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不求生 第239节
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一带,既是多数国民党精英的故乡,也同样是许多社会党党员的精英。两党势力在此犬牙交错,基层组织互相重叠覆盖,近一年的时间来一直维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格局,甚至不少干部、党员之间还有非常密切的亲戚关系。
有时候甚至是亲兄弟分处二党,或是亲父子分别负责国民党、社会党在苏南的某处机关,至于堂表兄弟对门唱起对台戏的戏码,更是不绝如缕。
社会党的党员资格认证十分严格,不仅要首先参与社会党的各类外围组织,而且即便获得两位老党员做入党介绍人,也还需要提交入党申请书、接受政治和历史背景考核,并通过审查期以后,方能够成为中国社会党的正式党员。
整个流程的复杂程度,即便方诸此时的寰球,也称得上首屈一指。
国民党的党员认证流程虽然经过宋教仁模仿社会党的改组以后,比之同盟会时代进步许多,但和社会党这种高度严密的团体相比,当然还相差甚远。
所以国民党中不乏有一部分党员据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国民党受过注册的正式党员,又参加了社会党领导的诸如工会、学生联合会、商户联合会一类社会团体。
“五月风暴”以后,像这样整体立场倾向于进步,只是由于家庭或者历史因素而选择国民党没有选择社会党的人,大多数都选择了接受新的革命统治。
甚至于由于国民党那种松散的入党门槛限制,在过去一年时间内社会党还派遣不少党员打入到国民党内部,在敌人阵营中心建立起了社会党的地下组织。
这也是南京和苏州之战,国民党一系武装以惊人速度崩溃的原因之一。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选择站边北洋军一方,或者至少说也是站边保守阵营,这注定了国民党将进一步丧失从前全国第一大革命党时期带来的历史遗产。
这部分遗产,又注定将被社会党接收,中国向往新生与希望的青年,在被国民党抛弃和背叛以后,也只剩下社会党一个选择。
作为选项的另一面,国民党将得到立宪派、保守派绅商的支持。但对于像张謇这样的人来说,国民党又怎么可能能够比北洋军更能捍卫土地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呢?
中间派在和平时期,很有可能争取到最大多数的公约数。但在大革命时期,在战争激荡的年代,中间派就只能在左右两翼的拉扯挤压之下逐渐碎裂,成为一团无足轻重的齑粉。
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时,国民党可能就已经被历史潮流抛弃,赢家只会在林淮唐和袁世凯中间出现。
至少袁世凯他是这样想的。
总统府人来人往,庭院外车水马龙,黎元洪的板凳还没按暖和,就搬回到了副座的位置上。袁世凯最近日日穿着军装接见各级官员和将领,虽然南方战局不利于北洋政府,但中央的权威毕竟还在,北洋军的主力部队也还没有发威,袁世凯对于扫平叛匪乱党依旧充满信心。
“松坡啊,你来看看,新建的两个模范团用人如何安排,你是陆军总长,这些事总要经你过目的嘛。”
袁世凯最倚靠器重的几个心腹,冯国璋正在河南追剿流寇,段祺瑞则在山东和华东红军大打出手,段芝贵则在张家口督军围剿塞上叛匪,还留在北京能够顾问军事的高级将领,就只有王士珍而已。
但王士珍在北洋三杰里性情最随和,也最没有个性,民国成立以后不久王士珍就回到正定原籍,不问民国政治。袁世凯好几次派大公子袁克定去王士珍老家请他出山,也没能请动。
所以现在还留在北京,又很受袁世凯器重的参谋人才,居然是陆军总长蔡锷。
蔡锷同样是一袭笔挺的军装,他走近到袁世凯的桌旁端详着两个新建模范团的军官名单。袁世凯每天穿军装会客的主意,其实就是蔡锷提出来的,他希望借此表达政府重视军事问题的态度,同时蔡锷本人信仰军国民主义,因此他也一贯认为国家元首必须由军人担任,必须体现出军人在国家的领导权来。
蔡锷在那张名单上画了几个圈,随口说:“总统,这几人我有印象,才具很好,是能够重用的可造之材。”
袁世凯对蔡锷张口就来的要求,一点都不反感,反而是乐呵呵的吩咐唐天喜:“你来看看松坡划的这几人,这些可造之材要重视起来!”
