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123节
陆军各将领最初以为海军肯定要息事宁人,山本大将说不定会私下道歉,但事态发展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在这件事上支持山本的人很多,在很多人看来,山本打赢了珍珠港,山本拍胸脯担保的堀悌吉打赢了南太平洋战役,教训一下寸功未立、不知天高地厚的丰田副武不算什么,这种声音如此之大搞到后来连伏见宫博恭王都开始讨厌丰田副武多嘴多舌了。
本来消息还在东京军政高层中流传,但不知怎么消息传开说军令部不肯将武藏调给前线,包括近藤信竹、清水光美等一大批在前线的舰队派骨干急了,连忙发电报往东京骂人,鼎力支持堀悌吉的做法,不认为拿大和出击怎么样,负伤的大和至少比“大和旅馆”要好听,至于武藏造好就要用,现在印度洋战略是国运之战,不用武藏难道造出来发霉?风波越来越大,闹到最后连裕仁都开始关注这件事,所以丰田副武的命运很快就注定了,第三天被勒令转入预备役,同期签发的还有晋升堀悌吉为海军上将的命令,至于军令部次长则换成了古贺峰一。
整个事件人称海军甲事件(又称丰田事件)。当然,大家都是高层精英,谁也不会简单地将山本教训丰田看成是两人的私人恩怨,这完全是皇族军令以后军政、军令两者不协调的缘故,这一点陆军高层也看出来了,陆军的情况比海军稍微好一点,因为参谋总长东久迩宫稔彦王听石原莞尔的,而石原莞尔与陆军大臣多田骏关系很密切,陆军次官下村定的表现也很低调,所以陆军4巨头保持着面上的一团和气。
不过与日本海军中下级军官一体拥护山本、堀悌吉的路线不同,陆军内部对于南洋收缩、中国撤军一直很有抵触情绪依然很重。烟俊六本人是支持收缩的,虽然收缩力度与强度与石原莞尔想法不完全一致,但他深感控制不住下面的将领,所以才会有提交名单的举动——他本来是为了向东京表示下面的抵触情况有多严重,但事态发展到了他完全没想到的程度。
看到那份名单之后,如果是以前的石原莞尔说不定还有耐心做做这批马鹿的思想工作,但在海军大胜成绩与丰田事件的刺激下,他的手段也变得激烈起来,以烟俊六的建议名单为依据,11月9日陆军省一口气下达了将3个中将、7个少将、14个大、中佐转入预备役的命令,全部是中国派遣军内反对撤军的人物,人称陆军甲事件(又称多田裁将,多田骏哭,我被人当枪使了呀),这激起了中国派遣军的强烈反弹,但石原莞尔比他们更强硬,告诉他们如果不撤军,下个月给中国派遣军的军火物资全部扣发,这一点打中了派遣军的要害。由于参谋总长东久迩宫稔彦王的大力支持与疏通,最后调整方案被确定了下来。
倒是以前一口一个反对撤军的百武晴吉大概被瓜岛的惨状吓坏了,反而成了积极调整的鼓吹手与拥护者,因此17军的建制重新恢复,成为印度作战的主力部队,而18军抽调出来的师团和中国战场抽调出来的3个师团将成为预定的印度派遣部队。不过陆军打印度还要点时间,至少海军打通印度洋航路、获得印度洋制海权之后才能把陆军部队送过去,因此石原莞尔还有机会对派遣军进行完善。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石原莞尔赌上了自己的一切,他的政治生命已与印度洋攻略完全联系在一起了,一旦有所波折,完全会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注:知道大家等急了,所以这两章交代一下必要的过渡,下一章将转回东线。
第37章 大河曲部之战(1)
11月5日,就南太平洋战役进行到最高-潮之时,红军黑海舰队在挨了里希特霍芬指挥的德国海航当头一棒后灰溜溜地往回缩,准备撤回一直提供掩护的高加索沿岸各港口,这个战绩当然无法让莫斯科方面满意,但更不满意的是克兰克——他指挥着德国舰队兴致勃勃地出击,到最后什么成果也没捞到,气得他跺脚大骂空军抢了他的活。只是还没等他骂过瘾,下面就提醒他今天的轰炸主要是海航干的,而海航也属于海军。这时候克兰克才悻悻然作罢,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为了操弄从法国人处弄来的军舰,雷德尔元帅把基地后备兵力和其他各舰艇上的水兵们抽调一空,北海方向的军舰只保留了维持运作最基本、最关键的岗位,剩下的位置全部让军校生和新兵填了,原以为克兰克能在黑海打出一片天地,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虎头蛇尾的结果。