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261节

  “行了行了,你们歇着吧,我回去睡了。”

  苏阳回到家里,躺在炕头上睡不着,想刷手机的心情格外强烈。

  不过现在也只能把枪都给擦了一遍,又数了数子弹,还有十几发,明天去墨钰县看看,试试用老办法,拿东西给大家换吧。

  反正子弹留在家里也没用,倒不如拿出来换成东西。

  想着想着,苏阳从枕头底下掏出武侠小说看了起来,权当是消磨时间了。

第225章 棉花大推广

  清晨时分,苏阳醒来后在院子里蹓跶了一圈,晨时的空气格外新鲜,苏老娘早早做好了饭,农村人吃饭比较早,大家趁着太阳没出来前,去地里干一会农活。

  一大早就看到外面来了一伙人,在村里的广场上拉起了条幅,摆上了几张桌子,还放了几袋棉花种子。

  条幅上写着“发展棉花种植,打赢九五计划”。

  根据历史线的进程,苏阳大概猜到,应该是农业局来村里宣传种植棉花的。

  也就是今年,玛纳斯河流流域的试种棉花取得了巨大成功,加上国家对棉花的极度缺乏,便将棉花纳入“九五计划”当中,并在南疆和北疆重点普及推广。

  由于棉花的产量和价格相对于甜菜、油葵、小麦更值钱,而且更方便管理,所以便逐渐普及起来,成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张军在广场上给大家端茶倒水,东问西问的了解棉花这个新鲜的品种。

  在大家一脸好奇的目光下,讲解员给大家挨个解释,显得格外热情。

  1996年的时候,南疆才开始大规模的普及,晚一年后,北疆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棉花推广成了那几年最重要的大事。

  各地的推广员都有很高的指标,农业局都开始向文化局借调人了,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开始下乡宣传了。

  而且当时还会免费提供一部分种子,等你尝到了甜头,再自己出钱购买,价格也偏低。

  苏阳走到广场上,从人群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正是文化局宣传科的王桂芹。

  苏阳想躲,不过也来不及了,对方已经朝着自己走来了。

  “苏阳同志好久不见,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你了。”

  王桂芹落落大方,冲苏阳打了个招呼。

  苏阳也笑着回应。

  “是啊,挺巧的,你们这是帮农业局干活来了?”

  “上面有指标,让我们负责洛浦乡的棉花宣传工作,第一站就来你们村了,我们在局里都听说乔木村的故事了,一直都想来这边看看。”

  苏阳自然心里有些自豪,能让一个普通的小村子走进大家的耳朵,作为推动者之一,苏阳很高兴。

  “乔木村欢迎你嘛,等你工作结束了,我带你在村子里转转。”

  “好啊!”

  两个人说着,来到他们的宣传点。

  大伙这会正是吃早饭的时候,看到外面来了几个城里娃娃,又聚拢过来看热闹。

  二婶子好奇的问道:“同志啊,俺这戈壁滩上,能种出棉花?”

  “是啊,地里干的很嘛,风沙大,能成材吗?”

  “一亩地能卖多少钱啊?俺们去哪卖啊?”

  大家自然认识棉花这个品种,地里也有人零零散散种了几亩,但要是全都种成棉花,对农民来说太冒险了。

  大家都知道,鸡蛋不能同时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是棉花今年卖不上价,那就是全部折在手里了。

  王桂芹经过了培训,对于大家的这些问题,心中也都有答案,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随后开口道。

  “乡亲们,这是咱们农科院最新研究成功的新陆早4号,是咱们兵团农七师农科所培育成功的,亩产能达到250公斤!”

  250公斤?

  “乖乖,还真不少嘞,小麦亩产才三四百公斤,棉花这么轻飘飘的东西能变两百多公斤?”

  “同志,那棉花到时候多少钱一公斤啊?”

  王桂芹伸手比划了两个手势:“咱们棉花的回收价格是680块一百公斤,折算下来是十三块六每公斤。”

  大家听着,随即掰着手指头算起来。

  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心里都有一笔账,亩产多少钱,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同志,这么说的话,咱一亩地能卖一千七百块钱?”

  “是啊,这到底是真的假的?”

