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67节

  季汉以川蜀一州之人力物力,靠什么统治偌大的天下?

  靠蜀中那五万多俗吏吗?

  单单地域上的阻隔,就决定了依靠蜀人治天下是无稽之谈。

  依靠关东人?

  曹魏给关东士族分润那么多的利益,做了那么多妥协让步。

  你季汉既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不跟我们这些大汉龙兴之地上的豪族休戚与共,征服关东,难道还跟后汉、曹魏一样继续压迫关西吗?

  季汉的突然崛起,可以说是大半个关西的众望所归。

  关中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非只是因为关中乃前汉龙兴之地所以关中人心思汉,更因为关西与关东几百年对立,矛盾不可调和,每逢治乱之交便互相倾轧,更是早已成了传统。

  赢政一统六国,打压关东。

  刘邦入主关中,打压关东。

  到了刘秀移都洛阳,风水轮流转,关东开始倾轧关西,关西人渐渐淡出政治舞台。

  终后汉之世二百余年,除外戚梁窦与弘农杨氏外,关西几乎没有出过三公宰辅,为关东所轻,却又不得不苦哈哈地担任后汉朝廷与关东士族的军事屏障。

  关东蹑高位,关西沉下僚。

  形成了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政治格局。

  而所谓将相,听着好听,似乎关西关东势均力敌,但事实上,关西出来的那些将,一个个都恨不得往关东人屁股上贴,拼了命想摆脱关西武人的下等身份。

  譬如辛毗,譬如董卓,这俩出身陇西的颍川门生就是例子。

  关东人控扼了中枢,压制关西人的崛起,又激化了汉羌的矛盾,导致了百年羌乱的出现。

  闹出乱子后又五议弃凉,以邻为壑,只图关东一方之利益,把困难与祸害全部转嫁关西。

  这种矛盾积攒了几百年,不是一时半刻能消解的,曹魏与颍川士族妥协之后,关西更是彻底淡出了政治舞台,连『将』都出不了了,更遑论什么三公宰辅。

  这也是大汉重返关中后,京兆韦杜等大族主动献出部分户籍向大汉示好,主动寻求与大汉合作的原因所在了。

  他们需要大汉的政治资源,大汉需要他们的治理能力,他们与大汉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关系。

  筵席之间,言笑晏晏,丞相有条不紊地把朝廷接下来准备如何治理关中,需要在座诸族如何配合共治关中诸事一一道来。

  譬如将曹魏从关中征发的所有役夫全部派回原籍。

  又譬如朝廷将组织人力,调拨粮秣赈济关中百姓,保证百姓能撑到秋收,但需要本地世族配合大汉进行第一次秋税的征收,以及民户的重新编户。

  关中世族大宗不止在座诸族。

  但在座诸族几乎是关中世族豪强中势力最强的几家。

  倘若最有势力的韦、杜、金、吉、苏、马诸族都配合征收租税,配合编户齐民,其他小豪强就很难进行暴力抵抗。

  至于需要韦杜等何种配合,只要他们不从中作梗,阳奉阴违,就已经是不得了的助力了。

  不然的话,这些本地宗望只要暗中派人随便散布一下谣言,说大汉准备征五六成重税,又或把你们的妻女配给军汉,就足以把百姓吓到山里当逃户,或是成为宗望坞堡庄园里的隐户了。

  再不然还可以过度执法,办法总是有的。

  丞相又宣布,大汉将分兵屯田于关中,以为久驻之基。但大汉会严肃军纪,诸族不用担心将士会骚扰到关中百姓。

  军纪严肃与否,在座宾客一时也无从知晓,但季汉屯田关中本就在他们意料之中,汉相当他们的面说出,既是通知,也算是给他们一点面子。

  他们占据了关中最肥的田地,有最好的水利资源,大汉要在关中搞军屯,势必要在他们的肥田附近开垦田地,与他们共用水利。

  如此,屯田卒与各族佃农田隶间难免会闹出水地矛盾,到时就需要各族服从协调了。

  见诸族没有意见,丞相这才收敛了神色,命人从旁取出关中地图,而后郑重其事地宣布:

  大汉将组织人力修复渭北的郑国渠,疏浚渭南的长安漕渠,并在地图上圈出来的地方,开辟十二方陂塘。

  国之大事,在耕与战,这些水利工程将是关中农业的命脉,朝廷在这方面有很多专业人士,会主导工程规划与核心部分。

  但会将大量分段工程、物料的征集、劳力的招募工作,交付给工程沿线的世族大宗。

  听到这里,席间诸宾客的心中才终于微微一沉,脸上欢愉的神色也微微一收。

  先前诸般事宜,都不涉及到关中诸族的核心利益。

  毕竟肥田被他们占完了,能吸附的人口也吸完了,季汉再怎么编户齐民,再怎么开垦荒地,也影响不到他们什么。

  可这水利工程,他们事实上并不需要,因为他们本就占据了最好的水利,而丞相现在却需要他们出人出力出资,协同建造。

  更重要的是…

  季汉到底准备派多少人屯田?又准备屯多少田?