不过也不是毫无收获,通过一路航行与战斗执勤,起码现在已经能将这批法国军舰摸得门清了,而那些以前从未上过舰的新兵蛋子们也终于经受了实战的洗礼,飞速成长起来,最起码他下达的命令能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处理,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这时候他才理解当初元首不要求海军裁撤多余人员用于其他方面的良苦用心,否则哪怕现在拥有了这么大一支舰队都不一定能找到足够的水兵。
“长官,我们接到最新命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元帅希望我们去增援陆军部队,他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是牢牢掌握住亚速海的绝对制海权,因为这是极端情况下罗斯托夫维持海上补给通道的必经之路;第二是炮击高加索各港口,做出准备大举登陆的迹象,协助南翼克莱斯特集群拖住苏军高加索方面军。”
“收到,请回复元帅,这些任务本舰队都能完成。”
在德国人毫无动静、甚至毫无反击的诡异气氛中,同时再加上从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高层一层又一层传达的催促命令中,第21集团军司令员奇斯佳科夫终于决定加快进军步伐,到11月4日傍晚,该集团军全部主力包括步兵部队、装甲部队、集团军属炮兵单元、集团军指挥部一共14个师又2个坦克旅近10万人马已悉数过河。
与21集团军快速渡河并建立稳固出发阵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顿河下游卡拉赤方向,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第三次尝试架设浮桥渡河失败,每当他准备架设浮桥时,总会遭到大量斯图卡和重炮的攻击,在浮桥架设地之外,崔可夫试验了各个顿河西岸的传统渡口,发现均为德军牢牢把守着,红军虽然拥有火力优势,但400米宽的顿河如同天堑一般拦住去路;在卡拉赤更往南一些的地方是顿河支流赤列河,上面的赤列桥是顿河通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一座较为大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在划分战区时分配给托尔布欣的第57集团军负责,为夺取这座桥梁,57集团军连日来动用数个师、旅展开进攻,但屡屡功亏一篑,曼施坦因不但安排了强大的阻击兵力,而且还在西岸一侧的桥墩上埋设了大量炸药,一旦发现守不住会及时炸桥。面对德军这种重点突出的防御体系,崔可夫和托尔布欣都感觉很难下手。由于他们已处于顿河下游,到12月初都结不了冰,必须架设浮桥或者控制赤列桥才能过河,因此两个集团军司令员焦急得上火却又毫无办法。
曼施坦因的态度似乎很明确:要过河可以,但只能是在顿河弯曲部,其余红军部队要么北上,要么就给我在对岸老实候着。这种奇怪的行为很快引起了红军总参谋部的关注,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但害怕已渡河的第21集团军遭遇什么不测,更害怕顿河方面军中了曼施坦因的圈套,于是从11月5日起便通过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命令后续部队暂缓过河,而奇斯佳科夫则接到了两道让他进退两难的命令,第一道要求他谨慎巩固顿河大河曲部,防止敌人发动突击;第二道命令则是让他动用一切可能办法去查明当面敌人的真实情况,判断曼施坦因的后续计划。
他气哼哼地说:“这根本就两道难以兼顾的命令,让我听谁的话好?”
政治委员布钦皱着眉头:“显然这个任务不好完成,但斯大林同志在看着我们,我们不来完成又有谁来完成呢?”
“你的意思是?”
“是否可以考虑出动一支作风硬朗的先头部队向纵深发动试探性进攻,如果德国人有埋伏,他们可以及时为集团军主力示警,如果没有,我们就顺利向前推进。”
“可如果真有埋伏的话,那点兵力不就是送上门去了?”
