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抢了陈圆圆 第25节
第35章 发兵临淮,布阵
刘良佐和刘泽清军中有了异动,迫使李存明改变求稳的策略,决定发兵征讨这两路军阀。
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投降满清,那可是二十万的兵卒!
建奴骑兵就够人头疼的了,所谓满人不满万,满万无人敌,要是再凭空多了二十万的兵力,他多铎还不得飘到天上去?
闫尔梅无比后悔道:“一定是李成栋唆使刘良佐投降满清的,臣当日就不该阻止陛下杀了他,现在想来真是悔青了肠子!”
李存明摆手道:“军师不必自责,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不杀李成栋也是碍于局势,与军师无关。况且刘良佐有个弟弟叫刘良臣,早就跟着祖大寿投降了鞑子,他们二人之间必然暗中有来往,就算没有李成栋,刘良佐也会有贰心的。”
都说崇祯皇帝好面子,善于推卸责任,可这一番话让闫尔梅心定了下来,十分感动。
“叮,获得闫尔梅正面情绪值3000”
“臣感谢陛下的宽容,但毕竟臣铸成了大错,希望能够将功补过。”闫尔梅真心实意道。
周遇吉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发兵之前,容臣说两句泄气的话吧。江北四镇中,刘良佐兵力最少,但也号称八万人马。虽然刘良佐兵力最少,可战斗力却不弱,因为他组建了一支上万人的骑兵!”
“而我方呢,虽然收编了许定国和高杰的部队,但按照陛下的旨意,士卒做了严格筛选,拢共新编将士五万余人,加上以前的一万多,也才七万左右。”
“更何况刘良佐和刘泽清同时叛变,我们征讨其中一人犹嫌兵力不足,怎么能分兵两路呢?”
周遇吉说的是实情,李存明为了锻造出一支虎狼之师来,对于入伍的兵卒要求极为严苛,老弱病残要淘汰,兵油子、兵痞也不能收留。
许定国的三万人马,最终只挑选出两千人;而高杰的十万之众,精挑细选后留了一半,另一半让他们开荒种地去了。
并且睢州、宁陵都留了兵马守城,阎应元三人北上经营聊城,又带走一千士兵,徐州城内其实只有六万兵力。
“周将军说的不是泄气话,而是实事求是。咱们确实兵力不足,不能与军阀相比。但朕不会分兵的,朕决定集中兵力讨伐刘良佐。”
周遇吉问道:“那刘泽清怎么办?”
“让黄得功去对付刘泽清!”李存明道。
闫尔梅沉思片刻,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拍手道:“妙啊,此乃驱虎吞狼之计!一来可以逼着黄得功表明态度,二来他与刘泽清一场火并,双方实力都会受到折损。不管是哪一个军阀实力削弱,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
“黄得功会遵从旨意吗?”周遇吉表示担忧。
李存明笑道:“周将军大可以放心,朕断定黄得功会顾全大局的!”
“朕南下这么些时日,刘泽清等人虚与委蛇,至少还会做一做表面文章,唯独他刘良佐什么消息也没有,至今一封奏疏也未曾上过。朕算是看出来了,会咬人的狗它不叫唤,刘良佐就是一只不叫唤暗中咬人的狗,朕先去打断他的狗腿!”
当即下了一道密旨,让锦衣卫火速送给镇守滁州的黄得功,命他征讨刘泽清,再不济也得阻止刘泽清带领人马往北方逃窜。
又令周遇吉点起三万人马,做好充足的准备后,三天后出征。剩下的兵马,则由巩永固和闫尔梅统领,镇守徐州。
闫尔梅道:“陛下乃是万金之躯,不宜亲身犯险。请陛下坐镇徐州,臣与周将军前去讨贼……”
李存明打断闫尔梅的话:“军师曾对朕说过,守江山不如打江山,朕一直觉得在理。而且我朝太祖、成祖也都是上阵杀敌的帝王,朕有何不可呢?朕要打江山,就得从身先士卒开始做起!”
闫尔梅慨然道:“陛下有此雄心,臣就不再劝谏了。臣在徐州备好酒席,等陛下凯旋!”
