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11节
李湛挥了挥手说道。
“不早,不早!”
“我觉得这些俘虏可以帮咱这服上十年劳役,到那个时候,大唐定然已经落到我手里了,安置他们到那,完全合情合理!”
“至于如何让他们老实听话,能更快学会汉话,以及各类儒家经典……那就用字典吧!”
字典?范仲淹等人为之一怔,这又是何物?
眼看自己手下们都有些迷惑,李湛不得不解释道。
“所谓字典,就是挑出来众多常用文字,给出文字的释意、读音,还可以来给例句。”
“哦,这有类于《说文解字》和韵书了。”
张居正等人恍然大悟,李湛细细想了下《说文解字》的大致内容,还是稍稍摇了摇头道。
“还不太一样,这字典里是不带字的出处的,只有比较简略的东西,是用来给孩童们识字的工具书。”
眼看他们都还有些迷糊,索性李湛直接拿来一张纸,在上面按照自己小时候用过的字典,写上了一段,这样一来他们总算是看懂了。
“这样的东西不单单是对异族识汉字有用啊!就是给孩童开蒙学也很有意义,若是殿下能拿出这样的东西,这教化之功是少不了的!”
“只是有一点,如此多文字,如何排列,用书的人又怎么确定是在哪一页呢?”
“有数字编码啊!还有偏旁部首这些呢!”
李湛脱口而出,随后就看到身边的这群人都还是迷迷瞪瞪的,只好接着说道。
“行吧,我等等召唤一两个专门和这能搭上关系的人,在河西弄出来一份,有了模板你们理解起来也方便多了。”
章惇等人微微颔首,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样的道理他们也懂,依言商定好这些事情后,送走了自家手下,倒是李湛又陷入了思索。
字典这么简单的东西,自己之前居然一直忘记了,实在是不应该啊!
现在再来做这个事,好像有些晚了。
因为就是拿出现代的新华字典,这古今异意的字也不再少数,一个个这么修改起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真不一定能赶在那些突厥人投降之前把这工具书编好,这也是需要专业人才的。
可李湛现在不就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吗,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可都是有自己的事干的,重新招人又实在有些麻烦。
就是李湛也不知道,这样的事应该找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字典编纂者?这范围实在太模糊了,思量一会儿,李湛眼前猛地一亮!
对啊!
除了现代汉语字典,这不是还有古代汉语字典吗?!
这样一来,总是能少了很多麻烦了吧!
拿出来这么一本书,再找两个大儒修缮一下,想来事情会做的很快的,唯一需要向对方普及的,也就是拼音、数字这些东西了。
部首这东西,在《说文解字》里就存在了,只是相对不够完善而已,在前人的肩膀上帮着完善,这也是归被他抽调出来的大儒做的事。
想来压根不用自己多去嘱咐,只是一点,这字典一定只能有简体字!
没穿越到大唐之前,李湛也只是从网上偶尔看到有些蛙岛的网军天天用繁体字,勉强能认出来。
就是自己想要装逼,那也有万能的拼音输入法呀,改一下简繁体就行了。
可到了古代之后,这些年,他每天写的最多的就是繁体字,头都快秃了,笔画很多,还要用毛笔写好,实在很是为难人。
若是让新来的人,帮着把字典弄出来,再全力推行简体字,以后应该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至于全面推行简体字会不会引来世族们的反对,李湛管他们去死?
李湛也不算什么历史小白,他隐约记得唐初的时候好像有一本韵书,里面就采用了很多简体字,但很多世族都不愿意用。
就是到了明朝都还有正体字、俗体字之分,可在李湛这,这也能叫事?
强权压制,逼着他们全部用简体字,还能有人敢不服?
秦始皇做得,难道我李湛就做不得了?
至于会不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李湛才不在乎呢。
更何况,李湛手下还有源源不断的流民,等到他一统天下的时候,单单是流民的数量恐怕都能到千万级。
对比下这么庞大的数量,区区世家,何足挂齿?
更何况,弄出来字典还能有效的解决口音问题,不要以为古代没有方言,这天南地北的,虽然认得都是一样的字,可读出来的话有时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这点一开始的时候,李湛还没注意到,因为他手底下大部分人都是能说洛下音的,这个技能他穿越过来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压根没想到这茬。
等到召唤后世的人只会,他们来了以后也经历过适应期,在没适应的时候,大唐的人们也只当他们说的是另一处的方言。
好在他们也都算得上人杰了,别的不说,这适应能力是一等一的。
很快,张居正这些人就适应了大唐说话的口音,李湛自然而然的就又忽视了。
要不是这次说起字典,恐怕李湛能一直把这事忘了。
虽说这大唐有韵书,可正韵、切韵一大拦子东西依旧有些过于繁复了,对于初学者相当不友好。
一旦如此,所谓大唐官话——洛下音的推广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底层百姓们都是各说各的,相互之间能听懂就行了,各地方言有时候在其他人听来,那恐怕真的和鸟语无疑了。
这天底下能说洛下音的,只怕也就几百万人。
虽然各地都以会说洛下音为美,可会说洛下音的也决然不会是什么普通人了。
这么一来,弄出来字典后大规模推广,不单单能扫盲,还能统一推广大唐版的普通话,一举多得啊!
