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55节

  周鲂诈降,然后有曹休大败,为孙权称帝提供了天命依据。

  其后像是路径依赖一般,孙权再派孙布向魏国的王凌诈降。

  结果主动投吴的魏国间谍,名士能臣隐蕃向王凌示警,破坏了孙布的行动,最终在孙吴政军两界掀起滔天巨浪,株连者甚众。

  还有降汉的魏将郭脩,在筵席上成功刺杀季汉大将军费祎。

  明知敌国降人可能有危险,可能是毒药,前车之鉴众多,所谓殷鉴不远,但三国的领导者还是像没长记性一样主动去吞下毒药。

  何也?

  无他。

  天下分崩,三足鼎立的时代。

  重用敌国外域之人,既能向天下宣示,自己是王者之师,天命所归。

  又能在战端开启时,给敌国将领开一条归义之路,在成本上也是一件很经济实惠的事情。

  而敌国降将一旦用好了,收益是巨大的。

  虽没有皈依者狂热这个理论,但上位者早就懂得了这种用人之道。

  曹丕重赏黄权,同乘车舆,赐降魏汉将以高官厚禄,封为列侯者四五十人,希望以此举感化在蜀汉将,崩解大汉。

  孙权以同样的手法重用降吴的汉将潘濬、郝普,就连被吴国本地人指着鼻子唾骂的麋芳也见用一时。

  大汉这边也有很典型的例子。

  姜维,王平。

  现在刘禅想换回黄权,何尝不是想通过所谓『王化』,换得黄权归心效死,又利用其人在益州的名望,收服益州一系人心?

  刘禅沉思长考之时,司马昭与赵统言语激烈交锋,一刻不停。

  无非是说你们蜀国不仁不义,那群随黄权降魏的汉将,因蜀主之败无路可走,又不愿降吴而被迫归魏,你蜀国却刻薄寡恩,视他们为叛逆,对他们不闻不问。

  幸我大魏天子仁义,所以那群归附大魏的汉将早已归心服化,如果他们不愿归蜀,大魏也不可能把他们遣回蜀国受人冷眼。

  又说你们蜀国这么多年没有请回关羽尸首,亦不予追谥,是不是因为你们蜀国将荆州之失归咎于关羽,视他为罪臣?

  我大魏天子厚德载物,大将军、右将军、骠骑将军虽丧师败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大魏肯定他们为国家的牺牲,不能寒忠臣之骨,亦不能冷凉下人之心。

  即使我大魏天子可能会因此受某些人非议,也义无反顾遣使来请诸将忠骨英躯归葬魏土,仁感天地,德参日月。

  反观你蜀…

  仗打不赢。

  嘴上总要赢一赢的。

  毕竟曹魏自诩禅代得国,天命正统,如今败军殒将,国土沦丧,曹叡不反攻报仇,反而主动遣使议事,必然会在国内引发争议。

  再不表现得骨头硬点,天下人当真不知该怎么看曹叡了。

  而汉家天子在此,关兴在此,黄崇亦在此,司马昭当面提及先帝及关羽、黄权诸事,汉家诸将免不了一阵剑拔弩张。

  可作为当事人的天子、关兴、黄崇,却并没有因司马昭的挑衅言语有什么愤怒不满的情绪外露,更没有与司马昭打嘴炮的意思。

  诸将窃将目光朝左上首的天子扫去,见天子完全不为所动,一脸淡然的模样,最后也全都冷静下来,看司马昭如何跳脚。

  司马昭见汉将开始沉默,便以为自己已占了上风,笑道:“蜀使何以不言?难道已是理屈词穷?”

  不论话说到何种份上,司马昭丝毫不惧蜀国会不同意交换俘虏及大将尸首之事。

  毕竟这本就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之事,之前蜀国不提,乃是没资格与大魏提,现在大魏主动来提,给蜀国一个机会与台阶,蜀国难道还有不应之理?

  不应,何以安抚人心?

  不应,刘备刘禅所谓仁义,所谓的『孤负黄权,权不负孤』岂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话?

