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278节
说起来八木天线和磁控管都是日本率先捣鼓出来的东西,但在日本并未受到重视,八木天线战前在欧美已得到了相对普及的运用,而磁控管是日德开展技术交流后由德国雷达专家偶尔间发现的——用于改造海上节拍雷达时效果很好,联合舰队上下十分仰慕德国的雷达和通讯技术,压根就没想到部分关键技术的源头其实是在日本。
这种指挥车只生产了2辆,每辆造价比虎式坦克还贵,全给了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也不小气,担任主攻任务的胡贝和迪特里希两个师长各分到一辆,现在这电话就是胡贝抱着尝鲜的态度打来向指挥部汇报的,听说元首也在司令部并和他通话时,他显然十分激动。
通过与胡贝的交流,霍夫曼及时掌握了前线动态:胡贝先以一个虎式重装甲营为诱饵发动进攻,引诱罗科索夫斯基派遣坦克前去围堵,当红军动用2个坦克军试图围歼这个重装甲营时,第16装甲师迅速出击,以钳形攻势包抄了这两个坦克军,当对方心急火燎地将最后两个坦克军也派上场时,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师和另外两个重装甲营出场了,双方在莫罗佐夫斯克一带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坦克大战。
现场有1500辆或者更多的装甲车辆(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在进行交战,德军投入了800多辆,红军投入了600多辆,胡贝和迪特里希手头还各自捏着一个坦克营担当预备队,准备最后时刻投入战场。当然,说是1500辆装甲车辆投入交战,实际上直接面对面交战的坦克可能只有500-600辆,其余的要么在迂回包抄,要么在提供支援。从胡贝爽朗的笑声来看,似乎战局进展一切顺利。
听完介绍,霍夫曼一下子就想起了历史上库尔斯克战役中发生在普罗霍洛夫卡的坦克大战:那次坦克战役的主角是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分别是警卫旗队、帝国和骷髅师,而他们的对手是红军坦克第5集团军。这次主角换成了第16装甲师和坦克第4集团军,相对于那次战斗中德、苏双方坦克数量对比,现在形势无疑要有利得多——德军不但在坦克性能上,在数量上也压倒了对手。
他不想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但一想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中双方坦克兵在坦克被击毁后还相互肉搏的情形,立即叮嘱道:“坦克被摧毁后,一定要竭尽全力保住那些车组,决不能让他们去干普通步兵的事——坦克没了可以再造,人没了万万不行。”
胡贝愣了一下,马上就答应下来。
在说话时,电话听筒里还伴随着远处传来的炮击声与炸弹爆炸的轰鸣声,在爆炸间隙,霍夫曼还能清晰地听到前线正响起大批“乌拉”的声音,然后紧接着又是一阵“乌拉”。
放下电话,他皱着眉头问道:“俄国人的反扑很厉害?为什么总是‘乌拉’?没有我们战士的呐喊。”
“元首,其实‘乌拉’不全是敌人的,至少有一半是我军,而且我军的声音更响。”
经过韦勒的解释,其他人才明白过来:头一阵“乌拉”是俄罗斯解放军的呐喊,他们紧跟着的口号是“为了新俄罗斯!”,第二阵“乌拉”才是红军,他们紧跟着的口号是“为了斯大林!”
“你们把俄罗斯解放军拉去攻坚了?”霍夫曼疑惑地问道,“不是一直说让其担任防御任务么?”
曼施坦因把头转向凯特尔,那眼神很明显:是你反复交代要少死人的,所以我当然就把俄罗斯解放军拉上去打了!
凯特尔耸耸肩,回了一个无奈的眼神,仿佛在说:“别看我,5万人的伤亡指标是元首规定的。”
曼施坦因解释道:“您来之前我不是为推进速度过快而烦恼么?把俄罗斯解放军拉上去就是出于降低速度同时又不会引起红军怀疑的策略,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在南方集团军群最初的策略里,身穿德军军服的俄罗斯解放军是第二梯队,准备在一线部队拉开缺口后跟随突进并扩大占领区,但在偶尔的情况下发现俄罗斯解放军“拉仇恨”特别有效果,普通红军部队面对德军如此狂飙的进攻大多数时候只草草抵抗一下就撤退了,但换了俄罗斯解放军来进攻,通常双方会打到底,不以一方失败为标志根本不会结束战斗,俄罗斯解放军就像一个血肉磁铁,牢牢吸引着红军的注意力。
曼施坦因大喜过望,立即将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他指示俄罗斯解放军派遣1-2个师吸引住当面红军的注意力,然后又派其他部队进行迂回包抄,试图给当面的顿河集团军准备一个包围圈,而莫罗佐夫斯克就是包围圈上的重要节点。曼施坦因的心不算黑,他不想一口气干掉顿河方面军,只想吃掉对方1-2个集团军,如能再加上一个坦克集团军就更好了。
“下一步你们打算怎么办?”
