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看见血条的我,选择打爆世界

看见血条的我,选择打爆世界 第262节

当清源掌教李思传信最新变化与返京之事时,大魏皇帝很难想象李思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

是的,他不是好奇周元的天生道心有何等潜力,而是担心李思此刻是否还能保持平稳。

毕竟李思已经营偃山清源观多年,最终不仅真丹未成,还被入道仅一月的少年全面超越。

天赋无法类比、苦劳不得奖励、职权未有抚照,这未免也太过悲伤了一些。

为此大魏皇帝收到李思的传信后,立刻给予了回复。

“李公法事众多,孤又政务缠身,未能多加看望以尽后辈敬仰之心。

您若能回京当是大善之喜,我会安排家宴静待李公到来。”

“还请李公转告周元,让他携禁卫留心护送,莫在途中生出事端。”

魏皇全程不提周元,又许诺家宴相招,为的就是平衡李思之心。

最后又点了周元之名,并希望途中顺利,便是点明已知晓清源观之事,你们两人皆要平安返回。

于魏皇而言潜力无穷的周元代表大魏的未来,实力不凡的李思则是大魏立国底蕴之一。

为此两者皆不可失,更不能因秘境之人的偏爱而互相争斗。

李思自然听出了他的意思,道了声陛下安心,偃山至丰京不过三十余里今日必达。

闻言魏皇才舒心一笑,天佑大魏、明珠化星。

一旁整理军报的储君岐王见此,便知父皇心中有喜,需出言询问喜讯方可与父同喜。

“父皇因何而喜,可是儋州之战异常顺利。”

“非也,我是为大魏传承有序而喜,你素来礼贤下士、聪慧勤勉,可承担国朝之运。

然我时常忧心,多年之后你当以何新贵压制功勋旧臣,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那些勋贵子嗣还未长成、少羽林郎还在积攒实力,但新元武魁周元已有化星之兆。”

“他有天生道心、赤心纯元、福德深厚,现已得清源道脉认可,授分院掌门之位。

假以时日必能助你统领朝堂,使我大魏兴盛延续。”

不同于千年前的普通王朝,似大魏这类武威之国,仅靠一张传位诏书可坐不稳皇位。

为此大魏自建国之初就有君王临朝的传统,即皇帝施政、储君辅政。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储君尽早有兑现许诺的权力,好获得部分青年才俊与朝臣的追随。

即便如此,魏皇还是感觉储君声望不足,需要获得更多派系的认可,方能继承更多的国力。

如此一来,周元这位代表军中新贵、百姓寒门、清源道门、怀州派系的新元武魁就很关键了。

他的政治背景使他能与各派系沟通,加之天资卓越、未来实力定然不凡,可为后继之君的公卿重臣。

储君岐王闻言,忙起身恭行大礼。

“儿臣必不负父皇所托,愿燃尽心血盛我国朝。”

特殊的国朝风骨使岐王说不出推脱之言,更说不出唯恐做不好之类的话。

那样不仅会令魏皇失望,也会令大魏宗室有变。

在大魏这样的国家中储君不能出现畏惧推脱之态,否则便是不足以托付大业,当选心坚如石者承担责任。

“你有此心便好,我欲举办家宴招待清源李公与周元,你可接妻儿一同参宴。”

“儿臣领命,这便去文华殿唤孩儿过来。”

周元还不知道李思有参加帝王家宴的待遇。

待他们在魏百将与禁军的陪同下抵达皇宫德阳殿时,才发现此宴虽小,却是大魏最贵国宴之一。

概因三位少年严肃坐、五个小童偷闲聊,帝王帝后居主位,岐王夫妇侧为辅。

周元与李思一入殿门,魏皇便迎向李思、岐王则迎向了他。

那场景犹如新旧交接,长者有余德,少君有新友。

“周将军多日未见又威武几分,我家孩儿亦知你威名,皆吵着见见你这位独身立业的少年英杰。

且与我一同入席,我为你介绍几位孩儿认识。”

“愧不敢当,多谢殿下关照使我有缘此等贵宴。”

