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29节
这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提高全民的识字率,对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样还能进一步推动科举制的发展。
虽然李湛不指望田间的老农都能把公文读的溜溜的,但只要基数多了,那些世家大族们的优势不一样会慢慢衰减吗?
配合上印刷术,这个过程只会更快。
李湛还是很有耐心的,虽然这件事的发展可能会持续上百年,但只要李湛能保证自己选的继承人能够继承他的意志,这事做起来就会相当简单。
说到底李湛也不希望把事情做得像黄巢起义时那么难看,直接把这些世家大族们斩尽杀绝,不管怎么说,现在掌握知识的到底是他们这个阶层。
读书的人数一旦多了,能选出来的人才自然也就更优秀了,内卷这事是不分古今的。
另外一点,其实看着也颇有意思,李湛一力想要推广的句读或者叫标点符号,终于也出现在朝廷的公文上了。
一开始,这东西只有李湛原来治下的西域都护府和河西四州在用,其他地方的官员看着好像很是高冷,就是中枢的官员们也就像是没看到一样。
但随着李湛的权威越来越重,边疆战事的进展一如既往的顺利,很多人不言不语的开始用上李湛曾经推广的标点符号。
李湛也不是没看过这些人的奏折,溜须拍马的属于多数,看上去就是这些人的道德水平相对低下,才会这么迅速的转变自己的想法。
所以说,这世事总是这么奇妙,要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分辨‘忠奸’,那魏征等人都能算是奸臣了,还真的是很有意思。
零零总总的还有很多琐事,李湛一并在小会上和这些重臣们讨论完后,等到散会之后,李湛又把冯道和杨士奇,以及房玄龄、杜如晦留了下来。
作为皇帝的李湛亲自请他们吃饭,稍稍喝了点酒,李湛颇为得意的说道。
“如今草原已靖,高句丽明显撑不过今年,整个北方可以说是平静下来了,至于西北边疆,这时候不是继续扩张的时候。”
“你们觉得接下来用兵的方向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杜如晦身体不比在座的其他人,很快就有些不胜酒力了,这时候抢先说道。
“既然陛下觉得西北现在不是用兵的时候,那臣倒是觉得可以稍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先把内政巩固好。至于外战,往后有的是机会。”
杨士奇和冯道等人听着杜如晦的话,虽然看着像是醉话,可实际上还是很有道理的,边疆已定,正是缓一缓的时候。
若不然,万一激起民变,还要再把军队调入内地平叛,实非智者所取。
只是他们更清楚李湛的想法,李湛是不会同意杜如晦的想法的。
只看李湛现在这么问,就明显能感觉到,李湛的意思还是要对外开拓的,这个想法李湛绝对不会放下。
杨士奇琢磨了一下,拱手说道。
“如今军中都是百战锐士,就这么裁撤之后确实有些可惜了,以臣来看,倒不如把士卒放到西南方向,推动改土归流,将西南真正纳入中原统治。”
“至于对外……臣以为可以派水师前往贸易,应该能增加不少财政。”
杨士奇的意思也比较委婉,很明显也是不希望李湛继续往外打了,不管是他说的西南还是对外发展海贸,其实就一个意思,陛下您停一停吧。
李湛看着没出声的房玄龄和冯道问道。
“你们也是这个意见吗?”
两人齐齐点了点头,李湛有些遗憾的说道。
“那就这么做吧,都依你们的意思,朕确实应该停一停了,把内政巩固好再说,忍上五年,也没什么。”
“只是有一点,西南一带的吐蕃,朕是一定要打击的,不然恐为大唐之患!”
对这点,虽然房玄龄和杜如晦不清楚原因,可只是转念一想,吐蕃好像也不是什么特别强大的国家,既然李湛这么坚决,倒不如各退一步,于是齐声说道。
“陛下英明。”
至于没有出声的杨士奇和冯道,则是清楚历史上吐蕃对大唐造成的威胁,对李湛的这个想法自然很是赞成,只是杨士奇还是提醒道。
“陛下此言在理,只是吐蕃位处高原,气候和中原差距太大,若是不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怕可能会吃亏。”
李湛点了点头,笑着说道。
“这点朕会考虑的,总不能对这样的小国,再失败一次吧?”
说完之后,李湛自顾自的笑,他比谁都清楚吐蕃的难打,可是他牢记一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既然决心已下,当然是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去出征吐蕃,就以现在吐蕃的实力,好像也没到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后那么强盛。
说起来,当初唐高宗打的那么艰难,也有吐蕃拿到文成公主入藏的嫁妆过于丰厚有关系,这吐蕃还是大唐自己养起来的。
李湛对这事也颇为无奈,只要看看历史上给唐朝造成威胁的胡人,其实不难发现,这都是大唐自己养出来的。
原本是用来看家护院的狗,等到狗长大了,总是要对大唐反咬一口。
所以,李湛对李二那种政策,试图让胡人变成大唐的守门人,实在是不感冒,可以说是弃之如敝履。
民族融合不是这样完成的,至于后世有些人所谓的这些事情都是民族融合的阵痛,李湛更是敬谢不敏,谁要是真这么想,让他到大唐边境看看就不会这样觉得了。
李湛倒是更欣赏那些白人们的做法,只可惜他到底不是畜生,实在定不下这么灭绝人性的屠杀政策,只能很遗憾的作罢了。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房玄龄忽然又开口道。
“陛下,之前仍需对外作战,可现在战事已经到了尾声,是时候让各位将军们在长安城休息休息了。臣听说不少的将军们还没有结亲,这不是人君应该放任的事,陛下对将军们的关心太少了。”
房玄龄这话一说,立马就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
李湛颇为松快的一笑,他知道房玄龄这么委婉的话,到底说的是什么,其实不外乎是收将领们的军权的事。
不管是按照前隋的做法,还是如今大唐的做法,只要将领们回了长安,交出军权,一般就只有作战的时候才让他们出征。
还想像现在这样,一直在外面带兵,那机会可就少了很多了。
当然,按照隋唐的制度,这些将军们回了长安虽然很少能染指兵权,但相权肯定是要给的,所谓出将入相不就是这样吗?