“继续进攻,将俄国人压过顿河河曲部,将战线恢复到去年9月份时的水平。”韦勒中将用教鞭指点着沙盘,“在我军左翼,霍特大将集群牵制着敌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在我军右翼,克莱斯特大将集群牵制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高加索方面军,我南方集团军群中央主力目标是突击敌顿河方面军。总兵力是70万对50万,主要地段有1.5-2倍的兵力优势。在技术兵器上,中央地段的坦克与自行火炮之比是1500辆:900辆,飞机是1500架:600架,在主要突破地段有2-3倍的优势。”
“考虑到春季解冻期即将到来,整体战役窗口期大约只有三周多一点的时间,各主力部队将于4月15日左右停止进攻,然后利用一周时间进行回撤。”曼施坦因问道,“不知道该安排是否足以支撑‘春醒’战役第二阶段?”
霍夫曼点点头:“从时间上来说足够了,我想具体听听您的计划以及对第二阶段作战的安排。”
“与本集团军群对峙的敌军一共拥有5个方面军,总数约230-250万人,第一阶段目标是牵制住4个方面军,重点突击敌顿河方面军。根据战术计划与战棋推演结果,其余4个方面军的战果指标是15-20万人,顿河方面军的指标也是15-20万人,坦克和飞机预计是1000和800,我军拟付出的永久损失是……”曼施坦因顿了一下后说道,“德国部队永久性损失不超过4万人,俄罗斯解放军3万,其余盟国军队不超过2万,坦克和飞机损失均不高于300。”
“至于第二阶段作战详细计划目前尚未最终确定,但目标是明确的。”曼施坦因在沙盘上画了一个圈,“5月底前全歼秋列涅夫的高加索方面军,再吃掉敌人50-60万,将东线南翼的敌军总数降低到150万之内,并让我军顿河战区、内外高加索战区联成一片,如有可能占领整个高加索地区。到那时,算上目前南方集团军群150万,再加土耳其军100万和伊朗军15万,我们将在南翼聚集265万兵力——斯大林需要从北部和中部至少抽调150万兵力才能应付。到那时,莫德尔就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
第一百十9章 高加索(6)
“为什么总是我?”面对汹涌而来的德军进攻狂潮,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很有种委屈得想哭的感觉。
4个月前的11月份,曼施坦因发动“大河曲部”进攻战役,以精巧灵活的解剖战术打得红军上下疲于招架,顿河方面军仅仅几天功夫就搭进去一个半集团军。4个月之后,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再次选择了顿河方面军所在的防区。有了上次教训的罗科索夫斯基这一次学乖了,德军刚开始大举进攻就将自己的全部主力压上来,还让各部队排成相对紧凑的防线,不让敌军有随意穿插的机会,为遏制德军的装甲优势,他甚至还动用了被他一直捏在手心、宝贝无比的坦克第4集团军。
但这一次德国人的风格却骤然大变,不是上次那种左右穿插、肆意游走的灵巧攻击,而是直接拿出1000多辆坦克、30万部队进行正面进攻,以蒸汽压路机般的态势毫不留情地碾压过来。这次曼施坦因根本不屑于穿插,而是让胡贝和迪特里希两个装甲师一左一右进行分兵合击,率领部队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兜住了顿河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而罗科索夫斯基采取的“主力压上”、“重兵抱团”等政策正好成就了德军的包围圈。如果说上次德国人是灵巧轻盈的华尔兹,那这次就是横冲直撞的橄榄球。
说句实话,这个进攻套路比大河曲部战役时不知道简单了多少,只要上过两天参谋课、学过一点战术都能看得懂,一点儿也不复杂。罗科索夫斯基第一天被曼施坦因中午时发起突然进攻打昏了头,到第二天早上就明白过来了,可问题是判断正确是一回事,能不能挡住就是另外一回事。他知道德国人要打哪里,也抽调了部队进行防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在他面前耀武扬威,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部队素质差异实在太大了。
顿河方面军在大河曲部战役前拥有近卫第1集团军,第21、24、63、6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总兵力大约在35万(不满员),大河曲部战役结束后,第21集团军遭重创,近乎全军覆灭,第24集团军遭到中创,损失了一半部队,全方面军总兵力下降到了25万余,是中路三个方面军(西南、顿河、斯大林格勒)中最弱的。