“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牺牲,否则您想怎么办?”布钦叹了口气,“德国人必然隐藏着强大的力量,他们反扑的力量应该是很强的,如果每个集团军都因为害怕损失而不敢先动一步,战役永远都打不下去,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人盘踞在罗斯托夫。那样别说今年年底前收复罗斯托夫,就是等到明年年底前都摸不到罗斯托夫的边。”
“牺牲不怕,但不能光让我们牺牲啊。”奇斯佳科夫恨恨地踢飞了一颗石头,“至少再来一个集团军吧,让24集团军赶紧过河,和我们一起推过去……哪怕我们充当先头部队由24集团军为我们固守后路也是可以的。要不然战后论功行赏,后续投入的部队都是英勇无畏、力挽狂澜的勇士,付出重大牺牲、首先承受敌人第一轮打击的我们反而变成了妥协动摇、不堪一击的懦夫,我倒不怕受点委屈,可我不能眼睁睁让10万指战员陪我们一起去死啊。”
“这当然是更加积极稳妥的办法。”布钦思考了一下,“我建议您做两手准备,但无论如何都要向前冲,必要时可以直接给斯大林同志发电报,您第一个冲破顿河防线的功劳他是看在眼里的,他不会容忍某些高级军官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
看着布钦用手指了指上面,奇斯佳科夫便会意地点点头,现在红军有个不太好的倾向:由于斯大林和总参谋部总是惩戒那些打了败仗、挨了敌人冲击的集团军或方面军指挥员,因为在大型战役过程中一些高级将领总希望别的部队打头阵,那样做的好处太明显了——第二波部队扑上去,成功了说明指挥员更加高明、部队更加善战;失败了说明敌人确实强大,第一波部队不也同样失败了么?于是,他一方面命令突在最前线的27军准备向纵深突击,另一方面绞尽脑汁地起草电报——一定要让斯大林同志看到21集团军孤军深入、后援不足的困难。
“长官,您目前这个策略有点把俄国人给吓住了呢,您看,他们在河对岸至少堆积了4个集团军,40多个师,在河下游又堆了3-4个集团军,还有40-50个师,这么庞大的兵力就是不敢利用河曲部那毫无风险的浮桥过来,拼了命地要在下游架浮桥、夺大桥……”坐在一列豪华的火车列车包厢里——这是曼施坦因从布尔格莱德弄来的,据说当初属于南斯拉夫国王和王后的专列,现在变成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部,参谋长韦勒中将对曼施坦因笑道,“再这么下去,顿河可真要结冰了……”
“这么多兵力全扑过来可不好受,所以必须有疏有堵,我本就没有伏击他们的意图,这一切都是他们臆想的被迫害症——他们害怕我们。”曼施坦因哈哈大笑。
“能不怕么?河曲部过河随便过,下游一步也不让过,我要是红军总参谋部我也会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圈套,只是……”韦勒疑惑地问道,“这样时间不就拖下去了么?敌人越积越多,到时候迟早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你说,我是该快点和俄国人打呢还是慢点和俄国人打?”曼施坦因满脸堆笑说给自己的老搭档听,“本来这问题在9月份之前毫无疑问只有一个答案,快,越快越好,趁着斯大林被我们打懵应该扑过去持续不断给他放血,让他没办法纠集起后备兵力来,但现在时间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军需总监施蒙特将军告诉我,现在每个月4号g坦克的产量都在上升,9月份800多,10月份突破1000辆,本月可以达到1200-1300辆,而且在施佩尔部长动员西欧各国的力量后,产量还会继续往上走,到明年元旦有望达到1500辆的高峰,装备虎式坦克的重装甲歼击营已在陆续组建,现在有了2个(已送到了北非),这个月预计又是3个,接下去每个月估计是4个、5个,这些部队不可能都送到古德里安那里,到时候还不是都要送到我们这里来?我急什么呢?”
第38章 大河曲部之战(2)
按霍夫曼的要求与施佩尔的计划,到1943春天虎式坦克生产要达到月产量250辆的规模(相当于5个重装营),然后开始豹式坦克的试生产(如果不生产豹式,虎式生产能力还会持续攀升),最迟不迟于1943年4月,德国坦克月产量就要突破2000辆一个月。同时,利用T-34坦克生产线生产、维修坦克还可以达到300辆一个月的规模,再加上利用38t改型而成的追猎者产量,有关坦克/坦克歼击车的月产量可以接近3000。
