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346节

  原本在夏国大地看似严重的宗族问题在迅速的分崩离析,为了保证夏国人的宗族意识,帝国甚至还需要大力宣传,让大家不要忘记根本。

  于是,家谱修订的风潮爆发了,每一个出去的家族分支都要带一套家谱,族长还要组织些仪式让外出的子弟们知晓根本。

  夏国历1856年,西李1634年二月,即将离任的夏国帝国驻欧联合大使朱樉带着国书来到了摩丝珂。

  受到了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任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及一众摩丝珂公国贵族的热烈欢迎。

  即使此时的沙俄还是U国一个不入流的蛮荒国家,但对于夏国的富饶也是知道的,他们以为朱樉是来沙俄谈生意的。

  沙俄现在被强敌环伺,北有瑞殿,西有波兰,南方还有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等。

  沙俄的外贸都要看这些敌国的眼色,因为不论走哪里,想要去到U国腹地都要穿过敌国控制的区域。

  可不幸的是,朱樉不是来示好的,而是向沙俄发出了警告。

  夏国帝国的国书宣称,亚细亚是夏国的亚细亚,乌拉尔山脉以东的领土是夏国固有的势力范围,现在没有进行实际占领,不代表这沙俄就能肆意侵犯。

  朱樉代表帝国正告沙俄各方,必须停止沙俄人越过乌拉尔山脉东侵的行为,否则夏国帝国将采取必要的手段保卫领土。

  摩丝珂贵族们大哗,对于夏国的国书和帝国的要求不予理会,并且驱逐了夏国使团。

  夏国历1857年,西李1635年5月,夏国帝国从南飞和泥日珥省集结了两万部队,联合瑞殿……等五国联军共计十万大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沙俄进行了讨伐。

  夏国军联合波兰、瑞殿两国部队,沿着波罗波的海直接在圣彼得堡登陆,当然这时还不叫圣彼得堡。

  而奥斯曼和克里木的联军则从黑海自南向北进攻摩丝珂。

  同年七月,五国两路联军汇聚在了摩丝珂城下,并与七月十四日攻进了摩丝珂城。

  也许其他四国都对沙俄有别的需求,但夏国帝国只有一个要求,划定两国疆界,沙俄势力退回到乌拉山以西。

  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后,《华俄摩丝珂协定》签订,协定约定,乌拉尔山脉直到咸海以西的领土为夏国帝国所有,两国的疆界为乌拉尔山脉的中位线。

  在神圣罗马帝国、尚亚西、法蓝西、莺歌兰、葡里牙、河蓝等国特使的共同见证下,参战的其他四国也同沙俄签订了一系列协定。

  《华俄摩丝珂协定》传回商海时举国欢腾,可不是因为帝国扩张了领土,而是因为朱樉早些时候传回国内的希波利亚报告。

  朱樉到底的还是浅薄了,他以为此时的希波利亚只是荒凉的地方,在科技没有突破之前,那里没什么好资源。

  可《希波利亚报告》里宣称,沙俄此时比以前强大了不少,靠的就是掠夺希波利亚的珍贵木材和毛皮发达的。

  当《希波利亚报告》在国内被刊发出去以后,引起大批民众,特别是西北民众的关注。

  泔肃、讪杉大半都是土地贫瘠的省份,加上受小冰河时期影响,农作物产量大大降低。

  虽然联盟已经加大了对西北民众的移民力度,可因为气候原因,北方人去往东南亚并不太适应。

  得知希波利亚不仅土地肥沃河流众多,还有大量珍贵木材和毛皮可以获取。

  冷点怕什么,只要不是东南亚那种湿热难耐?再冷点都不怕!

  女真军团已经平定了古蒙和清海等地,现在已经进入了西域,并且正在和准格尔部战斗。

  经过讨论,帝国迅速从泔肃、讪杉、辽东、鹤北抽调了精锐,组建了希波利亚军团,一个团的先遣队已经提前出发。

  喀尔喀省的库伦迅速热闹了起来,不仅部队在集结、训练,大批的商人带着物资也赶来了。

  帝国决定大军将沿着叶尼塞河进入西希波利亚平原,建立补给点后再向西,去往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山脉一带。

  想要移民的西北民众跟在部队的后面修通道路,运送补给。

  华俄过境沿着乌拉尔山脉一直到咸海是朱樉自己的主张,因为朱樉几乎不怎么了解乌拉尔山脉,南乌拉尔山脉近乎丘陵,对于防御十分不利。

  沙俄甚至什么其他势力不仅可以从南乌拉尔山翻越,还能从咸海和山脉之间的平原地区进攻过来。

  因此他自作主张把国境线延伸到了咸海一线,这样两处防御,不论从哪里来的敌人互相都有纵深。

  原来朱樉的想法是紧守乌拉尔山脉和土库曼丘陵之间的缺口,南面以巴尔喀什湖为天然屏障,伊犁河谷为纵深的想法,显然没有朱樉高明。

  现在以咸海和乌拉尔山脉为天然屏障,而巴尔喀什湖以东和西希波利亚平原作为纵深显然比他的设想更有回旋余地。

  朱樉深知,海外的领地不好说,毕竟现在的交通条件实在低下,但夏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有个特征。

  凡是被实质占领,且人口数量多过土著时,这地方就会被看成是实际领土。

  一旦一个地方成为了夏国人的实际领土,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这里再也不能允许被丢掉。

  否则,民众在讨论功过时,这些领土就会被拿出来说事。

  而夏国人的这个特性也在巴拿马得到了体验,据于芫传回的报告,占领巴拿马无比顺利。

  和U国人当年在东南亚的殖民一样,巴拿马城也只有不超过三千人居住,包含军队。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夏国帝国,交接无比顺利。

  其实这也和此时的U国文化、经济有关。

  即使到现在为止,也极少有尚亚西或者葡里牙人把渼州领地当做国土,他们是为了掠夺资源和财富来的。

  从到达渼州的U国人身上就能看出来,他们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在这里定居想法,只要挣到了钱就想着赶紧回家去享福。

  可夏国人不一样,来的大多是农民,从踏上陆地开始,农夫们讨论的就是土地肥不肥,雨水够不够,一年能收成几季?.