为增强顿河方面军的力量,4个月来大本营使出了浑身解数进行力量增补:第21集团军番号撤销,剩余力量加上新募集的新兵充实到第24集团军。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利用从草原军区、中亚、远东等方向抽调的兵力组建了新的69集团军并加入顿河方面军序列,同时还对近卫第1集团军、第63、6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进行补充。到“春醒”战役发起时,顿河方面军兵力再度恢复到了5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共计40万兵力左右的规模。
虽然兵力超过了4个月前,但罗科索夫斯基知道新补充来的这些部队是什么货色,到处都是40多岁甚至快接近50岁的中年大叔,要么就是17岁刚出头、面黄肌瘦的孩子,看上去甚至还不如莫辛-纳甘步枪高(带刺刀长度1.67米),那些20多岁、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少之又少。他向大本营抱怨,结果被告知这还算好的,起码来的都是爷们,后方有一些部队可是连女兵都在招募了。为强化自身力量,他从63、66两个情况相对较好的集团军里抽调了部分老兵与军官补充到24和69这两个新集团军,拼命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与作战素养。
随着寒冬到来,气候变得不适合交战,苏德两军接触一天天减少,罗科索夫斯基简直喜出望外,抓紧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开展练兵,心里期待再次交火的时间越晚越好。虽然大本营一再告诫他德军很可能在近期展开进攻,但他依然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以主力迎战的方式抗住德军的第一波进攻——不求击退、击败德军,但求德国人认为顿河方面军“油水不足”、“骨头太硬”而将主攻方向转移到其他地方。
但他没想到曼施坦因会在中午发起全线进攻,也没想到德国人手笔这么大,一下子就拿出1000辆坦克和30万部队展开进攻,更万万没料到德军打定主意是要将他一口吞下去,用了最简单的钳形攻势就将他好不容易才恢复起来的部队包围起来了。
紧急赶赴前线,坐镇斯大林格勒协调各方战事的朱可夫皱着眉头听完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哭诉,不无担忧地问道:“您说德国人包围了顿河方面军?”
“还没有,不过非常危险,方面军一共是5个步兵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现在坦克第4集团军已被打残,陷在里面的一共是24、63、69三个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哭丧着脸,“德国人把力量全压在我们方面军身上,昨天坦克集团军碰到了3个虎式重装甲营和700辆4号坦克,根本就打不过……”
“我们损失了多少?”
“大概400-500辆坦克。”
“战果呢?”
“2……200多辆吧。”
“有这么多?”朱可夫怀疑地问道,“里面有多少虎式?”
“40几辆。”这次罗科索夫斯基没有犹豫,直接就回答了。
实际上罗科索夫斯基汇报的战况并不准确,昨天一天激战下来,坦克第4集团军损失了567辆坦克(歼击车),而德军的损失只有139辆坦克(突击炮),其中虎式坦克的损失不到30辆。曼施坦因手里拿到的统计绝对比罗科索夫斯基要准确,因为战场上所有的残骸都摆在那里等着德军,只要一清点就能完全掌握。战地抢修团经过粗略统计,认为至少有50%的德国坦克和60%的T-34是可以再利用的,至于那些俄国轻型坦克他们就懒得修复就只当零件回收了。
之所以T-34的回收率比德国坦克高,是因为军备部的思路变了,新回收的T-34统一转行去生产突击者歼击车——那就只需要一个完整的底盘。当然,红军坦克损失之大不全是德军装甲部队的功劳,德国空军对地攻击机部队也有很大战果,光鲁德尔一个人就干掉了6辆坦克和4门反坦克炮。
“坦克部队战斗力还是不行啊。”朱可夫叹了口气,“我这次带了100辆新出厂的T-43坦克,先全部补充给你吧。”
“T-43?新坦克?”罗科索夫斯基高兴起来了,追问道,“能对付虎式?”
