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358节
虽然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了进攻莫斯科只是一个假目标,但中央集团军群对进行战术欺骗却不遗余力,有关城堡战役的真实目标和内容只传达到师一级,而各东方国家的军队只传达到集团军一级。
倒不是说信不过东方国家的指挥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中混入间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无论是人种、历史传承还是相互关系来说,混入这批部队与混入纯种德国部队的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连各东方国家自己也表示承认,除盖世太保外,还入驻了各国独立组建的肃反机构成员。事实证明这种预防措施不是杞人忧天,从各东方师组建的第一天起,间谍案件就一直存在。
不过,虽然中央集团军群忙得不亦乐乎,霍夫曼对这种战术欺骗究竟能成功多少却心里没底,理由很简单,相同招数已使用过一次:去年夏天蓝色行动开始时,中央集团军群就把莫斯科和周边城市的地图发到了团一级,同时还制造了大量假路标指向进攻方向,最终成功地骗过了斯大林和红军总参谋部。
即便蓝色行动和冲向高加索的战役行动已经开始,斯大林依然坚定认为德军的进攻目标是莫斯科,一直在莫斯科方向保有重兵,夏季战役中不但没将最精锐的部队派往南线,还轻率地在哈尔科夫附近发动了著名的铁木辛哥攻势(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果不但铁木辛哥的进攻被打得惨败,南线战局同样全线崩坏,半年多后就不得不重新从莫斯科方向抽调精锐兵力去填补缺口。
这一次莫德尔故技重施,再往地图发到团一级、行动路标指向目标等等,霍夫曼就认为对方很难上当了。不过,在看过东线整体战略地图和敌我兵力态势分布图后,他又对胜利充满信心。
如果不仔细看,会认为东线的情况仿佛又重新回到了1942年9月时德军主动撤退前的局面:北线继续封锁列宁格勒、中线对准莫斯科,南线进逼斯大林格勒。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德军实际局势远比9个月前有利得多:土耳其参战、外高加索被占领、高加索平原全线落入轴心之手——著名的巴库油田区丢失,斯大林格勒面临着南、西、北三方向的压力,曼施坦因的兵锋直至阿斯特拉罕;伊朗参战,里海成为苏德共有战场,土库曼、乌孜别克和哈萨克等中亚地区门户大开,苏联腹地面临重大威胁;北极航线、南部航线全面中断,只有太平洋航线还能输入一点援助物资,红军接受数量不到高峰期的15%;非俄罗斯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并建立了巩固政权,俄罗斯解放军持续壮大,各东方国家除在后方维持秩序外,光投入一线与红军对峙的兵力就有50多万,大大夯实了轴心的进攻力量。
而隐藏在地图态势之下的兵力对比与技术兵器对比就更加不可同日而语,霍夫曼比手下那些元帅和将军们清楚得多:
在历史上,1941年全年苏军损失了大约790万人(毙、伤、俘三者总数),1942年又损失大约740万,1943年1-4月间共损失大约240万——在将近两年时间里,红军累计损失将近1400万人(之所以分年数相加大于总数,是因为部分前一年的伤员返回部队后重新遭受的损失计算为两次甚至多次);相比之下,同期轴心联军的损失将近300万人,其中德军损失超过240万。
在霍夫曼穿越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红军损失依然将近1400万——虽然红军在南线(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遭到了更多重创,但历史上的火星行动与哈尔科夫反击战惨败却没有了,此消彼长之下,最后维持了相对接近的损失数。但同期轴心联军的损失却大大减少,合计损失将近180万,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的100多万部队的数字大幅度削减,火星行动中损失的兵力也急剧减少。更重要的是被俘人数非常少——到目前为止,整个轴心军被俘总人数还只有10万出头(大部分是莫斯科战役中被俘的),而历史上到1943年5月时,轴心被俘总数已将近50万,光德国俘虏就占了30多万。
