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73节

  只是先前众人视线都被汉军严整的军容牵扯,没能注意到这些蹲在军阵空隙中间组装器械之人。

  “我大魏已坚壁清野,他难道能打造出什么大型攻城器械来?”令狐愚略为不屑地冷哼一下。

  毌丘俭与夏侯儒也微微颔首。

  令狐愚所言非虚,大型攻城器械都很重,很大,难以运输,自古以来都是当场伐木而造,能运输的,一般是一些核心部件,还有齿轮、绞盘之类的轻便物件。

  而大魏早已把长安方圆四五十里的树林全部烧光毁净,蜀寇想要打造大型的攻城器械,就必须往六十里外的秦岭伐木。

  伐木运木需要时间,打造攻城器械同样需要时间,十天半月都已算得上是神速了。

  这也是为何毌丘俭刚刚说“不忧蜀寇来攻,但忧蜀寇围而不攻”的原因了。

  只要来攻,就意味着蜀寇做了不惜代价用人命来堆的打算。

  意图嘛,很明显,就是想以速度取胜,使骠骑将军回援无及。

  而若是在外面立寨坚守,慢慢打造攻城器械,那么骠骑将军几万大军就有断粮之虞。

  到时候,大魏整体上就陷入被动了,说不得,这还可能是蜀寇围点打援的计策。

  寨外。

  赵云、魏延、吴班、陈式诸将簇拥着丞相车驾,在魏军营垒前巡视了一番,似在寻找合适的突破点。

  远处泛起尘埃,马蹄踏踏,一员骑将领着几十虎骑勒马驰来。

  待驰至几十步外,只见与一众虎骑相比略显矮壮的虎骑监麋威翻身下马,行走姿态虽微异于常人,却也看不出是个跛足之人了。

  赵云、王平、关兴几人两个月以来第一次再见麋威,却是立时被其人那只铁打的义肢吸引去了目光。

  也不知是不是耀武扬威吧,总之自从得了这义肢后,这人干脆便把那绔腿裁去,衣袍撩起,就连靴子也穿的短款。

  此刻露出那么一段铁打的胫骨,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反射出赤红色的光芒。

  光芒之下,赫然还有铭文镌刻。

  不得不说,有些刺眼了。

  “丞相,司马懿连个传消息的斥候都没有派出寨来,想来是笃定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攻下此寨了。”麋威上前禀报。

  他得天子之命随丞相出征,方才便是率三百虎骑在后方巡视,却是连个人影都没看到。

  赵老将军凝目望向魏军看似坚不可摧的营垒,笑了笑:

  “看来,司马懿仍觉我大汉不能摧城拔寨。

  “既如此,便让魏寇见识见识丞相的营造之法吧。”

  诸将闻言,一时尽皆振气。

  自打丞相掌军国大事以来,除了劝课农桑,兴造水利,为大汉北伐攒了七八百万石粮外,

  各种兵甲器械的规划与打造,同样没有落下。

  不单是打造,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且苛刻的营造制度。

  而这所有制度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一项,便是物勒工名。

  也即在所铸物件上铭刻负责人,从官员到工匠,每个环节责任到人。

  其次一项,便是大汉设有对出厂兵甲器械进行抽查检测的流程。

  每批次生产出来兵甲器械,都会被相府的金曹掾抽至少一成出来进行质量检测。

  既测误差,也测强度。

  非但如此,丞相还设立了非常成熟且完整的工匠培养体系,让军备产能及效率大大提升。

  老工匠三月就能带出学徒,新工匠半年就能出师成为老工匠,优秀者还能得到优厚奖赏。

  如此制度,看似浪费时间,难以实现,实际操作下来,不但节省了时间,节省了资源,对工匠个人本领的要求也变得更低。

  换言之,魏军的工匠,是难以短时间大规模训练的手艺人,而汉军工匠是继承了秦法,可以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工人。

  当魏吴还在凭手感去冶炼铸造甲兵时,大汉已在丞相与丞相夫人的主持下,依靠训练周期短,制造水平却并不差的工匠建立起了流水线。

  从铸造,到打磨,再到质检,环环相扣。

  误差不过毫厘的箭簇,精密咬合的齿轮,刻满铭文的刀枪弓弩、甲胄兜鍪,都是支持大汉以一隅对抗曹魏九州的底气所在。

  而攻城器械的流水线打造,更是大汉的秘密武器。

  丞相先前攻打上邽天水时打造出来的攻城器械,最关键最精密的零部件,全都从汉中带去,一个个打磨得精细无比,堪称严丝合缝。

  主打一个超高适配度,只负责某个固定流程的熟手工人,拿到手上就可以迅速安装。

  零件不会出现榫卯不合的情况,对固定流程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工人亦不会手忙脚乱。

