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758节
在这么个关键时刻,樉子以专利组织会的名义发出邀请,实在是耐人寻味。”
赢渠梁眉头微皱,看着洪辰仇的眼睛道:“此事我们不是已经议过了吗?莫非洪辰仇觉得不妥?”
洪辰仇摇了摇头:“不能让周太过强大,这对大明朝仍然意义重大,臣自然不改初衷。只是,樉子最近的动作太多太大,臣也有点看不明白了。”
赢渠梁一揖而道:“只要对大明朝有利,洪辰仇无需顾虑,渠梁必会全力支持。”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洪辰仇还能说什么呢?他觉得自己好像还有很多话该说,又好像没有什么可说,说还不如不说。
如此纠结的当然不止洪辰仇一个人,其他收到邀请函的掌权们也为之大伤脑筋,这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快得让很多人都有些无所适从。
随着一部部法律的颁布,入冬后的周地显得更加不平静起来。
各地变法一般采用的模式都是制订好一条法令,然后进行大量的宣传,务求国民都能熟悉法令内容。
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推广执行。等到法令深入人心了,才会颁布下一条法令,如此再三,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法令。
之所以要如此稳步推进,一方面是因为民众中文盲的比例实在太高,看不懂成文法,只能由专门释法官反复宣讲;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组织结构模式。
国府的实际控制能力很难深入到县乡之下,一般都需要由底层贵族或乡老来完成这“最后一公里”。
按《周礼》的设置,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有王畿及周边的乡。早期的乡比郡县的级别要高得多。
天子六乡的管理者都是属于卿一级别的,只是在礼崩乐坏之后,诸侯们已经不再满足当个“城主”,纷纷开始加强自己的权力,这才使得乡渐渐归属到县之下。
即使是变法比较彻底的大明朝,真正有编制的官也仅到县一级,除县令外,外其下仅有三老。
游徼和啬夫有资格登上国府官员名册,算是正式进入体制内,再往下的就都属于带有自治特色的吏了,是“无秩”人员。
一般情况下,一个县也才一名知县,还要负责宣传到审判的诸多事务,要在期限内使法令深入人心,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
到最后法令开始执行后,民不知法的情况在大明朝也并未绝迹,其他组织就更不用说了。
周的情况却不一样,一开始朱樉掌权的时候,周王室能够管辖的民众全部加起来也才三四万人。
为了发挥其最大组织效力,朱樉甚至搞起“微操作”来,亲自深入到每一个闾,甚至每一户。
等到吞并东西周公的人口之后,朱樉有些时候甚至也没有改掉这一“陋习”,只不过摊太大了,还是得依靠大量的基层管理人员,才能继续维持那种一杆子捅到底的操作模式。
正因为一直对人力控制有着近乎极致需求,周地的基层组织要比各地健全得多,国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也要畅通得多。
再加上朱樉自掌权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扫盲运动,即使是闾佐一级,此时也能够达到日常识文断字和公文书写的水平,只需短期培训便足以胜任普法任务了。
更何况新颁布的很多法令本就是在原有的条例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而来,变化并不大,民众接受起来也就没有多少难度了。
当各地掌权应邀而来之际,除《周宪》之外,上级组织会已经完成对刑事、商贸和经济、社会几大法律体系的制订和审核。
在变法方面后来居上,一下子走在列国之前。
所有的法令本来就是完全对外公开的,每当一国掌权抵周,朱樉亲自相迎之际,都会送上一整套的法令全文作为见面礼,以供其自行阅览。
十一月,大雪,随着最远的燕国掌权苏钦坐着马车进入邙山松溪峪,由朱樉发起的第一届邙山掌权论坛终于拉开了序幕。