  至于他说的这些,事实上很多都是大魏年轻一代在筵席上相聚,谈天说地时的讽蜀之语。

  赵统忽然站起身来,冷笑一下: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却未必有德。

  “不论你口中的曹叡多么仁感天地,德参日月,我大汉赢了,你伪魏输了,而你司马昭如今所在之地,是我大汉的关中。

  “明明输了,明明厚颜来求取曹真、张郃首级及一众降虏,却还要摆出一副趾高气昂之态……嘁,思之令人发笑。”

  言罢,官寺正堂彻底安静。

  司马昭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而骤然安静的官寺正堂,让他心乱如麻。

  目光不经意间挪移,望向对面那名年轻的汉将,却见那汉将神情仍然随意轻松,撞见他目光时眼神不躲不避,不锋不利。

  至此,他才突然反过来,官寺中唯有此人今日一句话都未说,这种不符合年纪的沉稳泰然,倒是比刚刚把他噎得说不出话来的赵云之子还要让他发毛。

  片刻后反应过来。

  那人或许并非沉稳泰然。

  而是根本上对他轻视乃至无视。

  回过神来,司马昭再度言语争锋片刻,最后让次席那名佐使出身,将一封帛书递给赵统。

  赵统接过帛书展开一看,片刻后又命左右递给上首的天子。

  刘禅接过,原来是一份曹魏索要降虏的名单。

  毌丘俭、夏侯儒、王观、王濬…

  有名有姓者二十余人,也不知是从何处买来的消息了。

  在没有反间谍法的时代,很多人觉得卖一卖这种并不重要的消息算不得卖国求财。

  只是……王濬。

  区区一个河东从事,写在许多名字的中间,似乎很不显眼,可在刘禅眼里又有些扎眼。

  这人是凉州刺史徐邈的女婿。

  如今大汉据有关中,凉州与关东的联系便彻底隔绝。

  难道说,曹叡这一次所谓的交换曹真、张郃诸将首级及俘虏,真正的目的是这个王濬?

  或者说,王濬背后的徐邈?

  刘禅又将帛书递给堂下诸将。

  本就是赵统递给天子看的,关兴、麋威、姜维诸将对名单上这些魏国人物当然没有什么想法与异议。

  会面很快结束,赵统让司马昭回驿馆待着,等大汉天子决议,有消息了自会叫他。

  司马昭遂与黄邕结伴离开。

  行出官寺,司马昭没有察觉到黄邕有些魂不守舍:“散骑常侍,你可认得左上首那人?”

  黄邕一滞,摇头:“堂中一众蜀将,并没有我认识之人。”

  司马昭沉默片刻,道:

  “赵云之子气度非常,然左上首银盔银甲之将,乃此间潜龙也。

  “观其倨傲,想来是关羽之子无疑,彼随关羽在荆州,你在益州,不认识也属正常。”

  黄邕微微颔首:“或许吧。”

  关兴、赵统、赵广这些人,皆是二十出头。

  他随父离国七载,确实认不出这些当年还是毛孩子的汉军小将。

  但麋威他认识。

  黄崇,他也认识。

  能让麋威、赵统、赵广这些大汉高官名将之子全部聚于华阴官寺,就连他以为仍在蜀中的弟弟黄崇,也与这群二代聚在了一起。

  左上首那人是谁?

  难道…真是大汉天子?

第163章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待司马昭离开,护羌中郎将赵统才从正席上走了下来,对着天子行了一礼正色谢罪:

  “陛下,臣愚钝不敏,不能效苏秦张仪以口舌纵横之辩,折敌冲于樽俎之间,伏乞陛下责罪。”

  『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所谓折冲樽俎,大概就是谈判在筵席酒肉之间,克敌制胜于千里之外的意思了。

  刘禅从席上站起身来,伸手轻轻拍了拍赵统甲胄上的灰尘:

  “国威只在剑锋之上,混壹适才那句『此乃大汉之关中』,便已胜却言语无数。

  “而混壹又不是儒生辩士,何必效仿什么苏秦张仪,跟那司马昭逞什么口舌之辩?

  “至于那司马昭,不过挟怨逞忿之黄口孺子,所言多鄙俚无状,没有几句能登大雅之堂的,透露着一股子小家子气。

  “倘朕早知伪魏骠骑之子竟器小如此,何须以混壹持节与他相论,遣一执鞭马僮足矣。”

  言罢刘禅笑了笑。

  而闻得天子此言,赵广、关兴、麋威等人亦是咧嘴而笑。

首节 上一节 255/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