这样一来等于德军多出了将近120万兵力,虽然霍夫曼减少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将近25万兵力,在非洲增加了两个集团军将近25万兵力,又给海军陆战队拨付了10万兵力,还采取了复员40岁以上老兵并让国内军工相关企业工人陆续回归的方针(涉及人数将近30万),整体上依然多了30万兵力。
而在土耳其和伊朗加入对苏作战,再增加50万东方各国辅助军后,对俄作战总兵力整整多了120万,因此东线总人数第一次突破了550万——历史上从未达到过,最多也就是巴巴罗萨刚发动时的500万出头。
相对于1942年秋季时450万VS650万的兵力对比,现在东线兵力对比变成了550万VS750万,红军也被迫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兵力减少到150万以内(历史将近200万)。
虽然除德军外其余增加兵力的战斗力不算太强,但比起红军急红眼的抽丁建军政策却还要强上不少。霍夫曼看过盖伦提交上来的报告,现在红军中以3xx番号打头的普通步兵师中,90%以上的普通士兵是1900年前出生的后备役人员(43岁以上),而在1xx和2xx番号打头的步兵师中,也有60%以上的普通士兵超过40岁或小于18岁,只有近卫部队、番号小于100且重建较早的步兵师和大部分装甲部队中才是以年轻人口(18-35岁)为主的部队。相比之下,德军已基本没有40岁以上的普通士兵(极少数在多次动员后依然强烈要求留下服役)。
盖伦提交上来的情报还显示红军在组建女兵师(除军官和专业军士外由纯粹女兵组成),总人数可能在50-60万人,同时男性征兵年龄进一步扩大至16-61岁。为急速增加兵力,急红眼的斯大林已顾不得“治安”形势,所有监狱在押犯人,不管以前犯有什么罪行,一律释放并编组为军队,就连危险最大的“政治异己分子”也顾不上了,类似古拉格的劳改营,内务部队将其中最“危险”的一批当着其他人直接枪决后,幸存者全部编入部队,甚至连劳改营中的波兰战俘(卡廷只枪杀了波兰军官,还有将近30万波兰士兵被投入劳改营)也打散后编入了军队。
在解决上述不安定因素后,执行关押、监控、管理的内务部队也进一步“腾出”人手去参加一线部队,很多人甚至与以前被关押的阶级敌人并肩作战——那种刺激的画面让霍夫曼都不敢想象!
通过竭泽而渔,斯大林再次强行将全国军队拉升到1000万以上:除与轴心对峙的750万人,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待命的150万人外,偌大的苏联腹地只剩下不到100万兵力,也因为看到了这种空虚,曼施坦因提出了大气磅礴的“中亚计划”,希望用50万机械化部队去横扫,只可惜霍夫曼现在还不敢答应他,在最高统帅部、陆军总参谋部等指挥中枢里也没有一个有分量的支持者。就连与曼施坦因相知莫逆,关系非同寻常的龙德施泰德元帅在听到这个方案后也不敢相信这是曼施坦因提出来的,认为“元首提这种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方案还差不多”,消息传到霍夫曼耳朵里把他气得翻白眼。
或许也知道类似的战略欺骗很难再次奏效,在城堡战役进攻路径的选择上,莫德尔更倾向于图拉方案,理由包括三点:
第一,图拉方案的出发地奥廖尔更靠近南方集团军群战线,大规模战役发起时可得到霍顿集群的侧翼掩护,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都等掌握在德军手里时,从奥廖尔出发在战术上更稳妥一些;
第二,图拉方案面对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实力比负责莫斯科西部防御的西方方面军要弱一些;
第三,图拉方案面对的战场比勒热夫-维亚济马方案的战场更有利,进攻通道更宽,更适应装甲集群大范围突击。
图拉方案最大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距南方集团军群和斯大林格勒太近,即便如愿以偿吸引到了红军重兵集团,一旦南翼战役打响并演化为决定性进攻,被吸引的红军很快又能通过机动部署加入南翼战场,时间不会超过15天,这时间远远不够完成春醒战役第三阶段的目标——消灭红军1-2个方面军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于是,好笑的一幕出现了:不参与城堡战役的曼施坦因力主选择勒热夫-维亚济马方案,参与城堡战役的莫德尔和魏克斯力主选择图拉方案。
双方在休战期间为此争执了半个月,就连担负协调任务的蔡茨勒也举棋不定,而由于雨季结束得晚,进攻时间从5月上旬推迟到5月17日,然后又从17日继续推迟到25日……
第226章 城堡(3)
