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第537节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宫,而是去了观海书局。
在这里,他见到了那个叫做毛骧的锦衣卫。
“挺年轻,能让高见贤提拔您,看来你能力也不错……”
此时的毛骧,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年岁不大,可看高见贤能将生意交给他打理,可见也是有能力之人。
“陛下过奖了,臣当不得陛下夸奖!”
年轻的锦衣卫有些拘束,他过去虽然也是检校的一员,可并无多少接触皇帝的机会。
朱元璋询问了毛骧一些问题,关于他经营的这些生意,还有从生意上获得的情报。
毛骧对答如流,显然是做了功课。
“你不错!”
朱元璋的夸奖,让毛骧很高兴。
“朕交代你一件事,铅笔工坊你知道吧?”
“回陛下,臣知道!”
“你按照朕给你说的方法,给朕将这个工坊管理起来,不许弄虚作假,朕要看到最真实的效果!”
“是,陛下,臣定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关于流水线作业,尽管听起来很反直觉,朱元璋也决定让毛骧试一试。
左右不过是花费一些时间罢了,并不碍事。
吩咐完这些,老朱走出观海书局。
他上了车,自顾回宫去了。
……
张异和朱元璋都在等着刘伯温的税法方案出来,可是这一等就是一个月。
六月。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日复一日,处理中书省送上来的奏疏。
关于汪广洋提为右相这件事,他终归是不信邪,坚持将对方提上来了。
此时两位中书省的宰相,正等着皇帝答复。
“陛下,臣觉得这粮长制度,似乎有些不妥……”
刘伯温关于税法的改革的提案还没交上来,但朱元璋等不了他,改革早就自上而下推行下去。
首先是海禁政策,从太仓市舶司关闭开始,就有传言出来,老朱也没有一下子将路子堵死,风却先吹出去了……
可海禁暂时还不是改革的关键,趁着血洗江南的功夫,朱元璋最主要推行的,就是里甲制度和关于税收上的粮长制度的试点。
浙江是试点的行省,可他没有想到,这仅仅是试点,就遭到李善长的反对。
或者说,这位宰相从老朱的动作中,已经隐约感受到皇帝绕开基层官员,更多的去干涉地方政务的决心。
不管如何,李善长是百官之首,也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
这种事情,他多少要表达自己的态度。
当他旗帜鲜明的反对,朝堂中自然形成一股反对的声浪。
老朱看着中书省送上来的奏疏,越发无奈。
他转头问汪广洋:
“你怎么看?”
汪广洋低下头,说:
“皇上有皇上的道理,李相也有李相的考量……”
汪广洋一番话洋洋洒洒,却什么都没说。
朱元璋的无名火起,这家伙的表现果然跟张异形容的一模一样。
能力,汪广洋是有的。
他在老朱打天下的过程中,出过很多有用的计策。
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跟杨宪差不多。
可是现实却告诉他,他最信任的两个臣子,都是他看错人了。
杨宪是跋扈的话,汪广洋属于不想担起任何责任的性格。
老朱看到他如此,已经恼火了几分,
再看李善长带着百官坚决反对粮长制度,甚至连试点都不行,朱元璋就明白其中的痛处。
朝廷存在的最大的合法权利,就在税收之上。
而皇帝要借助官员去管理天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都是为了收上税服务的。
税收任务从朝廷层层下放,官员再层层将税收收上来……
这流通的过程中,有巨大的利益。
有利益,就有权力。
朱元璋将这份权力从官员集团手中分出来,交给地方富户。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隐约觉得不太对劲。
朱元璋笑笑,对于李善长的反应并不意外。
虽然他也是自己的最信任的臣子,但从当上宰相开始,君臣之间自然也有不一样的立场。
反对,却也不是说坚决反对。
从张异提示他施行粮长制度开始,朱元璋早就知道如何应付李善长。
“李先生,你不妨看看这份东西……”
朱元璋将一份奏疏,推到书桌前边。
太监拿起来,送到李善长手上。
李善长打开一看,脸色大变。
第322章 税收本质,在劫富济贫
这些奏疏是锦衣卫交上来的,关于各地官员的的罪状。
其中有一部份的供词,引起李善长的注意。
大明初立,许多地方还处在战火之中。
朝廷征集的粮草,有很大一部分是军需品。
这些粮食的征集,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江南海盗案中,有许多官员利用征集军粮的机会,在税收外肆意剥削百姓。
李善长本人就是后勤出身,又是中书省左相。
大明前线的后勤管理,他再熟悉不过。
当看到地方上报上来的许多数据,李善长的身体就颤抖了起来。
对不上,这账目对不上。
有些地方征集上的粮食和他脑中记下来的数字,差了有三成甚至五成之多……
他抬头,望向皇帝,只见朱元璋似笑非笑,却没有说话。
李善长登时冷汗直冒,跪在地上大喊:
“臣失职!”
“这些人是胆大包天,我大明的军队在前方出生入死,他们却借助打仗的名义,中饱私囊……
这可是军粮,他们都敢贪墨!
如果是朝廷征集的税粮,他们又当如何?
江南这些官员再贪,其他地方的官员,又怎么样呢?”
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半点火气,可是两位宰相,全部泄了气。
尤其是李善长,他更是咬牙切齿。
他跟着朱元璋这么久,他是深知自己的功劳主要来自哪里。
那就是他能帮朱元璋管理好后勤工作。
有他李善长这个定海神针,老朱永远不用担心后方的问题。
可是,这些奏疏清楚的表明,他在后方出了问题。
李善长的脸色青白交加,身子颤抖。
他也明白了,朱元璋为什么有底气让他答应。
上一篇:支教三年,大秦成日不落了?
下一篇: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