  而挥师下陇之时,这些最关键最精密的部位,自然也被拆成零件带到了关中。

  之所以在五丈塬附近滞留几日,让司马懿以为丞相逡巡不进,便是在重新伐木,打造一些简单又略显笨重的零部件了。

  有这么些攻城器械在,就一座小小的营寨,纵是营造得再坚固又能坚固到哪里去?

  首先寨墙高度就不如坚城的城墙高,视野也并不如何广阔,居高临下的箭矢杀伤力也没那么大。

  而寨墙宽度也是远不如城墙宽,站不了那么多人。

  太阳完全落山之时,分工不同的工匠,便已将各自负责的攻城器械零部件组装完毕,紧接着又分散到各阵线前进行组装。

  入夜。

  篝火燃起。

  魏军营垒前的阵地亮若白昼。

  第一架高逾五丈的井阑组装完毕。

  所谓井阑,便是移动箭楼了。

  底下安了四个巨大的木轮,上面站着弓弩手,下面守着精锐甲士,负责推动。

  而五丈的高度,已经比普通的小城城墙还要高出一丈,比眼前这魏军寨墙,更是高了两丈有余,完全可以起到火力压制作用。

  半个时辰过去,三十余架井阑全部组装完毕。

  又是半个时辰,大汉几万役夫辅卒运来的一车车零部件,终于组成了一架架填壕车、轒轀车、武刚车、冲城车。

  这些攻城器械宛若一头头巨兽,潜伏在汉军阵中。

  “丞相有令,三军披甲,准备攻城!”丞相的军令通过传令兵迅速传至各军阵中。

  “起!”一架井阑前,负责操控井阑进行攻城的百人督令旗挥动,指令下达。

  高逾五丈的井阑塔,打造的时候是放在木架上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组装搭建的。

  此刻听到百人督下令军令,几十名隶属车营的力士将井阑团团扶住,另几十名力士以大绳牵之,最后合力将井阑高塔拉起。

  夜色之下,隔了一里多远的毌丘俭、令狐愚等人视线受阻,无从知晓汉军究竟在做些什么。

  而汉军几万甲士仍然列阵在前。

  部分人站立警戒,部分人或躺或坐休息,总而言之,丝毫没有要回营休息的迹象。

  不少魏军将士等得疲惫,已经开始打瞌睡了。

  “——咚!”

  “——咚!”

  “——咚!”

  连续三下鼓声响起,战场的沉寂被一下撕破。

  一直在寨墙上警戒的毌丘俭骤然一惊,自胡床上猛地站起。

  已经沉沉睡去的令狐愚、夏侯儒二将也从睡梦中惊醒,茫然起身后朝寨外望去。

  而此时,鼓声已是从四面八方而来连绵不断。

  沣水大寨前的空地上,原本或坐或躺的汉军将士已全部起身,不过须臾便列好了军阵。

  几十息工夫过去,但见持械肃立的汉军军阵中,隐隐有数十具庞然大物穿透夜色向前而来。。

第114章 一夜破寨

  篝火愈燃愈烈。

  魏军将校士卒仍未反应过来,战事便已一触即发。

  高逾五丈的三十六架井阑,徐徐移至魏军第一道壕沟百余步前,早已准备好的步弓手便缘梯而上。

  待步弓手全部登阑,役夫辅卒二十人,推着井阑朝魏军营垒移动。

  甲士三十人举盾而前,护在井阑左右,候补的弓手在更后方等待。

  眼看距离差不多了,此战先锋前军督魏延一声令下,汉军弓手率先朝魏军寨墙射去一波箭雨。

  发现距离仍然差了些许,魏延再次教亲兵传令:“井阑再进五步!”

  命令很快传达,井阑隆隆而前。

  夜里的风比白日大许多,旌旗被吹得猎猎作响,声音传至魏延耳中。

  魏延本能地抬头看了眼旌旗招展的方向,发现仍是东南风无疑,心下大定。

首节 上一节 173/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