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428节
第35章 抉择(1)
8月12日,在近乎无穷无尽地等待中,丘吉尔终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美国正式代表团,而且还是赫尔国务卿亲自带队。听见面时赫尔代表美国政府表态希望英国政局稳定、内部团结时,丘吉尔微微皱起眉头,显得有些失望;而艾登等人则若有所思——美方明显话里有话。
不过很快他们就被另一个话题吸引过去了:“为改变不列颠目前的窘况,扭转战事不利局面,总统和参联会经过商议,决定启动一项重大战役行动,目标是尽快夺取亚速尔群岛,确保大西洋航线畅通。”
关于是否向英国方面通报C计划的事,参联会内有不少争论,不少人认为这可能会导致英国异议分子将情报出卖给德国方面,但更多人认为,C计划本就是为了鼓舞英国方面的斗志而实施,如不通报就收不到预期效果。更何况计划中还准备动用英国陆军、飞行员等多种资源,必须取得英国方面的谅解,对可能存在的泄密行为,多诺万最后进行补充发言道:“这次我带来了200多名反谍人员,重点是追查前次一直怀疑的情报泄露问题,也负责为这次战役实施保密。”
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实际上美国有经验的反谍人员一共就一百多,大部分还要负责国内的反谍工作,能抽调来英国的最多只有十多个,200多名人员大多数是他掌握的“特别行动队”,在向罗斯福汇报时表示:“如果他们真涉及泄露机密,在动手时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这一设想打动了罗斯福总统,他把多诺万有关“引蛇出洞”的方案作为备选,但叮嘱该内容只允许通报给丘吉尔。
虽然200人的队伍显得庞大了些,但内阁众人并未放在心上:美军光驻军就有好几万,再多200人也是小意思。
“为确保计划顺利推进,我们制定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方案并通过了参联会的前期审查,预备出动包括2000架重型轰炸机、50艘航母、8个陆军师等在内的前所未有的力量。”
会议室里的英国人终于全都变了脸色,虽然他们知道这些航母大多数指的是护航航母,但50艘的数字实在太过于骇人了。
庞德结结巴巴地问道:“贵国现在有这么多军舰可用?”
“目前大概有30多艘航母可用,未来3个月需要补充近20艘,得益于贵国造船工人的支援,我们有信心通过赶工完成剩余的军舰建造,但目前缺少足够的人手,总统希望皇家海军能抽调得力人员去东海岸接手,能接手多少就接手多少。上次首相阁下提出支援8-10艘护航航母的事一并纳入考虑。打完这仗,凡皇家海军接手的军舰包括上面的装备和飞机都划给你们。”赫尔顿了顿,“陆军、飞行员也是如此,参加这次战役的英国官兵所使用的装备和物资在战役结束后都划给你们,我们要用最好的装备、最充足的物资支持、最优秀的官兵、最完善的计划和德国佬打一仗,我们迫切需要你们的支持。”
既然要求英国卖命,就不可能不给优渥条件,老奸巨猾的赫尔就提出了这个策略,英国人能吃多少就给多少——让他们把最后的力量都拿出来。
“作战计划任务登陆战役需要近距离火力支援,从塔拉瓦战役的作战经验来看,战列舰冲滩拥有有莫大好处的,我们打算将包括2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内的老旧战列舰用于执行冲滩任务,有关损失今后会赔给贵国。”赫尔洋洋洒洒说了一堆,总而言之一句话,经费、物资、装备、运输都由财大气粗的美国老板包了,英国只负责出部分人力就行。
与保卫遥远的南非相比,进攻亚速尔对英国上下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谁都知道亚速尔是英国的桎梏,是紧紧勒在脖子上绳索,美国其实无所谓亚速尔,如果不给英国提供支援他们还能省不少钱。
包括艾登、艾德礼等人在内的内阁高层频频点头,在他们看来,美国这个计划算是非常有诚意的,而且主要是从英国的利益来考虑,充分肯定了英美同盟的价值。反过来说,如果亚速尔战役再失败,估计首相大人也不用无谓挣扎了。