“我们的兵力、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来,后备军不断改善,我比他们更不着急。”曼施坦因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个手势,“更要紧的是,元首在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发动了去布尔什维克化运动,他们在紧张地分配土地、组织政权、筹备军队,每过一个月,这些非俄罗斯民族的力气就恢复与增长一些,这些都是我们的盟国和力量来源,元首都说稳扎稳打,我着什么急?然后,你也应该注意到了意大利的工业能力被施佩尔部长纳入了统一管理,凭德国工人和工程师特有的吃苦耐劳与技术水平,那帮意大利小布尔乔亚们肯定被指挥得忙成一团,到时候主要产品还不要翻上几倍?说不定到明年五月份光坦克一个月生产量就可以达到3000辆……”
“3000辆啊!”韦勒惊叹一声,“这数字想想就激动人心,发动巴巴罗萨时我们一共都没这么多坦克呢……”
“美国人或许能比我们生产多,可美国人的坦克想送到俄国可要经历千辛万苦,一颗炸弹、一条鱼雷就能让上百辆坦克扑腾到海里去喂鱼。”曼施坦因讽刺地说道,“斯大林不是头脑发热非要进攻我们,如果按纯粹的军事观点,他目前最应该做的就是积蓄力量、整合军队、训练并提升他们的作战水平而不是急哄哄地扑上来送死,可他怕啊——那些拿到了土地,丰收了2-3年的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人、白俄罗斯人、哥萨克人等将来还肯跟他走么?光这6000多万非俄罗斯人都够他头疼了,更不要说还有俄罗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和俄罗斯解放军这种政治异己分子——他的位置可一点都不安稳。或许再过几年我们都能撤退回家了,看着非俄罗斯人打俄罗斯人就行。”
韦勒点点头表示认可曼施坦因的观点。这段时间天天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士兵或军官从红军部队中偷溜过来,他们虽然军衔不同、兵种各异,可无一例外地都拿着德国空军部队播撒出去的传单(红军中只要被搜出来就是枪毙),见了面第一句话就问:“能不能回家?”得到肯定答复后的第二句话就是满怀希望地问:“参加本国军队与布尔什维克作战可以优先分配土地?”得到满意的答案之后就是“乌拉”。
这些投奔过来的士兵除少部分厌倦了军旅生活而解甲归田外,其余都毫无例外加入了本民族军队,各民族政权的政治领袖也不遗余力地号召这些前“红军”们加入。顿河哥萨克首领П.Н.克拉斯诺夫就在宣言中号召说:“大家加入德军吧!同他们一起去战斗!同时要牢记的是,在最后会战这危险而抉择的关头,只有那些毫不犹豫地与元首和德国人民坚定地一起并肩战斗的人才能在新欧洲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这个原因,哥萨克联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哥萨克们!德国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
这种动向在普通士兵向自己家庭寄出去的信中也可以看出来(军队反谍机构会对信件进行抽检),例如谢苗-拉林在家信中就自豪地告诉父亲说:“……我现在有权利骄傲了,因为我现在是德军的一名士兵,属于顿河哥萨克部队。红军征召以后我不想打仗,干脆跑到德国人这边来了。反正在他们那里我一分钟也不想干了……”而库班哥萨克阿列克谢-克里文科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参加了德军部队……我们的长官非常关心我们,不仅关心我们,甚至还关心我们的家人。”
“当然,3000辆坦克是小事,今年德国最大的援兵也不是这个。”
“援兵?”韦勒楞了一下,“什么是今年最大的援兵?”
“今年最大的援兵是元首。他和哈尔德吵了一架之后摔倒并住了院,清醒过来之后完全变了样,过去那个头脑清晰、胸有全局的元首又回来了——他不再试图指挥军啊、师啊这些其实他并不擅长的东西,他最擅长的是战略,强的是这个……”曼施坦因一本正经地开着玩笑,用手指了指脑袋,“您看,现在他只字不提寸步不退、战至最后一人这种傻话,也再也不说‘进攻!进攻!再进攻!先占领这里、再占领这里……’这种毫无意义的大话,现在他只说,‘曼施坦因、蔡茨勒,前线怎么打一切都交给你们了,你们顶住就好……装备、物资我会想办法给你补充充分的’。”
“可他不也下达了打出高交换比这种奇怪的命令么?”
