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57节

  “天使适才直欲以言语辱蜀。

  “然邕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

  “使堂上蜀将皆君子,则蜀将不耻于天使之言。

  “使堂上蜀将皆小人,复以言语反辱天使,则辱在此不在彼。

  “至于天使心系蜀国之言…黄某已去国离乡,一如叛逆,又身受大魏先帝与当今陛下厚恩,如何能二三其德,再心系蜀国?

  “陛下心知黄某与蜀有旧,仍遣我随天使并入关中,如此信重,我黄某若是辜负,又如何还有颜面存于天地之间?

  “只是我大魏居九州之大,奉九鼎之重,天使不以德服蜀,反以口舌之辩争风,非惟失上国威仪,反类市井争衡。

  “但…此乃天使先兄司马散骑为国捐躯赴难,天使悲愤之情使然。

  “黄某既壮司马散骑殉国死命,又悯天使丧兄的悲愤之情,遂只好缄口不言。

  “而且…以黄某观之,蜀国这一次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天使之请,交换双方降将。”

  司马昭整个人头脑有些发蒙,刚刚因黄邕说自己『市井争衡』有些郁闷羞惭,马上又因黄崇说蜀国不会同意交换俘虏而感到疑惑与恼怒。

  “黄散骑何以见得?”

  黄邕沉吟片刻,却是不语。

  就在此时,驿馆外突然传来一阵踏踏马蹄声,紧接着又是汉军甲士铿锵的踏步声。

  司马昭从窗户往外望去。

  却见为首一人,是刚才坐于官寺正堂末席的一名小将,而且…似乎来者不善啊。

  “蜀寇想做什么?”司马昭有些惊疑不定。

  片刻后,黄崇在驿官军吏的带领下来到司马昭的馆舍前。

  司马昭推开门,正想问话。

  黄崇就已对着司马昭肃容出声:

  “我大汉天子有谕,司马懿次子年幼无礼,虽持节而来,尚不足与我大汉商谈国事。

  “你回去告诉曹叡,他若真心与我大汉相商,便当遣一三公九卿持节入关。

  “司马懿敢来也欢迎,我大汉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纵杀人也只在战场之上,尔等无须忧惧。”

  司马昭前脚刚被黄邕委婉地教育了一番,结果后脚汉将便至,直接贴脸输出,说他年幼无礼,教他如何能受得了?

  一时面红耳赤,差点背气。

  然而又陡然一滞,骇然问:“你说什么?天子口谕?”

  伪帝刘禅在此?!

  就在司马昭惊骇无状之时,却见立在他身侧的黄邕突然从怀中掏出一份圣旨,朝他递了过来。

  司马昭看着那份明黄色的帛书,恍惚错愕中将之接过。

  结果还未来得及翻看,却见黄邕又从腰间掏出了一个锦囊,信手将锦囊内的印绶解出,递给了那名前来通传的汉将。

  “我乃魏大鸿胪黄邕,持魏天子符节而至,当有资格与大汉商谈交换降将诸事吧?”

  “大鸿胪?”司马昭手握圣旨,整个人彻底蒙圈。

  黄邕不是散骑常侍?

  怎么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了?

第164章 不负于人

  司马昭惊疑不定中展开圣旨。

  『…将军黄权,本蜀良臣,识达机变…当猇亭之役,明断去就,率众归诚…』

  『…七载以来,竭诚效命,夙夜匪懈,外参戎机,内赞庙谟…朝野咸钦,勋劳既著,众望攸归。』

  『今特进尔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钺,增封邑千二百户,并前三千户。』

  『进其子散骑常侍黄邕大鸿胪,封阳人亭侯,邑三百户。』

  『……』

  看着手中圣旨,司马昭陷入片刻怀疑人生当中。

  自古以来,开府者有,仪同三司者亦有,但开府仪同三司,司马昭还是第一次听闻,完全可以说黄权开创了先例。

  而其子黄邕以三十岁出头的年纪进位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同样足以震动朝野内外了。