两个方案中到底选哪一个,到最后霍夫曼自己也颇为头疼,因为每一方的道理看上去都正确,那段时间他为此焦躁不已,但经过一个星期的痛苦思索,他忽然冷静下来,召集了蔡茨勒和卡特尔发布命令。
“城堡战役的目的不在于占领这里或那里,也不在于夺取或试图夺取莫斯科,我们的战役是很明确的,一共两条:第一,吸引红军重兵集团注意力,为南翼战场创造机会;第二,如有可能,中央集团军群也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比如布良斯克方面军。因此,我决定……”霍夫曼顿了顿,“我希望你们暂时忘掉图拉方案或勒热夫方案,我们先去打坦波夫。”
“从奥廖尔出发去打坦波夫?”
“不,从沃罗涅日出发!”霍夫曼解释了他的行动计划,“沃罗涅日距坦波夫大约200公里,是装甲集群一星期的突击距离,占领该地后,我们有更从容的机会选择下一步进攻目标。坦波夫距其西北方的图拉—梁赞一线大约300公里,距其东南方的萨拉托夫大约360公里,我决心在这里打出一个突出部来。”
两人面面相觑:最初说法是由中央集团军群执行城堡战役,但沃罗涅日却是南方集团军群防御地段,都已说好了莫德尔指挥、魏克斯辅助,难道现在又要临时换成霍特指挥?
面对这种质疑,霍夫曼哭笑不得:“为什么中央集团军群就不能利用其它集团军群的防区发起进攻?沃罗涅日是霍特大将的防线不假,万一遭受敌人进攻,难道莫德尔就可以袖手旁观?”
“那么……”蔡茨勒疑惑地问道,“夺取坦波夫以后我们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图拉-梁赞还是萨拉托夫?”
霍夫曼的回答让他吐血:“我的目标就是没有目标,在1:7的交换比下,如果斯大林肯为坦波夫损失100万人,别说坦波夫我不要了,就连沃罗涅日都可以让给他,大不了下次我从哈尔科夫出发继续打沃罗涅日。先生们,你们要知道,夺取这里或那里现在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斯大林格勒本身也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消灭。”
于是,坦波夫方案立即成为城堡战役第三个选择,虽然该方案并不是最高明,而且看上去有点戏谑,但最后却获得了通过,因为几个集团军群司令官都认为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战略方向是可行的,况且坦波夫本身战略位置也比较重要,是红军连接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重要节点——地位相当于联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沃罗涅日。
当然,要执行该方案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勒热夫-维亚济马方向会遭遇红军进攻,奥廖尔防区会遭遇反冲击。经过最后商议,最要紧的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由第9集团军防守,霍夫曼在莫德尔升职后挑选舍尔纳上将担任了该集团军司令官,其余地段由第4集团军负责防御;奥廖尔一线由魏克斯元帅的东方集团军群负责防御,同时承担战役预备队职能。
5月11日,有关城堡战役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和编制划转开始执行:霍特集群改称B集团军群,由霍特大将担任司令官,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正式担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官;克莱斯特集群改称A集团军群,由克莱斯特大将担任司令官,埃贝哈德-冯-马肯森上将担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官。
变化最大的是中东集团军改称C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担任司令官,其中的德国部队改称第5装甲集团军,赫尔曼-巴尔克晋升上将后从大德意志师师长的位置上出任司令官,当初派遣至土耳其、由沃尔特-温克少将率领的部队也加入该集团军,温克以其良好的表现获得隆美尔的器重,力荐其接任大德意志师师长职务。除第5装甲集团军外,该集团军群还获得了伊朗第1集团军配合。虽然C集团军群总兵力不过25万(第5装甲集团军15万,伊朗集团军10万),但因为里面有数个完成整编的王牌师,战斗力不容小觑。