负责军事的布鲁克、庞德等人略一商议后,决定同意,不过需要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审批最终方案,艾登、艾德礼等人无话可说,一路绿灯。
至于出卖情报云云倒是赫尔等人多虑了,这些大不列颠的精英没到绝望之时也不想走贝当的道路,既然美国人信誓旦旦地表示在3个月内给个说法,而且细节、内容都说得这么认真,他们同样不吝啬再给3个月时间——正好温莎公爵与德国的谈判也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慢慢谈。
温莎公爵与德方其他谈判都很顺利,进展顺利:包括支持温莎公爵复辟、维持大不列颠本土完整、被德国俘虏的英国官兵在宣誓效忠温莎公爵后就地释放组成帝国近卫军、德国不将英国当战败国看待,不要求英国赔偿等要求都得到了柏林的同意。
关于四大自治领,双方也很爽快地达成了一致意见:愿意跟随大不列颠本土停止对轴心作战的,德国参照英国本土的条例对待;那些愿意跟随丘吉尔去加拿大的人员德国方面也表示谅解,并提出只要不破坏英伦本土的有关基础设施,他们想带走一些东西尽可以都打包带走,对维持一个安定、平和的大不列颠双方是有默契的。
关于英国宣布停战后美国援助断绝的问题,德国方面也进行了单方面保证:解除对大不列颠的封锁,并提供有关物资,包括对不列颠至关重要的粮食和石油;温莎公爵则单方面承诺将本土总兵力削减到100万以内,皇家海军未来总吨位不超过德国水平并加入轴心作战,在过渡时期德国可以在2-3个地区驻军,总兵力不宜超过10万——但不以占领军对待。
对于战后问题,英国代表承诺会加入德国主导的欧盟体系,除部分条款保留外,原则接受霍夫曼有关欧盟“三大支柱”的设想,德国保证英国还是强国之一,至少是与法国、意大利并列的强国。
但双方的谈判在两件事卡住了,有些僵持不下,谈判陷入了僵局。
第一是印度,温莎公爵认为印度对大英帝国至关重要,希望能保留并成为大不列颠直辖领土,尽管他很不情愿地表示愿意把南面一小块和锡兰岛让给Rb第二是英国资本家在中东和非洲的产业问题,温莎公爵提出,已被没收的英国产业需要发还,当然不必全部发还,至少新政府支持者的产业要求发还。
这两个问题难住了负责谈判的里宾特洛甫,就连霍夫曼也深感棘手。
印度现在是Rb为主力在打,为了印度,日军不但逐渐从中国退出还派遣舰队进行了联合作战,现在要Rb放弃继续扩大印度占领区,别说德国没这么大能力劝阻,就算有也不能开口:这说不定会直接导致Rb内阁和军部现有掌权派倒台,谁知道上来会是些什么脑残?
温莎公爵划分的印度分界线是北纬13度,以北继续留给英国,以南归Rb问题是现在山下奉文连14度线都打过了,已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可能么?考虑到印度南部是个锥形,上宽下窄,表面上只退了一个纬度,实际领土要减少将近一半,换成是谁都不会答应。更何况统领印度北部的蒙巴顿还不见得会向温莎公爵效忠。所以霍夫曼认为这完全是一个馊主意,他不能这么干。
第二涉及到德国与中东各国的关系,这些英国产业早就被独立的中东和非洲国有化然后低价拍卖了,卖的钱又和德国交易了军火装备,别说无偿收回,就是有偿收回都不好使,马上就会影响各国与德国关系。这些财产里涉及最重要的两部分也是霍夫曼不能让渡出去的,一个是苏伊士运河,一个是中东的那一片油田。
德国为什么要控制中东,不就是为了这点石油么?连法国人真金白银投下来才占了一些股份,现在英国人动动嘴皮子就想收回去?简直有些痴心妄想,于是场面僵持下来。
霍夫曼给里宾特洛普的意思是拖一拖、等一等,看一看日军推进情况,到时候再让英国人重新思考,恰好英国方面也有拖延的意思,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延续了下来。
里宾特洛普和温莎公爵很熟,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温莎公爵说:“你们想让Rb人在北纬13度停下来?这不是不可能,但光靠元首劝说可不行,您得让蒙巴顿爵士打出这个局面来,否则以Rb人的性子,签了这个条约也等于百干,他们只认强权。”
“我会拍电报给他的,他必须守住北印度。”温莎公爵看了里宾特洛普,“你们不会再增兵了吧?”
