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30节

李湛既然想要建立不世之功,试图让江山变得更加长久,就不可能对能够保卫边疆的武人们视而不见,或者放任文臣们对武将进行打压。

这样的办法,想来终究也是权宜之计,长久不了。

毕竟,文臣们每次都有科举进行补充,武将们不经历战事,谁会认他们呢?

有着这样的心里安慰,杨士奇的心中就好受了多了。

君臣几人这么吃吃喝喝,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他们四人出宫殿的时候,除了杜如晦是真的有些醉了,其他几人那都是满脑门的官司,麻烦啊!

单单一个设置都察院的事就不容易做了,更别说还要搞高产作物的推广,不管是哪件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

相互对视一眼,带着些苦笑的各回各家,筹划着李湛构想中的那些东西,对于那个被杜荷搀扶着回家的杜如晦,他们三人确实有了一些羡慕。

不管别的,现在杜构已经算是简在帝心,而且有所成就了,就算杜如晦现在抛开政务,回家安享晚年,他们杜家依旧可以过得很滋润。

可房玄龄家可以吗?更不用说杨士奇他们两个还年纪轻轻,没结婚的呢。

第二天,李湛又接见了岭南道冯盎的儿子冯智戴,作为岭南一霸,虽然冯盎一向恭顺,但李湛作为皇帝,却一点都不能对他们放松警惕。

这次接见冯智戴也是应有之意了。

冯智戴也是第一次见李湛,确实有些紧张,而且他也知道他身上肩负的任务,至少不能让皇帝对他们冯家有什么恶意的心思。

李湛在这打量着冯智戴,虽然原本冯家是汉人,可经过和越族冼夫人一族的结合,又长期定居在岭南道,现在已经不太像北方汉人了。

李湛想的更多的,还是冯家在岭南道的势力之强,某种程度上说,冯家就算是岭南的土皇帝,有时候有些事还需要李唐皇室和冯盎商议,才能做得下去。

这可比明清的土司更独立,不过好在也是受过汉家风俗文化侵染的,对实力对比也心知肚明,至少历史上冯家并没有发起过叛乱,并且很好的让岭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融为一体。

猛然间,李湛忽然开口说道。

“听说岭南又有僚人部落叛乱了?”

冯智戴很是小心的回道。

“确有此事,不过不算是岭南道的,应该是黔中道的,只是和岭南的僚人部落有关系而已。”

李湛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那岭南的僚人们老实吗?若是朕想要将当地头人们的权力一点点削弱,收归郡县,你觉得他们可能反叛吗?”

冯智戴冷汗一下就下来了,支支吾吾半晌,还是把心一横说道。

“陛下若是想这么做,恐怕确实会有人叛乱,毕竟他们自治的时间有些久了,对汉家威仪体会不深,而且改成流官以后,到岭南的官员素质也不能保证。”

“很有可能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实属不智。”

李湛心里很清楚,冯智戴这说的是实话,就像是草原上的胡人头领们,不会主动放弃他们对部落的影响力,南方的僚人、五溪蛮等少数民族头领,同样不会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这就是人性。

而且冯智戴所言的,前往岭南等地任职的官员素质确实很是不堪,如今的唐家官员们,对到江南任职都不觉得是什么好事,更不用说更南方的岭南了。

说是畏之如虎都不为过。

更关键的是,真的到岭南等地任职的,多是犯了错的官员,有些还是在政斗中失去权力的人,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们在地方上认真做事吗?

很显然是放任自流,只顾着饮酒作乐,有些还抱着一些回京希望的,更多的也是在跑关系,试图调回关中、河北等地。

这样的官员,冯家在岭南只怕是见多了,所以这么直白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只是这两个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决不能就这么放任自流。

若不然,就算是大唐打下来再大的疆域,在那些主治官员们的不作为,甚至横征暴敛中,岂不是处处都有叛乱?

就算大唐的体格再雄厚,又能顶得住几次呢?

想想后世的明朝就能明白了,永乐帝打下来安南,可因为用人不当,激起当地的反抗,叛乱此起彼伏,到了仁宗朝的时候,就不得不将安南吐了回去。

可以说,大明打下安南,只给大明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一点肉都没吃到。

至于西南边疆的开发,也是时有叛乱,只是叛乱规模较小罢了。

毕竟大量汉人前往西南开发,终究是会造成双方的冲突的,而汉家官员会站在谁那边,就可想而知了。

就算是几百年后的大明都很难解决这样的痼疾,更别说现在的大唐了,要不是李湛手里有系统,能召唤人才,恐怕他对着这样的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两个这么深入的问题,在李湛看来只要经济上的事解决了,政治上的问题大多数时候也就迎刃而解了。

李湛拍了拍手,让身边的内侍端上来一小盘白糖,示意面前的冯智戴尝一尝。

冯智戴看着眼前的这些晶莹的白色固体,差一点还以为是上好的青盐,只是仔细一看,就发现和盐并不一样。

等把这些小东西在手上一沾,递到嘴里冯智戴的眼睛一下就亮了。

甜的!