  这么长的郑国渠、漕渠,这么多这么大的陂塘……

  季汉就是把十几万且耕且战的兵民全部铺开,在工程沿线屯田,也不可能全部利用。

  杜俭看了眼大书法家韦诞,见那老不羞的韦诞还在一旁傻乐,微微皱眉后壮着胆子道:

  “丞相,关中初定,正是百废待兴之时。

  “而兴修水利,更是废而待兴之百事中的重中之重,功在当代,利在百载。

  “朝廷必欲使关中成为天府沃土之国,汉室兴复之基,则兴修水利实为必行之策。”

  杜俭在提出异议前,给自己叠了很多层甲,才又硬着头皮继续道:

  “陛下与丞相对我杜氏推诚相信,不计前嫌。

  “如此开恩,我杜氏固当竭诚以报,朝廷吩咐下来的诸般事宜,更当义不容辞。

  “然俭……然俭以为,关中户口不足,此时兴修规模如此浩繁的水利工程,成效与花费不能相当,恐怕徒损大汉国力。

  “譬如郑国渠及渠首三方陂塘。

  “渠陂俱在渭北,而渭北户口不过二三万,不及渭南诸县小半。

  “丞相难道准备使十万大军役民全部去渭北屯田?

  “可渭北诸县之田地,荒芜贫瘠要甚于渭南,丞相何不遣众先在渭南开垦荒地?

  “若然,俭可做主,将杜氏在灞桥之畔的二十顷薄田献与大汉,使大汉军屯可以连成一片。

  “俭治《杜律》,不通经义,兼之年迈昏聩,思虑恐有不周,伏惟丞相恕罪。”

  大小杜律乃杜氏家学,由杜周杜延年父子所撰,到了后汉却被颍川郭氏发扬光大,杜俭此刻疑惑于丞相兴修水利之事,又摆出杜氏家学,便是在说杜氏于国有用的意思了。

  据他所知,季汉确实没有精通法律的人才,又或者说,季汉根本是什么人才都缺。

  不然,以马谡那样的庸才,以杨仪那种稍一接触便知其有才无德的小人,怎么会被汉相如此大才重用?

  丞相一笑,道:

  “杜公为大汉思虑深远,真乃国家忠良之士,不愧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后。

  “至于杜公所言,兴修水利,倘若成效与花费不能相当,则徒损大汉国力,亮亦深以为然。

  “但,这些水利还是要修。

  “何也?

  “这便是亮今日筵请诸公至相府相商的缘由了。”

  丞相神色越发严肃。

  座中宾客尽皆有些发毛。

  但见丞相继续正色出言:

  “关中本千里沃土,天府之国。

  “然董卓焚掠于前,李郭交兵于后,使关中生民十不遗一,良田抛为荒芜,地广民稀。

  “情势如此,纵我大汉十万军民尽屯关中,犹不能尽百里之利。

  “陛下深知此弊,是故,还于旧都之日,便与亮及一众大臣决议,将迁安定、陇右、蜀中、汉中诸愿迁之民于关中屯垦戍边。

  “不论汉羌蛮氐,尽皆编户、均田,以实关中沃土。

  “今大兴水利,便是为了安辑新徙之民了。

  “唯有浚渠筑堰、通沟渎之利,方能保其居有恒产,耕有常业。

  “水源既足,则农事可兴。

  “水利既修,则生息可依。

  “若此,移民方得于关中新土扎根,而关中沃野,亦将因此重现天府之盛。”

  图穷匕见。

  座中一众世族大宗之长,听到后面已经彻底懵了。

  徙民?

  均田?

  不论汉羌氐蛮?

  还要我们帮忙兴修水利?

  季汉要是强迁一批蜀中汉中的汉人来关中屯田,这还好说,反正是朝廷背迁民之骂名。

  关中这么多荒地,你随便开垦,不来抢我的肥田就行了。

首节 上一节 267/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