袁世凯和蔡锷的关系比较微妙,他们两个人其实认识的时间非常早。当年蔡锷要去日本东京找老师梁启超,在长沙动身的时候只借得两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六元大洋,而袁世凯一送就是大洋一千元。蔡锷能顺利留学日本,与袁世凯的慷慨资助是分不开的。
戊戌年袁世凯虽然出卖了光绪皇帝和变法派,也出卖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但随着后来局势的变化,就连康有为自己都和袁世凯打成一片,关系火热,更何况是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
蔡锷以“士官三杰”的殊荣留学归国后,在广西、云南等地从军,与袁世凯没有太多的交往,但袁世凯一直把他引为亲信,蔡锷的几次升迁也颇受到袁世凯的帮助。
本来晚清官场最主要的两大人物,一是袁世凯,二便是岑春煊。岑春煊是慈禧还在世时提拔起来制衡袁世凯的人,他多在西南和两广地区为官,而蔡锷的仕途也集中于广西和云南二省,袁世凯襄助蔡锷,自然也有希望拉拢蔡锷来牵制岑春煊的意图。
当然现在清朝早已灭亡,岑春煊也早就致仕归隐,但蔡锷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确实并非一般后人所认为的那样水火之不相容。
至少在当下,蔡锷与袁世凯不仅不是彻底对立的两人,而且友谊还非常深厚。
辛亥革命时,已是云南都督的蔡锷在致电黎元洪时就称赞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即孙中山先生亦曾有民国大总统宜推项城之论”。
一旦清帝退位,南北议和,蔡锷更是几次发表通电,坚决支持建都北京;他电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称袁“闳才伟略,群望所归”;他给上海各报馆辟谣的电文中又说“况袁公一代伟人,中外钦仰”。
袁世凯对蔡锷欣赏非常,现今国民党在善后大借款的问题上已经退步,借款谈判完全告成也只是时间问题,英国和日本方面的一部分款项甚至都已经转过来了。
这笔钱除了用于偿付已用军费,以及用来激励前线平叛将士以外,相当一部分袁世凯是准备用来收买“叛匪”各级将领的。
最后剩下来的一部分钱,便是扩军之用。
自从袁世凯小站练兵起,他即积极抓紧军队,不过自他当总统后,已没有更多时间全神贯注于军队,北洋军人多是段祺瑞的学生和部属,下级军官几乎全是段祺瑞栽培的。何况袁世凯下野期间,虽然时间不过半年,可段祺瑞又是做陆军总长又是做国务总理,一手操行大权,在北洋团体中的势力渐渐抬头。
加以冯国璋长年在地方统军作战,中央的军事大权就完全由段祺瑞统率。过去,由于袁世凯的刻意平衡,冯段两派势力总是旗鼓相当,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现在段派却有一骑绝尘的架势,袁世凯不可能不感到顾虑和威胁。
所以袁世凯早就有心重新建设一支生力军,这样既可以压制段派势力,又可以扩大北洋的军队规模,还能为北洋团体引入新生力量。
袁世凯拿起笔,突然间又问蔡锷:“南北战争,松坡以为中央胜算几何?”
蔡锷缓缓道:“国体共和,载在约法。有人敢违约法,国人必起而共击之,社会党人违背约法而动,大失人心,势必不能长久。”
第四十三章 广东之局
袁世凯淡淡一笑,脸上的表情却是意味深长。他拿笔在军官清单上的名字后面一一写出保定或速成两字,最后置笔道:“咱们北洋军的军官来源,多是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各军事学堂的毕业生。这两个模范团,我听你们的意见都改用保定军官学校和陆军速成学校的毕业生,只怕北洋旧人会心有不服。”
按蔡锷的建议,模范团中级军官应该专用留学生,下级军官则专用军官生和速成生,借此和老北洋分出区别来。
天津武备还有北洋军其他的军事学堂,这些学校一直以来几乎都是由段祺瑞负责,所以北洋中层军官几乎悉数出于段祺瑞的门下。