在唐代,甜食永远是上流社会的专享,蜂蜜这样的东西是的,就连那些略微带点甜味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就以冯智戴比较清楚的,西南方向的僚人们偶有种植的甘蔗,这东西确实能产出一点红糖,这就能成为僚人们的拳头产品。

每年岭南道的官府要从僚人部落们手里收购的甘蔗不是一星半点,只可惜出糖率太低了。

李湛看到冯智戴的神情,很是满意的笑了笑说道。

“此乃白糖,正是从甘蔗中提取出来的,只是朕这里的甘蔗和岭南道里的甘蔗不太一样,产量和含糖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冯智戴霍然抬起头,急切的盯着李湛问道。

“陛下的意思是……让我冯家帮忙在岭南道推广种植甘蔗?”

李湛点了点头,只是补充了一句。

“种植由你们来推广,只是这甘蔗榨糖,特别是如何提取白糖,必须在都城进行,不可能就这么放到你们岭南。”

“足以,足以。”

单单是李湛能给他们冯家这样的事做,冯智戴就已经很是感激了,之前他就知道皇帝手里有很多高产作物,只是一直以为只有粮食的,没想到就连甘蔗这样的作物也有。

有了这样的大杀器,再配合上冯家在岭南的地位,往后冯家在岭南的根基就更加稳固了。

冯智戴满心欢喜的想到。

李湛当然能看出来冯智戴的想法,只是在他看来,这事压根无所谓,只要岭南的僚人们发现,把甘蔗直接卖给汉人商户,比交给冯家挣得更多,那冯家衰落的时候也就到了。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冯家对大唐的积极作用终究是要大于消极作用的,要是真的没了冯家,那些不通礼仪的僚人们,还真没那么好说话。

再者说了,冼夫人也确实是一代女中豪杰,就是看在冼夫人的面子上,对冯家稍稍好一点也并没什么不妥。

李湛又拉着冯智戴说了些其他事,唠唠家常,更清楚现在的岭南到底算是什么穷山恶水了,等到冯智戴走后,李湛深深的意识到,想要开发岭南,真的离不开医药学的发展。

特别是抗痢疾的药物,只听冯智戴所言,就知道岭南一带的百姓们受痢疾的影响有多重了。

就算是他们冯家这样的贵族家庭,也时不时会有得了痢疾去世的人,更遑论底层百姓?

而关键的是,岭南致人死亡的疾病,不单单是痢疾这一个,其他疾病多了去了。

只是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培养大规模的医药人才,还是能真的下到乡镇一线的医药人才,这凭借大唐这样的封建国家,没有一点社会动员力,还真做不到。

不要以为建国初期那些赤脚医生是那么容易组织的,要是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默默无闻的奉献几十年?

就这一点,现在的大唐怎么可能做到?

就是大唐在金手指的作用下,成功跨入资本主义,乡村里只会更加衰败,而不是被建设的很好,资本主义那才叫吃人不吐骨头呢。

李湛制好的白糖的售卖权,他也没有打算放出去,而是考虑像盐铁一样进行官营,毕竟这玩意实在太暴利了。

李湛实在是把持不住自己啊,只要挂在皇家名下,未来一年可以预期的是,能多收上百万两白银,这就是对皇帝来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而且李湛还很清楚一点,现在大唐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还只有丝绸,相对比较单一。

可这白糖可不单单是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就是现在的国外贵族们,想要吃甜食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要是大唐的白糖能够大量供应出去,又能给大唐带来多少财富呢?

而且陆上丝绸之路本来能卖的东西就不多,瓷器这个李湛新开发出来的拳头产品不方便在陆路进行运输,真想要对外输出瓷器,还是要到海运发展以后。

可就算到那个时候,白糖也不会是一个过时的产品,需求量只会加大。

真到了那个时候,白糖可就不单单是一年百万两白银这个级别的利润了,这样的财政之源,皇帝要是不能揽在手里,那才叫稀奇呢!

前车之鉴那么多,李湛再怎么样也一定会握紧枪杆子,抓好钱袋子的。

要不然真的让大唐出现明朝那样财政窘迫的局面,最终亡国吗?

只是李湛这次想要把白糖收归国营的消息传出去后,引来了众多人的羡慕嫉妒恨,他们不是没有明眼人,看不出来白糖的暴利。

别的不说,就连他们自己都很眼馋白糖,试图每天能吃上那么一勺,等到白糖产量大起来以后,可能卖不出去吗?

只是这白糖说到底是李湛自己捣摸出来的东西,就是大臣们再怎么眼馋,也没法说什么与民争利之类的屁话。

在李湛没拿出来这东西前,压根就没有白糖,那时候争个屁的利?说起来还要感谢李湛拿出来如此好吃的白糖,丰富大唐上层社会人士们的饮食呢!

他们也只能在私底下嘀咕几句。

“太过分了!”

“这白糖生意都还没做起来,就一下子收归官营了,就连白糖的利润也都归了内库,而不是国库!”

“嘘,小声点。不管怎么说,这白糖的利润还是有三成归了国库的,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这样的杂音,李湛表现的很是宽厚,就当没听见,完全不在乎。

老子想要增设一样官营的东西,还是老子自己拿出来的技术做出来的,难不成还必须给你们分润?

你们算老几?

首节 上一节 130/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