霍夫曼明确规定,A、B、C三个集团军群全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元帅统一指挥。
虽然成为诸集团军群指挥官让曼施坦因很得意,但眼看其他集团军群纷纷编有装甲集团军而南方集团军群本级还没有,他又着急起来,给元首发电报希望也成立装甲集团军并力荐胡贝老爹出任,两天后他的请求得到了同意,汉斯-瓦伦丁-胡贝晋升上将并出任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官。
根据霍夫曼的建议,并经过蔡茨勒居中协调,各集团军群司令官达成一致:5月25日发动对坦波夫进攻,其中北翼集群由莫德尔指挥,艾哈德-劳斯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鲁道夫-施密特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承担主攻任务,南翼集群由霍特指挥,莱因哈特的第4集团军承担副攻任务。
5月15日,由霍夫曼签署、凯特尔副署的大本营第11号作战命令下发:
……我决定,一俟气候情况允许,就实施今年一系列进攻中的第一次进攻,即“城堡”进攻。
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须迅速和彻底地获得成功,必须为赢得今年夏季主动权、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政权奠定基础。因此,应非常周密地大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应投入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和足够的补给。每个指挥官、每个士兵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此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其胜利必将使举世瞩目。
此次进攻的目的是,以沃罗涅日为主要出发基地,分南北两路,以3个装甲集团军实施密集、勇猛和迅速的突击,合围坦波夫地区之敌,并通过向心突击将其歼灭!
所谓坦波夫地区之敌其实就指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根据情报显示,该集团军经过累次编组和加强后,实力不可小觑,其中拥有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坦克第12、15军、机械化第2军、独立坦克第91旅),近卫坦克第1军、坦克第20军等兵力,坦克总数超过800辆,总兵力有50多万。
倒不是说信不过东方国家的指挥官,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中混入间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无论是人种、历史传承还是相互关系来说,混入这批部队与混入纯种德国部队的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连各东方国家自己也表示承认,除盖世太保外,还入驻了各国独立组建的肃反机构成员。事实证明这种预防措施不是杞人忧天,从各东方师组建的第一天起,间谍案件就一直存在。
不过,虽然中央集团军群忙得不亦乐乎,霍夫曼对这种战术欺骗究竟能成功多少却心里没底,理由很简单,相同招数已使用过一次:去年夏天蓝色行动开始时,中央集团军群就把莫斯科和周边城市的地图发到了团一级,同时还制造了大量假路标指向进攻方向,最终成功地骗过了斯大林和红军总参谋部。
即便蓝色行动和冲向高加索的战役行动已经开始,斯大林依然坚定认为德军的进攻目标是莫斯科,一直在莫斯科方向保有重兵,夏季战役中不但没将最精锐的部队派往南线,还轻率地在哈尔科夫附近发动了著名的铁木辛哥攻势(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果不但铁木辛哥的进攻被打得惨败,南线战局同样全线崩坏,半年多后就不得不重新从莫斯科方向抽调精锐兵力去填补缺口。
这一次莫德尔故技重施,再往地图发到团一级、行动路标指向目标等等,霍夫曼就认为对方很难上当了。不过,在看过东线整体战略地图和敌我兵力态势分布图后,他又对胜利充满信心。
