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重生南美做国王

重生南美做国王 第179节

  北部地区是汉国工业、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虽然北部地区拥有水利运输的可替代条件,但是在铁路建设方面,北部地区还是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性倾斜,而面积占到总国土面积近一半的南部地区,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中,只计划建造一条以延陵(拉普拉塔市)为起点,华州(内乌肯州)首府山阳市(内乌肯市)为终点的远程铁路干线,以及依托延陵—山阳铁路路段的数条短程铁路支线。

  汉国本土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晋州(卡塔马卡省和图库曼省)、松州(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寿州(圣克鲁斯省)三州,

  其中晋州铜、金、锂等矿产资源丰富,储量最高,松州矿产资源以石灰岩等岩石矿为主,寿州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为金矿、银矿,三州的矿产资源储量占原阿根廷地区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松州、晋州都位处北部,只有寿州位于南部内陆地区,虽然西北部的库约盆地和内乌肯盆地、南部的圣豪尔赫湾盆地、麦哲伦盆地等地区在二十一世纪的探测中发现了总计3亿吨以上的石油储备、270亿桶技术可采页岩油储量,阿根廷也因此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以及仅次于俄国、大陆、美国的第四大页岩油资源储备国,但是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石油和页岩油资源并不能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也只有寿州的金、银矿产资源让李明远心动,决定建设南部铁路干线,一方面利用当地的金矿、银矿资源吸引华人移民迁入,另一方面开采金矿,补充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量,稳定以金本位为主的国家金融体系。

  当然,南北四条铁路干线修建完成,本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铁路建造技术后,以南北铁路干线为依托,连通安第斯山脉另一侧的太平洋地区铁路也会上马运作。

  (本章完)

第336章 出口贸易

  汉国本土的铁路交通建设主要交由德国负责,南部地区的铁路线则会分出约三分之一,交由奥匈帝国建设完成。

  南美洲、北美洲是欧洲地区第一大粮食进口产区,阿根廷凭借着出口农牧产品,在一战、二战期间赚取大量外汇,同时也因为农牧产品出口的因素,与德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经济、政治联系。

  汉国占领阿根廷全境,包括巴西南部两州、乌拉圭在内的拉普拉塔核心产粮区统一于一个国家,因此,汉国的农牧场条件远高于原本历史上的阿根廷,而来自农耕民族勤劳、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同样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华人移民劳动力成本低,移民初期的两年时间更属于免费劳动期,种种因素加成和影响下,汉国的粮食、肉类加工品、渔产品三大农牧产品在面临美洲其他农业出口国的竞争时,有着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国内人口众多,本土粮食供应除了一部分依赖从沙皇俄国进口,另一部分则是由美洲地区购买。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与沙皇俄国的关系逐步疏远,为了减轻对俄国粮食进口的依赖,以及在战争发生前,储备足够的粮食物资、矿产原材料储备,德国政府把注意力转向海外,用南太平洋上经济效益匮乏、面积狭小的萨摩亚、淄鲁,换取探明有巨型铝矿的喀麦隆殖民地,加大从汉国进口粮食、肉类加工品、橡胶原材料、皮革制品等。

  随着国土面积扩张、国民数量增加,汉国逐步成为德国最主要的海外农牧、工业原材料进口国,而且与第一大粮食进口国俄国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汉国出来的农牧产品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初加工产品,为汉国带来了宝贵的外汇收入,其中,以饲养肉牛、南美野牛牛皮为原材料制成的普通皮鞋、军用皮靴、皮大衣越来越受到德国进口商的喜爱,根据两国最新签订的进口协议,德国政府和商人将逐步提高皮革产品的进口数额,一方面直接从汉国购买皮革加工成品,一方面,每年从汉国雇佣一批皮革工人,到德国为德国军队和贵族商人加工制造专用的军靴、军大衣、贵族皮衣等商品。

  德国冬季气候寒冷,皮革制品在那里有广阔的市场基础,受德国订单的刺激,政府领头组织本土皮革加工厂从德国、奥匈帝国购买一批专业机械,扩大皮革工厂规模,同时鼓励皮革商人到德国考察商业环境,接受德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和德国商人合资建设皮革加工厂。

  皮革产业获准在德国建立合资工厂是汉国工业走出国门的第一步,作为对应条件,汉国政府也允许德国轻、重工业在本土建立合资企业,而且本土地区,第一批两方合资企业就是为铁路干线建设提供钢材、螺丝钉等配套工业产品的钢铁冶炼、加工企业。