这种指挥车只生产了2辆,每辆造价比虎式坦克还贵,全给了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也不小气,担任主攻任务的胡贝和迪特里希两个师长各分到一辆,现在这电话就是胡贝抱着尝鲜的态度打来向指挥部汇报的,听说元首也在司令部并和他通话时,他显然十分激动。
通过与胡贝的交流,霍夫曼及时掌握了前线动态:胡贝先以一个虎式重装甲营为诱饵发动进攻,引诱罗科索夫斯基派遣坦克前去围堵,当红军动用2个坦克军试图围歼这个重装甲营时,第16装甲师迅速出击,以钳形攻势包抄了这两个坦克军,当对方心急火燎地将最后两个坦克军也派上场时,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师和另外两个重装甲营出场了,双方在莫罗佐夫斯克一带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坦克大战。
现场有1500辆或者更多的装甲车辆(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在进行交战,德军投入了800多辆,红军投入了600多辆,胡贝和迪特里希手头还各自捏着一个坦克营担当预备队,准备最后时刻投入战场。当然,说是1500辆装甲车辆投入交战,实际上直接面对面交战的坦克可能只有500-600辆,其余的要么在迂回包抄,要么在提供支援。从胡贝爽朗的笑声来看,似乎战局进展一切顺利。
听完介绍,霍夫曼一下子就想起了历史上库尔斯克战役中发生在普罗霍洛夫卡的坦克大战:那次坦克战役的主角是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分别是警卫旗队、帝国和骷髅师,而他们的对手是红军坦克第5集团军。这次主角换成了第16装甲师和坦克第4集团军,相对于那次战斗中德、苏双方坦克数量对比,现在形势无疑要有利得多——德军不但在坦克性能上,在数量上也压倒了对手。
他不想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但一想到普罗霍洛夫卡战役中双方坦克兵在坦克被击毁后还相互肉搏的情形,立即叮嘱道:“坦克被摧毁后,一定要竭尽全力保住那些车组,决不能让他们去干普通步兵的事——坦克没了可以再造,人没了万万不行。”
胡贝愣了一下,马上就答应下来。
在说话时,电话听筒里还伴随着远处传来的炮击声与炸弹爆炸的轰鸣声,在爆炸间隙,霍夫曼还能清晰地听到前线正响起大批“乌拉”的声音,然后紧接着又是一阵“乌拉”。
放下电话,他皱着眉头问道:“俄国人的反扑很厉害?为什么总是‘乌拉’?没有我们战士的呐喊。”
“元首,其实‘乌拉’不全是敌人的,至少有一半是我军,而且我军的声音更响。”
经过韦勒的解释,其他人才明白过来:头一阵“乌拉”是俄罗斯解放军的呐喊,他们紧跟着的口号是“为了新俄罗斯!”,第二阵“乌拉”才是红军,他们紧跟着的口号是“为了斯大林!”
“你们把俄罗斯解放军拉去攻坚了?”霍夫曼疑惑地问道,“不是一直说让其担任防御任务么?”
曼施坦因把头转向凯特尔,那眼神很明显:是你反复交代要少死人的,所以我当然就把俄罗斯解放军拉上去打了!
凯特尔耸耸肩,回了一个无奈的眼神,仿佛在说:“别看我,5万人的伤亡指标是元首规定的。”
曼施坦因解释道:“您来之前我不是为推进速度过快而烦恼么?把俄罗斯解放军拉上去就是出于降低速度同时又不会引起红军怀疑的策略,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在南方集团军群最初的策略里,身穿德军军服的俄罗斯解放军是第二梯队,准备在一线部队拉开缺口后跟随突进并扩大占领区,但在偶尔的情况下发现俄罗斯解放军“拉仇恨”特别有效果,普通红军部队面对德军如此狂飙的进攻大多数时候只草草抵抗一下就撤退了,但换了俄罗斯解放军来进攻,通常双方会打到底,不以一方失败为标志根本不会结束战斗,俄罗斯解放军就像一个血肉磁铁,牢牢吸引着红军的注意力。
曼施坦因大喜过望,立即将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他指示俄罗斯解放军派遣1-2个师吸引住当面红军的注意力,然后又派其他部队进行迂回包抄,试图给当面的顿河集团军准备一个包围圈,而莫罗佐夫斯克就是包围圈上的重要节点。曼施坦因的心不算黑,他不想一口气干掉顿河方面军,只想吃掉对方1-2个集团军,如能再加上一个坦克集团军就更好了。
“下一步你们打算怎么办?”