这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会,周室分封的八百诸侯中仅存的九国掌权齐聚一堂,即使以朱樉此时的声望和地位,召集起来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各地掌权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得罪的人也不少,即使在国中巡视往往也要有专属卫队随行,这一次远离本国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让各地同意他国队伍途经本国,朱樉可以说花了很力气进行斡旋。
比如楚国令尹吴起这一次便带着四千护法军而来,要抵达洛邑必须经过亚加达,韩伍一开始是拒绝的。
毕竟以吴起的战绩,这四千精锐也是不容小窥的,要拿下几个城邑简直是轻而易举。
为此,朱樉不仅亲自参与了吴起此行的路线规划、临时宿营点选址,还向韩伍作出保证,一旦楚军趁机进攻。
所有损失都将他来负责承担,甚至还为此向韩伍交了一笔不菲的“过路费”,这才总算让韩伍点头同意。
除了途中的各种事务外,各地队伍抵周后的安排也让人伤透脑筋。虽说一国随行的护卫都在数千以内。
可加起来那也是好几万大军,而且都属于战力不俗的精锐之师,真要全部放进来,恐怕连朱樉自己都睡不安稳。
为了确保安全,朱樉只能将各地护卫队安排在边境地带,允许每名掌权带一百名随从人员进入周地。好不容易才让各地同意了这一人数规模,驻地又是个麻烦事。
邻接的韩魏倒还好办,直接驻扎在本国边境便可,可其他几个组织就有点麻烦了,特别是各地之间多少有那么点新仇旧恨的,挤到一起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情况。
经过当年的洛邑之战后,朱樉这些年陆续在边境修筑大量的防御和预警体系,各地队伍自然只能驻扎在这一体系之外,可供选择的范围就极其有限了。
为此,朱樉不得不抽出专门的人手进行简单的修建工作,为七国分别准备好适当的营地,并准备好相应的后勤补给准备,以尽好地主之谊.
第1482章 进行处理
即便付出如此代价,这场会议也差点没能开成。
各地明显知道朱樉在这个时候召开掌权会议有点“不安好心”,诸侯们无不担心自己的掌权大臣被朱樉给“带坏”了,也学着周地那样公然架空君主,那可就麻烦大了。
二相摄政的越响应得最为积极,几乎是一收到邀请函,文种便将事务交予范黎,自己带队借道楚、韩赶来,几乎已架空齐王的晏婴也很爽快。
提前十天便赶到洛邑,谢绝了朱樉的领导安排,直接住进了管仲府上。
其他的几国就没那么顺利了。
大明朝方面,赢渠梁倒是大力支持洪辰仇前来,可临行前又派了一名公室成员随行,表面上的借口是让其趁机到洛邑学习学习,实则还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
鬼谷风波后,燕公姬职也对苏钦有点不放心了,先是以东北开发事务繁重为由,想让留在洛邑还没有走的郭隗代替出席。
朱樉当然一口否决了这个提议,直接回复若苏钦不来,燕国只能缺席这场会议了。
冬季的东北平原除了窝冬根本干不了什么事,朱樉又不是不知道。两国路途遥远,稍一拖延苏钦恐怕想来也来不了了。
所以朱樉的措辞极为严厉,隐有燕国将因此与联合社会脱节之意。无奈之下,姬职同意下来,苏钦带着一千护卫骑马一路疾驰,这才总算在最后一刻赶到。
普荆开始也还端着架子,派惠释这个外相来出席会议,朱樉倒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老朋友。
但却明确告诉他,可以在洛邑做客,但邙山论坛就无法参加了。魏击反复衡量,最后还是同意派出了公叔痤。
与其他各地半推半就不同,赵永的响应则有点过头了,竟然表示要亲自前来出席邙山论坛。
他的理由也相当充分,尚京与其他各地不同,虽然目前由肥义出任国相,可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掌权,军政大权都握在国君手中。
赵永精力旺盛又雄心勃勃,数次对北方作战都亲自领军,即使在作战期间,国中内政也要千里迢迢送到他的营帐之中进行处理。
肥义这个国相只能算是他的后勤部长和秘书,几乎没有多少实权可言,更不要说有何建树了。
名义上的掌权那也是掌权,为此,朱樉果断拒绝了赵永的“非分之想”,申明必须由时任掌权才能参加,即使是国君也是不能例外的。
朱樉越表现得绝不退让,诸侯们的心里便越是没底,这家伙到底要拉着自己的掌权想要干什么呀?