如果不仔细看,会认为东线的情况仿佛又重新回到了1942年9月时德军主动撤退前的局面:北线继续封锁列宁格勒、中线对准莫斯科,南线进逼斯大林格勒。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德军实际局势远比9个月前有利得多:土耳其参战、外高加索被占领、高加索平原全线落入轴心之手——著名的巴库油田区丢失,斯大林格勒面临着南、西、北三方向的压力,曼施坦因的兵锋直至阿斯特拉罕;伊朗参战,里海成为苏德共有战场,土库曼、乌孜别克和哈萨克等中亚地区门户大开,苏联腹地面临重大威胁;北极航线、南部航线全面中断,只有太平洋航线还能输入一点援助物资,红军接受数量不到高峰期的15%;非俄罗斯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并建立了巩固政权,俄罗斯解放军持续壮大,各东方国家除在后方维持秩序外,光投入一线与红军对峙的兵力就有50多万,大大夯实了轴心的进攻力量。
而隐藏在地图态势之下的兵力对比与技术兵器对比就更加不可同日而语,霍夫曼比手下那些元帅和将军们清楚得多:
在历史上,1941年全年苏军损失了大约790万人(毙、伤、俘三者总数),1942年又损失大约740万,1943年1-4月间共损失大约240万——在将近两年时间里,红军累计损失将近1400万人(之所以分年数相加大于总数,是因为部分前一年的伤员返回部队后重新遭受的损失计算为两次甚至多次);相比之下,同期轴心联军的损失将近300万人,其中德军损失超过240万。
在霍夫曼穿越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红军损失依然将近1400万——虽然红军在南线(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遭到了更多重创,但历史上的火星行动与哈尔科夫反击战惨败却没有了,此消彼长之下,最后维持了相对接近的损失数。但同期轴心联军的损失却大大减少,合计损失将近180万,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的100多万部队的数字大幅度削减,火星行动中损失的兵力也急剧减少。更重要的是被俘人数非常少——到目前为止,整个轴心军被俘总人数还只有10万出头(大部分是莫斯科战役中被俘的),而历史上到1943年5月时,轴心被俘总数已将近50万,光德国俘虏就占了30多万。
这样一来等于德军多出了将近120万兵力,虽然霍夫曼减少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将近25万兵力,在非洲增加了两个集团军将近25万兵力,又给海军陆战队拨付了10万兵力,还采取了复员40岁以上老兵并让国内军工相关企业工人陆续回归的方针(涉及人数将近30万),整体上依然多了30万兵力。
而在土耳其和伊朗加入对苏作战,再增加50万东方各国辅助军后,对俄作战总兵力整整多了120万,因此东线总人数第一次突破了550万——历史上从未达到过,最多也就是巴巴罗萨刚发动时的500万出头。
相对于1942年秋季时450万VS650万的兵力对比,现在东线兵力对比变成了550万VS750万,红军也被迫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兵力减少到150万以内(历史将近200万)。
虽然除德军外其余增加兵力的战斗力不算太强,但比起红军急红眼的抽丁建军政策却还要强上不少。霍夫曼看过盖伦提交上来的报告,现在红军中以3xx番号打头的普通步兵师中,90%以上的普通士兵是1900年前出生的后备役人员(43岁以上),而在1xx和2xx番号打头的步兵师中,也有60%以上的普通士兵超过40岁或小于18岁,只有近卫部队、番号小于100且重建较早的步兵师和大部分装甲部队中才是以年轻人口(18-35岁)为主的部队。相比之下,德军已基本没有40岁以上的普通士兵(极少数在多次动员后依然强烈要求留下服役)。
盖伦提交上来的情报还显示红军在组建女兵师(除军官和专业军士外由纯粹女兵组成),总人数可能在50-60万人,同时男性征兵年龄进一步扩大至16-61岁。为急速增加兵力,急红眼的斯大林已顾不得“治安”形势,所有监狱在押犯人,不管以前犯有什么罪行,一律释放并编组为军队,就连危险最大的“政治异己分子”也顾不上了,类似古拉格的劳改营,内务部队将其中最“危险”的一批当着其他人直接枪决后,幸存者全部编入部队,甚至连劳改营中的波兰战俘(卡廷只枪杀了波兰军官,还有将近30万波兰士兵被投入劳改营)也打散后编入了军队。
在解决上述不安定因素后,执行关押、监控、管理的内务部队也进一步“腾出”人手去参加一线部队,很多人甚至与以前被关押的阶级敌人并肩作战——那种刺激的画面让霍夫曼都不敢想象!