“继续进攻,将俄国人压过顿河河曲部,将战线恢复到去年9月份时的水平。”韦勒中将用教鞭指点着沙盘,“在我军左翼,霍特大将集群牵制着敌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在我军右翼,克莱斯特大将集群牵制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高加索方面军,我南方集团军群中央主力目标是突击敌顿河方面军。总兵力是70万对50万,主要地段有1.5-2倍的兵力优势。在技术兵器上,中央地段的坦克与自行火炮之比是1500辆:900辆,飞机是1500架:600架,在主要突破地段有2-3倍的优势。”
“考虑到春季解冻期即将到来,整体战役窗口期大约只有三周多一点的时间,各主力部队将于4月15日左右停止进攻,然后利用一周时间进行回撤。”曼施坦因问道,“不知道该安排是否足以支撑‘春醒’战役第二阶段?”
霍夫曼点点头:“从时间上来说足够了,我想具体听听您的计划以及对第二阶段作战的安排。”
“与本集团军群对峙的敌军一共拥有5个方面军,总数约230-250万人,第一阶段目标是牵制住4个方面军,重点突击敌顿河方面军。根据战术计划与战棋推演结果,其余4个方面军的战果指标是15-20万人,顿河方面军的指标也是15-20万人,坦克和飞机预计是1000和800,我军拟付出的永久损失是……”曼施坦因顿了一下后说道,“德国部队永久性损失不超过4万人,俄罗斯解放军3万,其余盟国军队不超过2万,坦克和飞机损失均不高于300。”
“至于第二阶段作战详细计划目前尚未最终确定,但目标是明确的。”曼施坦因在沙盘上画了一个圈,“5月底前全歼秋列涅夫的高加索方面军,再吃掉敌人50-60万,将东线南翼的敌军总数降低到150万之内,并让我军顿河战区、内外高加索战区联成一片,如有可能占领整个高加索地区。到那时,算上目前南方集团军群150万,再加土耳其军100万和伊朗军15万,我们将在南翼聚集265万兵力——斯大林需要从北部和中部至少抽调150万兵力才能应付。到那时,莫德尔就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
第一百十9章 高加索(6)
“为什么总是我?”面对汹涌而来的德军进攻狂潮,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很有种委屈得想哭的感觉。
4个月前的11月份,曼施坦因发动“大河曲部”进攻战役,以精巧灵活的解剖战术打得红军上下疲于招架,顿河方面军仅仅几天功夫就搭进去一个半集团军。4个月之后,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再次选择了顿河方面军所在的防区。有了上次教训的罗科索夫斯基这一次学乖了,德军刚开始大举进攻就将自己的全部主力压上来,还让各部队排成相对紧凑的防线,不让敌军有随意穿插的机会,为遏制德军的装甲优势,他甚至还动用了被他一直捏在手心、宝贝无比的坦克第4集团军。
但这一次德国人的风格却骤然大变,不是上次那种左右穿插、肆意游走的灵巧攻击,而是直接拿出1000多辆坦克、30万部队进行正面进攻,以蒸汽压路机般的态势毫不留情地碾压过来。这次曼施坦因根本不屑于穿插,而是让胡贝和迪特里希两个装甲师一左一右进行分兵合击,率领部队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兜住了顿河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而罗科索夫斯基采取的“主力压上”、“重兵抱团”等政策正好成就了德军的包围圈。如果说上次德国人是灵巧轻盈的华尔兹,那这次就是横冲直撞的橄榄球。
说句实话,这个进攻套路比大河曲部战役时不知道简单了多少,只要上过两天参谋课、学过一点战术都能看得懂,一点儿也不复杂。罗科索夫斯基第一天被曼施坦因中午时发起突然进攻打昏了头,到第二天早上就明白过来了,可问题是判断正确是一回事,能不能挡住就是另外一回事。他知道德国人要打哪里,也抽调了部队进行防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在他面前耀武扬威,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部队素质差异实在太大了。
顿河方面军在大河曲部战役前拥有近卫第1集团军,第21、24、63、6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总兵力大约在35万(不满员),大河曲部战役结束后,第21集团军遭重创,近乎全军覆灭,第24集团军遭到中创,损失了一半部队,全方面军总兵力下降到了25万余,是中路三个方面军(西南、顿河、斯大林格勒)中最弱的。
