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 第805节
连续视察了几个乡村,最后回到县衙,吃了一些便饭,张强感觉现在的华夏帝国有点后世的国田间七八十年代的样子了,各个都满脸笑容,幸福洋溢在脸上,要求不高,吃饱穿暖,能挣一些钱,能读书,能有一个上进的通道就行了。
华夏的子民是要求最不高的子民。
大略在京师转了一圈以后,张强的车队进入山西州境内,野战军派来保护的兵马已经维护在周围,各个县府都派来了守备旅士兵保护,引路。
山西州已经看不到一点大战以后的样子,变得鸡犬相闻,一片繁华,商人络绎不绝,山西是出商人的地方,战争之后十来年,再次成为一片繁荣的地方,富裕的人富裕,贫穷的人贫穷,而且相比全国各州,这里比较明显的是贫富差距极大,富者富的流油,贫穷的甚至只能维持家用,山西州的人其实大部分人不如南方人,喜欢走南闯北,大家都很爱家。
第九百八十八章 山西州移民
有胆子大的可以富起来,走得远,胆子小的能依靠劳力过火,但山西州的人出去以后都要比较有韧性,而且喜欢做小买卖经商,问题是你得让他们离开家乡,要不然永远富不起来,永远鼓动不起那股闯劲来。
在视察了几个地方以后,张强同巡抚一起在并州州衙门坐下来闲话家常,巡抚向张强说山西州现在人口已经让山西州不足以养活这些人了,山西州土地不多,虽然以前也移民出去一些人,但还是大部分人不愿意离开故土。
张强觉得应该让这些人出去,这些适应性要比南方人高多了,尤其是去北地,寒冷的地方,于是他让巡抚拿过人口统计,山西州涌进了很多蒙古人,河南州和河北州的逃难的人,这是因为华夏军同大清国的战斗,大战一起百姓流离失所,哪怕是再仁义的华夏军也顾不过来,因此这是不可避免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山西州居然有五千万人口,以现在的生产力和山西州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于是张强大笔一挥,山西州移民三千万,一千万去西北,西域,两百万去蒙古开垦农田,建立城池,剩余的一千八百万全部移民西伯利亚,好一点的,配合一点的,移民蒙古上面的西西伯利亚,不配合的,还有蒙古人移民东北和伯利亚和东伯利亚。考虑到东伯利亚的状况,哪里只移民五百万人,能最大同化哪里的日本人,高句丽人,大清国汉人就行,同时这些地方都要每个地方塞一百万南方人,这样以南方人的接受华夏国二十多年教育,忠心方面要比北方刚刚被接收十几年的时间要高很多。
剩下的两千万人,挑选富裕人家,移民四山州和云贵州,东南亚州,澳洲,填补这些地方的富户,同时把南方的富户移民到这里一些,掺和一下,华夏的融合就更加完美了,北方有南方的柔弱,南方也有北方的血气,这样,整个民族的脊梁才会变得挺直。
二战打断了两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是德国,一个是国。
德国在张强穿越之前,已经变成了英国和美国的附庸,跟在身后的狗腿子,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凶狠和霸气,国则没有一个人敢于言战争,甚至不敢说挑衅一下周边,让他们安分一点,展示一下肌肉,不打战的军队只是一帮富贵兵而已,大炮一响,估计也就土崩瓦解的份。
就和以前的北宋一样,倒是富足,但也不过是替蒙古人多挣了一些钱和财产而已。
一行三人,躲躲藏藏,闪闪烁烁,在乡间小路行走,不时走上已经铺就石子,并且在石子上面浇灌了一层土石灰糯米糕等混合的土法水泥。
这使得的道路有了水泥的模样,也有了石子的坚硬,虽然不是太美观,可走起大车来,平稳结实,还不咯脚,关键是加速了行人奔走在道路上的速度,远比土路要快很多,比土路要干净了很多,因为大明没有后世那种重达几十吨的汽车,即便有运输的马车,也绝对不会超过几吨的重量,这点重量对于这种低级的道路来说,绰绰有余,这就是张强带给这个时代的改变。
不能说有多高级,多先进,但绝对便利。
而且随着研发人员的增多,主要是华夏军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行业考试,三百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考试,低级的人员可以拿到一份官府认证的行业资格证书,拥有这些证书,你可以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卖给官府,官府支付一定的金钱买下的研究成果。
这是行业全民认证资格证书,拥有这份证书就像读书人考上了童生一样,是一份荣耀,在村里也能获得村长或者保长,乡长的接待,并且让大家高看你一眼,在这些低级别的行政岗位上,你还能获得一份不菲的收入,还有一份基本的月奉工资。
村里面人读个书信,认个字,或者打造个什么,找个权威认证一下,就找你,或者你拿出来的东西要比大家没有得到认证的人卖的价钱高一些,算个帐,和官府打交道都得找你。
张煌言就一路走,经过乡村就通过带路的向导小伙子的嘴了解到这些东西。
低级认证并不需要你识字或者读过书,只要你在行业里面能弄个拿出手的东西,并且获得官府认可就行。
并且能获得免费上成人夜校的资格,如果再夜校里面获得毕业,也就是说认识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并且认识百字以上的字,就可以参加资格认证二级的考试。
这些考试都集在行业翘楚上,农活能说出个头头道道,并且在别人的辅助下记录下来,自己还能看懂一些,你就能获得二级的资格认证了。
这些人都被官府征用,帮助解决比如下乡统计农田多少,出产多少,铁多少,一天能打多少铁,木匠打造的一些东西是否符合官府规定的标准,帮助官府解决同这些行业的人接触的任务。