通过竭泽而渔,斯大林再次强行将全国军队拉升到1000万以上:除与轴心对峙的750万人,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待命的150万人外,偌大的苏联腹地只剩下不到100万兵力,也因为看到了这种空虚,曼施坦因提出了大气磅礴的“中亚计划”,希望用50万机械化部队去横扫,只可惜霍夫曼现在还不敢答应他,在最高统帅部、陆军总参谋部等指挥中枢里也没有一个有分量的支持者。就连与曼施坦因相知莫逆,关系非同寻常的龙德施泰德元帅在听到这个方案后也不敢相信这是曼施坦因提出来的,认为“元首提这种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方案还差不多”,消息传到霍夫曼耳朵里把他气得翻白眼。
或许也知道类似的战略欺骗很难再次奏效,在城堡战役进攻路径的选择上,莫德尔更倾向于图拉方案,理由包括三点:
第一,图拉方案的出发地奥廖尔更靠近南方集团军群战线,大规模战役发起时可得到霍顿集群的侧翼掩护,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都等掌握在德军手里时,从奥廖尔出发在战术上更稳妥一些;
第二,图拉方案面对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实力比负责莫斯科西部防御的西方方面军要弱一些;
第三,图拉方案面对的战场比勒热夫-维亚济马方案的战场更有利,进攻通道更宽,更适应装甲集群大范围突击。
图拉方案最大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距南方集团军群和斯大林格勒太近,即便如愿以偿吸引到了红军重兵集团,一旦南翼战役打响并演化为决定性进攻,被吸引的红军很快又能通过机动部署加入南翼战场,时间不会超过15天,这时间远远不够完成春醒战役第三阶段的目标——消灭红军1-2个方面军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于是,好笑的一幕出现了:不参与城堡战役的曼施坦因力主选择勒热夫-维亚济马方案,参与城堡战役的莫德尔和魏克斯力主选择图拉方案。
双方在休战期间为此争执了半个月,就连担负协调任务的蔡茨勒也举棋不定,而由于雨季结束得晚,进攻时间从5月上旬推迟到5月17日,然后又从17日继续推迟到25日……
第226章 城堡(3)
两个方案中到底选哪一个,到最后霍夫曼自己也颇为头疼,因为每一方的道理看上去都正确,那段时间他为此焦躁不已,但经过一个星期的痛苦思索,他忽然冷静下来,召集了蔡茨勒和卡特尔发布命令。
“城堡战役的目的不在于占领这里或那里,也不在于夺取或试图夺取莫斯科,我们的战役是很明确的,一共两条:第一,吸引红军重兵集团注意力,为南翼战场创造机会;第二,如有可能,中央集团军群也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比如布良斯克方面军。因此,我决定……”霍夫曼顿了顿,“我希望你们暂时忘掉图拉方案或勒热夫方案,我们先去打坦波夫。”
“从奥廖尔出发去打坦波夫?”
“不,从沃罗涅日出发!”霍夫曼解释了他的行动计划,“沃罗涅日距坦波夫大约200公里,是装甲集群一星期的突击距离,占领该地后,我们有更从容的机会选择下一步进攻目标。坦波夫距其西北方的图拉—梁赞一线大约300公里,距其东南方的萨拉托夫大约360公里,我决心在这里打出一个突出部来。”
两人面面相觑:最初说法是由中央集团军群执行城堡战役,但沃罗涅日却是南方集团军群防御地段,都已说好了莫德尔指挥、魏克斯辅助,难道现在又要临时换成霍特指挥?
面对这种质疑,霍夫曼哭笑不得:“为什么中央集团军群就不能利用其它集团军群的防区发起进攻?沃罗涅日是霍特大将的防线不假,万一遭受敌人进攻,难道莫德尔就可以袖手旁观?”