为增强顿河方面军的力量,4个月来大本营使出了浑身解数进行力量增补:第21集团军番号撤销,剩余力量加上新募集的新兵充实到第24集团军。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利用从草原军区、中亚、远东等方向抽调的兵力组建了新的69集团军并加入顿河方面军序列,同时还对近卫第1集团军、第63、6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进行补充。到“春醒”战役发起时,顿河方面军兵力再度恢复到了5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共计40万兵力左右的规模。
虽然兵力超过了4个月前,但罗科索夫斯基知道新补充来的这些部队是什么货色,到处都是40多岁甚至快接近50岁的中年大叔,要么就是17岁刚出头、面黄肌瘦的孩子,看上去甚至还不如莫辛-纳甘步枪高(带刺刀长度1.67米),那些20多岁、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少之又少。他向大本营抱怨,结果被告知这还算好的,起码来的都是爷们,后方有一些部队可是连女兵都在招募了。为强化自身力量,他从63、66两个情况相对较好的集团军里抽调了部分老兵与军官补充到24和69这两个新集团军,拼命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与作战素养。
随着寒冬到来,气候变得不适合交战,苏德两军接触一天天减少,罗科索夫斯基简直喜出望外,抓紧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开展练兵,心里期待再次交火的时间越晚越好。虽然大本营一再告诫他德军很可能在近期展开进攻,但他依然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以主力迎战的方式抗住德军的第一波进攻——不求击退、击败德军,但求德国人认为顿河方面军“油水不足”、“骨头太硬”而将主攻方向转移到其他地方。
但他没想到曼施坦因会在中午发起全线进攻,也没想到德国人手笔这么大,一下子就拿出1000辆坦克和30万部队展开进攻,更万万没料到德军打定主意是要将他一口吞下去,用了最简单的钳形攻势就将他好不容易才恢复起来的部队包围起来了。
紧急赶赴前线,坐镇斯大林格勒协调各方战事的朱可夫皱着眉头听完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哭诉,不无担忧地问道:“您说德国人包围了顿河方面军?”
“还没有,不过非常危险,方面军一共是5个步兵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现在坦克第4集团军已被打残,陷在里面的一共是24、63、69三个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哭丧着脸,“德国人把力量全压在我们方面军身上,昨天坦克集团军碰到了3个虎式重装甲营和700辆4号坦克,根本就打不过……”
“我们损失了多少?”
“大概400-500辆坦克。”
“战果呢?”
“2……200多辆吧。”
“有这么多?”朱可夫怀疑地问道,“里面有多少虎式?”
“40几辆。”这次罗科索夫斯基没有犹豫,直接就回答了。
实际上罗科索夫斯基汇报的战况并不准确,昨天一天激战下来,坦克第4集团军损失了567辆坦克(歼击车),而德军的损失只有139辆坦克(突击炮),其中虎式坦克的损失不到30辆。曼施坦因手里拿到的统计绝对比罗科索夫斯基要准确,因为战场上所有的残骸都摆在那里等着德军,只要一清点就能完全掌握。战地抢修团经过粗略统计,认为至少有50%的德国坦克和60%的T-34是可以再利用的,至于那些俄国轻型坦克他们就懒得修复就只当零件回收了。
之所以T-34的回收率比德国坦克高,是因为军备部的思路变了,新回收的T-34统一转行去生产突击者歼击车——那就只需要一个完整的底盘。当然,红军坦克损失之大不全是德军装甲部队的功劳,德国空军对地攻击机部队也有很大战果,光鲁德尔一个人就干掉了6辆坦克和4门反坦克炮。
“坦克部队战斗力还是不行啊。”朱可夫叹了口气,“我这次带了100辆新出厂的T-43坦克,先全部补充给你吧。”
“T-43?新坦克?”罗科索夫斯基高兴起来了,追问道,“能对付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