  大家纷纷面露疑惑,显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当时刚吃饱肚子的情况下,一亩地甜菜勉强够上几百块的收入,一亩小麦是一块三每斤,一亩地也才五百左右。

  而棉花直接翻了几倍出来,大家不心动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到时候咱们乡里会成立棉花合作社和收购站,大家拾了棉花就拉过去卖,钱现结。”

  “而且最主要的是,棉花的生长周期比较短,从五月份种下,到九月份就能收棉,一直能收到十一月份。”

  大家听着心里高兴,这不就跟地里长玉石一样嘛。

  以前河床没承包之前,他们在河床上采玉,一个月平均下来也是五六百块钱。

  现如今棉花从九月到十一月,三个月时间就能收一千七百块,这不等于地上长料子了嘛。

  棉花的推广刚好让大家解决了温度问题,并慢慢富裕起来,这也是南疆农民生活转型的重要节点。

  这会大家手里多多少少都有几十亩地,就算是地里不肥,空闲了也有不少,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村里有人相信,也有人半信半疑,大家将目光投向了苏阳。

  不知何时,大家已经把苏阳当成村里的主心骨了,碰到一些难以抉择的事,都想听听他的意见。

  谁让他这大半年的时间,一路开挂,时刻伴随着人生高光呢。

  张军来到苏阳跟前,悄默声的问道:“阳子,这事你咋看?听起来倒是不错,但是大家都种棉花,我咋感觉那么不靠谱呢,万一产量上去了,价格低了怎么办?”

  张军的担心也是大家所担心的问题。

  但这事完全不同。

  王桂芹朝苏阳投来求助的眼神。

  苏阳便走到王桂芹身旁,跟大家说道:“大家放心吧,推广棉花是国策,有公家给咱们兜底,只要大家种出来,肯定不会降价的,我们应该相信王桂芹同志。”

  大家见苏阳都这么说了,也没什么好忧虑的了。

  苏阳看向王桂芹问道:“我家只有三亩闲地,你看能种多少?”

  这种专业的问题,一旁的农业局同志就比较熟悉了,随后便给大家介绍了一遍种植方法和打理方式。

  大家囫囵吞枣的听了一遍,似懂非懂。

  但是不重要了,大家此时心里想的都是亩产一千七的事情,至于种出来怎么打理,那是以后的事,先种出来再说。

  按照每亩八斤籽的算法,为了保证戈壁滩上的出苗率,都是按照每亩十斤的给。

  不过种植户需要登记入册,国家培育种籽不容易,不种可以,但不能浪费。

  乔木村作为第一个试点村,等尝到了甜头,周围的村子肯定会纷纷效仿,第二年就不需要再推广了,农民口袋里的钞票,就是最好的宣传单。

  大家伙开始围着几张桌子纷纷领取棉花籽,农业局的两个同志开始登记,等过两天就有专门运送种子的人过来,到时候在田间地头,亲自再教大学一遍播种的注意事项。

  而王桂芹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就是文化局宣传的作用了。

  随后苏阳带着王桂芹在村里转悠,从南走到北,看了看地里的庄稼,又来到了河筒子看芦苇子。

  王桂芹虽然是城里娃,但是经常电影下乡,整个和田地区都快跑遍了,也是见多识广。

  但是乔木村给她的感觉不一样,这里街道格外干净,杂物摆放也井井有条,大家碰面也是有说有笑,最主要的是大家的精神面貌很高涨。

  随后他们来到了北大窑,如今的北大窑俨然成为洛甫乡的地标建筑,偌大的砖窑造型犹如古时的城墙一般,加上粉刷过的白色外立面,有种巍峨耸立的感觉。

  用苏阳的话说,这是乔木村的“白宫”。

  “苏阳同志,这里就是鉴定所吗,真是太好看了,我想起了一首诗!”

  “什么诗?”

  “我不想离开樱花树、风和美丽的梦,储存着我树枝一样清新的灵魂。歌声在天空回响,情人在草地数星星.....”

  苏阳尴尬的笑了笑,不太理解这个时代的文艺青年,这种思想不知荼毒了多少年轻女性,自己当初就是受害者之一。

  就在这时,哈孜克得意的走了过来。

  “阳哥,今天咱们要来两批料子,我去临时找几个人搬货,中午咱们管饭不?”

  苏阳看到哈孜克过来,正好介绍了一下:“桂芹同志,这位叫哈孜克,你别看他大大咧咧的,但是心眼实在,干活认真。”

  王桂芹打量了两眼哈孜克,主动伸手:“你好,我叫我王桂芹,是文化局放映科的,现在改成宣传科了。”

  哈孜克看见女同志伸手,有些不好意思,把手在裤子上擦了擦,小心的伸手握了一下,耳根子都红了。

  王桂芹看到那副憨厚的模样,“噗”一声笑了。

  苏阳本来有意撮合他们的,但是细想,他们两个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也不好说什么,先介绍认识一下再说吧。

  “哈孜,以后这些运货搬运的事你自己做主吧,要是不懂的就问小成哥。”苏阳拍了拍哈孜克的肩膀,说道。

首节 上一节 261/3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钓鱼佬的重生日常

下一篇: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