境的文士非常专业,一式两份、专人查错,将重录好的文书依次送出秘境整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史令眉头紧皱,似有疑虑,终于忍不住向周元提问。
“周都尉,除了竹君书房、府邸书楼、地下书阁之外,就没有其他藏书了吗?”
“竹乡隐民言只有此三处,若太史令有疑虑,可等禁军将士详查。”
“哎,非我有疑虑,实在是史料差几字,便能颠倒黑白。
前几代竹君典籍还算公正,后面这位竹君的记录就有些情感夹杂了。
偏偏他还立场不定,时常定性后再翻案,歌颂后再贬低。”
太史令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这就需要大魏史官明确一个方向,进行再次修订了。
但大魏的修订也不一定会追求客观,比如储君岐王看过重录的问卷后,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祝公亲族无法考证,那些从竹乡秘境走出的隐民,可轻易继承这一名号。”
“不若我等给他们一个出身、一个姓氏,坐实了祝公遗族的身份。
再让他们成为竹梦学宫的学员,可为竹梦学宫扬名、显我大魏善行。
如此周都尉也能再添一功,解救先贤遗族之功。”
第141章 名扬天下
大魏宏业十四年三月,发生了两件震动京城的大事。
一是,楚国大行治礼丞递送国书,希望永结魏楚之好,迎大魏安仁公主为储君正妻。
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以为大魏国力日盛,就连雄霸西南的楚国,都要寻求联姻、结盟共存。
二是,新元榜魁周元时隔两月再显不凡,领军探秘、破千古之谜。
自此竹乡一梦、终是无果的悲情彻底终结,成就竹乡一梦、心诚乃至的坚守有报之局。
另外,周元还解救了困守千年的祝公遗族,使他们由妖魔之奴,成为了大魏子民。
凭此功劳,朝廷昭告天下,晋升周元为羽林怀义校尉,加赐竹乡县子之爵,食邑两百户。
虽然现在竹乡还是一个乡镇,但不妨碍朝廷将它提升为县,并以此为名加封周元。
原本一个立功将军得封爵位,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更不用昭告天下。
但周元的身份与年龄太特殊了,他是真正的百姓良家出身,走的又是军功累勋的路子。
再加上他的年龄仅有十七岁,还是今年的新元榜魁。
种种情况结合起来,使京城百姓萌生了一种奇特的自豪感,百姓良家亦可出公侯将相,大魏之盛福泽庶民?。
相比于普通百姓的欢庆,京城内的众多文士则更为振奋。
他们与普通百姓想的不同,普通百姓更多的是情感寄托,文士们想的则是前途有望。
朝廷既然获得了众多古籍史料,并以祝公之名、建竹梦学宫,从而扩充国朝文化底蕴。
就一定会向文事领域倾斜一定的资源,使国朝文士的前途更为宽广。
现在摆在面前的最好机会,就是成为竹梦学宫的教习。
如此,不仅能得到朝廷官职,还能通过教授祝公遗族,名录国史、名望大涨。
不过如此好的机会,也就这一次,趁着竹乡一梦、千载谜团的风闻上船,才能分润最大的实惠。
若是等事件平息,再入竹梦学宫,也就只能图朝廷官职了。
因此各个学宫的知名教习,名声远扬的大儒,久居京师的各地新锐文士,皆向朝廷献书自荐。
上一篇:我登录了僵尸先生
下一篇:西游:让你守门,你堵六圣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