蔡锷是深知袁世凯对段这一点猜忌,才提出了专用军官、速成二校毕业生的方案。当时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是蒋百里,蒋百里又是蔡锷私交极好的朋友,这层关系也有利于蔡锷在北洋军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影响力。
何况就蔡锷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对北洋各个军事学堂的考察经验,他总结起来也认为保定军官学校和速成学校的教育水平,至少是比老武备高得多,重用军官生和速成生怎么也比重用老武备要好。
蔡锷深吸一口气,说:“总统过去小站练兵时,尚重视抓紧下层军官。但自六镇成军以来,军队规模一再扩大,于是只过问上级军官,不留心下层军官,这绝非用兵攻战之道。老武备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各种历史原因,武备生也难以胜任新军工作,所以我以为模范团必以军官生和速成生为主。”
蔡锷对组建模范团的工作非常上心,大到建军战略,小到具体用人和科目训练,无不关心。模范团的士兵都是由北洋军各师下级军官中抽调,此外又自保定军官毕业生中抽调直、豫、吉、奉各省籍贯280人为中下士,以北洋军各师中的上级军官为该团下级军官。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的军官训练班,蔡锷计划模范团分作五期训练,每期训练半年,每期可产生四旅的新军军官,暂以训练十师的模范军官为目标。
袁世凯高高抬起下巴,从鼻子里发出“嗯”的一声:“松坡说得很对,这是我的过失和疏忽。这样吧,今后模范团中无论是队目升排长,或排长升连长,我都要亲自接见才行。一定要恢复小站时的制度,所有军官升级时都要来总统府叩头谢恩。”
袁世凯这句话顿时让蔡锷无语起来,他提出建立模范团的计划是希望刷新北洋军的暮气,更深层次的用意也在于在全国军队范围内更进一步推动近代化的军事教育,绝没想到袁世凯居然会做此理解。
袁世凯对于蔡锷希望“强化基层军官”的建议,完全理解为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或者就是他当年小站练兵时恩威并济的老法子。
“松坡,广东方面的情况你以为如何?”
袁世凯没有太把模范团基层军官的事情放在心上,他收起那份写满人名的清单以后就指着地图上广东省的地理位置,问蔡锷说:“据说廖仲恺被软禁起来,广州也被红军占领,粤省富甲天下,如果真落入叛匪手中,形势很不堪设想。”
蔡锷心中微微一叹,走到地图前说:“广东这一个省的财政收入,比得上南方两到三个省的总和。甚至就是古称财赋重地的江南,也要整个江苏省包含大上海在内,才能抵得上广东省的岁入。仅以广东一省财政,保守估计也可以养兵七八万人,廖仲恺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相信以他的性格会被人软禁,所谓软禁之说恐怕是掩饰廖仲恺向社会党投诚。”
蔡锷对当年留学日本的那一批同盟会元老,了解都非常深,他分析道:“夷白性格激烈,如果真为红军软禁,他宁可寻死也不会屈服。现在广州无血开城,不战而为红军夺占,以我观之,此事若无廖仲恺的点头,绝对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哼了一声:“廖仲恺是顾忌着孙中山还是谁吗!他真想做尚可喜不成啊。”
三藩之乱时的尚可喜在清廷和吴三桂之间首鼠两端,还闹出儿子尚之信将父亲尚可喜软禁后反清起兵,等到吴三桂露出败亡痕迹时,尚家又趁机调回清廷阵营。
袁世凯以尚可喜目廖仲恺,自然不明白廖仲恺和孙中山之间深厚的情谊。只要孙中山还在国民党中,廖仲恺就不可能公开背叛国民党。
这场解放战争,于南、于北,都有许多人做着违心的事情,也有许多人在痛苦的挣扎。天将明亮以前,没人能够打包票林淮唐就一定是正确的那个人,廖仲恺能够为红军在广东的行动提供如此巨大的帮助,即便他不愿意公开分裂国民党,也已经称得上是解放战争的革命功臣。
蔡锷多多少少能理解廖仲恺的想法,因为他自己和梁启超之间也是这样一层关系。而且蔡锷比起廖仲恺,对恩师梁启超的内疚感还要更强得多。
毕竟梁启超可是被蔡锷亲手赶出进步党,他们师徒之间的决裂远比廖仲恺和孙中山目前的关系严重太多。
蔡锷叹道:“红军占领广州,这是全局要点,我们必须争之。”