“您觉得奇怪?”曼施坦因摇摇头,“我认为一点都不奇怪,元首终于意识到对苏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消耗战争,不是靠一次两次短暂突击就能打赢的,也不是靠占领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就能迫使布尔什维克们投降的,高交换比是对总体化战争本质的概括——如果没有这种交换比,我们去年12月份就毫无疑问地失败了。所以我说帝国最好的收获就是一个头脑清晰、谋划全局的元首,这种决断能力我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前见到过,在法国战役毅然采用从阿登突击的战略方向时见到过,去年先打乌克兰后打莫斯科的选择其实也是对的,可惜被不理解元首意图的哈尔德们破坏了——他们总按西欧国家的经验套在俄国人上,以为拿下了莫斯科他们就会投降,拿破仑又不是没拿下过莫斯科,结果怎么样?总参谋部犯浑,然后古德里安和一堆人背了黑锅……”
“所以现在哈尔德们倒了霉……”
“那当然,否则你真以为哈尔德叛国?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他肯定是反对元首——可惜还反对错了,所以元首最后破格任用了蔡茨勒,哎,让这小子捡了便宜……”
正说话间,作战参谋前来汇报,对面的红军部队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曼施坦因看了一眼地图后说道:“边打边退,再让50公里给他们,准备后退到第一道预设防线……记得要虚张声势,装出防御空虚、主力已向南翼转移的架势来……”
本来消息还在东京军政高层中流传,但不知怎么消息传开说军令部不肯将武藏调给前线,包括近藤信竹、清水光美等一大批在前线的舰队派骨干急了,连忙发电报往东京骂人,鼎力支持堀悌吉的做法,不认为拿大和出击怎么样,负伤的大和至少比“大和旅馆”要好听,至于武藏造好就要用,现在印度洋战略是国运之战,不用武藏难道造出来发霉?风波越来越大,闹到最后连裕仁都开始关注这件事,所以丰田副武的命运很快就注定了,第三天被勒令转入预备役,同期签发的还有晋升堀悌吉为海军上将的命令,至于军令部次长则换成了古贺峰一。
整个事件人称海军甲事件(又称丰田事件)。当然,大家都是高层精英,谁也不会简单地将山本教训丰田看成是两人的私人恩怨,这完全是皇族军令以后军政、军令两者不协调的缘故,这一点陆军高层也看出来了,陆军的情况比海军稍微好一点,因为参谋总长东久迩宫稔彦王听石原莞尔的,而石原莞尔与陆军大臣多田骏关系很密切,陆军次官下村定的表现也很低调,所以陆军4巨头保持着面上的一团和气。
不过与日本海军中下级军官一体拥护山本、堀悌吉的路线不同,陆军内部对于南洋收缩、中国撤军一直很有抵触情绪依然很重。烟俊六本人是支持收缩的,虽然收缩力度与强度与石原莞尔想法不完全一致,但他深感控制不住下面的将领,所以才会有提交名单的举动——他本来是为了向东京表示下面的抵触情况有多严重,但事态发展到了他完全没想到的程度。
看到那份名单之后,如果是以前的石原莞尔说不定还有耐心做做这批马鹿的思想工作,但在海军大胜成绩与丰田事件的刺激下,他的手段也变得激烈起来,以烟俊六的建议名单为依据,11月9日陆军省一口气下达了将3个中将、7个少将、14个大、中佐转入预备役的命令,全部是中国派遣军内反对撤军的人物,人称陆军甲事件(又称多田裁将,多田骏哭,我被人当枪使了呀),这激起了中国派遣军的强烈反弹,但石原莞尔比他们更强硬,告诉他们如果不撤军,下个月给中国派遣军的军火物资全部扣发,这一点打中了派遣军的要害。由于参谋总长东久迩宫稔彦王的大力支持与疏通,最后调整方案被确定了下来。
倒是以前一口一个反对撤军的百武晴吉大概被瓜岛的惨状吓坏了,反而成了积极调整的鼓吹手与拥护者,因此17军的建制重新恢复,成为印度作战的主力部队,而18军抽调出来的师团和中国战场抽调出来的3个师团将成为预定的印度派遣部队。不过陆军打印度还要点时间,至少海军打通印度洋航路、获得印度洋制海权之后才能把陆军部队送过去,因此石原莞尔还有机会对派遣军进行完善。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石原莞尔赌上了自己的一切,他的政治生命已与印度洋攻略完全联系在一起了,一旦有所波折,完全会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注:知道大家等急了,所以这两章交代一下必要的过渡,下一章将转回东线。
第37章 大河曲部之战(1)