  经济合作讲究互惠互利,汉国出口农牧产品、工业原材料,从德国赚取不菲的外汇,而德国通过扶持汉国工业发展,出口机械、车床、派遣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承包铁路建设、以工业技术为依托建立合资企业,即为德国本土过剩的工商业找到一个新兴的市场,又能赚到大笔资金、加深两方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有一举多得的好处。

  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德国加强与汉国的合作关系,没有跟随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一同对汉国执行贸易封锁政策,也没有在阿根廷战争结束后,撕毁1878年殖民地交换协议,拒绝将萨摩亚、淄鲁两地移交给汉国政府。

  处于发展期间的汉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德国仍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致使德国不毁约的原因不是汉国本身的实力因素,而是出于德国的战略考量,所以汉国才能在欧美封锁敌视期间,找到一个暂时能够合作的国家。

  不过国家间的合作只关乎于政治、经济利益,可以预料的是,威廉二世登基以后,凭着他企图用黄祸论拉拢欧洲俄国,转移德国在欧洲面临的困境的方式,德国、汉国两方的合作关系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国家对外合作,不能一直指望一个国家,寻找多个可替代的国家进行合作,才是维持国际关系稳定的重点。

  欧洲十八个独立国家,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几国要么与汉国关系紧张,要不缺少紧密合作的基础,都被排除在内,经过仔细分析筛选,奥匈帝国算是除德国外,最适合作为潜在的可合作国家。

  奥匈帝国是欧洲六大国之一,国内民族众多,政府对黄种人国家的态度,比英、俄等国要好上一点。

  十九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是欧洲六大国中,唯一一个允许国内贵族与黄种人联姻的国家,时间再过去十多年,就会出现奥匈帝国伯爵与东瀛女子结婚的事情,而且他们生下来的混血儿也获得了伯爵爵位的继承权。

  普通白人与黄种人结婚虽然少见,但是也时有发生,不过白人贵族与黄种人正式结婚,在欧洲诸国里头,奥匈帝国算是头一份,因此后世一些作者yy,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黄种人获得西方贵族爵位,或者迎娶西方贵族女子,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除非那时候黄种人国家崛起,而且主角结婚的对象又恰巧是奥匈帝国贵族家族,那还有一点机会。

  将部分铁路工程交给奥匈帝国商人建设只是一个开始,后续汉国方面还会派遣官方代表团,赴奥匈帝国考察商业合作的具体可操作性。

  德国工程师们在翻译帮助下,忙着指挥一群青壮华人摆弄测量工具,而在临近的几个华人定居点,巨大的横幅和标语则展现了汉国本土另一番景象。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农村要想富,多生孩子多修路,

  多生孩子多种田,政府发放补给钱!

  多生孩子好,一个孩子一个宝!

  生男生女一样好,政府送地又防老!

  十年人口翻一翻,鼓足劲头好好干

  生孩养娃,报效国家!

  每家多生两个娃,带动全镇人口大爆发!”

  …………

  条幅或者标语的内容简单易懂,全部是基层官员为了完成辖区内新生儿生物指标,鼓捣出来的成果。

  (本章完)

第337章 父子三代入伍

  德国工程师旁边的空地上,一百多名汉国士兵或是持枪警戒,或是搭把手,按照德国人的要求,每隔几十米设置一个测绘标杆。

  负责保护德国工程师的是从汉国野战军抽调的一个连队,连队指挥官则是刚刚晋升为上尉的陆荣廷。

  将手下士兵的任务安排妥当,陆荣廷和负责陪同工程师的官员们闲聊几句后,找了个机会,一个人坐在樟树下面,取出一本厚厚的记录本,开始整理连队的战事记录。

  战事记录即既是用来记载一支部队的战斗、训练情况,以作为统计士兵、军官的战斗功绩的凭证,也是总结、反思每次战斗教训与改进的第一手真实案例。

  国防军每支连营级部队都有自己的战事记录,通常由连、营指挥官统计整理战斗记录和士兵奖惩数据,然后上交给所属战斗单位的师级指挥部,接着由师级指挥部审核、判定奖惩情况的真实性,最后由师部将全师立功将士名单上报总参谋部,同时师部将筛选出来,有教育与反思意义的战斗事件整理到师部战史记录中,作为师级军事单位战斗历史的一部分保存下来。

  翻开战事记录本,一页页的认真浏览立功士兵名单,当翻到第五页的时候,陆荣廷好奇之下,不禁在一个副排级军官的介绍上多停留了几分钟时间。

  “严正平,年龄31岁,第三师一团六营二连副排长,少尉军衔,阿根廷战争期间,毙、伤阿根廷士兵三人,击毙英军白人士兵一人,俘虏印度土著士兵四人,负伤一次,合计荣立二等功两次,一等功一次,1879年10月28日,经师部审批通过,晋升为少尉军衔。”