袁世凯倒有几分自信满满的模样:“我对广东早有布置,龙济光久驻梧州,可以沿西江而下收复五羊。原来驻守肇庆的粤军警卫军管带李耀汉已经秘密发来投诚电报,龙氏东进,就可以会师肇庆,立刻威胁到广州城。”
袁世凯对广东一直非常重视,只不过以前他在广东省内秘密部署亲袁派力量是为了对付国民党,现在正好拿来对付红军也不成问题。
广东反对派人物如黄士龙、李准等都或明或暗地派出暗探,在粤省内活动旧部。广东省外,特别是在毗邻的广西省,袁世凯一直器重和扶持的桂督陆荣廷也集结了大量军队准备进攻广东。
陆荣廷是前清旧军人,他麾下的桂军大部分系土匪纠集而成,纪律很差,战斗力也很成问题,只是人多势众而已。
可是广东省远比广西富裕,这群土匪兵对进攻广东热忱极高,士气如虹,人人都想着尽快打到广州城去捞一笔,因此战斗意志绝不能做轻易的低估。
在广东北面,还有国民党控制的湖南、江西二省。其中江西省的主力部队为李烈钧控制,李烈钧在赣省内说一不二,袁世凯暂时还不能控制或影响到赣军,赣军主力估计会沿江进攻南京,但湖南都督谭延闿立场很松动,湖南省精锐的军队主要是赵恒惕所部,这支军队现在也从长沙南下,将参与到围攻广东的战事里。
袁世凯最后望向蔡锷:“云、贵都是你久已经营的省区,我听说滇军将士都只听从松坡的号令,所以今后涉及西南的军队调动,我都要先和松坡好好商量商量。”
袁世凯对蔡锷说话的语气特别温和,好像显出异常的器重。但蔡锷也很清楚袁世凯的用意所在,他握紧手,很快又松开,回答道:“滇军已经派一旅部队援川,其余可战之师所剩无多,以滇黔二省财力兵力,估计可以出一师军队援粤。”
袁世凯大笑起来:“一师滇军援粤,这很可以啦,松坡真够朋友,好,就这样办!”
以滇、黔、桂、湘四省的革命党军队,再加上广东内部的龙济光一部,现在袁世凯在岭南的力量还比辛亥年时的清廷强大许多呢。
第四十四章 济军出击
梧州是广东、广西两省交界处的一座重要城市,辛亥年时广东全省民军蜂起,一时间风起云涌,忠于清廷的巡防营纷纷瓦解,或者在不利的形势下倒戈向革命阵营,掌控广东陆军新军的龙济光也在岑春煊授意下参与广东独立。
全粤光复以后,龙济光被咨议局推举为副都督,但他拒绝赴任,只在广东军政府中担任要职,坚持留在梧州控制自己的嫡系武装,并且在廖仲恺改革广东财政制度和裁撤民军的过程里,不断招降纳叛,逐渐发展为了广东省中除国民党系武装和社会党系武装以外的第三大势力。
梧州城戒备森严,城墙上都是济军士兵持枪巡逻,好几挺机关枪已经掀开枪衣,但没有对准城外方向,反而枪口瞄准着城内,摆明一副镇压内乱的架势。
龙济光的护军使署辕门之前,摆放了好几十架木头搭就的高台,上面用麻绳紧紧捆绑着上百名政治犯,高台下面则堆满柴薪和其他易燃物。
“点火。”
暖风吹拂,龙济光轻皱眉头,右手一挥,便有十几名士兵高举火把,将高台下的柴薪全部点燃。霎时间火焰升腾而起,越烧越大,烟雾开始向上空缭绕盘旋,一股使人作呕的烟熏味扑面而来。
被绑住的那一百多名政治犯,有的人紧闭双眼、默不作声,有的人涨红了脸痛骂龙济光的卑鄙无耻,有的人已被吓得满脸惨白矢口否认自己曾参与过社会党相关的团体,也有的人放弃尊严正向龙济光哭诉求饶。各色众生,面目大相径庭,有英雄有懦夫也有普通的平凡人,只是在烈火焚烧中这一切又完全丧失了分别,时代的浪潮硬生生的也要把普通人塑造为烈士和英雄。
龙济光又呸地吐了一口唾沫在地上,他狠狠踩了两脚,对活活烧死一百多名政治犯只觉得还是下手太晚。“五月风暴”刚刚爆发时,梧州城里就有广东籍的国民党人和社会党人联合起来闹暴动,当时龙济光还比较信任国民党,他自己的幕府里也不乏有吏员来自广东国民党。
所以暴动一起,梧州局势几乎失控,若非当时龙济光不在护军使署之中,而是恰巧正在军营里和几个将领吃饭,他几乎就死在这群暴徒手上。
事发以后,龙济光立刻率领济军封锁梧州各城城门,然后亲自督军进攻护军使署,经过半天激战以后才将占领护军使署的叛匪通通消灭。
当晚为了永绝后患,龙济光便下令将俘虏的数百名国、社两党暴徒,全都拉到梧州城外就地活埋。
可即便如此,后来梧州还陆陆续续发生了好几次暗杀事件,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刺客甚至已经将炸弹送到了护军使署里面,龙济光险些丧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