这么一来,李湛的动力就更足了,甚至有些想要把殷墟里的甲骨文弄出来,追根溯源,让大唐子民们都感受一波祖宗的荣光。
不过这个想法也只是在李湛的脑子里转了一圈,他比谁都清楚,这甲骨文要是真的大规模发掘,就以现在大唐的保护能力,绝对是会慢慢损毁的。
考古发掘可不单单是发掘,更重要的是保护。
既然保护不了,还不如就把这些东西全继续放到地下,等到未来的后人们一点点发现吧,这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重了。
只拖了一天,李湛就开始大规模从商城里购买人才了,首先就是兽医或者说畜牧业方面的人才,青贮法他也就知道个名头,具体的技术手段还是要专业人士来搞。
这样的人才,买上百多人也就差不多了,他们更多的是充当火种,真要全都从商城购买,李湛就是把裤子当了都买不起。
农学上的也一样,趁着这次大采购,李湛也多召唤了点,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不嫌少。
之后就是承诺范仲淹的现代公务员们了,这样的人召唤个十多个也就够了,行政制度上的变革总是要一点点来的,不着急。
最后也是重头戏了,要给张居正等人找帮手,这要求就不算低了,看着商城人才库里满目琳琅的这些人,李湛就有一种剁手的冲动。
只是看看自己的积分余额,李湛就硬生生忍住了,不急于一时啊!
思前想后,李湛定下了这么三个人王阳明、杨士奇以及冯道。
中间李湛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召唤王安石,可李湛想了很久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受得了王安石那个臭脾气。
而且变革的人已经有相对脾气好一点的张居正了,王安石这样的拗相公还是不要召唤出来了。
李湛选的这三个人,也都很有特点,王阳明就不说了,堪称儒学的新圣人,在李湛眼里他可比朱熹之流强太多了。
而且王阳明还不单单是儒学大宗师,更是一个有手腕,能打仗也能治民的能臣,在大明朝不得重用的原因,其实也不过是众人惧怕他既有儒学上的威望,又能参政罢了。
可这一点,在大唐的时候压根不是事。
李湛巴不得手底下多出几个像王阳明这样的人呢!
杨士奇则主要是觉得他能在朱棣多次出征的时候,稳定朝堂,还在后来辅佐仁宣二帝的时候,表现很好,选他总是不会吃亏。
冯道这人,可能一般人对他不太了解,作为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中的相公,虽然很多人觉得冯道这人没有风骨,历经四朝而仕十帝,但冯道的功绩也不少,能力绝对不差。
就连没什么风骨这点,李湛就不信,在他的治下还能出现像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了?既然不会,又何须在乎冯道的这个缺点?
正是抱着这样的自信,李湛最后敲定了他们三人,选定人了,李湛召唤的就很快。
对于他们三人,李湛和当初对张居正等人一样,先是郑重的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又先让他们去府衙报告,帮着处理一些事物,熟悉下当前环境和他们那时候的不一样之处。
而王阳明就更值得李湛上心了,在王阳明跑过了府衙后,李湛特意把他再喊过来,将字典的筹备这事交给了王阳明。
王阳明倒也不推脱,在理解了李湛的意思后,动作很快,毕竟还有李湛友情提供的古代汉语字典,对于他这种博闻强记的人来说,字典就成了一桩小事了。
于是乎,贞观五年的秋天,王阳明就相当利索的把编纂好的字典交了上来,因为是要给孩童启蒙的,也是要给那些不识字的人扫盲用的,李湛还特意让人在上面画了些很是形象的画。
就比如,啊这个字,李湛就托人在上面画了一个人把手捂成一个喇叭状在那喊叫,可以说颇具童趣了。
王阳明按照他的吩咐,也比照他们当初的那些蒙学经典,弄出来的这个字典妙趣横生,这也让李湛大开眼界。
他以前的时候,以为这古代人识字都是规规矩矩的看千字文呢,没想到也有这么多花样。
还是千字文蒙学经典这个名头误导了自己啊!
简单看了一遍王阳明编纂的蒙学字典后,李湛很是满意,果然有些大材小用了呀。
这么一件事交给王阳明做,这速度还真不一般,质量也相当nice。
深秋的时候,李湛就让人把这本蒙学字典印了出来,也没选什么活字印刷,这玩意在大规模印刷的时候,效率还真比不上雕版印刷。
特别是在不印报纸这种讲究时效性的东西的时候,只要管理得当,舍得给钱,完全不存在效率跟不上的情况。
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更何况,给孩童们认字的书籍上面肯定不单单是字母表这些,还需要有一些很有童趣的画呢!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