“不会,不会,这您可以放心。”里宾特洛普心想:顶多再卖点武器。
“我会关照他的。”温莎公爵露出笑意,“他原来是我的副官,和我关系挺不错,他得打出大英帝国的精气神来。”
第36章 抉择(2)
会议结束后,丘吉尔松了口气,但悬着的心并未完全放下来:他可是对美国人说过“政变”这种话的,现在代表美国政府出面的赫尔国务卿明显没同意,而美国高层显然又知道了,他开始懊悔起来,认为自己那天太冲动了,这种极端机密不应说给霍普金斯和多诺万听,应该直接和罗斯福本人沟通。
不过到了夜里他又转忧为喜:多诺万悄悄拜访了他,并告知了“引蛇出洞”的备选方案,明确无误地表示已将别动队带来了。
“首相阁下,近段时间我会常驻英国,但您得指派一个可靠的人和我接头,不能总是我和您汇报,那样破绽太大。”多诺万说道,“这个人需要有秘密行动和情报工作经验,千万别是大C,我认为他不一定可靠。”
“三天后我会把合适人选告诉您,从我的家族中选,保证绝对可靠。”丘吉尔想了想,“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那我就放心了。”
在英德秘密谈判陷入僵局时,前期搁浅的苏德谈判却有一些新进展,现在里宾特洛普就是欧洲空中飞人,一下子到葡萄牙,一下子到保加利亚,一下子又到柏林,成天穿来穿去谈判,已几个月没在外交部露脸了。
隆美尔所部在中亚的推进速度实在过于惊人,而鞑靼人的独立和起义也配合得很好,外面还有伊朗在大开大合,让布尔什维克高层头疼不已。为堵住这匹狂飙突进的野马,朱可夫迫不得已,又从远东调来20万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华西列夫斯基表示了异议,认为这会削弱远东的防御能力。但斯大林认为日军眼下的注意力在印度,短期内不会对苏维埃发难,尽可以放心。
事实上关东军和远东军的交易非常频繁,在苏军提供便利协助关东军“剿灭”边境抵抗分子后,日苏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物资交易,稻米、小麦、面粉、大豆等源源不断地输入远东,规模已达到了几十万吨,而苏联则把金银珠宝、油画、古董、名贵家具等卖给了关东军,还搭上了一些缴获的、暂时用不着的德军装备。总体而言是Rb赚了钱,苏联捞到了救命的物资,但这点物资对于苏联庞大的缺口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从远东调集的军队部署到中亚还需要时间,而且由于油料短缺,很多机械化部队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从朱可夫发布命令到部队真正落实到位,足足用了将近3周的时间。而且远东这些“精锐”似乎也并不能堵住中亚大地上的德国装甲部队。隆美尔在北非沙漠有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带5-8万部队正好能发挥其来去如风、攻击力爆表的优势,他让红军指挥官见识了空地一体、空降渗透、装甲突击、分兵合围等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打得这些笨拙的远东部队有苦难言,明明拥有3-4倍于敌的优势,却始终处于下风。
中亚战场的不断胜利也破除了隆美尔只能打英美,不能打苏联的“污蔑”之词,认为他配得上肩膀上的元帅军衔,唯一还需要他证明的是带大兵团的能力,不过,基于该方向脆弱的补给体系,维持5-8万兵力已是极限。
在中部战场上,收拢“难民”也差不多的德军重兵开始发动猛攻,他们的攻势只是迟到但并不会缺席,而且在收拢难民这段时间里,前线同样囤积了不少物资和补给,仅仅4天功夫,各处阵地都取得了突破,分别向前推进了80-150公里不等。
8月12日,在近乎无穷无尽地等待中,丘吉尔终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美国正式代表团,而且还是赫尔国务卿亲自带队。听见面时赫尔代表美国政府表态希望英国政局稳定、内部团结时,丘吉尔微微皱起眉头,显得有些失望;而艾登等人则若有所思——美方明显话里有话。