“那么……”蔡茨勒疑惑地问道,“夺取坦波夫以后我们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图拉-梁赞还是萨拉托夫?”
霍夫曼的回答让他吐血:“我的目标就是没有目标,在1:7的交换比下,如果斯大林肯为坦波夫损失100万人,别说坦波夫我不要了,就连沃罗涅日都可以让给他,大不了下次我从哈尔科夫出发继续打沃罗涅日。先生们,你们要知道,夺取这里或那里现在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斯大林格勒本身也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消灭。”
于是,坦波夫方案立即成为城堡战役第三个选择,虽然该方案并不是最高明,而且看上去有点戏谑,但最后却获得了通过,因为几个集团军群司令官都认为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战略方向是可行的,况且坦波夫本身战略位置也比较重要,是红军连接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重要节点——地位相当于联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沃罗涅日。
当然,要执行该方案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勒热夫-维亚济马方向会遭遇红军进攻,奥廖尔防区会遭遇反冲击。经过最后商议,最要紧的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由第9集团军防守,霍夫曼在莫德尔升职后挑选舍尔纳上将担任了该集团军司令官,其余地段由第4集团军负责防御;奥廖尔一线由魏克斯元帅的东方集团军群负责防御,同时承担战役预备队职能。
5月11日,有关城堡战役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和编制划转开始执行:霍特集群改称B集团军群,由霍特大将担任司令官,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正式担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官;克莱斯特集群改称A集团军群,由克莱斯特大将担任司令官,埃贝哈德-冯-马肯森上将担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官。
变化最大的是中东集团军改称C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担任司令官,其中的德国部队改称第5装甲集团军,赫尔曼-巴尔克晋升上将后从大德意志师师长的位置上出任司令官,当初派遣至土耳其、由沃尔特-温克少将率领的部队也加入该集团军,温克以其良好的表现获得隆美尔的器重,力荐其接任大德意志师师长职务。除第5装甲集团军外,该集团军群还获得了伊朗第1集团军配合。虽然C集团军群总兵力不过25万(第5装甲集团军15万,伊朗集团军10万),但因为里面有数个完成整编的王牌师,战斗力不容小觑。
霍夫曼明确规定,A、B、C三个集团军群全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元帅统一指挥。
虽然成为诸集团军群指挥官让曼施坦因很得意,但眼看其他集团军群纷纷编有装甲集团军而南方集团军群本级还没有,他又着急起来,给元首发电报希望也成立装甲集团军并力荐胡贝老爹出任,两天后他的请求得到了同意,汉斯-瓦伦丁-胡贝晋升上将并出任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官。
根据霍夫曼的建议,并经过蔡茨勒居中协调,各集团军群司令官达成一致:5月25日发动对坦波夫进攻,其中北翼集群由莫德尔指挥,艾哈德-劳斯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鲁道夫-施密特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承担主攻任务,南翼集群由霍特指挥,莱因哈特的第4集团军承担副攻任务。
5月15日,由霍夫曼签署、凯特尔副署的大本营第11号作战命令下发:
……我决定,一俟气候情况允许,就实施今年一系列进攻中的第一次进攻,即“城堡”进攻。
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须迅速和彻底地获得成功,必须为赢得今年夏季主动权、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政权奠定基础。因此,应非常周密地大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应投入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和足够的补给。每个指挥官、每个士兵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此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其胜利必将使举世瞩目。
此次进攻的目的是,以沃罗涅日为主要出发基地,分南北两路,以3个装甲集团军实施密集、勇猛和迅速的突击,合围坦波夫地区之敌,并通过向心突击将其歼灭!
所谓坦波夫地区之敌其实就指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根据情报显示,该集团军经过累次编组和加强后,实力不可小觑,其中拥有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坦克第12、15军、机械化第2军、独立坦克第91旅),近卫坦克第1军、坦克第20军等兵力,坦克总数超过800辆,总兵力有5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