宴会期间多是皇后与太子妃畅谈,魏皇与岐王为辅,不见威严尽是闲说家事。

皇后言安仁公主已入楚国,不知楚国风气如何,可会善待魏室公主,忧虑之意显慈母牵挂。

李思作为清源掌教曾多次参加三山法会,与楚国金坛乾元宗的交情过节一分不少,自然了解楚国之事。

话题由此展开,魏皇故作不知引他介绍楚国风情。

他知无不言痛斥楚国一番,又说楚国宗室在郢都风评不错,也算有礼法的人家,必不会轻慢安仁公主。

此言魏皇说出皇后不一定信,毕竟两国结亲多为政事,岂会顾及儿女喜好。

但李思来说便有了几分可信性,他是得道之士,不会一味诉说好处不言坏处。

相比李思的悠闲,周元就头痛多了。

太子妃参宴有何事可做,自然是审视贤才,伺机介绍一些宗室之女,多有做媒之意。

周元装作听不懂,等家宴结束后才道明缘由。

“陛下,我有赤心道誓成丹之前不可为情欲所困,否则真丹难成、道法难修。”

李思之前便于魏皇说过道誓索心,他也知道周元身上亦有道誓,为此不再言年少成家之事。

“此事就此作罢,日后无需再提。

真情实意方为牵挂,虚情假意却是负担,我欲用你之才、怎可阻你道路。”

魏皇言毕,年约五旬的大魏皇后温和慈祥道。

“少年志气盛、不困情思也好,日后若遇到喜爱者可带来与我看看。

你父母早亡,无人可主持大事,我为国母当为你们赐婚祝福。”

第333章 试验传法

家宴气氛平和,无国朝大事商议。

几人又饮茶闲聊片刻,皇后与太子妃便带着岐王子嗣离开了。

三个年纪大些的孩子知道此宴是为了以诚待爷爷旧臣与父亲新友,五个年龄小的尚不明其意。

临走时还吵闹着说,既有客来,为何还要回文华殿学习。

太子妃笑言,那是陛下与你们父亲之客,待有一日你们的客人来时可自主宾宴,也就不用忙于学业了。

众小童闻之则喜,皆言定要多交好友邀来玩耍,好摆脱繁重学业。

此时他们还不知,幼时之愿难以实现,等他们可自主宾宴时便留不得宫中了。

当真是懵懵懂懂幼童去、野心少年故沉稳,诸子皆知皇权贵、未知家业非国业。

他们是皇家子却非国朝臣,待他们离开后殿中之人才开始商谈国事。

“周将军,听闻你受清源道脉看重,得盖原分院掌门之位。

此非国朝所赐、乃你自身之福,无论掌门之权有何贵,我亦不会以君令侵占。”

“我说此言非是安抚,乃是实意。

四海八荒之地浩瀚无边,我大魏不同于他国,从不视国人之私为国朝所有。

太祖曾训言,若有国难魏人皆有守土之责,若魏人界外自行立业,其业属人之能、非国之赐。”

“为此,大魏行事必不劣于秘境,他们视你为真传弟子厚待于你。

我亦视你为国朝英才、守正贤臣,自不会蛮横贪婪行威逼之事。”

大魏皇帝说的是实话,他从不苛责臣下,更不会狂妄认为天下秘境之物皆是大魏之财。

否则早晚会将天资卓越者逼的离心离德,魏国贤才也会心生芥蒂失去探索界外秘境的斗志。

因此周元若隐而不报非罪,如实相告非功是德,合作共赢兴盛国朝则有功有德。

“陛下宽大为怀,实乃大魏百姓之福。”

“此乃常理、非我仁德,君者当疏远心中喜恶、事事秉理而行。

只有我分得清因果是非,国朝才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魏皇既然将周元视为储君重臣,自然愿意与他道明大魏法度。

好让他知晓大魏内治有度、外御有威,是一个值得守护的国家。

周元见过楚、梁、虞三国风貌,相比之下大魏无楚之分裂、梁之杂乱、虞之老态,多有兴盛之相。

这也是他为何愿意寻魏国合作的原因,与其自建自筹烦劳琐事,不如相互合作各得其利。

至于拒绝联姻的原因倒也不复杂,他势力已成于四国和水族皆有尊位,不必委屈自己接受他人安排。

若真想得相知伴侣,也当自己去寻去见,如此才会如谭越故事般互敬求道、不忘不弃。

“周将军得清源道赐福而归京,当是有何事教我。

首节 上一节 262/4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登录了僵尸先生

下一篇:西游:让你守门,你堵六圣鸿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