若不是担心真的被踢出了目前由周主导的“联合社会”,恐怕没几个愿意派出自己的掌权。
之所以如此,朱樉当然有着自己的打算,因为有些话,适合对掌权说,但绝不能对国君说,位置不一样,看待事情的态度也就完全不同了。
看着到场的九国掌权,朱樉心里不由升起了强大的斗志,谋天下的“战争”,将在这一刻正式打响。
吱呀,门关了,朱樉站起身来,一一行礼,末了笑道:“关起门来,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
就不说两家话,在座的,都是志同道合者。我们应该是理所当然之盟友,掌权者之盟。”
不管事前做出多少猜想,在场也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朱樉竟说出这样错漏百出且幼稚之极的开场白来。若不是眼前确实无疑是朱樉本人,只怕已经引来无数嘲讽了。
各地的掌权怎么可能是盟友呢?从个人立场来说,怎么也是个竞争对手,从组织立场就更不用说了。
少数躺平的小国,哪一国没有由自己一统天下的期望,长期来看,任何一国都是需要被消灭的敌人,绝对不会是盟友。
众人能够想到唯一的可能就是,通过这段时间密集地对外“输出”,朱樉有点“飘”了,已经有些看不清真正的局势。
更不知道自己已经大祸临头。各地掌权可不仅仅是为了参加这场论坛那么简单,更要借此机会实施此前七国国君会盟所达成的共识。
可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朱樉接下来的话才真正石破惊天。
各地掌权毕竟都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物,不管朱樉说得有多么惊世骇俗,倒也还能安坐不动,气定神闲。
“各位是不是觉得我在这里胡言乱语呢?”朱樉环顾全场,继续自己的“主旨演讲”。
“既为掌权,功名利禄已是人臣之极,可以说几乎没有上升空间了,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
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亦不例外。所以我们应该都拥有着共同的志向,那就是使自己掌权之国国治兵强,在这乱世生存下去,甚至成为最终唯一的那个生存者。”
为了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当然是提倡人才可以自由地在天下范围之内进行流动的,让每个人都能学以致用,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
当然,这些“伟光正”的言论众人早有所闻,而最引人关注的则是学术宫的机构设置和奢侈到极点的首发阵容。
为了让诸子百家兼容并包,经过朱樉与众人的反复商讨,决定将天下学术分为八类宗”。
“宗”本义指宗庙,在敬天法祖的文化之下,逐渐演变为尊崇、至高无上等意义,又有区别派别和直指根本之意,学术八宗则代表着最为根本的八种不同学术派别。
老聃这个宗正显然也是个甩手大掌柜,所以朱樉在架构设立之初,虽然明确了宗正是一宗地位高之人。
但这更多的属于一种荣耀,其职责是导引一宗的发展方向,并不需要承担多少实际的事务。
墨宗的主旨为物之道,研究物理规则,以此来推动科技发展。有了朱樉这个催化剂的大力推动,墨子带着几个弟子已经完成了基础物理的奠基工作。
甚至开始逐渐“反哺”实践运用,初步的科学体系已经现出雏形。
在这其中,有关常人所不及天赋的墨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将朱樉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进行了转化吸引,甚至还由此探索着一些新的东西.
第1483章 至关重要
在科技发展的初期,天才往往可以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为了尊重墨子的贡献,朱樉这才把本欲命名的物宗改为墨宗。
为此,负责正名定实公孙隆多次表达不满,可最终还是被朱樉搪塞了过去。
而在这其中,教育则为重中之重。虽然墨宗同样肩负着教育的任务,不过两者侧重有所不同,墨宗更强调技术及科学精神。
儒宗则在社会伦理方面更为侧重,所以朱樉才将其搞成一个“大杂烩”,并不完全等同于儒家。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