最少要给出一个高位,荣养这些将军们。
虽然这样的做法,之前也激起了罗艺的反抗,但终究不成气候,也无关乎大局,他们都是觉得这样更为合适些。
只是,李湛心里也有所衡量,现在李湛手下的这些人,和当初前隋时的那些世家出身的将领们可不一样。
他们可以出将入相,不代表李湛麾下这批人也能出将入相。
文化素质缺的太多了,就不说别人,单单是蓝玉、常遇春等明朝将领,哪一个不是底层出身,指望他们骤然能听的懂朝堂上一些隐晦的话术?
实在是想太多了。
就算蓝玉算是经过一茬皇帝的压制,明白皇权的威严,可这种政治头脑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就从蓝玉的一些做法来讲,他一直还保持着那种大将思维,丝毫不像是帅才。
可也总不能硬生生把他们拘起来,那实在是对他们才能的一种浪费,朝中专门处理政务的事他们做不好,其他的还是有能做的。
思量了一下,李湛笑眯眯的说道。
“巡查御史这些人,有时候遇到事情太过小心了,依朕看不若把他们这些人放到监察系统,让他们随时可以巡视地方,检查天下不法事。”
“专门重新设立一个监察司,这样对内对外都好交代。”
房玄龄和杜如晦自然不是很满意,在他们看来,之前李二对他手下的那些军将们的安排就已经很好了,何必要多此一举,把这些跟着李湛的将领们放到一个新的机构呢?
明明这样的机构,朝廷已经有了与之类似的了。
而且巡查御史这样的职务,对那些战功卓著的将领们来说,实在太低了,除非李湛重新确定监察系统的原则。
要知道,现在监察的御史们都是位卑权重的代表人物了。
若是就这么一下把那些将领们安排到这样的位置,实在有些太瞧不起这些将领们了。
不过李湛的这个想法确实不错,让这些将领们摇身一变,成为御史,巡视地方,随时向李湛报告地方上的动静。
但凡有哪一处地方有作乱的倾向,这些将领们一纸奏疏递上去,有几个人能顶得住的?
更不用说,要是真的情况紧急,他们这些将领们还能直接接手地方的军权,将隐患消灭在无形之中。
只是……要这么做了,就算抛开将领们的意见,那些御史们恐怕就第一个不乐意了。
本来他们日子过得好好地,现在忽然冒出来一个监察司,和他们抢饭碗也就算了,更憋屈的是,他们压根顶不过这样的监察使们。
只要一想这些监察使原来都是什么人就能想明白了,这样混不吝的将领们,对上比他们官职低了不止一等的御史们,哪能放在眼里?
而且要是真的设了这样的机构,岂不是意味着,御史在监察使之下?他们这些清贵的御史们,从此以后要受那些在长安荣养的将领们的管制?
这样一来,岂不是乱了套吗?
想了好一会儿,杜如晦拱手说道。
“陛下,这样是不是有些多此一举了?本来就有专门负责监察地方的御史了,再这么设立一个监察使,权责不清,对行政上来说并非是什么好事。”
“何况,原来的监察系统可以算是个半独立的机构,若是在上面放一个监察使,那这些将领们的不法事,他们又怎么可能上报朝廷呢?”
李湛淡淡的笑了笑说道。
“将军们自有朝廷上的其他人监察,何况就算是以往,哪一个御史又敢对将领们攻讦了?还不若把这些将领们放入监察系统,有了这样的权威也好对地方实施真切的监察。”
“以往的时候,监察系统失灵那也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地方上的事情被发现不对,也都是不了了之,甚至很多地方官员在较为偏远的西南等地,为所欲为,完全无视朝廷的存在。”
“指望那些御史们能压得住这样的事吗?还不如把监察的权力收到都察院,让朝中的重臣们担任监察官员,对地方进行威慑。”
“要是担心和御史台的职责重叠,完全可以把御史台和这样的都察院合并吗,这样一来事情不就解决了?”
这一下,他们这些人都沉默了。
房杜二人沉默,只是因为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都察院这样一个权力大增的监察机构,虽然知道换成都察院以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监察会上一个台阶,可总是有些别扭。
而杨士奇则是更为隐秘的一些想法了,要知道自宋朝开始,中原就成了一个重文轻武的地方,中间就算因为大明开国之时,偶有反复,可终究是文人的天下。
可现在,李湛这么直白的让武臣们占据这样重要的部门,对杨士奇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只是很快他也想清楚了,李湛终究不是更往后的朱元璋和朱棣等人,更不是比较文弱的宋朝君臣们。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