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99节

这几点综合起来,可实在太适合在川蜀进行盐井的开凿了,可能范仲淹这个外地人还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这些有用。

可他们这些人不少都是亲眼见过川蜀盐井的运作的,甚至是从小就见到的,对这些事务算是知之甚祥了。

可以说,现在这些技术人员拿出来的‘铁牛’,完全是针对川蜀的盐井量体裁衣,没有比这更合适用在川蜀盐井的开凿上的了。

也无怪乎这些技术人员来的时候,那么自信,觉得肯定能在川蜀推进盐井的开凿,让川蜀提供大量的井盐。

看到一边的范仲淹似乎还有些不太清楚,在场的一个自贡出身的官员就连忙帮着解释道。

“明公有所不知,卑职就是自贡人,对这盐井的开凿再清楚不过了,这东西何止对开凿盐井是有用,简直就是有大用啊!”

接着他就把自己为什么这么看重这样一套机器的原因给详细解释了一下。

原来,当初隋末的时候,川蜀一带就是受影响比较小的,而随着大唐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滋生,川蜀的人口已经出现过量的情况。

要是换在以往的时候,他们这些当官的大概也只能尽力限制一下土地兼并,其他的真的无能为力了。

可因为李湛在这带头发展工商业,虽然时间不长,可已经让一些头脑比较快的官员看到了这样做的妙处。

就算有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可只要有一技之长,甚至只是去卖苦力,只要能活下去,他们自然都是愿意的。

如此一来,官员们治理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少了太多不安定因素了。

更何况,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川盐也在不停的发展,开采量节节攀升。

毕竟单单是李湛带来的流民就已经是以千万数了,这么多百姓不可能不吃盐,而江淮一带的盐供应不足,面向川盐的市场何止广大了一点?

特别是运河一开通,川盐向洛阳、关中一带极为方便,这给川盐向这些地方扩张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本来川盐就因为其洁白如雪,极为受世族豪强们的追捧,而这运输一改善,钱财就像是水一样,哗哗往自贡这些地方的商人们处流。

就是为了挣钱,那些四川的商人也会把目光盯到盐井上,以往自贡等地那点盐井怎么可能足够支撑这样庞大的市场呢?

随着川蜀一带采盐业的发展,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一一暴露了出来。

比如说,以往的那些老盐井有些已经用的时间很长了,虽然还能出卤水,可效率极低,想要加大出盐的速度,要么继续往里面打,要么重新打一口更大更深的盐井。

可这两种办法,不管是哪一种风险都极高,没有哪个官员和商人敢于下这样的决心,万一把原来的老井打坏了呢?

万一打不住盐,反而打到别的东西,诸如此类的担忧,一直存在于在自贡等地的官民心中。

更何况,之前的那些盐井口子开的小,只要有两头牛就可以轻易的通过滑轮组这些东西,把卤水从地下提上来。

可随着川盐市场的增加,单单这样效率的产出怎么能满足当地官员要政绩的欲望呢?

若是能换成是他们刚才看到的那种‘铁牛’,不单单可以把原有的老盐井加深,还能利用它力气大,而且昼夜不停的优势,加大盐卤的开采。

而且作为自贡人,眼前的这个官员可能不清楚什么叫天然气,但他是知道,一旦盐井打的深了以后会出现一些可以燃烧的气体的。

若是再把这些东西利用上,那川盐的成本还能被进一步压缩,这样一来,不单是他们这样的官员得到了政绩,那些家乡的商人们也能得到利润。

多么美妙的事啊!

更何况,刚才这些技术人员们说的‘铁牛’吃的是煤,这一点要是放在别处可能会让官员们望之却步,可在自贡附近本来就有煤矿啊!

只是现在他们不管煤叫煤,而是叫石炭罢了,当地离自贡也不愿,就在荣县。

至于烧水,他们就更不在乎了,自贡这样的地方还会缺水吗?

要是自贡都缺水,那长安洛阳岂不是要大旱了,真遇到这样的天灾,那不管是谁都只能认了。

解释完以后,这名自贡出身的官员极为热切的盯着这些技术人员们。

“这样一头‘铁牛’,作价几何?”

而这些单纯的技术人员一看到这名官员对这个感兴趣,就很是开心的说道。

“价格倒是不算贵,现在一台机器也就万钱左右,不过是几匹战马的钱。”

看到那名官员有当场就要拉着这些技术员们签合同的意思,范仲淹连忙站出来拦了一下,轻咳一声说道。

“注意形象!”

随后那名官员讪讪一笑,默默的退了回去。

而后,范仲淹不紧不慢的开口道。

“陛下当初让你们来川蜀开凿盐井为的不是卖这些‘铁牛’吧?我记得陛下的意思是让你们在这里开凿新的盐井,收归国家,以此转运到一些边疆地区,打压私盐。”

“额……”

这些技术人员噎住了,这确实是李湛的意思。

只能说他们的心里缺了一根弦,完全忘记了,像是盐业这样极为重要的行业,不管是在古今中外,定然都是要掌握在政府手里的。

不可能交到私人手里,要是江淮一带的晒盐场那样的地方也就罢了,那种随便在海边一晒就能捞到盐的地方确实不好管理,肯定会出现各种私盐。

可像是现在川蜀一带的川盐,想要打盐井等等,这都是需要大量资本的,现在哪一家哪一户能出的起这样的价?

