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摊牌了,我只想混吃等死 第10节
“可朝廷粮仓里不是还有半月的赈灾粮吗?我们只是抬价,又不是卖粮。”
“该抬价抬价,该赈灾赈灾,你看朝廷要买粮赈灾,所以粮价高了。”
“长安的粮价高了,那么长安周边的粮价呢?”
“若是只抬两番,最多吸引些长安城周边的粮商,再远些的粮商就不感兴趣了。运粮到此,利润还不够车马费。”
“但三番就不同了,商人逐利,这是亘古不变的理儿,哪儿卖的利润高,就往哪儿钻。”
“七宗五姓掌控的粮食渠道是多,但是三番的价格,他们能全部吃的下吗?
“您说那时候每斗十五钱的粮,他们会买吗?”
“若是他们不买,朝廷不买,百姓也不买,那么粮食堆积该怎么办?”
“若这时,有人突然开始降价,他们拿这手中的粮食又该如何?”
接连问题,让杜如晦眉头和脊背不断冒汗,仿佛遇到鬼般,死死盯着李安之。
人在紧张时,喜欢喝水压惊,杜如晦端着酒碗的手不断颤抖,呼吸紧促,“若是粮食抬价,涌入长安城的粮商必将变多,粮食堆积如山,但却没人能承担得起。”
“再运回去,车马费又是一大笔钱,如果这时候有人提前降价,那么接下来就会有粮商跟着降价。如此一来,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将会趋于往常!不,不对,甚至还会低些!”
杜如晦遍体生寒,好一招釜底抽薪。
长安城并不缺粮,缺粮的只有朝廷。
大批量的粮食都在七宗五姓手中,他们都在待价而沽,等着卡朝廷的喉咙。
行,你想抬价,我帮你抬,我还帮你抬到一个最高点,你说你放不放粮?
想放粮赚钱?可你卖不出去啊,你不止卖不出去,你还得眼睁睁看着那些同行驮着大批粮食往长安城里钻,这时你说怎么办?
你不降价,行。
那这时候突然有人降价了,粮食卖光了,谁不眼红?
想赚钱就得降价,虽然没那么多利润,但也比平时高了,那这时候再降价呢?
能保住本就好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
商人逐利,七宗五姓控制的了吗?
而这时候朝廷还用担心大批量购粮导致粮价抬高吗?
杜如晦呆滞如石,“阳谋,好一个阳谋。”
“还有啊。”李安之夹了口菜丢进嘴里,“我跟你讲说的芙蓉苑的事其实也是可以的,你想啊,那么多粮商兜里最多的是什么?银子啊。”
“好不容易来次长安城,你说什么最吸引人呢?”
此一刻……
杜如晦大脑一片空白,什么最吸引人,自然是皇家园林最吸引人了!
“你……你这是如何想出来的。”杜如晦倒吸了口凉气,说话有些不利索。
李安之挠了挠头,“就这么吃着喝着想出来的。”
这两个办法其实是北宋楚国公范仲淹想出来的,但李安之不能说啊。
而且他也没说错,吃着喝着聊着就从脑袋里蹦出来的。
杜如晦咽了咽口水,吃着喝着就想起来的。
没有任何词可以用来形容了。
此子惊为天人。
这……这难道就是龙子与生俱来的雄韬伟略吗?
可那当今陛下却是一个屁都没想出来啊。
第9章 就没见过你这样的
杜如晦心里将李安之的话捋了一遍,身子都在微颤。
端起酒碗一饮而尽,打了声招呼,便急匆匆的离去。
“杜大人,你酒还没喝完呢。”
杜如晦现在心急如焚,哪还顾得上吃酒。
他确实嗜酒如命,可那也要看时候,孰轻孰重,心里知晓。
如今朝堂百官为这事急的焦头烂额,他自然要先禀告陛下。
——
时值深夜,太极宫内,李世民尚未歇息,正翻看奏折。
下午的争论并未得出什么结果,他只能把目光投放在前人古籍上。
但依旧焦头烂额,这雪是越下越大,一旦朝廷的赈灾粮不够,真的要饥荒遍野。
接下来,饿疯了的百姓会做什么?
