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40节
我李邦华在崋军那里的重要性果然下降了吗?
得到这一推论,李邦华心中莫名有些失落。
再想到他一身才能,要在吉水这小地方埋没,便生出一种很不甘心的感觉。
···
南京。
南郊。
阎应元正在跟一群明军俘虏在修整路面。
南直隶各府县像他这样被崋军俘虏却不愿降崋的在职官吏,都被罚作苦役,送来南京统一管理。
阎应元原本以为苦役多半和奴工差不多,崋军很可能会将他们往死里用,平日里多半还要以鞭子抽打,并进行各种威胁。
总之会过得很惨。
因为大明将罪犯流放只某地为役,若背景不够硬,没有人脉关系,就会被当做奴役使用,过得很苦不说,还朝不保夕。
所以,最初他甚至做好了寻机逃跑的准备。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母亲、妻儿、妹妹也被送到南京这边来安置——并非是当苦役,而是在苦役家属营地中做些杂务。
更令他没想到的事,崋军对待苦役并不像他预想的那么残酷。
一日有三餐,虽然都是粥,菜也都是水煮,但多少带了点油星。不能管饱,但也不会太饿。
这比之他往日在家中、任江阴典史时的饭食,自然是差远了。
但阎应元并非没有见识的人——当年他从通州携带家眷南下任职,一路上可是见识过不少凄惨犹如地狱的景象。
饥民吃草根、树皮、观音土只是寻常,更恐怖和令人难受的是,一些饥民易子而食,市集之中人肉贱卖,为了对抗饥荒,很多百姓都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若是让这些饥民知道崋军苦役一日能有三餐,怕是会争抢着来给崋军做苦役。
除此之外,崋军还有一项令阎应元大为震惊,乃至暗呼“无敌”的手段。
那便是定期派遣军中的“军政员”,来给苦役们“上思想课”。
一开始是讲些有趣的小故事,并顺带教苦役们认识些字。就连他,都因为识字,被任命为苦役中的代课教师,饭食、住处等待遇都有所改善。
军政员来了几次后,取得了苦役们的初步信任,便带着苦役们开“诉苦大会”。
让苦役一个个讲述各自遭遇的苦难经历,逐渐打开苦役的内心,甚至让苦役们视军政员为知己、老师。
每次诉苦大会开完,军政员就引导苦役们进行总结,寻找让大家受苦受难的原因。
并且最终都指向一个方向:大明皇帝昏庸无能,朝廷腐朽不堪,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皇帝、朝廷、地方官吏的不作为,是造成大家苦难的根本原因。
而要解决大家的苦难,就要推翻大明朝廷的统治,建立新朝!
到了新朝,才有新气象,大家的苦难才有可能结束。
每次开完诉苦大会,阎应元深想一番,都觉得崋军可怕又可敬。
可怕的是,崋军除了有几十万能征善战的将士,还会利用这种方法,陆续将许多俘虏、苦役也都转变成新的崋军将士,乃至对崋部的拥护者。
可敬的是,崋军并非单纯是为了少数人的富贵而打天下,而是为了结束乱世以及百姓们的苦难,建立一个和平安乐的新朝。
于是,阎应元对做苦役不再抗拒,也不再想着逃跑——事实上,有一家子人在,他也难以逃跑。
他开始认真做事。
白天跟着苦役们卖力修路、修桥、修沟渠,晚上则会借着火光,教授苦役们识字。
哪怕一晚上只能教几个字,也让他觉得,这份“差事”比当大明典史都有价值。
这天晚上。
阎应元做完教苦役们识字的工作,便回到了营中住所,一处独立帐篷。
由两个帐篷构成,母亲和妹妹一座,他和妻儿一座。
阎应元家以前也算小地主,有家仆、有佃农,日子过得很不错。眼下条件,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当真是简陋艰苦。
但相较于那些十人睡一个帐篷的苦役来讲,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条件了。
见妻子已经烧好了热水,阎应元正准备洗澡,却被母亲叫住。
“应元,你过来一下。”
阎应元走进了帐篷,问:“母亲可是身体不舒服?”
