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匪 第345节
整个事情也是在中央讨论批准之后,才开始运作的。
整个事情基本上也是上帝说要有光,经党委讨论批准之后,于是就有了光的。
而且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作为秘密党员的李谦,一直都和党中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而另一方面,在国际友人提出去拜访南京的八路军办事处的时候,八路军办事处那边也在蔡泽寰和伍豪的坚持下,向在延安的党中央提出了邀请这些国际友人去延安看看的建议。
并且你可得到了中央的赞同,然后在八路军办事处,王明以人民党的名义向这些国际友人们发出了邀请。
根据卓别林后来的回忆,王明当时表现得就像是人民党的党首一样,表示他已经指示延安那边做好了接待的准备。
于是他在私下里问李谦,王明到底是什么人物。
“李摇摇头,不屑一顾地道:“只不过是一个一旦到了危险的时候,就只敢待在莫斯科的远程革命家而已。”
”国际友人们在西安住了几天,一来了解一下上海大学搬迁的情况,二来也休息休息。
“你们在西安的这几天,一定要好好的吃东西,尤其是如果有蛋白质的话,一定不要放过。
因为你们很快就要去的地方是中国最穷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党人也是一群穷困的清教徒,怕是最多也就能让保证你们的碳水化合物的供应,蛋白质就不要想了。”一到西安,作为地主的李谦就这样说道。
几天之后,在李谦的陪同下,一行人乘飞机抵达了延安,并在当天晚上在李德胜同志那里吃了一顿便饭,关于这顿饭,卓别林是这样描述的。
“和李谦说的一样,人民党的作风相当的朴素。
李德胜作为拥有差不多一个省的地盘,十余万军队的党派的领袖,只住在一个很普通的窑洞里面(一种在直立的黄土壁上挖出来的房屋)。
因为里面太小,也太暗——延安有一个发电厂,但是李德胜的屋子里面却没有电灯,因为他们并不能自己生产电灯,到外面去买又太贵。
倒是当地有一个很小的油田,他们可以借此自己生产一点灯油。
李德胜说他们的技术力量有限,生产出来的灯油的质量很不好。
这应该是真的,因为我注意到他的书桌上方的天花板都是黑色的——所以我们便都弄了个小板凳,端着碗坐在他的窑洞外面的空场地上面吃饭。
相比蒋介石委员长,李主席在个人气度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蒋委员长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永远是一副严肃的样子。
但是李主席却随意得多,他像一个农民一样坐在小木头板凳上面,端着饭碗,一边吃饭一边和我们闲聊。
饭菜相当简单,主要是一些青菜,的确像李谦说的那样,缺少蛋白质。
聊天当中李德胜主席提到,他们已经开始想办法增加蛋白质的供给,他们自己种植了一些大豆,另外还喂了一些鸡,但是这些东西目前都只能提供给伤病员。
“不过我相信,只要认真干活,大豆会有的,鸡肉也会有的。”
李德胜哈哈笑着和我们说。
李德胜主席的食物和我们基本一样,也只有小米饭和蔬菜,不过他的蔬菜多一样——一大把红辣椒。
他倒是非常殷勤的想要和我们分享,但是考虑到我的整个消化道的安全,我只好谢绝了他的好意。
“你不能吃辣椒,这可太遗憾了,不能吃辣椒,人生就少了一大乐趣。”
李德胜主席这样对我说。
卡帕非常英勇的试了试,然后他一口气就喝下了一桶水。
”
第四百三十七章 敌后见闻(1)
接着大家又就山南海北的谈起了天,李谦在旁边客串翻译。
卓别林回忆道:“李主席是个很风趣的人,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虽然这里面可能也有给他当翻译的人是李谦的缘故。
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谦也是个风趣的人。
而且我觉得这里面的因素还不小,因为李主席在分析日本的情况的时候,对日本的一些行动的批评相当的尖刻,嗯,李谦这个人讽刺人的时候有多刻薄你们肯定也是知道的。
什么话经过他一翻译,那个味道说不定就变了。
但是,我们之所以喜欢李谦,不就是因为,这家伙有的时候足够刻薄吗?反正只要他的刻薄不是针对自己的,那就是好的……”李谦后来在看到了卓别林的这段文字之后,便对黄婉贞说:“卓别林这完全是在污蔑我,我的翻译一点问题都没有,至于他觉得刻薄——听说过湖南吐槽王吗?”除了觉得李德胜同志风趣而又犀利之外,卓别林在自己的信件中还特别强调了李德胜和蒋介石的另一个区别,那就是自信。
“在关于抗战的事情上,蒋委员长和李主席都强调要抗战到底。
但是两个人的抗战到底却是有区别的。
蒋委员长更多的强调的是“宁死不投降”,而李主席则是非常乐观地相信中国人民靠着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打败日本侵略者。
和我说:“就像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一样,英国的力量当然是要比那个时候的美国强的,但是美国人民都团结起来反对英国殖民者,团结的人民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
当然,李主席也希望得到友好的外国朋友的帮助,外国朋友的帮助, 当然是有助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就像当年拉法耶特率领的法军帮助了美国的独立事业一样。
但是他始终认为,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要依靠,也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解决。
是的,李德胜主席对于他们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的最后胜利非常有信心。