更别说现在可不是后来的明清时期,大唐可是还有极强的国有制残留的,就以土地来说,这都默认是国家的土地,只是分给百姓耕种而已。

至于山泽林地就更不用说了,皇帝之所以开放山泽林地,那就是他的恩德,百姓是要感恩的,怎么可能会出现李家在这里砍柴砍了二十多年,这处山林就默认归李家的事?

所以说,这名自贡出身的官员想的,把这些蒸汽机在民间推广的事,可能就有些遥遥无期了。

大概最早也会是在官方或者说政府在川盐中占据绝对优势后,蒸汽机也经过几次改良了,才可能慢慢在民间推广相对落后的蒸汽机。

只能说,这也是大唐的国情所致,大唐终究和后世的大英不太一样,大唐或者说所有中原政权的基本盘都是那些小民。

大唐不能放任工商业主们做出‘羊吃人’那样的恶事,反而要对他们加以限制,所以才会有李湛这样的旨意。

其实要不是因为范仲淹提醒,这些技术人员还有心给他们解释解释,另外一个利用天然气也是很利好川盐的事。

到底是他们都是官员,对盐井的事只是半懂不懂,有些一眼能看出来的东西,他们相当敏锐,可稍微专业一点的涉及盐井的事,他们就两眼一抹黑了。

这其实也是这些技术人员们单纯了,他们说的天然气的事,范仲淹等人当然知道很好,可哪里有可能那么凑巧,每一个盐井旁边都有地下的天然气?

这注定只可能是部分盐井所在的地方才会有的东西,他们当然就会没那么在意了。

另外,用天然气煮盐,这也是川盐到明末才有的操作,现在就是这些技术人员再怎么空口白牙的解释,没有亲眼能见到的时候,他们终究也体会不深的。

李湛之所以想在这个时候,在川蜀推广蒸汽机,可不单单是为了保证川盐的供应,并且拿来稳定大唐的盐业市场,输送到边疆一带。

要是真的只为这么点事,那完全可以把这些事放给民间,只要大唐朝廷给出一个不低的收购价,有的是人愿意和朝廷扯上关系做生意,哪里用得着朝廷亲力亲为?

事实上,李湛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个考虑。

众所周知,川蜀一带在隋末战乱中受到的冲击是很小的,自然的,这里的人地矛盾也就相比于河北道这些地方要大了不少。

就算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颇为富庶,也不可能让相对尖锐的人地矛盾凭空消失。

就算有李湛在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也只能说可以保证最底层的人饿不死,可饿不死要是真的成了游手好闲的人,那就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纵观历朝历代,对于那些自己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人,哪一个不是竭力打压?

这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套用现代的一句话,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家,肯定很容易发生动乱。

这样的道理不止现代人懂,古代虽然没有这个说法,可道理是相通的。

而川蜀一带现在这个样子,表面繁华,或者说上层富庶,可下层百姓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正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这都会是川蜀的隐患。

可李湛又不可能像当初迁移江淮一带的灶户那样,直接把这些川蜀百姓也迁移到湖广、岭南一带,他们虽说没了地,可见识也要比那些灶户们强了太多了。

要是真的想要大规模迁移他们,并进行安置,那大唐要消耗的钱粮就太多了,得不偿失。

而李湛在这里推广蒸汽机,就存了一个心思,尽量给这些贫苦百姓找活干。

可能有人好奇,用了蒸汽机,岂不是更加用不上人力了吗?

帐并不是这么算的,大唐现在的蒸汽机对热能的利用确实挺高的,相较于人力,定然是蒸汽机更为划算。

但蒸汽机是要吃煤的,既然要大力在川蜀推广蒸汽机开采盐井,那需不需要大规模开矿,特别是煤矿?

肯定是需要的吧?

这矿上总是要用人力的。

另外,川蜀推广蒸汽机了,总不能零部件全都从外面通过水运送进来吧?

这样一来,后世攀枝花处的铁矿也可以开采了,再修建几个大型钢铁厂,那岂不是又能吸纳一大波百姓?

实在吸纳不了的,完全可以让他们充当国家的工程队,也就是大宋朝的厢军。

当然,大唐肯定不可能学着大宋那样,‘养兵百万’,但也可以通过先把这些无业人员吸纳到军队中,好好操练一番,专门负责没那么艰苦的工程建设。

等到纪律性和服从性比较好,也干了三五年活了,再把他们安置到朝廷需要的地方,比如西域,辽东,湖广,乃至于岭南等地。

只要多做几次这样的事,不但能把大唐上下的道路修建好,还能让边疆地区多一点人口,有利于边疆的稳定。

至于说,这样的政策有没有可操作性,那就要看李湛的拳头够不够大了。

再者说,这本来就是一个应急措施,等到大唐度过这么一段,将要进入工业革命,却又一直没有突破的时段,李湛就不必再使用这样的手段了。

到时候,单单是各地拔地而起的各类手工工场和机器工厂就足够吸纳大唐上下的无业人员了。

资本这头怪兽一旦放出来,肯定是不可能饿着肚子,放过那些在在地主家租地种的佃户们,只要开的价胜过地主们给这些人的待遇,绝对有大批人愿意去工场里。

两边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在那些底层人眼里,只会愿意选择给的工资高一点的那个。

待到晚上宴请了这些从长安来的技术人员,打发走那些川蜀本地的官员后,范仲淹稍稍醒了醒酒开口问道。

“这些机器容易损坏吗?一台能用多久?平日里到底需要多少石炭和水?”

首节 上一节 199/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