不过很快他们就被另一个话题吸引过去了:“为改变不列颠目前的窘况,扭转战事不利局面,总统和参联会经过商议,决定启动一项重大战役行动,目标是尽快夺取亚速尔群岛,确保大西洋航线畅通。”
关于是否向英国方面通报C计划的事,参联会内有不少争论,不少人认为这可能会导致英国异议分子将情报出卖给德国方面,但更多人认为,C计划本就是为了鼓舞英国方面的斗志而实施,如不通报就收不到预期效果。更何况计划中还准备动用英国陆军、飞行员等多种资源,必须取得英国方面的谅解,对可能存在的泄密行为,多诺万最后进行补充发言道:“这次我带来了200多名反谍人员,重点是追查前次一直怀疑的情报泄露问题,也负责为这次战役实施保密。”
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实际上美国有经验的反谍人员一共就一百多,大部分还要负责国内的反谍工作,能抽调来英国的最多只有十多个,200多名人员大多数是他掌握的“特别行动队”,在向罗斯福汇报时表示:“如果他们真涉及泄露机密,在动手时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这一设想打动了罗斯福总统,他把多诺万有关“引蛇出洞”的方案作为备选,但叮嘱该内容只允许通报给丘吉尔。
虽然200人的队伍显得庞大了些,但内阁众人并未放在心上:美军光驻军就有好几万,再多200人也是小意思。
“为确保计划顺利推进,我们制定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方案并通过了参联会的前期审查,预备出动包括2000架重型轰炸机、50艘航母、8个陆军师等在内的前所未有的力量。”
会议室里的英国人终于全都变了脸色,虽然他们知道这些航母大多数指的是护航航母,但50艘的数字实在太过于骇人了。
庞德结结巴巴地问道:“贵国现在有这么多军舰可用?”
“目前大概有30多艘航母可用,未来3个月需要补充近20艘,得益于贵国造船工人的支援,我们有信心通过赶工完成剩余的军舰建造,但目前缺少足够的人手,总统希望皇家海军能抽调得力人员去东海岸接手,能接手多少就接手多少。上次首相阁下提出支援8-10艘护航航母的事一并纳入考虑。打完这仗,凡皇家海军接手的军舰包括上面的装备和飞机都划给你们。”赫尔顿了顿,“陆军、飞行员也是如此,参加这次战役的英国官兵所使用的装备和物资在战役结束后都划给你们,我们要用最好的装备、最充足的物资支持、最优秀的官兵、最完善的计划和德国佬打一仗,我们迫切需要你们的支持。”
既然要求英国卖命,就不可能不给优渥条件,老奸巨猾的赫尔就提出了这个策略,英国人能吃多少就给多少——让他们把最后的力量都拿出来。
“作战计划任务登陆战役需要近距离火力支援,从塔拉瓦战役的作战经验来看,战列舰冲滩拥有有莫大好处的,我们打算将包括2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内的老旧战列舰用于执行冲滩任务,有关损失今后会赔给贵国。”赫尔洋洋洒洒说了一堆,总而言之一句话,经费、物资、装备、运输都由财大气粗的美国老板包了,英国只负责出部分人力就行。
与保卫遥远的南非相比,进攻亚速尔对英国上下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谁都知道亚速尔是英国的桎梏,是紧紧勒在脖子上绳索,美国其实无所谓亚速尔,如果不给英国提供支援他们还能省不少钱。
包括艾登、艾德礼等人在内的内阁高层频频点头,在他们看来,美国这个计划算是非常有诚意的,而且主要是从英国的利益来考虑,充分肯定了英美同盟的价值。反过来说,如果亚速尔战役再失败,估计首相大人也不用无谓挣扎了。
负责军事的布鲁克、庞德等人略一商议后,决定同意,不过需要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审批最终方案,艾登、艾德礼等人无话可说,一路绿灯。