当然这些人是不用领工资的,征用的时候给你酬劳,不征用的时候你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官府优先使用你的东西。提拔金麟带领第11野战旅,马三立带领第12野战旅,杜歌带领第三野战旅,贺锦率领第6野战旅,剩余的一个野战旅第十三野战旅调往西南广州府一带,马汉接任第十三野战旅,再调锋无羽的第二野战旅去西南防线,锋无羽跟随去西南防线,主持哪里的工作。
轩辕龙飞调往武昌府,第五野战旅仍然跟随而去。
阮进接任马惟兴的第八野战旅,驻防安庆府,将军调换,但第八野战旅的士兵不动,驻地不动。
第野战旅不动,主将更换为巴格雅鲁,第三骑兵旅调往枢金华府,由魏无忌亲自掌握。
第野战旅旅长马惟仁去接任第十八野战旅,驻防汉阳府。
第二十野战旅从湖北战场调离,广东韶关去防守南明军。
第九百八十九章 小农之国
巡视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之后来到了陕甘州,相比山西州的表里山河,被大山围绕,盆地一个连着一个,就像一串珍珠,陕甘州则是山连着山,大盆地连着大盆地,地势比较高,而且开阔的地方多,土地比山西州多也肥沃很多,所能养的人各个剽悍,战马和驮马,牧马飞奔,一片蒸蒸向上的感觉。
移民到此的南方人,则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农耕之时,还带着一些打猎,牧马,探索戈壁沙滩的事情,陕甘州在大明可是屡遭大难,乱民蜂起,民不聊生,赤地千里,但汉人们就是比较坚韧,即便这样依然活下不少人,这些人后来又称为各路诸侯的兵马和牧民,随着大清国和华夏军的一段时间的安定,人口多有生长,恢复了一些元气,加上吴三桂虽然是汉奸,可也不能不说汉奸和贪官一类人都是能人,没有一个庸人,这类人还是懂的治理地方的,比起后世的一些只懂得一些公务员的守则和办公室政治的人还是要强很多。
他们治理的地方在大明和华夏王国之前是非常好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养活了不少人,要不然吴三桂也不会坚持那么多年,涸泽而渔那是蠢人干的的事情,他这种能人是不会干的,他养人的功夫比起后世的公务员要更加厉害,不到几年光景,吴三桂手下就又有了十几万兵马,几百万人口。
只是吴三桂选错了道路,野心太重,而又摇摆不定,因此最终张强没有接纳他,他也成为历史的尘埃,空留下一个汉奸的名声。
大清国也正是凭着洪承畴和吴三桂,尚可喜这些人才能拿下大明江山,要不然也是个金人,西夏,辽国一样的只能占据边缘地带的强大异族势力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甘州加上蒙古牧民不过五百万人口,后来又被移民两百万去南方或者海外诸岛,南方人去北方,北方人去南方,这是华夏帝国定下的政策,目的是通过人口流动,加快华夏民族的融合,打破地域的习惯,避免出现后世那种老蒋去了宝岛,都被认为是外省人,不是本地人,而当时的宝岛人都是些什么人?
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的汉人或者土著人归化的日本人,学着日本语,嘴里唱着闽南歌曲的不伦不类的人,老蒋和大陆那是国的内部矛盾,但绝对不能说宝岛就不是国的了,你排外没有什么,但你要是放大到国家层面上,那么只能说你们不是国人了,于是老蒋怎么也不能同当地的这些其实已经是日本人的宝岛人融合在一起,统治基础不牢固,也阻碍了以后和平回归大陆的大业,所以,必须加快民族融合,让大家认同自己是华夏汉族人,而不能有本地土著人坐大,固执的排外,人口流动使得本地土著势力削弱到一定程度,但又必须保留一些本地土著。
因为很多地方外来人的,在农时,生活习惯,各种地利环境上,还得依靠当地人传授,比如有的间隔不过十几里地,但农时就不同,一个地方比另外一个地方气候要寒冷几度,种植庄稼,如果不能比另外一个地方晚几天,那你庄稼这个季节就几乎白种了,损失惨重。
经过三十年和四十年的努力,华夏帝国成功的削弱了各地地域的本地土著力量,人口流动加快了民族融合,谁的力量都不大,谁都得重新开始,因此大家小心谨慎,其乐融融,等时间一长,大家混熟了,也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了。
在这样的时间内谁的力量都不足以聚集起来反对华夏帝国,于是华夏帝国的统治就稳固了,时间一长大家就认同了华夏帝国的统治了,成为华夏人了。
陕甘州也是这样,南方人来了学会了牧马,学会的北方的生活技能,经过七八年的时间发展,这里已经重新成为一个稳定的州了,前年华夏帝国就将这里设为了核心区,进行大力支持,大力建设,开设了很多私塾,县学,府学,州学,让那些读书的士子们有一条出路。
这几条一做下来,陕甘州的人口和各项都成倍的增长,人口随着南方移民的到来第一年就增长到了八百万,随着山西州移民两百万过来,就是一千万人口,随着大军守备旅一些退役士兵在当地生根发芽,人口增长到了一千二百万人,王玉群在这里经营的不错。
这里作为支持西域战斗的前方后勤营地,各地的民夫和俘虏,守备军,前方撤回来的伤兵,和替换的兵马交汇,这里人口一度暴涨到了四千万人,一些俘虏兵在俘虏营里面服役完毕也留下来,成为当地的人口,填补了各地的空白,一些民夫也同当地的人口发生交流,也留了下来,他们的家属也移民过来,商人们到来,本地商人的崛起,使得陕甘州随着这场战役的发起和结束,变得繁荣起来,到目前为止,大军前出,或者撤离,目前陕甘州人口下降到了三千一百万人口。
日前,移民蒙古两百万人口,去建立城池,控制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