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74节

  关兴有些诧异:

  “那渭水之畔有田地的诸豪族,难道也不治水?

  “倘遇到旱涝如何是好?难道也如伪魏刺史太守一般,任其自然?”

  姜维肯定道:“据维所知,确实如此,姜氏在渭水之畔亦有田地,但未闻有人治水疏沙。”

  关兴没有去过天水,但从姜维这番话里,也读出了天水农事与关中一般无二的意思了。

  纯粹靠天吃饭。

  一时间,丞相的身影浮现眼前。

  慨叹道:

  “等伯约随陛下回汉中、蜀中就知道了。

  “丞相之治国,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且不说汉中、蜀中十余年来开辟大小陂塘四五百处。

  “单说蜀中的都江堰,汉中的箫曹堰,失修不知数十上百载。

  “大量泥沙因沉积淤塞河道,使都江堰分水之能尽废,萧曹堰排洪之功全失。

  “蜀中汉中向来少旱多涝,几乎每三四年,就会遇上一次大霖雨。

  “耆老皆言,先帝未入主巴蜀汉中时,每逢霖雨大至,诸水暴涨,以成都、南郑为中心,数百里平原沃野便化作一片泽国。

  “至先帝入蜀,丞相治国之后,重新疏浚都江堰、萧曹堰,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备周详的岁修之制,遣人时时治之。

  “十余年来,蜀中、汉中遇大霖雨七八次,雨量过于往昔。

  “但不论霖雨如何之大,川蜀都没有再遇到过此等涝情,百姓岁岁丰登,无有不念丞相治水之功者。”

  闻至此处,姜维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对丞相的佩服、感慨,还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思议。

  他先前被征辟为相府仓曹掾,跟在丞相身边也有三个多月,但只知丞相治戎练兵及用兵韬略,当世难有可与相比者,却不知丞相之治国,竟然也能做到让蜀地百姓心悦诚服。

  毕竟大汉只据益州一州之地,以小国敌大国,能攒出这么多粮草,聚出这么多兵马,按常理来说,蜀中百姓的日子不会过得太好。

  犹记他年少时,先帝正与曹操争汉中,天水太守动员天水青壮援曹反汉。

  说先帝穷兵黩武,为夺汉中,蜀中已到了『男子皆战,女子皆运』的地步,百姓民不聊生,若让先帝夺下汉中,寇略天水,天水之民也要跟着遭殃云云。

  现在想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看如今战事方息,丞相便已马不停蹄开始兴修水利。

  再结合刚刚关兴之言,大汉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以小并大,丞相的练兵、治戎、兵法、韬略等军事能力当然是重中之重。

  但既能足兵足食,使出征将士无后顾之忧,还能安抚民心,使百姓感念丞相恩德,这种镇国抚民之能,恐怕前汉萧何不能过之。

  真不愧是大汉宰相啊。

  刘禅一直在前面默默听着关兴与姜维的对话,此刻望着正被疏浚的漕渠,忽而出声:

  “丞相一年前往驻汉中,准备北伐,临行前仍放心不下蜀中百姓,放心不下都江堰。

  “于是定下了一系列章程,使堰官督堰兵一千五百余人护之,按照章程,岁岁皆修。”

  “堰官?岁岁皆修?”姜维再度一滞。

  他能理解丞相治水的用心良苦,也知道世上绝不止丞相一人治水。

  却从来没有听过,有哪朝哪代专门设置了水利官员,专职治水,并使堰官督兵丁岁岁修堰的。

  刘禅旋即回头看向姜维。

  看出了姜维的惊讶,为之一笑。

  “都江偃乃是秦朝李冰开辟,自都江偃开辟之后,天府之国之号,始自关中移至蜀中。

  “其于蜀中百姓几有再造之恩,厥功甚伟。

  “但自李冰之后至今五百余年,直到丞相治蜀,虽不时有官员治堰,但设专职水利官员治理都江堰,确是丞相开创的先河。

  “丞相还颁布教令,将都江堰的治理、岁修诸事,全部交代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

  “譬如记录堰坝水位,譬如清淤深度几何,譬如每年几月几日开始清淤,全部都有文字可循,堰官只需根据丞相教令去做即可。”

  姜维越听越惊讶,以至于到最后甚至有些不解。

  天子出旨意,叫作圣旨。

  丞相出旨意,叫作教令。

  治水是很重要。

  但…国家大事,岂止治水?