而且这种信心是完全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信心之上的。
这种态度,在中国的这些天里,我还是
第一次在一个政治人物身上感受得这样清楚。
是的,蒋委员长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他总想要表现得勇敢、威严而坚定,但是反而给我了某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要说李谦以前也给过我类似这样的感觉,不过那仅仅限于在艺术和科学方面。
嗯,科学方面我不太懂,不过李谦觉得,中国人只要能受到合适的教育,一样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这一点,我是非常相信的。
至于艺术和审美方面,李谦的确不错,不过他对东方的艺术的一些阐述我不太能理解……”接着卓别林他们又提出希望能在陕甘宁边区到处走走,最好还能到八路军和日军作战的战场上去看看。
对于这个要求,李德胜表示大家在陕甘宁的活动都不是问题,至于要去敌后战场看看的事情,虽然不是不行,但是肯定要先有所准备才行。
这个准备不光是人民党这边的准备,也包括国际友人这边的准备。
“李主席告诉我们,他们的战场都在敌后,存在一定的危险,险所以如果要去那边看看,我们至少要进行一些学习培训。
后来的几天里,我们的确得到了在延安乃至整个陕甘宁到处乱跑的权利,我们可以到田间地头去看看,卡帕在那里也拍下了一些照片。
那里的人民普遍都很友好,虽然他们都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但是他们都愿意朝着我和善地笑。
说起来很有意思的是,有一位老奶奶,和史沫特莱女士在一起唠叨个没完。
史沫特莱女士会汉语,不过她承认,她其实不太听得懂那位老太太的方言;至于那位老太太,史沫特莱女士认为自己说的什么,那位老太太也一样听不懂,因为她的耳朵明显已经不好使了。
“你注意到那位老太太的声音特别大对不对,老人家耳朵不好,说话声音就会格外大,因为她不这样就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所以我说的什么,她多半也是听不清的——这就像是我奶奶,我读小学的时候,她的耳朵就不行了,但是她还是总喜欢和我说话。
我说的她都听不清楚,弄不明白。
然后她说她的,我说我的,我们说的完全不是一码事,但是我们总能聊得很开心——就像刚才那样……”总的来说,延安是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小城,而且的确像李谦说的那样,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了。
这从我们在路上看到的在农田中劳作的农民的穿着就可以看出来,基本上所有的人身上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
事实上,就连陪同我们的人民党的工作人员,甚至是人民党的主席李德胜先生的衣服上都是有补丁的,只不过人民党的工作人员的衣服虽然旧,不过他们的衣服上面虽然有补丁,但是却都洗得干净,穿得整齐,所以他们的工作人员普遍也显得很有精神,不像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
其实就连路边的田野里种田的农民,看着也比其他地方的农民精神——他们的眼中有光。
据李谦说,边区政府有一个合成氨工厂,能自己生产化肥了,而这些化肥中相当一部分会被无偿地分配给农民们使用,虽然数量有限,但是毕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几天中大家的确还接受了一些如何在敌后环境中活动的教育和训练,然后卓别林很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在跑步这个环节上输给了史沫特莱。
“跑不过帕特倒也罢了,这家伙是战地记者,他要是跑得不快,早就要被打死了。
但是史沫特莱一个女记者,居然也能跑这么快,这真是……更可恶的是,李谦居然在一边说风凉话,他说我一个当演员的,怎么可能跑得过当记者的,这不是自不量力吗?记者的确是会跑的快一点,可问题是,我如今也是记者呀。
不过我也达到了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可以去体验一下两百年前大陆军是如何对抗英国军队了。”对这件事,卓别林倒也没有隐瞒。
第四百三十八章 敌后见闻(2)
1937年6月20日,卓别林等人在一些八路军战士的护送下,离开了延安向东出发,向太行山方向进发,为了保证安全,减小目标,外国友人们被分成了两组。
卓别林和一些真记者被分在一组,而那些来历特殊的新记者则被分到了另一组。
卓别林这一组带队的是一位叫做张有田的连长,他带了大约半个连的战士,一方面护送卓别林等人前往太行,一边还负责将一些重要的东西送到那边去。
“这些重要的东西,主要是各种药物,比如青霉素什么的。
据张连长的说法,青霉素是游击队能够在日本人的后方站稳脚跟的法宝之一。
除了能治疗八路军自己的伤员之外,很多时候还能救助根据地的百姓。
张连长和我说,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必须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八路军就要为人民谋福利。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支持八路军。
关于这一点,至少在陕甘宁地区,我是亲眼看到过的。
八路军的战士在训练之余,帮助驻地附近的村庄中的村民挖水井,修水渠。
人民党的技术人员到各个村庄,指导村民使用化肥的方法,以及其他的农业技术。
我曾经和史沫特莱女士一起,在边区的麦田里和坐在田埂上休息的农民交谈。
在聊天中,史沫特莱女士问起了这位老农对如今的边区政府和过去在这里的国民党政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