至于出卖情报云云倒是赫尔等人多虑了,这些大不列颠的精英没到绝望之时也不想走贝当的道路,既然美国人信誓旦旦地表示在3个月内给个说法,而且细节、内容都说得这么认真,他们同样不吝啬再给3个月时间——正好温莎公爵与德国的谈判也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慢慢谈。
温莎公爵与德方其他谈判都很顺利,进展顺利:包括支持温莎公爵复辟、维持大不列颠本土完整、被德国俘虏的英国官兵在宣誓效忠温莎公爵后就地释放组成帝国近卫军、德国不将英国当战败国看待,不要求英国赔偿等要求都得到了柏林的同意。
关于四大自治领,双方也很爽快地达成了一致意见:愿意跟随大不列颠本土停止对轴心作战的,德国参照英国本土的条例对待;那些愿意跟随丘吉尔去加拿大的人员德国方面也表示谅解,并提出只要不破坏英伦本土的有关基础设施,他们想带走一些东西尽可以都打包带走,对维持一个安定、平和的大不列颠双方是有默契的。
关于英国宣布停战后美国援助断绝的问题,德国方面也进行了单方面保证:解除对大不列颠的封锁,并提供有关物资,包括对不列颠至关重要的粮食和石油;温莎公爵则单方面承诺将本土总兵力削减到100万以内,皇家海军未来总吨位不超过德国水平并加入轴心作战,在过渡时期德国可以在2-3个地区驻军,总兵力不宜超过10万——但不以占领军对待。
对于战后问题,英国代表承诺会加入德国主导的欧盟体系,除部分条款保留外,原则接受霍夫曼有关欧盟“三大支柱”的设想,德国保证英国还是强国之一,至少是与法国、意大利并列的强国。
但双方的谈判在两件事卡住了,有些僵持不下,谈判陷入了僵局。
第一是印度,温莎公爵认为印度对大英帝国至关重要,希望能保留并成为大不列颠直辖领土,尽管他很不情愿地表示愿意把南面一小块和锡兰岛让给Rb第二是英国资本家在中东和非洲的产业问题,温莎公爵提出,已被没收的英国产业需要发还,当然不必全部发还,至少新政府支持者的产业要求发还。
这两个问题难住了负责谈判的里宾特洛甫,就连霍夫曼也深感棘手。
印度现在是Rb为主力在打,为了印度,日军不但逐渐从中国退出还派遣舰队进行了联合作战,现在要Rb放弃继续扩大印度占领区,别说德国没这么大能力劝阻,就算有也不能开口:这说不定会直接导致Rb内阁和军部现有掌权派倒台,谁知道上来会是些什么脑残?
温莎公爵划分的印度分界线是北纬13度,以北继续留给英国,以南归Rb问题是现在山下奉文连14度线都打过了,已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可能么?考虑到印度南部是个锥形,上宽下窄,表面上只退了一个纬度,实际领土要减少将近一半,换成是谁都不会答应。更何况统领印度北部的蒙巴顿还不见得会向温莎公爵效忠。所以霍夫曼认为这完全是一个馊主意,他不能这么干。
第二涉及到德国与中东各国的关系,这些英国产业早就被独立的中东和非洲国有化然后低价拍卖了,卖的钱又和德国交易了军火装备,别说无偿收回,就是有偿收回都不好使,马上就会影响各国与德国关系。这些财产里涉及最重要的两部分也是霍夫曼不能让渡出去的,一个是苏伊士运河,一个是中东的那一片油田。
德国为什么要控制中东,不就是为了这点石油么?连法国人真金白银投下来才占了一些股份,现在英国人动动嘴皮子就想收回去?简直有些痴心妄想,于是场面僵持下来。
霍夫曼给里宾特洛普的意思是拖一拖、等一等,看一看日军推进情况,到时候再让英国人重新思考,恰好英国方面也有拖延的意思,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延续了下来。
里宾特洛普和温莎公爵很熟,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温莎公爵说:“你们想让Rb人在北纬13度停下来?这不是不可能,但光靠元首劝说可不行,您得让蒙巴顿爵士打出这个局面来,否则以Rb人的性子,签了这个条约也等于百干,他们只认强权。”
“我会拍电报给他的,他必须守住北印度。”温莎公爵看了里宾特洛普,“你们不会再增兵了吧?”