11月5日,就南太平洋战役进行到最高-潮之时,红军黑海舰队在挨了里希特霍芬指挥的德国海航当头一棒后灰溜溜地往回缩,准备撤回一直提供掩护的高加索沿岸各港口,这个战绩当然无法让莫斯科方面满意,但更不满意的是克兰克——他指挥着德国舰队兴致勃勃地出击,到最后什么成果也没捞到,气得他跺脚大骂空军抢了他的活。只是还没等他骂过瘾,下面就提醒他今天的轰炸主要是海航干的,而海航也属于海军。这时候克兰克才悻悻然作罢,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为了操弄从法国人处弄来的军舰,雷德尔元帅把基地后备兵力和其他各舰艇上的水兵们抽调一空,北海方向的军舰只保留了维持运作最基本、最关键的岗位,剩下的位置全部让军校生和新兵填了,原以为克兰克能在黑海打出一片天地,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虎头蛇尾的结果。不过也不是毫无收获,通过一路航行与战斗执勤,起码现在已经能将这批法国军舰摸得门清了,而那些以前从未上过舰的新兵蛋子们也终于经受了实战的洗礼,飞速成长起来,最起码他下达的命令能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处理,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这时候他才理解当初元首不要求海军裁撤多余人员用于其他方面的良苦用心,否则哪怕现在拥有了这么大一支舰队都不一定能找到足够的水兵。
“长官,我们接到最新命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元帅希望我们去增援陆军部队,他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是牢牢掌握住亚速海的绝对制海权,因为这是极端情况下罗斯托夫维持海上补给通道的必经之路;第二是炮击高加索各港口,做出准备大举登陆的迹象,协助南翼克莱斯特集群拖住苏军高加索方面军。”
“收到,请回复元帅,这些任务本舰队都能完成。”
在德国人毫无动静、甚至毫无反击的诡异气氛中,同时再加上从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高层一层又一层传达的催促命令中,第21集团军司令员奇斯佳科夫终于决定加快进军步伐,到11月4日傍晚,该集团军全部主力包括步兵部队、装甲部队、集团军属炮兵单元、集团军指挥部一共14个师又2个坦克旅近10万人马已悉数过河。
与21集团军快速渡河并建立稳固出发阵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顿河下游卡拉赤方向,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第三次尝试架设浮桥渡河失败,每当他准备架设浮桥时,总会遭到大量斯图卡和重炮的攻击,在浮桥架设地之外,崔可夫试验了各个顿河西岸的传统渡口,发现均为德军牢牢把守着,红军虽然拥有火力优势,但400米宽的顿河如同天堑一般拦住去路;在卡拉赤更往南一些的地方是顿河支流赤列河,上面的赤列桥是顿河通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一座较为大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在划分战区时分配给托尔布欣的第57集团军负责,为夺取这座桥梁,57集团军连日来动用数个师、旅展开进攻,但屡屡功亏一篑,曼施坦因不但安排了强大的阻击兵力,而且还在西岸一侧的桥墩上埋设了大量炸药,一旦发现守不住会及时炸桥。面对德军这种重点突出的防御体系,崔可夫和托尔布欣都感觉很难下手。由于他们已处于顿河下游,到12月初都结不了冰,必须架设浮桥或者控制赤列桥才能过河,因此两个集团军司令员焦急得上火却又毫无办法。
曼施坦因的态度似乎很明确:要过河可以,但只能是在顿河弯曲部,其余红军部队要么北上,要么就给我在对岸老实候着。这种奇怪的行为很快引起了红军总参谋部的关注,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但害怕已渡河的第21集团军遭遇什么不测,更害怕顿河方面军中了曼施坦因的圈套,于是从11月5日起便通过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命令后续部队暂缓过河,而奇斯佳科夫则接到了两道让他进退两难的命令,第一道要求他谨慎巩固顿河大河曲部,防止敌人发动突击;第二道命令则是让他动用一切可能办法去查明当面敌人的真实情况,判断曼施坦因的后续计划。
他气哼哼地说:“这根本就两道难以兼顾的命令,让我听谁的话好?”
政治委员布钦皱着眉头:“显然这个任务不好完成,但斯大林同志在看着我们,我们不来完成又有谁来完成呢?”
“你的意思是?”
“是否可以考虑出动一支作风硬朗的先头部队向纵深发动试探性进攻,如果德国人有埋伏,他们可以及时为集团军主力示警,如果没有,我们就顺利向前推进。”
“可如果真有埋伏的话,那点兵力不就是送上门去了?”