三天后,将士们已经集合完毕,粮草也到位了。
李存明身穿铠甲,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雄赳赳气昂昂来到南门外,威严地扫视着三万人马,拔出七星宝剑道:“诸位将士,随朕出征,发兵临淮!”
三万兵卒山呼“万岁”,而后打着“捉拿叛贼李成栋”的旗号,浩浩荡荡斗志昂扬杀往临淮而去。
……
临淮关镇,地属凤阳府。而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算是大明朝的龙兴之地,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刘良佐坐镇临淮,北控淮河,南控长江,自以为是一世之雄。
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源源不断传来,刘良佐很不以为然,还有闲情逸致跟李成栋喝酒。
他抿了一口酒,砸吧着嘴唇道:“李老弟,崇祯很看得起你嘛,亲自来捉拿你了。”
“广昌伯取笑了,崇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面上是为了捉拿末将,其实是为了你手中的军马和地盘。你没看到他怎么对付许定国和高杰的?呵,好手段哪,确实有帝王风范!”李成栋道。
刘良佐道:“我怎么也没想到,崇祯不费吹灰之力就收编了高杰的军队,入驻徐州城。许定国是个草包,可高杰算个人物,你们这些人在高杰手里混饭吃,没学到他一丁半点的本事。”
李成栋叹道:“邢娘子和小主人一心要投降崇祯,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本来暗中联合了一帮兄弟准备掌控兵权,却差点就被崇祯给砍了脑袋,侥幸不死,逃出来后便投奔广昌伯,不就是为了提醒你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吗?”
“老弟的心意,我明白的。”刘良佐放下酒杯,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哼,老子可不是许定国和高杰,早有退路了,还真不把崇祯皇帝当回事。”
“况且我刘良佐人送外号‘花马刘’,也不是浪得虚名。说一句目中无人的话,老子手里的一万骑兵,那是花费了几年的心血和大把大把的银子打造出来的,自信不比关宁铁骑差。在江南地带,谁能抵挡得住这一万铁骑?”
李成栋道:“末将相信广昌伯的话,也相信你那一万铁骑的战斗力。只是崇祯的兵马日渐迫近,是战还是守,请广昌伯早拿主意。”
刘良佐站起来,眼露凶光:“有骑兵在手,谁他妈还守城,当然是主动出击了!”
两天后,在泗州和凤阳交界处,一大片开阔的原野上,两军相遇了。
“他刘良佐还真有种,竟敢主动迎上来!”李存明面沉似水,但心头发紧。
万马奔腾,黑压压的骑兵队伍如同乌云翻卷,还在三里之外,便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周遇吉也大吃一惊,道:“平原地带遇到骑兵,这一仗很难打了,我们得做好付出巨大代价的准备。”
李存明不动不摇道:“周将军,朕相信你这根大明擎天柱,你不倒下去,咱大明的天就不会塌下来!下令迎敌吧,也到了检验咱们军队战斗力的时候了!”
周遇吉高举刀子,吼道:“所有将士听令,车营布阵!”
第36章 车营,咻咻咻
一万骑兵呈扇面铺开,狂风骤雨一般席卷而来,地动山摇摧枯拉朽。
冷兵器时代,什么兵种战斗力最强?非骑兵莫属!
中原王朝乃是农耕文明,缺乏优良的战马,几千年来吃尽了北方外族入侵的苦头,就是因为中原王朝很难组建起强大的骑兵。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连千古一帝秦始皇也要兴修长城抵御匈奴,不就是被匈奴的骑兵给逼迫的吗?
骑兵这种古老而强悍的兵种,可谓声名赫赫威风凛凛。骑兵机动灵活,速度快,冲击力大,这是它天然的优势。
并非火器出现,骑兵就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事实是直到二战时期,许多战场上还能看见骑兵驰骋纵横,发挥着它最后的余光。
明军装备了大量火器,也发明了三段击的战术,可面对着蒙古和建奴的骑兵,仍旧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何在呢?