  严正平的战功在连队中算的上中等偏上,但是这却不是让陆荣廷格外关注的原因,真正引起他兴趣的,是关于严正平的家庭情况介绍。

  “严正平,闽南华人移民家庭出身,1873年,随父兄移居南美,一家兄弟4人,子女子侄13人,其父、兄、弟、子侄辈参军入伍者共9人,其父年龄47岁,早年参军,1877年以中尉副连长军衔退伍,1878年年末,重新征召入伍,以临时上尉军衔,担任警备军副营长职务,阿根廷战后晋升为少校正营级军官,转入民兵预备役服役。

  长子严肃安,年龄16岁,野战军第四师一团三营五连士兵,1879年年初入伍,战争期间俘虏阿根廷士兵一人,荣立二等功一次,军衔一等兵。…………”

  父亲、兄弟、子侄三代同时从军入伍,陆荣廷倒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不过看完严正平的家庭情况介绍,好奇感虽然还有一些,但是却不像最开始那般强烈。

  严正平父亲十四岁结婚,第二年生下长子,在移民南美洲之前,四十出头的严父总共有五子三女,不过其中一子两女先后因饥荒、疾病等原因夭折,到了南美洲以后,剩下的四子一女和孙子、孙女吃上了饱饭,这才繁衍成一个包括媳妇、儿子、女儿、儿媳、孙子、孙女在内,总共二十多人的大家庭。

  早婚早育、多子多孙,底层百姓一无所有,生下来的孩子杂粮粗食的凑合养活,只要能够活到十一二岁,就算是帮家里多添了一个劳动力人,即能通过干活种田增加全家的口粮,也能够用来延续香火、传承家业。

  底层华人移居南美,虽然不用像以前那样吃不饱饭、每天忍饥挨饿,但是多生孩子的想法习俗在政府有意宣传以及家族观念的影响下,还是牢牢的传承了下来。

  普通华人家庭,除非特殊情况,最少三个孩子以上,每多生一个,政府多发放五亩上好耕地或者三十到一百亩不等的牧场林地,如果结婚七年内,孩子数量少于三个,先是官员上门催促,再不改的话,就要收回一部分土地作为惩罚。

  多生娃好处多多,少生娃不仅分到的田地比别人家少,而且在下一代的竞争中,也会落后于其他家庭,所以,在南美洲,像严正平这样兄弟、子侄众多,三代同时参军入伍的现象在以后将会更多,到了那个时候,见识的多了,对类似现象可能就不会那般好奇了。

  在树下呆了约摸有半个小时,陆荣廷收起战事记录本,正准备起身的时候,迎面看到王士珍向这边走开,王士珍年龄比陆荣廷小一些,战争结束后被提拔为中尉副连长,和陆荣廷呆在同一个连队,平时负责协助陆荣廷处理连队事务。

  “连长,德国人那边大概还要十多分钟完成测绘工作,周大人让我通知您提前安排部队收拢。”

  “行,让执行警戒任务的一排、二排撤回来,三排帮着德国人收拢测绘仪器,吩咐三排的兄弟们仔细一点,别有零零碎碎的东西拉下。”

  “是,连长,我这就派人吩咐下去。”

  安排好任务,陆荣廷见对方还站在那里,问道“还有其他事吗?”

  “连长,我上次的申请结果出来了,师部来了命令,让我半个月之内收拾好东西到长安城报到,然后搭乘远洋航运公司的运输船,跟六十名到宋卡担任军事教官的基层军官一块离开。”

  “你已经考虑清楚了?”

  “提交调任南洋军团服役的申请前,我已经考虑了一个月时间,阿根廷战争结束,本土军队缩编整顿,即使留在本土,最近几年也没有仗打,南洋那边的情况比本土复杂,到了那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跟土著武装打了起来,南洋那边的条件虽然苦了点,但是打仗的机会更多,所以我想到那里服役一段时间,顺便找机会托人,把母亲和伯母从大陆接回来。”

  “汉王殿下登基称帝后,满清朝廷肯定会对汉国更加忌惮,你在南美洲当兵入伍,把两位伯母留在大陆,万一走漏风声,被清廷密探查探出来一些情况,两位伯母的处境就危险了。”

  陆荣廷理解的点点头,开口道“军事情报部在南洋地区设立有分部,接收本土官兵遗留在地区家属的工作一直是由情报部负责,你到了南洋后,可以先去找梅大人,把你的情况和梅大人说清楚,梅大人会帮你联系军事情报部在大陆的负责人很,由军事情报部出面把两位伯母接出大陆。”