  头脑混乱许久,司马昭总算是醒悟过来。

  天子派专司外邦事务的大鸿胪随他一并前来,分明是早就料到蜀国可能会因年纪职权等缘由刁难,而偏偏以黄邕为大鸿胪……

  “天使,陛下口谕……”黄邕看向司马昭手中符节。

  司马昭恍惚点头,犹豫着将本属于他的节杖递给黄邕。

  而另一边,黄崇检查着自己大兄递过来的那枚『魏大鸿胪』印绶,神色同样纠结复杂。

  黄邕节过符节,持节而立,目视其弟温声言道:

  “这位将军,黄邕奉魏天子诏命,与蜀汉议交换俘首之事,烦请将军代为通传。

  “若邕位卑失礼,不足与相议,则返洛复命,请魏天子再作定度。”

  黄崇默然片刻后颔首,将其兄印绶递回,而后返身离去。

  半个时辰后,又折返驿馆。

  魏朝大鸿胪从馆舍持节走出,在汉虎骑监的带领下往官寺行去。

  司马昭及一众随行护卫本欲跟上前去,却被黄崇拦在馆舍门口:

  “尔无职无份,无符节在身,已没有资格见我大汉使节,就在馆舍暂歇几日吧。”

  言罢黄崇便扭身离去,把神色尴尬中又有些愠怒的司马昭撂在原地。

  节杖在手的魏大鸿胪黄邕也将目光从司马昭身上移开,随即扭身跟上引路的汉将。

  一路上,所有人皆默然不语。

  唯有甲叶撞击的声音不断荡起。

  街道上的百姓投来好奇的目光。

  魏国大鸿胪的目光却一直温和地看着那道已长得与他同高,宽阔却已更甚于他的背影。

  不多时,再度回到官寺正堂。

  但见方才坐在堂中正席的赵统已退居左上首,而左上首那年轻将军则已与赵统易席而坐。

  避开目光,躬身行礼:

  “魏大鸿胪外臣黄邕,见过陛下,适才失礼于汉,陛下犹赐召见,外臣不胜惶愧。”

  关兴、麋威、赵统等人听黄邕如此言语,一时皱眉,又将目光看向立在堂下的黄崇。

  刘禅听出了黄邕身受魏职,在公言公之意,只是既然如此,却又不称蜀而称汉,可见黄邕此刻心绪也是极为复杂。

  指了指右上首之席:“魏使其请入座。”

  黄邕遂谢礼入席。

  刘禅这才道:

  “魏使入关中的目的朕已知晓,但华阴非议事之所,此间亦无议事之臣。

  “魏使且在华阴歇息一日,明日再往长安与我大汉公卿相商。”

  黄邕早有心理准备,闻言拱手:

  “外臣领命。”

  天子居九五之尊,很多事情都不该亲自下场,倘屈尊降贵与他这魏使相议,还要三公九卿做什么。

  所以适才赵统与司马昭商议时,赵统也根本没有细说大汉的诉求,只说可以应曹叡之请,尸首换尸首,俘虏换俘虏云云。

  “伯容,黄镇北近来可好?”刘禅不再以国事相问。

  虽呼伯容,但彼时尚为太子的阿斗没有见过黄邕,两人并无交集,所以刘禅没有关于黄邕的记忆,甚至关于黄权的记忆也是寥寥。

  毕竟阿斗彼时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中人之姿,无英霸之器,而昭烈彼时又刚登基,根本没有做好权力交接的准备。

  黄邕面色复杂,道:

  “劳陛下费心垂询。

  “然外臣固知,汉魏不能两立。

  “外臣父子却二三其德,背汉投魏,苟且偷生,不能为汉,为汉先帝死命,实有负于先帝厚恩殊遇。

  “北投以后,又承魏朝收留不杀之恩,受魏朝高官爵赏无数,凡此种种,外臣父子实首鼠两端,贪生求荣之徒,无颜担陛下关心垂问。

  “且外臣持节而来,不当有私,所以,请恕外臣不能在此与陛下谈及私事。”

  刘禅神色微沉。

  而关兴、赵统、赵广诸将脸上尽皆生出怒意,但见陛下无言,只能将怒气压下。

首节 上一节 257/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