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第158节

  他缓慢且僵硬的转头,而刚好转头,就看到了徐妙云笑意盈盈,面容无比温柔的站在正殿的台阶上。

  呃……

  看不出,哪怕半点异样。

  可朱棡明确的知道,徐妙云生气了。

  “夫君。”徐妙云款款而下,漆黑的发丝挽成了妇人的发髻,看上去端庄淑雅,优雅从容。

  一身宽大且颜色稍显成熟的明制汉服,加上她从小便修习仪态,看所看上去十分的落落大方,腰背挺直,青丝垂落,端的是仪态万千。

  “娘子。”朱棡心虚的笑道。

  他……实在是记不起自己答应了海别什么。

  徐妙云走近,自带一股清新的香味。

  “用过晚膳了?”

  “还没。”

  “秋桂。”徐妙云偏头看了一眼自己身旁的宫女。

  “奴婢在。”

  “告诉膳房,给王爷做些养胃的吃食,要快。”徐妙云吩咐道。

  “是。”

  说完,徐妙云目光流于朱棡的脸上,见朱棡脸上露出心虚之色,这位初为妇人的姑娘心里也有些愠怒。

  但是她知道,无论如何生气,在外人面前,夫君的脸面是最大的。

  朱棡轻笑着想要拉起徐妙云的手,徐妙云微笑道:“夫君答应过郡主什么事情?娘子有些好奇。”

  海别只觉自己照亮了整个院子,但有徐妙云这么一问,海别还是顿挫一下,道:“我想去……国子监读书。”

  朱棡一拍脑袋。

  “我靠!这事啊!”

  随即看着徐妙云的脸蛋儿,认真道:“我想起来了,之前在草原的时候,郡主说十分仰慕娘子你的才华,也想要多学学汉家学问,所以想要拜入国子监读书。”

  “是这事吧?”朱棡转头问道。

  徐妙云点了点头。

  她也不禁扪心自问。

  自己想要的,是这事吗?

  可为什么,觉得自己胸口很闷。

  “原来是这样,这件事说难不难,今日刚好太子嫔来过,太子嫔家父是国子监祭酒。此事……。”

  海别闻声,摆手:“不……算……算了,现在父亲归顺大明,我也……不想读书了。”

  说完,海别匆匆心里告别。

  只是刚刚转身的那一刹那,她眼中的泪就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

  她心很乱。

  朱棡两夫妇也看着海别的身影离开。

  徐妙云缓缓转头,那晶莹的红唇轻启:“夫君,郡主之尊,一直留在咱们府上干这些粗活也不太好,怕是会被他人诟病。”

  朱棡愣了下。

  “不好吗?”

  徐妙云给他整理了下衣领:“如今北元降明,那就是大明的臣子,郡主之尊将来肯定是要嫁给朝中勋贵之子的。”

  “你现在这么对她,将来让别人怎么看?娶的是晋王府的丫鬟?”

  朱棡点了点头:“也对。”

  “那让她干啥?总不能一直在府里吃白食吧?这丫头太能吃了,比我吃得还多。”

  徐妙云的眼中露出狡黠之色。

  此时她宛如一只精明且算计的小狐狸。

  “那,便让她往上提一提吧。”

第162章 便是连题都不作,都能中举

  第一百六十二章:便是连题都不作,都能中举

  还有一个月就要去太原,徐妙云忙着安排去太原要准备的东西,而从第二天起,徐妙云就有意无意的把海别给带上了。

  朱棡则是忙着锦衣卫的事情。

  锦衣卫在吸纳了探马军司的人马之后,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一千六百余人。

  而后朱棡又奉命选取了两千京城守备军的官员,组成了两千人的战斗编制。

  锦衣卫,彻底的成为了大明朝的招牌。

  一千六百人是探马军司的底子,以查探情报,监视,跟踪所用。

  镇抚司衙门,朱棡正在和一众锦衣卫官员议事。

  下面,坐着毛骧,朱棣两个副指挥。

  张玉,何广义,蒋瓛,青眼,朴不成五个千户。

  这其中,朴不成年龄最大,已经五十多。

  毛骧四十多岁,还算是壮年。

  剩下的几个,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壮年,可以说这套班子的可能性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张玉,蒋瓛,何广义这三个人,前途光明。

  当然,这个前途是相对的。

  若是自己作死,朱棡也救不了他们。

  朱棡笑意盈盈的看着张玉,道:“陛下说了,这一次参与河南调查的锦衣卫,统统记录在册,等事情结束之后,逐一封赏。”

  张玉高兴的点了点头:“是!”

  “如今锦衣卫办成的案子还太少,一件红衣案虽然给锦衣卫打下了名声,但也让锦衣卫骂名不少。”

  “所以这一次河南的事,必须要办的漂亮。”

  “陛下得知河南的事很是震怒,所以从现在起,对河南官粮一事的追查绝对不能断。”

  “并且锦衣卫要时刻藏匿,绝不能让贪官先知先觉。”

  朱棡看向毛骧,道:“上一次崔家老父的死就是锦衣卫有人失职,这一次我不希望出现这样的事情!”

  毛骧冷汗淋漓,单膝跪地抱拳道:“卑职保证,绝不再犯!”

  朱棡这时候看向了蒋瓛。

  “蒋瓛,让你查的事情查的如何?”

  蒋瓛起身,脸色微有振奋的道:“大有结果!”

  ……

  大明洪武六年五月二十一。

  天气逐渐步入炎夏,而科举也在这个时间段结束,并且二十一日,是科举开榜的日子。

  京城之中的一处偏远小院中,几个士人正在收拾衣裳,打算结伴前去开榜。

  “这一次,孙兄定然是高中了。”

  “是啊,孙兄连考三年,今年是无论如何也中了。”

  “要我说啊,还是林贤弟高中有望,咱们江西学子之中,谁人不知林贤弟才是大才?”

  几个士人一边梳洗,一边说道。

  “咦,吴兄呢?吴兄去哪儿了?”有人问道。

  “是啊,吴兄呢?怎么不见人?”

  一群士子疑问道。

  这时候,那位年纪最大的孙大哥道:“伯宗观星,至今未归。”

  话音落地,就看到外面一个满身泥垢的士子杵着拐杖走了进来。

  “伯宗!”孙姓大哥急忙跑来。

  其余人也面面相觑。

  “伯宗,怎么一夜未归?你这……你这又是闹的哪出?”

  杵着拐杖的士子轻笑一声,全然不顾身上的泥垢和腿上的伤,笑道:“昨儿个出城观星,谁料竟是看过了头,越行越远。”

  “你这伤又是怎么闹得?”其余士子问道。

  这时候,孙大哥招呼几个人,将吴伯宗给搀扶到了一旁的石凳上。

  【吴伯宗:洪武初年状元。明代天文学家,江西抚州人。】

首节 上一节 158/7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一拳万斤力你管他叫文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