  “多谢陆大哥提醒,如果由情报部直接出面,把母亲和伯母从大陆接出来就更方便了。”

  探访、寻找滞留在大陆地区的官场家属是军事情报部的一项主要工作之一,只不过因为军事情报部行事隐蔽,知道详细情况的人并不多。

  陆荣廷也只是在查阅连队早期战事记录的时候,发现了关于情报部探访寻找1868年起义期间,牺牲将士家属的简短信息,这才对军事情报部在南洋的情报工作有了一点片面的了解。

  军事情报部寻找官兵遗留在大陆地区亲属的的行动属于半公开信息,一般只有营级以上军官和部分家属在大陆的官兵知道,普通基层军官和士兵不是特别关注,很难了解到相关信息。

  探访滞留在大陆的官兵亲属行动,最早源于1868年秘鲁华工起义期间,李明远的一次承诺,当时华工处境艰难,普通华工们对于起义成功没有一点信心,为了稳住军心,解决华工的后顾之忧,李明远郑重承诺给予每个起义华工300亩到1000亩土地,即使起义华工中途不幸战死,李明远也会亲手把属于他们的土地交给活着的亲属手里。

  华工转战迁移数千里,在巴西南部两州立足修整后,为了兑现对起义华工的承诺,李明远先后派出十多批人手赶赴大陆,一方面根据阵亡起义华工留下来的家庭地址信息,寻找遗留在大陆各地区的家庭,另一方面建立大陆地区情报网,为后续移民和情报搜集打下基础。

  十一年时间过去,当初牺牲和活着的起义华工家属,除了少部分因为地址不明或者遭遇天灾人祸身亡的,绝大部分被接到来南美洲生活,李明远完成了他当初许下的承诺,探寻官兵滞留大陆地区亲属的行动也成为情报部固定的一项任务延续下来。

  (本章完)

第338章 转型期

  夕阳挂在平原尽头,火红的晚霞染尽远方的半边天空,一群晚归的南美大雁从晚霞中缓缓穿行,偶尔传来的阵阵低鸣,回荡在苍茫的赤色天穹。

  雁字南归,勾起丝丝故国愁绪,抬头望着巴拉那河沿岸,潘帕斯平原尽头的景象,陆荣廷、王士珍两人带着难以消解的惆怅,跟随着脚下的船只,渐渐消失在晚霞中。

  携老带幼、远度重洋来到南美大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景象,时常能够勾起华人们对故乡的记忆。

  乡愁潜藏在心头,为了远怀故乡,纪念早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华人们原封不动的将故乡的传统习俗搬到了南美本土。

  就在陆荣廷等人匆匆离开的河岸港口附近,

  七八个定居点的百姓摒弃了争议,共同决定将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定为每年举行庙会的日子。

  庙会是节日庆典的传统习俗,通常每个镇子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庙会、街会,距离比较近的两个镇子,即使方言、文化习俗相同,但是举办庙会的日期,也可能时间相隔较远。

  汉国本土移民以两广、闽南地区百姓居多,丁戍奇荒爆发后,从北方沿岸港口登船迁移的各省百姓数量也占据一个不小的比例,因为移民来源地区不同,一个定居点两三千人,可能存在一二十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是按照以往的风俗规矩,每个地方的百姓专门选择一个日期举办庙会,则会因为参与人数太少,形成不了节日氛围,也达不到举办庙会的目的。

  松州平泉县,一个正在规划中的县城,在傍晚迎来了华人们搬迁过后的第一个庙会节日。

  在政府分配给的荒地里忙碌了一天,华人妇女们松开绑在额头上的头巾,换掉一身粗布短衣,穿上用余钱购置的新衣,小心翼翼的戴上陪嫁的银饰,带着家里呀呀学语的孩童,跟着丈夫一起,整个家庭一块出去,到河岸港口附近观看庙会表演,同时购置一些大人、小孩用到的物品。

  平泉县下辖十三个移民定居点,其中八个距离较劲的定居点聚集在一块,协商每个定居点出30汉元,凑够240汉元请一个戏班子到县城中心唱戏表演。

  到了傍晚,平泉县城中心,也就是沿岸港口附近,一片刚平整出来的空地上面,一群十多名男女组成的戏班正在搭建戏台,戏班班主在外面招呼几个县里的官员,戏班里的武生、花旦们则在戏台幕后,化妆并排练着即将表演的戏曲节目。

首节 上一节 179/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444,拜占庭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