一是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无论是三眼火铳还是鸟嘴铳,杀伤力都极为有限,且精准度太低;
二是初期的火枪、火炮操作复杂,每发射一次,需要耗费不少时间重新复位、装弹、点火,一套繁复的操作下来,骑兵已经冲到身前了。
三段击战术只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火器运用的效率,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只有等到马克沁重型机枪的出现,骑兵才算遇到了天敌。
话虽如此,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否则也不会有卫青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也不会有诸葛亮以蜀国微弱之力数次北伐拥有强大骑兵的魏国。
绝非偶然,面对着彪悍的骑兵,卫青和诸葛亮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一种利器,那就是战车!
卫青的战车名为“武刚车”,诸葛亮的战车名为“偏厢车”,所谓的诸葛武侯八阵图,其实就是由八辆战车组成的作战阵型。
到了明朝,经过俞大猷、戚继光等著名将领的改进,战车的运用登峰造极。尤其是戚继光,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军中大量装备火器,组建了闻名遐迩的车营。
随着周遇吉一声令下,车营将士们开始有条不紊布起阵来。
先是上千个兵卒驱赶着许多骡马,从军中拖拽出几十门攻戎炮,安置于大军前面。
攻戎炮三丈之后,布置上五十余辆架火战车。架火战车后面洒满铁藜,安置上拒马(削尖了的木桩捆绑成三脚架的样子,其实就是鹿砦)。
而后就是车营的主体,由一百辆偏厢车组成的防御阵型。战车连接起来,车厢木板张开,宛如一堵厚墙。
每辆战车配备两门佛朗机铳(也就是大将军炮),鸟嘴铳、虎蹲炮若干。二十名士兵,分为正、奇两队,每队十人。
正兵队中,有车正、舵工、镗钯手、佛朗机手等人,各司其职。
奇兵队负责近距离搏杀,他们组成的队形,就是戚继光独创的威名远播的鸳鸯阵。
车营的组建,自然是李存明的旨意。迟早要面对建奴铁骑,尽快组建起来车营,并投入大量的训练,以后才能跟建奴正面硬碰硬。
只是时间仓促,车营还不成规模。也没有想到,车营第一次投入战斗,竟是为了攻打刘良佐。
李存明听说刘良佐有一支上万人的骑兵队伍,仍旧下定决心要讨伐他,就是因为最近一个月建立了车营,心里有底气。
李存明看着士兵们熟练而有序地布阵,很是欣慰,暗想:“车营到底能不能有效克制骑兵,打过之后才会有具体的了解,以前都是纸上谈兵。也罢,就拿刘良佐的骑兵来练手吧,哼,这老小子真是长脸了!”
……
车营布置完毕,骑兵先锋部队已经冲到了几百米之外。
“那是车营,想不到崇祯还有这样的家底!”李成栋喊道。
刘良佐骑着一匹杂色马,“花马刘”的外号就是这样来的。他高坐马背,蔑笑道:“不过是戚继光玩剩下的东西,有啥好大惊小怪的!区区几辆木头车子围成一圈,就想挡住老子的骑兵,痴人做梦!”
继而拔出刀子,呐喊道:“兄弟们,老子把你们养得白白胖胖的,要钱有钱,要女人有女人,今天该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啦!活捉崇祯,封王封侯!”
骑兵们哇哇喊叫着,打了鸡血似的,裹挟起一阵阵风,猖獗地冲杀过去。
李存明骑马立于中军深处,被数百个士兵保护起来。写有“大明”二字的大纛迎风鼓荡,呼啦啦翻卷不休。
他身为统帅,却不直接下达作战指令。有周遇吉这样身经百战的勇将在,无需李存明事事躬亲,他相信周遇吉比自己更懂得如何打仗。
当皇帝的,关键在于用人!
此时的周遇吉站立于最中央的战车上,面沉似水。敌人越来越近,从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到渐渐的能看清楚他们的面容,周遇吉却无动于衷。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者,可为上将军也!”李存明看着不动如山的周遇吉,觉得无比踏实。
八百米,七百米,五百米,四百米……
敌人似乎触手可及,马蹄踏起的泥块,似乎就在眼皮下面翻飞,马背上甩出的汗水,似乎要飞到人脸上来。
周遇吉终于举起长刀,猛力一挥道:“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