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276节
“你只需好好为大汉、为陛下效力,我依旧可以保你兵权与荣华富贵!”
魏延听后,心里松了一大口气。
同时,那一直躁动不已的心,也终于彻底踏实下来。
他向着诸葛亮深深一拜,感激无比的说道:“多谢丞相开恩!末将愿为陛下、为大汉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诸葛亮微微点头,
随后向着一直盯着自己的马岱,隐晦的丢了一个眼神过去。
马岱秒读懂了诸葛亮的意思,随即微微低头一拜,以示明了。
视频继续播放,
“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接受命令的他不愿意回撤,
更不愿意屈尊于杨仪之下。
可将个人恩怨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显然是不明智的行为。
作为前军司马,
魏延其实完全有资格,也有能力承担起断后的重任。
当初,赵云和张飞在箕谷之战和长坂之战中,也曾做过相同的事情。
退一万步说,
就算诸葛亮的命令不符合程序,
但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依然是确保全军安全撤离五丈原,保留有生力量,
而不是沉溺于权力的争斗。”
“遗憾的是,
魏延因一时之气,
竟然无视诸葛亮的遗命,煽动军队制造骚乱。
这边是魏延放火烧毁栈道,那边是杨仪打通道路紧急回撤。
一边是杨仪上表称魏延谋反,另一边则是魏延上表反咬一口。
这头是魏延抢占谷口堵住杨仪,那头是王平出面斥责叛军。
蜀军内部是你来我往,当真搞成了一锅乱炖。”
“此时的汉军,
因内乱和后撤节奏的混乱,已经变得极为脆弱。
这应该魏军将其一网打尽的大好时机,
但他们却好像没看见一样,任由蜀军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撤走了。
那么,司马懿到底在想啥?
后世有人猜测到,
应该是因为魏军从上到下都十分消极,司马懿本人也不例外。
他们的追击速度之慢、动作之消极,
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早在汉军撤退时,他们就烧毁了之前的营寨。
冲天的大火无疑是向所有人宣告:他们已经撤出了这块已经坚守了三个月的土地。
熊熊大火无疑向所有人宣告:他们已经放弃了这块坚守了三个月的土地。
然而司马懿的反应却出奇地迟钝,
他甚至要等到汉军完全撤出后,才率军进行追击。
后续当与杨仪的部队相遇时,
司马懿又萌生了退意,还抬出了‘穷寇勿追’的兵家古话,颇有黄维的作风。
这段内容,在《晋书·宣帝纪》中有记载: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
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
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晋书》是华夏二十四史之一,
乃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在《晋书》中,
房玄龄等人还是给司马懿留了一些面子,没有写得过于具体。
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
反而毫不给面子的记载到: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
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这也是‘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的谚语的出处。”
“曹叡最初下达的命令是: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
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所以,
当蜀军后撤的时候,
按照曹叡最初的命令,司马懿是应该要展开追击的。
但司马懿并未遵循这一命令,曹叡也并未因此责怪司马懿。
很明显,这俩货已经达成了默契。
因为先前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魏军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厉害,
不可主动出击,
似乎已经成了魏军默认的潜规则。
想当初,即使隔着一条河,
诸葛亮也能凭借其火力优势,击退司马懿的骑兵。
外加张郃、王双的前车之鉴,
追击蜀军,似乎就已经等同于送死。
因此,司马懿和曹叡的心态已经很是明显,
那就是只要诸葛亮离开,就是最大的胜利,他们不再奢求更多。
基于这样的心理,
司马懿便只能在口头上重拳出击,
现实里却唯唯诺诺,几乎是放任汉军自由离去。
面对入侵者都不敢追击,
或者说追击的风险已经远远大于可能的收益,
这足以看出诸葛亮给魏军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司马懿是真的怂啊!”
看到这儿,唐太宗李世民终于忍不住开始吐槽起来了,
“司马懿士兵比蜀汉多,士兵战斗力比蜀汉强,但却只敢据守军营,不敢和诸葛亮争锋。
等到诸葛亮去世,
司马懿竟然还在怀疑诸葛亮是不是诈死,
被姜维、杨仪一吓就给吓退了,简直不要太怂。
要换做是朕和李靖,肯定早就杀过去了!”
李靖:“?”
上一篇:大秦:融合圣主,祖龙竟让我监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