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75节

  “当年先帝曾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亦如此。

  “若将方今天下比作一树,则世族为盖,豪强为干,黎庶为本。

  “曹魏治国,乃自上而下,本末倒悬,以世族为本,控扼天下豪强黎庶。

  “然而,世族本如盖耳,若无豪强为之干,黎庶为之本,替其汲取水土养份,则必有亡日。

  “是故,大汉治国,当反其道而为之。

  “须得自下而上,坚持以天下黎庶为本,佐以部分豪强为干,截取如盖世族之养分,则以世族为根本的曹魏必有亡日。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是刘禅第一次清清楚楚地向关兴、赵统、麋威、姜维等小将阐述自己的想法。

  这番话,大概也就是什么是现在的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类似的意思了。

  先帝与丞相是懂这个道理的。

  所以一直抑制世族与不安分的豪强,扶持有进取心的豪强。

  同时,想办法解决底层黎庶『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

  以致大汉有今日中兴之兆。

  但这个道理,方今天下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且难以认同的。

  纵使亲近信重如麋威、赵广、赵统、关兴,刘禅也不敢说他们对黎庶的态度会与自己一样,视黎庶为国家根本。

  莫说现在,即使后世,不也因工或农,城市围农村与农村围城市有过莫大分歧?

  现在这个时代,上层社会与下层黎庶就仿佛存在生殖隔离一般,几乎不存在流动的可能,自我之上众生平等,自我之下等级森严,才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当年灵帝好微行,尝以四驴驾车,自操辔执鞭,驱驰于宫苑。

  “京师贵戚争效,驴价骤昂。

  “至有万钱一驴者,百姓苦之。

  “谣曰:驴鸣萧萧,天子逍遥。

  “此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朕自北伐以来,一改前非,不论在军在民,皆躬亲微末之事,体察下情,何则?

  “在军,则为激烈士气,鼓动军心。

  “在民,则为使忠勤之臣知朕所好,投朕所好。

  “侍郎临晋令陈祗陈奉宗,一开始在朕身边,也是高屋建瓴,对天下事指点江山,侃侃而谈。

  “现在朕委他以临晋一县,他一到临晋便脚踏实地去为国谋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此变化,难道不是投朕所好吗?

  “如此,朕的目的便达到了。

  “丞相敦本务实,呕心沥血,于是相府中的朝臣府僚,绝大多数也都是务实避虚的贤良之臣。

  “朕亦也脚踏实地,行远自迩,务实而避虚,重本而轻末,何愁臣下求真务实不能甚于朕躬,又何愁大汉不兴?”

  刘禅不敢说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想法,但……

  少了一个铁钉,掉了一个马掌;

  掉了一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

  失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国王;

  丢了一个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此民谣反过来用,他现在试图捡起一个铁钉,或许就能拯救一个国家也未可知呢?

  姜维、麋威等人看着天子认真的模样,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第175章 咱府兵!

  长安城东。

  清明门外。

  百余鹰扬府兵各自与相熟的袍泽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又翘首以盼。

  不多时,便望见一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混杂在一起的队伍,由大汉的将士护送着,或牵着牛马驴骡,或推着大车小车,跨越护城河木桥往清明门而来。

  有府兵们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直接吆喝自己的三四个部曲跟上,朝着那支移民队伍小跑而去。

  有人带头,其余府兵也赶忙呼唤自己部曲跟上,没多久,原本热热闹闹的清明门便只剩几十守门将士,再度严肃冷清起来。

  府兵们冲到护城河畔,一个个神色殷切在人群里寻找自己的家属,另一边,护着各种牛马物什的老少妇孺也激动地到处张望。

  少顷,河畔喊爹喊娘之声开始此起彼伏。

  “爹!”一个模样六七岁的男孩远远望见自己的父亲,登时挣脱祖父母的手从人群里冲了出来。

  那唤作魏起的府兵一把将小孩搂了起来,惊喜大笑道:“嘿!一年不见,你小子这么沉了?!”

  男孩嘿嘿地笑,揪起父亲的胡子玩了起来。

  老农模样的老翁老妪手里拎着大包小包迎上前来,都是一些锅碗瓢盆及衣物之类的生活用品。

  “爹,娘,俺不是让你们不用带这些物什来嘛,留给俺二兄就成,俺们这啥都不缺!”

  老妪皱眉道:“嗨,你跟你大兄搬到长安,你二兄一家子把咱家田宅全占了,不知道多美,要不是实在拿不动,俺跟你爹恨不得把家里东西全搬到长安来!”

  魏起脸上有些不屑:

  “瞧您这小气样,二兄占了那点田宅算甚。

  “等过个一两年,俺再给陛下斩几颗魏逆的脑袋,俺们家里保准比村里那姓姚的还要富!”

  “怎么可能?”老妪登时一惊,不敢相信。

  那姓姚可是村里头号大户,家里恐怕有田七八百亩不止,光奴婢、佃户都十多个。

  唤作魏起的府兵道:

  “跟您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

  “但就这么跟您说吧。

  “就那姓姚的,俺现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等俺再给陛下杀几年魏逆,将来再回汉中,保准那姓姚的给俺提鞋都不配!”

  老翁老妪闻言面面相觑。

  他们只听送信的念信说,朝廷给他们俩儿子赐下了几百亩田宅,还有农具粮食。

  让他们搬到长安跟一起种田。

  不然几百亩田地抛荒在那里,种不完就浪费了。

  老翁忽然想到了什么,问道:

  “你大兄呢?

  “他怎么没跟你一块来?

  “他那伤…现在好些了吗?”

  魏起听到父亲问起大兄,顿时一脸的兴奋自豪:

  “爹,大兄现在可是大官了,更是陛下跟前的红人,今天领着我们鹰扬府兵去疏浚漕渠去了。”

  老妪听不懂什么鹰扬府兵,只是神色担忧:

  “怎么现在就急着下地干活了?你信里不是说,你大兄他肠子都流出来了?”

  魏起颠了颠怀里的儿子,轻轻掐了一下他的脸,才笑呵呵昂起下巴:

  “托陛下洪福,好着呢!

  “您两老不知道,陛下还亲自给俺大兄上药!

  “一开始那几天,俺也以为俺大兄恐怕要死了。

  “没想到陛下天天都来看他,天天都给他上药。

  “最后一次见他好像快不行了,握着他的手跟他说,如果他这次能挺过来,就给他赐个媳妇。

  “结果您猜怎么着,他当时就挺过来了!”

  “当时就挺过来了?!”老翁老妪登时震住了。

  “陛下…陛下还管发媳妇?”

  “天下…天下还有这等好事?”

  “怎么不管?”魏起乐道。

首节 上一节 275/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