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54节

  待行至司马昭跟前,才“锵”地一下将腰间斩马剑拔出,横在了司马昭胸前。

  司马昭眼睛一眯,嗤笑一下:

  “这就是蜀国待客之道吗?若想斩我这大魏使者,尽管动手便是。

  “我来之前便已做好了为大魏死命的准备,如此一来,便更能证明我所言非虚,你等蜀人确属蛮夷,当为天下笑耳。”

  “为大魏死命?当为天下笑?”

  赵统着实没忍住,忽的一笑。

  “当年曹操既亡,我大汉先帝遣使奉礼吊丧。

  “不曾想曹丕鸡肠鼠肚,斩我大汉使者,如此道来,你家伪魏正是你口中的蛮夷。”

  司马昭一滞,眼神有些混乱。

  他不知道这事啊。

  赵统将横在司马昭胸前的尚方斩马剑忽地一收,一竖,剑尖指天,以指抚剑道:

  “我为大汉持节护羌,此乃我大汉天子御赐我之尚方斩马剑,正是我之符节。”

  尚方斩马剑?

  司马昭神色一滞,显然也是听说过此剑的。

  仔细看,剑身上果真有铭文,确是尚方斩马剑无疑。

  斩马…斩马?

  却见那汉使冷哼一声,斥道:

  “你又是何身份?既非三公亦非九卿,曹叡竟遣你一末使来见我大汉天子,到底谁是蛮夷?”

  赵统将剑收回剑鞘,指了指右手侧席:“你若有事相商便入席,若无事相商,便可自走。”

  司马昭一怔。

  片刻后看向身边那散骑常侍,却见那散骑常侍目光刚从堂中左上首那人身上移回,神色略显怪异。

  “天使,且入座吧。”那唤作黄邕的散骑常侍道。

  言罢便自顾自朝堂中右席走去。

第162章 你所在之地是我大汉的关中

  官寺。

  左上首。

  刘禅对那位毛都没长齐的晋文王已经没了什么兴趣。

  十七八岁的年纪,又是司马家次子,很难要求他像司马师一样优秀。

  毕竟虽与司马师一母同胞,但在宗法制社会,尤其是世家大族,讲究长幼有序,上下有别,为了维持家族的稳定与秩序,次子天然是得不到太多资源倾斜的。

  这种资源,在成长期是教育资源与宗族家族的注意力,至于长大,就变成人脉资源与政治资源。

  司马懿作为司马防次子,最后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实在要得益于彼时已身居兖州刺史高位的司马朗死得正当其时。

  如若不然,怎么可能让你一门出两个国家重臣?又怎么可能让你两兄弟允文允武德隆望尊名重天下?

  所以当得知司马昭这个次子竟在司马懿败绩时,持曹叡符节而来,刘禅确是有些诧异的。

  曹叡不可能主动让司马昭前来,值此司马懿大败之际,这么做太过于刻薄寡恩。

  只能是司马懿向曹叡提出请求。

  可如果是为了以『末使出小国』激怒自己,诱自己斩了司马昭,那司马懿此举在世人看来,难免有种挟子邀名,以保全自己或司马氏的势头。

  如果并非如此,那…就是司马懿断定大汉不会斩他儿子,借此给司马昭造声势。

  可是…司马懿为什么要给司马昭造声势?该派司马师来啊。

  一念至此,刘禅忽然一滞。

  一个让他有些诧异的念头生出。

  ——难道说,司马师死了?

  他再次看向司马昭。

  而就在此时,刚刚入座,就坐在右上首,坐在他正对面的司马昭目光刚好与他相接。

  司马昭再次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堂中蜀将目光皆是锐利中带着敌视,这很正常,唯独对面那人,神色目光略显随意,却又带着一种审视与猜度,让他如芒在背。

  “你此来意欲何为?”官寺正席那仪表不俗的年轻将军发话,把司马昭的心绪拉了回来。

  他沉色道:

  “我大魏天子有诏。

  “大魏故大将军曹子丹,故右将军张儁乂,故扬烈将军王文舒,故破虏将军……故散骑常侍司马子元。

  “凡十八人,为国家殉义忘身,捐躯赴难,朕不忍其曝骨异域,魂放殊疆。

  “今特遣使者持朕符节,迎骸骨英魂归葬魏土,慰忠魂于九泉,励存者于来兹…”

  司马昭毫不遮掩悲愤之色背完了圣旨,眼眶泛红。

  而堂中一众汉将一开始还不觉有异,直到最后,听到司马懿长子司马子元之名竟也在魏国亡者当中,这才神色微动。

  不过也只是微动而已。

  司马师也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大人物,不过是伪魏骠骑之子罢了,死了也就死了。

  至于司马师之死,是不是为司马懿这位葬送了关中的败军之将延续了政治生命……

  诸将也混不在意。

  败军之将,惧他不成?

  要是曹叡把潼关守将司马懿换成伪魏大司马曹休,说不准对大汉的威胁还更大些。

  唯独猜测得到确认的刘禅,心底生出些许惊异之情。

  司马昭刚刚念到的那十几个魏将名字,除司马师外,其他人的首级都得到了魏国俘虏的确认。

  毕竟斩将是大功,当然要确认。

  只是司马师其人,真的没记录。

  换言之,其人死在了乱军当中。

  刚刚刘禅还在想什么,一个人的成就既要看个人资质与奋斗,也要看历史进程与机遇。

  结果凶名赫赫的司马师,就这么籍籍无名地死在了乱军当中?

  这种由于自己的穿越而导致的历史线与人物轨迹的剧烈变动,还是让刘禅很有些感慨的。

  就跟原本可能有极高成就的司马朗,最终因早死而成为了司马懿的背景板一般。

  这位既能毒杀妻子夏侯徽;

  又能阴养死士三千,控制京师,镇静内外;

  还能在被营啸惊得眼爆而出时,一声不吭强自镇定以安乱军的狠人,

  大概也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名字了吧?

  想到此处,刘禅饶有兴致地看向司马昭。

  眼前这位晋文王,会不会在司马师死后来个华丽蜕变?

  就如同其父司马懿,在本该前途无量的司马朗死后,站出来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一般。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譬如说,现在司马懿不就在为司马昭造势了吗?

  值父亲战败,大兄战死,两国仍交锋不止之际,司马昭主动请缨,出使敌国,视死如归。

  一旦成功请回大将军、右将军等十八将尸首遗骸,再从大汉换回一批降将。

  司马昭的名声就打响了。

  非但如此,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于那批被换回魏国的俘虏而言,也有了些恩情。

  这群人,将来或可为司马懿、司马昭父子所用。

  司马懿的算盘打得好啊。

  因为大汉真有不少可能仍心存汉室的降将在魏,也真有关公英颅在邙山,英骸在当阳,都在魏国境内。

  以前是弱国无外交,没有理由去跟曹魏交换,现在打赢了仗,手里有了谈判的筹码,天下人都在看着,曹叡又主动提出交换。

  不同意交换,那就是曹叡仁义而你大汉不仁不义,谁是王者之师,谁小肚鸡肠,一目了然。

  一旦同意交换,魏国俘虏在大汉至多不过一二月,而大汉降将在魏国已历七载,曹叡能不派几个已忠于魏朝的间谍过来?

  魏吴两家最喜欢用间。

  黄盖诈降,然后有火烧赤壁。

首节 上一节 254/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