“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牺牲,否则您想怎么办?”布钦叹了口气,“德国人必然隐藏着强大的力量,他们反扑的力量应该是很强的,如果每个集团军都因为害怕损失而不敢先动一步,战役永远都打不下去,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人盘踞在罗斯托夫。那样别说今年年底前收复罗斯托夫,就是等到明年年底前都摸不到罗斯托夫的边。”
“牺牲不怕,但不能光让我们牺牲啊。”奇斯佳科夫恨恨地踢飞了一颗石头,“至少再来一个集团军吧,让24集团军赶紧过河,和我们一起推过去……哪怕我们充当先头部队由24集团军为我们固守后路也是可以的。要不然战后论功行赏,后续投入的部队都是英勇无畏、力挽狂澜的勇士,付出重大牺牲、首先承受敌人第一轮打击的我们反而变成了妥协动摇、不堪一击的懦夫,我倒不怕受点委屈,可我不能眼睁睁让10万指战员陪我们一起去死啊。”
“这当然是更加积极稳妥的办法。”布钦思考了一下,“我建议您做两手准备,但无论如何都要向前冲,必要时可以直接给斯大林同志发电报,您第一个冲破顿河防线的功劳他是看在眼里的,他不会容忍某些高级军官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
看着布钦用手指了指上面,奇斯佳科夫便会意地点点头,现在红军有个不太好的倾向:由于斯大林和总参谋部总是惩戒那些打了败仗、挨了敌人冲击的集团军或方面军指挥员,因为在大型战役过程中一些高级将领总希望别的部队打头阵,那样做的好处太明显了——第二波部队扑上去,成功了说明指挥员更加高明、部队更加善战;失败了说明敌人确实强大,第一波部队不也同样失败了么?于是,他一方面命令突在最前线的27军准备向纵深突击,另一方面绞尽脑汁地起草电报——一定要让斯大林同志看到21集团军孤军深入、后援不足的困难。
“长官,您目前这个策略有点把俄国人给吓住了呢,您看,他们在河对岸至少堆积了4个集团军,40多个师,在河下游又堆了3-4个集团军,还有40-50个师,这么庞大的兵力就是不敢利用河曲部那毫无风险的浮桥过来,拼了命地要在下游架浮桥、夺大桥……”坐在一列豪华的火车列车包厢里——这是曼施坦因从布尔格莱德弄来的,据说当初属于南斯拉夫国王和王后的专列,现在变成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部,参谋长韦勒中将对曼施坦因笑道,“再这么下去,顿河可真要结冰了……”
“这么多兵力全扑过来可不好受,所以必须有疏有堵,我本就没有伏击他们的意图,这一切都是他们臆想的被迫害症——他们害怕我们。”曼施坦因哈哈大笑。
“能不怕么?河曲部过河随便过,下游一步也不让过,我要是红军总参谋部我也会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圈套,只是……”韦勒疑惑地问道,“这样时间不就拖下去了么?敌人越积越多,到时候迟早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你说,我是该快点和俄国人打呢还是慢点和俄国人打?”曼施坦因满脸堆笑说给自己的老搭档听,“本来这问题在9月份之前毫无疑问只有一个答案,快,越快越好,趁着斯大林被我们打懵应该扑过去持续不断给他放血,让他没办法纠集起后备兵力来,但现在时间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军需总监施蒙特将军告诉我,现在每个月4号g坦克的产量都在上升,9月份800多,10月份突破1000辆,本月可以达到1200-1300辆,而且在施佩尔部长动员西欧各国的力量后,产量还会继续往上走,到明年元旦有望达到1500辆的高峰,装备虎式坦克的重装甲歼击营已在陆续组建,现在有了2个(已送到了北非),这个月预计又是3个,接下去每个月估计是4个、5个,这些部队不可能都送到古德里安那里,到时候还不是都要送到我们这里来?我急什么呢?”
第38章 大河曲部之战(2)
按霍夫曼的要求与施佩尔的计划,到1943春天虎式坦克生产要达到月产量250辆的规模(相当于5个重装营),然后开始豹式坦克的试生产(如果不生产豹式,虎式生产能力还会持续攀升),最迟不迟于1943年4月,德国坦克月产量就要突破2000辆一个月。同时,利用T-34坦克生产线生产、维修坦克还可以达到300辆一个月的规模,再加上利用38t改型而成的追猎者产量,有关坦克/坦克歼击车的月产量可以接近3000。
“我们的兵力、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来,后备军不断改善,我比他们更不着急。”曼施坦因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个手势,“更要紧的是,元首在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发动了去布尔什维克化运动,他们在紧张地分配土地、组织政权、筹备军队,每过一个月,这些非俄罗斯民族的力气就恢复与增长一些,这些都是我们的盟国和力量来源,元首都说稳扎稳打,我着什么急?然后,你也应该注意到了意大利的工业能力被施佩尔部长纳入了统一管理,凭德国工人和工程师特有的吃苦耐劳与技术水平,那帮意大利小布尔乔亚们肯定被指挥得忙成一团,到时候主要产品还不要翻上几倍?说不定到明年五月份光坦克一个月生产量就可以达到3000辆……”