第528章 传承的财富

  才开始建屋子,就忍不住在院子里撒下了菜种,稍有闲暇就漫山遍野的跑开了。

  什么哪里地势平坦适合耕作,河渠该怎么挖掘?

  这么好的土地,全都是可以世代传承的财富啊!

  帝国建立的前五年是最混乱的时期,这种混乱不单单指社会秩序,还有意识形态的转变。

  首先重新分配土地就不是那么容易,荒地倒还好说,谁开垦了就属于谁。

  问题是帝国境内因为大明亲藩被清理,就因此空出了以往耕地的约一半。

  这些土地有好有次,怎么分类,如何分配就是很大的问题。

  战争时期,土地容易分配,但帝国一统了以后,平民的土地分配问题就尖锐了起来。

  土地好坏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因为战乱,整个西北以及湖广、山栋、鹤北、诃萳、姜苏涌入了大量的流民。

  反倒是讪杉地区最好处理,这两个身处战争中心地区的平民大量流失,空余出来的良田不仅能分给失地平民。

  象汉中、渭河平原等河流密集,土地肥沃的地区甚至还吸引了很多贫瘠地方的平民。

  可湖广、诃萳、姜苏等人口密集的省份就难办了。

  虽然已经经过了差不多十年的移民,但这里仍然是人多地少的局面,长江以南的省份更是如此。

  在没有铁路,只靠风帆船的年代,哪怕有心,一年移民一百五十万人也是帝国的极限。

  好在朱樉有经验,其实帝国基本不缺粮食,甚至随着玉米、番薯的推广种植还大有富裕。

  特别是东南亚垦殖速度的加快,虽然那里三季水稻的口感不怎么样,但刚刚饥饿中挣扎出来的平民哪里在意这些,只恨不能拼命多积攒些口粮。

  移民速度没有那么快,而且帝国国库相对富裕,毕竟有整个U国和银度、奥斯曼输血。

  夏国帝国在建立的前五年开始基础工程的大建设,除了道路,两河两江工程是重中之重。

  黄河、淮河、长江、汉江,这是夏国境内最重要的四条河流。

  随着道路、路河流整治工程的开工,帝国境内大量的富裕人口再没有重新分得土地之前成了工人。

  而逐步发达起来的工商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在纷乱之中,帝国平稳的渡过了前五年。

  而这五年时间,也是大量曾经的知识青年进入各学院进修的大好时机。

  朱樉对于自己的认知很清楚,不是处理政务的料子,建国初期,他主要就是紧抓部队建设,带领资政局督促组织工作,重点进行司法建设。

  帝国的高层官员们经常感叹他们很难见到皇帝,因为朱樉要么就带着随从到处监督各级法院的建设以及案件的审理工作。

  还把他的侍从室分成了若干小组,还挂上了巡回法庭的名头,督查各地的司法工作。

  随着他的不断重视,帝国法学院也成了学子们向往的地方,至少能不时的看到皇帝,还不要说朱樉还挂着荣誉院长的名头。

  夏国大学、夏国科学院也逐步从台碑搬迁到了商海,但大量的人文学科仍然留在了台碑,以至于夏国大学台碑学院在后来也成了首屈一指的人文类大学。

  经过五年的发展,原本一工多能的差役也快速分化,警务部门也被单独剥离了出来。

  这些事情朱樉没有强加干预,也没有在立国之初就强硬的要求成立什么部门,而是通过实际政务处理过程中的需要去逐步设置机构。

  通过五年的时间,土地被大量的分发了下去,为了让农民日子过的更好些,帝国尽量按照两个壮劳力能够耕作的极限分配土地,并确定了地权。

  对于地方资政局的建立朱樉也和幕僚们费尽了心机,原则上的两条还是交税和有文化。

  因为帝国不缺可耕种的土地,而广大内陆地区受过教育的几乎全是缙绅家族,但他们却因为国家初建和劳动流失没有交税记录。

  后来还是张瑞图以及洪辰仇等几个阁臣提议,用捐献土地代替交税来获取资议员资格。

  内阁的这项议案在资政总局几乎获得了全票通过,并迅速得到了推行。

  学而仕则优,历来都是夏国人人生的最高追求之一,通过捐献土地就能参政议政,这个举措一出台立即得到了广泛的相应。

  去渼州的去渼州,想当老爷的去了银度,帝国内部仅仅能够参政议政的资政局资议员就不知道要比大明的官员多了多少倍。

  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做官施展抱负的,但能够对官员或者施政措施施加影响却是所有夏国读书人愿意看见的事情。

  初期的资议员五年一期,但从第三年开始每年都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更换,这也是朱樉跟老美学来的。

  但第二批的资议员的要求却不同了,要么具有夏国新学完全的中学学历,要么至少在夏国各级大学经过三年学习并毕业。

  一时间,闵月浙赣、N京、阳周等地的学院人满为患,甚至这些地方毕业的新学学生们也遭到了哄抢。

  帝国并不限制私人办学,而且夏国自古就盛行私学,办大学民间还没法,不是资金而是师资严重不足,但办中小学却绰绰有余。

首节 上一节 346/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