不敢想象。
李世民脸色沉重,翻着古籍,却是一个字都没看到眼里。
就在他气短胸闷,心思烦躁之时,下方有宦官来报,“启禀陛下,吏部尚书杜大人求见。”
李世民皱了皱眉,这个时间,他进宫作甚,但也懒得想,摆摆手,“召他进来。”
杜如晦神色焦急,深呼吸口气,走到大殿中,“陛下!有了!”
“解决危机的法子有了!”
静!
偌大的殿内仿佛时间凝滞般寂静,落针可闻。
李世民很激动,自座椅站起时身心都有些不稳,三步并两步走到杜如晦面前,忙不迭问道:“杜如晦,你说的可是真的?之前你为何不说?该怎么解决,快与朕说来听听。”
杜如晦愣了愣,随即把小李公子告知自己的两个法子缓缓道来。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说到第一个法子,李世民的脸色凝重,虽有片刻不悦,但转瞬即逝,点点头道:“倒是首好诗,这法子不是不行,但能赚的钱财有限,远远不够。”
杜如晦叹了口气,“这个法子只算是锦上添花,臣要说的第二个法子,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抬价、过税减去一二成,李世民越听眼睛越明亮,只感觉口干舌燥。
这其中过税等细枝末节是杜如晦在路上琢磨出来的,算是进一步完善了下。
“若这时,京城的达官贵人皆游芙蓉苑,这些粮商钱财够了,岂能不图脸面地位?”
没等杜如晦将小李公子的话说完,李世民便将这两个法子联系在一起。
这招够狠,够绝,真他么得神仙之笔!
李世民震惊的无以复加,片刻失神,随即朗声大笑,“不愧是你杜如晦,朕就知道你这老小子最有点子,能帮朕分忧解难。”
杜如晦苦笑摇头,“这法子,不是臣想出来的。”
“哦?”李世民不解。
杜如晦解释,“早些议事结束后,臣有些馋酒,就去了趟小李公子那儿……”
听完杜如晦的话,李世民眼睛明亮,脸上有遮不住的喜色,“哈哈哈,好啊,不愧是朕的儿子,不仅满腹诗书才华,就连谋略也是天才,真能帮朕分忧解难!”
本以为十六年孤苦,又是商贾处境,这孩子难成大器。
先是大唐独一份的好酒,再是那句「我李安之不发国难财」,又到「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和惊为天人的计谋。
短短两日,这孩子不论是才华还是品性,都带给李世民极大的惊喜。
杜如晦:“……”
这话听着怎么这么耳熟呢?
可李世民喜过之后,却又没来由的叹口气。
“这孩子越优秀,朕越觉得对不起他。”
“他若只是个商贾,朕倒反而轻松了,给他钱财,许他爵位,平平安安富贵一生,无忧无虑。”
“可偏偏这孩子心性,太淡然了,淡然到有时候朕都忘了他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
“对了,你说,朕当如何奖赏谌儿?黄金,土地?你与谌儿接触较多,你说说看。”
杜如晦心思灵动起来,这话中意思,隐约有将李安之带上朝堂的意思。
沉吟片刻,杜如晦说道:“臣还记得当时小李公子第一次知道臣身份时,虽有惊愕,但态度不卑不亢,举止极有分寸。”
“不曾讨好于我,但也不曾疏远,也就是前些日子,臣帮他赶走几个地痞流氓,这关系才有些亲近了些。”
说着,杜如晦似是忆起什么,兀自轻笑,“我记得之前曾与小李公子争论人的价值一说。”
“他说,其实这人一生不过短短百年,轻于鸿毛是一生,重于泰山是一生,能做的事太多,而能做成的事却又太少。”
“他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想要去实现心中所想之事。”
“臣以为,小李公子心中并不爱财,渡酒肆的酒绝佳,若是真个贩卖,将会供不应求,可他每日只卖四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