“3000辆啊!”韦勒惊叹一声,“这数字想想就激动人心,发动巴巴罗萨时我们一共都没这么多坦克呢……”
“美国人或许能比我们生产多,可美国人的坦克想送到俄国可要经历千辛万苦,一颗炸弹、一条鱼雷就能让上百辆坦克扑腾到海里去喂鱼。”曼施坦因讽刺地说道,“斯大林不是头脑发热非要进攻我们,如果按纯粹的军事观点,他目前最应该做的就是积蓄力量、整合军队、训练并提升他们的作战水平而不是急哄哄地扑上来送死,可他怕啊——那些拿到了土地,丰收了2-3年的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人、白俄罗斯人、哥萨克人等将来还肯跟他走么?光这6000多万非俄罗斯人都够他头疼了,更不要说还有俄罗斯民族解放委员会和俄罗斯解放军这种政治异己分子——他的位置可一点都不安稳。或许再过几年我们都能撤退回家了,看着非俄罗斯人打俄罗斯人就行。”
韦勒点点头表示认可曼施坦因的观点。这段时间天天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士兵或军官从红军部队中偷溜过来,他们虽然军衔不同、兵种各异,可无一例外地都拿着德国空军部队播撒出去的传单(红军中只要被搜出来就是枪毙),见了面第一句话就问:“能不能回家?”得到肯定答复后的第二句话就是满怀希望地问:“参加本国军队与布尔什维克作战可以优先分配土地?”得到满意的答案之后就是“乌拉”。
这些投奔过来的士兵除少部分厌倦了军旅生活而解甲归田外,其余都毫无例外加入了本民族军队,各民族政权的政治领袖也不遗余力地号召这些前“红军”们加入。顿河哥萨克首领П.Н.克拉斯诺夫就在宣言中号召说:“大家加入德军吧!同他们一起去战斗!同时要牢记的是,在最后会战这危险而抉择的关头,只有那些毫不犹豫地与元首和德国人民坚定地一起并肩战斗的人才能在新欧洲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这个原因,哥萨克联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哥萨克们!德国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
这种动向在普通士兵向自己家庭寄出去的信中也可以看出来(军队反谍机构会对信件进行抽检),例如谢苗-拉林在家信中就自豪地告诉父亲说:“……我现在有权利骄傲了,因为我现在是德军的一名士兵,属于顿河哥萨克部队。红军征召以后我不想打仗,干脆跑到德国人这边来了。反正在他们那里我一分钟也不想干了……”而库班哥萨克阿列克谢-克里文科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参加了德军部队……我们的长官非常关心我们,不仅关心我们,甚至还关心我们的家人。”
“当然,3000辆坦克是小事,今年德国最大的援兵也不是这个。”
“援兵?”韦勒楞了一下,“什么是今年最大的援兵?”
“今年最大的援兵是元首。他和哈尔德吵了一架之后摔倒并住了院,清醒过来之后完全变了样,过去那个头脑清晰、胸有全局的元首又回来了——他不再试图指挥军啊、师啊这些其实他并不擅长的东西,他最擅长的是战略,强的是这个……”曼施坦因一本正经地开着玩笑,用手指了指脑袋,“您看,现在他只字不提寸步不退、战至最后一人这种傻话,也再也不说‘进攻!进攻!再进攻!先占领这里、再占领这里……’这种毫无意义的大话,现在他只说,‘曼施坦因、蔡茨勒,前线怎么打一切都交给你们了,你们顶住就好……装备、物资我会想办法给你补充充分的’。”
“可他不也下达了打出高交换比这种奇怪的命令么?”
“您觉得奇怪?”曼施坦因摇摇头,“我认为一点都不奇怪,元首终于意识到对苏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消耗战争,不是靠一次两次短暂突击就能打赢的,也不是靠占领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就能迫使布尔什维克们投降的,高交换比是对总体化战争本质的概括——如果没有这种交换比,我们去年12月份就毫无疑问地失败了。所以我说帝国最好的收获就是一个头脑清晰、谋划全局的元首,这种决断能力我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前见到过,在法国战役毅然采用从阿登突击的战略方向时见到过,去年先打乌克兰后打莫斯科的选择其实也是对的,可惜被不理解元首意图的哈尔德们破坏了——他们总按西欧国家的经验套在俄国人上,以为拿下了莫斯科他们就会投降,拿破仑又不是没拿下过莫斯科,结果怎么样?总参谋部犯浑,然后古德里安和一堆人背了黑锅……”
“所以现在哈尔德们倒了霉……”
“那当然,否则你真以为哈尔德叛国?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他肯定是反对元首——可惜还反对错了,所以元首最后破格任用了蔡茨勒,哎,让这小子捡了便宜……”
正说话间,作战参谋前来汇报,对面的红军部队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曼施坦因看了一眼地图后说道:“边打边退,再让50公里给他们,准备后退到第一道预设防线……记得要虚张声势,装出防御空虚、主力已向南翼转移的架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