条件简陋、生活艰苦,阎应元最担心的就是老母身体。
阎母摇头,“这点苦不算什么,我身体还行。”
“那母亲有何事?”
阎母叹了口气,道:“应元啊,我知道你心中把忠义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这本也没错。
但这些日子想必你也看到了,崋军并非以前朝廷所宣说的可恶流寇、反贼,而是真正的义军。
别的不说,在崋军治下,苦役都能比大明很多老百姓过得好。所以,我们真没必要反对人家。”
阎应元听完苦笑,“母亲,孩儿没想反崋。”
阎母闻言松了口气,道:“那就好,那就好。”随即稍稍犹豫,还是道,“我儿是有本事的人,崋军若建立新朝,必有用人之处。若那军政员再来劝降于你,可莫要再犟下去了。”
阎应元也叹了口气,点头道:“孩儿知道了。”
随着对崋军了解越多,他确实不想再犟下去了——再犟就成了沽名钓誉之辈了。
再说了,看老母、妻儿、妹妹受他牵累过这般简陋、艰苦的日子,他心里也愧疚得很。
次日早上。
阎应元喝了两碗稀粥后便准备跟苦役们一起出工,却见一骑快马奔入营中,大声询问管理的崋军军官:“原江阴典史阎应元可是在这营中?”
“在。”
军官回答了,便让人将阎应元叫过去。
阎应元发现,来人似乎也是一名崋军将士,但看甲衣、兵器、坐骑以及精气神,应是精锐中的精锐。
来人问:“你便是原江阴典史阎应元?”
“是。”阎应元不卑不亢地答道。
来人道:“我是大王侍卫,奉命传你入宫觐见。”
第325章 良才美玉
兴崋王召见?
周围人听了都是满脸惊讶,连阎应元本人也是如此。
他此前只不过是区区江阴县一典史,就算曾经逮捕了很多当地贼寇,破了不少案子,还有三箭惊走海寇顾三麻子的战绩,也不至于被兴崋王如此看重吧?
须知,如今兴崋王面前不是崋部文武大员,便是昔日大明南京六部等衙门的大佬。那些人哪个履历不比他好看?
难不成兴崋王召见他是有别的事?
回过神来,阎应元觉得他这身装扮去见兴崋王会显得失礼,于是问:“可否容在下去换身衣裳?”
“可以。”侍卫点头,随即对管理该苦役营的军官道:“你速去找一匹马来。”
“是。”
阎应元回去换了身干净得体的衣裳,又让妻子帮忙整理好发髻,这才随侍卫一起骑马前往紫禁城。
在紫禁城外下马,阎应元随侍卫步行来到奉天殿。
瞧了龙椅上高坐着的威武不凡青年一眼,阎应元赶紧低下头,躬身作揖道:“阎应元参见大王!”
刘升朗声笑道:“孤久闻丽亨(阎应元字)大名啊,却是没想到丽亨竟在南京郊外做苦役。早知此事,孤便早点请丽亨过来了。”
刘升说的是实话。
他穿越前确实久仰阎应元大名——历史上阎应元在江阴守城抗清之战,可以说是江南百姓反抗清军最精采的一场守城战。
阎应元原本累功升任德英县主簿,却因道路断绝,卸任典史之职后带着家人住在江阴城外。
“剃发令”传来后,江阴继任典史陈明遇、训导冯敦厚等人驱逐清县令,召集百姓,守城抗清。
他自知军事才能不如阎应元,便请阎应元来主持守城抗清大事。此后,三人带领近十万百姓守了江阴八十一日!
虽然江阴最终还是被清军攻破,并遭到屠城,但阎应元等人的英雄故事却流传下来。
其中更有一首阎应元在城池将破时所写的绝命诗,被许多人所知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虽然走入王朝末世的大明实际并不值得效忠,但阎应元这种抗击清虏的不屈精神,却值得被铭记和传诵。
此时的阎应元自是不知他在历史上会经历的那些事,因此便觉得刘升的表现未免有点夸张。
觉得刘升可能是想千金买马骨,通过他树立一个大明降官为崋部所用的典型。
虽有此推测,可阎应元还是难免有点感动。
他道:“不想区区薄名竟能为大王所知,应元受宠若惊。”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