“不会,不会,这您可以放心。”里宾特洛普心想:顶多再卖点武器。
“我会关照他的。”温莎公爵露出笑意,“他原来是我的副官,和我关系挺不错,他得打出大英帝国的精气神来。”
第36章 抉择(2)
会议结束后,丘吉尔松了口气,但悬着的心并未完全放下来:他可是对美国人说过“政变”这种话的,现在代表美国政府出面的赫尔国务卿明显没同意,而美国高层显然又知道了,他开始懊悔起来,认为自己那天太冲动了,这种极端机密不应说给霍普金斯和多诺万听,应该直接和罗斯福本人沟通。
不过到了夜里他又转忧为喜:多诺万悄悄拜访了他,并告知了“引蛇出洞”的备选方案,明确无误地表示已将别动队带来了。
“首相阁下,近段时间我会常驻英国,但您得指派一个可靠的人和我接头,不能总是我和您汇报,那样破绽太大。”多诺万说道,“这个人需要有秘密行动和情报工作经验,千万别是大C,我认为他不一定可靠。”
“三天后我会把合适人选告诉您,从我的家族中选,保证绝对可靠。”丘吉尔想了想,“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那我就放心了。”
在英德秘密谈判陷入僵局时,前期搁浅的苏德谈判却有一些新进展,现在里宾特洛普就是欧洲空中飞人,一下子到葡萄牙,一下子到保加利亚,一下子又到柏林,成天穿来穿去谈判,已几个月没在外交部露脸了。
隆美尔所部在中亚的推进速度实在过于惊人,而鞑靼人的独立和起义也配合得很好,外面还有伊朗在大开大合,让布尔什维克高层头疼不已。为堵住这匹狂飙突进的野马,朱可夫迫不得已,又从远东调来20万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华西列夫斯基表示了异议,认为这会削弱远东的防御能力。但斯大林认为日军眼下的注意力在印度,短期内不会对苏维埃发难,尽可以放心。
事实上关东军和远东军的交易非常频繁,在苏军提供便利协助关东军“剿灭”边境抵抗分子后,日苏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物资交易,稻米、小麦、面粉、大豆等源源不断地输入远东,规模已达到了几十万吨,而苏联则把金银珠宝、油画、古董、名贵家具等卖给了关东军,还搭上了一些缴获的、暂时用不着的德军装备。总体而言是Rb赚了钱,苏联捞到了救命的物资,但这点物资对于苏联庞大的缺口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从远东调集的军队部署到中亚还需要时间,而且由于油料短缺,很多机械化部队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从朱可夫发布命令到部队真正落实到位,足足用了将近3周的时间。而且远东这些“精锐”似乎也并不能堵住中亚大地上的德国装甲部队。隆美尔在北非沙漠有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带5-8万部队正好能发挥其来去如风、攻击力爆表的优势,他让红军指挥官见识了空地一体、空降渗透、装甲突击、分兵合围等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打得这些笨拙的远东部队有苦难言,明明拥有3-4倍于敌的优势,却始终处于下风。
中亚战场的不断胜利也破除了隆美尔只能打英美,不能打苏联的“污蔑”之词,认为他配得上肩膀上的元帅军衔,唯一还需要他证明的是带大兵团的能力,不过,基于该方向脆弱的补给体系,维持5-8万兵力已是极限。
在中部战场上,收拢“难民”也差不多的德军重兵开始发动猛攻,他们的攻势只是迟到但并不会缺席,而且在收拢难民这段时间里,前线同样囤积了不少物资和补给,仅仅4天功夫,各处阵地都取得了突破,分别向前推进了80-150公里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