  丞相对治水这种一郡太守就能处理好的事,也要颁下教令,且事无巨细到连几月几日开始清淤都要安排妥当的程度。

  真的有必要吗?

  毕竟他刚刚以为的丞相治蜀,乃是高屋建瓴、统筹全局,然后吩咐朝臣府僚去做。

  一念至此,姜维立时便想到最近一月,随天子在冯翊视察的经历。

  不可谓不困乏,不可谓不枯燥。

  收获当然是有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堂堂大汉天子,不统筹全国,不高屋建瓴地处理军国大事,反而亲自巡幸诸县,亲自去看一个个村落普通百姓生活如何,如何改善,难道不是有些舍本逐末吗?

  姜维这个年轻的凉州汉子,现在还没有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刘禅轻易便从他的神色里捕捉到了他的某些想法,笑道:

  “伯约可是在想,丞相为何事必躬亲到如此地步,而朕又为何也效仿丞相,躬亲琐事?”

  姜维闻声一愣,没想到天子竟能看出他的想法,却还是鬼使神差地微微点头。

  关兴、麋威等伴君十余载的天子近臣也看出了姜维的想法,此刻闻得天子有此一问,一时也全将目光投于天子身上。

  丞相为何事必躬亲,他们清楚。

  陛下为何突然性子陡然一转,也变得乐于躬亲民事琐事,一开始他们也不解。

  但经过北伐以来三四个月的昼夜随侍,他们看着陛下的处世之道,感受着陛下的变化,大致也有了一些体悟。

  片刻后,只见天子朝长安方向负手而立,袖袍凌风中徐徐出言:

  “大汉欲以一州之地,以小击大,以弱胜强。

  “譬如惊涛之孤舟,经不得半点风浪,又似悬丝之危鼎,受不了半分震颤。

  “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半步差池,即万劫不复。

  “丞相深知此势,遂夙夜忧勤,呕心极虑,务使大汉军国诸事尽在彀中,轻易不敢假大事于他人之手,唯恐大汉出半点差池。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何也?

  “敌畏其强,不敢与战。

  “故战事弥于无形,止于未发。

  “遂无人知其强。

  “丞相禀政以来,不知多少人劝他不要事必躬亲,不要事必躬亲。

  “可若非丞相事必躬亲,谁又能知道,大汉是否还会有今日景象呢?

  “伯约不理解丞相治理都江堰,为何要亲自视察,亲自设置规矩章程,郑重其事地发布教令,最后事无巨细到连几月几日开始清淤都要安排妥当。

  “何也?

  “自李冰修堰之后,五百余年,没有任何人比丞相更重视都江堰的治理。

  “何也?

  “道理都是一样的。

  “因为只有丞相才明白,那座看似不起眼的都江堰,其实关乎整个蜀中的命脉,关乎整个大汉的未来。

  “那座都江堰一旦出了问题,整个川西平原就要绝收,还会因为洪灾出现大规模的瘟疫。

  “粮食绝收,瘟疫肆虐,人口大规模死亡逃亡,一旦如此,则蜀中必乱,后勤必然不继,大汉的武备就彻底垮了,还能如何以小击大,以弱胜强?

  “只要闹一次洪涝灾害,蜀中三五年都不能恢复耕植,因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口流失,十年二十年恐怕都不能恢复。

  “五百余年来,只有丞相将它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命脉的角度,所以丞相不敢将此事假他人之手,不敢让此事出哪怕半点差池。

  “丞相这份不被人理解的事无巨细与谨小慎微,不知在无形中消弭了多少次可能出现的洪涝水灾,使大汉撑到了今日。

  “但这种灾难终究没有发生,谁又能知道丞相的功劳呢?”

  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丞相的事必躬亲都被人所诟病不解,但当天下的担子开始挑在他肩上后,他是能深刻体会的丞相的心情的。

  这也是他想要换回黄权,想要建立学校,也是他之所以现在对姜维等人说这番话的原因了。

  大汉需要有人为丞相分些挑子。

  “至于朕躬亲琐事。

首节 上一节 274/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