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68节

  可是你现在说不论羌氐蛮夷,但凡愿迁者,全部迁来关中屯垦,这是什么意思?

  正如关东人看不起关西人,认为关西人没文化没素质一般。

  关西人也以同样的理由,看不起安定、陇右诸地的羌氐,认为他们是缺乏教化的戎狄。

  关中这么多荒地,但凡养个几年就能重新变成良田,何以关中周围的羌氐戎狄,没有人离开土地贫瘠、降水稀少的安定、陇右,进入关中?

  是他们不想?

  是曹魏不让他们离郡?

  不,是关中的世家大族、豪强大宗不许,抵制。

  大汉风气,以郡为国。

  本郡对别郡人往往戒备非常。

  关中的田地就是抛荒在那里,那也是烂在关中这口锅里,不是你其他州郡的外人能够染指的。

  汉人尚且如此,况乎戎狄?!

  就是曹操迁汉中武都民入关中屯田,也只是往几乎没有人烟,更没有大族的陈仓迁徙,在陈仓附近开垦荒地而已。

  如今,季汉非但要迁民,还要把这些民往关中的核心地区长安周围迁徙,更要关中大族出人力物力为移民修筑水利。

  这叫什么事?

  还有,均田?

  这就实实在在是在割关中世家豪强的肉了。

  因为只要均田,再辅以更低的税赋,那么他们坞堡内的隐户总会有人抵挡不住诱惑,成为朝廷的编户,领朝廷所授的田亩。

  只是…心里再如何错愕,再如何抵触,一时却也没有人愿在此时提出异议来。

  但很显然,筵席原本轻快欢愉的气氛已彻底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沉闷与压抑。

  丞相自然知道在座宾客都在想些什么,于是温声道:

  “诸公勿须多虑。

  “亮适才所言编户、均田、屯垦之政,只向新徙关中的百姓。

  “如今关中民心未曾安定,田亩荒芜混乱,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当与民休息。

  “所以朝廷三五年内,不会对关中百姓进行重新编户,也不会大范围对关中百姓施均田之政。

  “此外,既不清丈诸族田亩,亦不追溯诸族所拥田亩既往地权。

  “更将推行垦荒之政。

  “凡无主荒地,三年之内,皆许诸族开垦,永为世业。

  “朝廷将来会实施均田之制。

  “譬如杜公,一族有户千口,当均田六百顷。

  “杜公倘有田四百顷,则朝廷可许杜公一族再开田二百顷。

  “若杜公一族有田千顷,则不受田,不还田,可卖田。”

  丞相说到此处,席中诸族之长总算是稍稍松了一口气,而后尽皆相觑思索起来。

  不均田、不编户、不清丈田亩,不追溯田亩过往产权,还许可他们三年内开垦荒地,且将来均田时,还承认他们对所垦田地的所有权。

  凡此种种,非但不是侵犯他们的利益,还是给他们让利了。

  只是……不可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吧?

  当然不可能!

  只是信息量太大,席中众人大脑过载,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一时也想不清所以然来。

  但杜氏族老杜俭却是迅速咂摸出了其中的味道。

  汉相此举虽然是给诸族让利,但真实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

  就是先向诸族让步,为将来实施均田之制铺平道路。在三五年后清点人口,清丈土地,理清土地与人口这两个税基的关键。

  何也?

  正如汉相所言,均田时,就连他们这些世家大族也要参与。

  对土地有盈余者,不授田,也不令其还田,还可以选择卖出超出均田部分的盈余田亩。

  对田地不足者,则增加配给,使其达到均田亩数。

  如此一来,他们这些世族,就必须主动去朝廷那里确定自己的田产与人口。

  倘若不去确定土地的所有权呢?

  你都不确定产权了,那就是无主的田亩,朝廷全当作公田给分了。

  那能不能上报时多报田亩,等报完后,再去偷偷开垦,使达到虚报的亩数?

  侥幸不被查到,能,就看你够不够幸运了,而且……汉相大概还会继续优化这一点,不让人钻空子。

  能不能少报田亩?

  当然能。

  反正朝廷会去清点你家的户口,再按照户口把田亩给你补上,最终还是要按照均田的田亩交税。

  至于隐户会不会继续当隐户?

  或许会。

  但隐户也是要向世族交税服役的,而且税役还挺重。

  除非是天生的贱骨头,否则一旦时局稳定,不需要坞堡庇护,朝廷又颁布均田之制,并给出比世族更优惠的税收徭役政策,绝大多数隐户是会主动出来成为编户的。

  你敢阻止他们出来编户?

  那就直接法办了。

  怀疑大汉以法治国的决心?

  前天被斩的马谡,首级大概还在诸营间传示呢。

  如此一来,诸族此番回去之后,一定会组织人力大肆开垦荒地,以求在大汉朝廷将来均田编户之时,确认更多的合法田亩。

  那么,去哪里开垦荒地?

  那必然是渭水、漕渠、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附近啊!

  所以…丞相说要诸族出人出力修复郑国渠,疏浚长安漕渠,修建陂塘等等,就变成了与关中诸族息息相关之事,而不再是单为了朝廷徙民实边的无度掠夺。

  既承认关中大族的利益合法,又因为承认利益合法,自然而然获得了数量明确的土地与户籍人口,从而扩大了朝廷的税基。

  这是阳谋啊。

  真有手段啊!

  诶…杜氏族老忽的一滞。怎么兴修水利与徙民实边这些一开始难以接受的事,好像被忽略了一般?

第171章 切香肠

  “朝廷新复旧都,百废待兴。

  “郡县僚佐、中枢郎官,皆需才德之士以备之。

  “陛下与亮等决议,将于三辅之地恢复察举之制。

  “愿诸公诸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向朝廷举荐本族、乡里的俊彦之士,共奖王业。”

  既然徙民实边、兴修水利这两件动了关中大族利益之事,诸族没有提出什么异议,那么就该向他们提供梦寐以求,却在曹魏求而不得的政治利益了。

  然而席间诸族闻听此言,大多说不上有多兴奋,尤其京兆小姓,多是将目光朝韦杜二族的族老看去。

  按照后汉的惯例,举孝廉的名额与人口直接挂钩。

  人口大于二十万,每年举一人。

  十万到二十万间,二年举一人。

  十万以下,三年举一人。

  如今的三辅之地,没有哪个郡人口大于十万的,真按惯例来,基本是三年才能举一个孝廉。

  纵使季汉政策宽松些,大概也就每郡每年取一人。

  既然定额这么少,那么这所谓的孝廉,基本就相当于内定了。

  看来是季汉朝廷以此拉拢安抚京兆韦、杜,扶风马、苏,冯翊耿、吉等大族的一种手段,跟他们次一等的小门小姓关系不大。

  杜俭径直问道:“丞相,敢问大汉如今对各郡举孝廉、茂才等贤能定额如何,又以何为准?”

  诸族之长闻此,才又尽皆将目光往席间的丞相投去。

  丞相抚须而笑:

  “伪魏以九品中正之制,更易大汉察举旧制,其法虽曰取才,实则专重门第,致有上品多世胄,下品尽寒族之弊。

  “其中正之官取士定品,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于是所取之士,多为关东世族子弟。

首节 上一节 268/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