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 第483节
英美海军专家估计德国至少有1000条潜艇,在地中海完全成为轴心内海后,至少80%的潜艇部署在北大西洋。这个估计明显是略高了,德国到现在为止潜艇总数都尚未突破700条,不过有70%的比例估计得很恰如其分,除了部署在大西洋上的海狼,其余活跃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相对而言那里战果就少得多。
英美对德国潜艇的第二个估计是认为敌军投入了新型号潜艇,且数量至少占15%,这种新型号指的就是Xxi型潜艇,这是真正为破交而生的真正的潜艇,而不是可潜水战舰,其水下最高潜航速度最高可达17节以上,速度不但远远超过了浮航时,更比一般商船都要快,英美运输部队继续走S型反潜路线不但不能避开,反而会让潜艇抓住机会缩短距离从而狙杀。
而且Xxi型潜艇同时还拥有完善的通气管和静音措施,一般护航军舰根本逮不住他,驱逐舰一般只能依靠声呐定位后投放刺猬弹反潜,但Xxi型的水下高速让这套办法屡屡铩羽而逃——驱逐舰如果速度不快,则其投放刺猬弹的速度跟不上潜艇机动的节奏;如速度快起来,则声呐因船体本身的噪声干扰而不能用。白天还可动用飞机反潜,可对动辄潜深超过100米的xxi级而言,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为克服这种潜艇的影响,英美专家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走规避路线了,以胜利轮为主要载体的货轮在危险地带一律用最高速度直线冲刺杀过去,即便疑似碰到潜艇也不要浪费时间展开反潜作业,硬闯过去就行,只要航行一天一夜冲过亚速尔黑洞封锁线,船队就能获得安全。这条建议看似荒唐,但事实证明还是有益的,英美船队的损失开始下降,因为不是Xxi当道的时候,面对高速冲击的货轮,其他潜艇就没有办法获得理想的鱼雷发射位。
不过这种优势的获得期不长,随着德军Xxi级飞速下水,英加航线损失率仍然又开始稳步上升,大多数时候数字稳定在25%,极端时会飙升到30%(综合一个来回航线后,船只损失率为40-50%),这么惨重的损失换做以往早就停掉了,但深知大不列颠地位重要的罗斯福在经过痛苦思考后,认为不管损失有多么惨重,这条运输路线必须维持,除非轴心派出水面舰队彻底截断航线,否则必须持续下去,要把吨位战打赢,毕竟德国潜艇的损失也在持续不断的反潜过程中消耗,而造一条潜艇并培养足够的水兵肯定比造货轮来得麻烦。
这就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吨位战:到底是美国土豪的运输吨位多还是德国霸王的反潜吨位多?这种硬碰硬的打法是让邓尼茨和霍夫曼最感到无奈的地方。
为打赢大西洋运输战,避免重蹈战略轰炸因为损失惨重而失败的覆辙,在智囊们的建议下,罗斯福颁布了一系列条令:
1、成功完成一次跨大西洋运输的海员发放现金奖励,最低500美元,依据等级、经验、次数累积发放,1943年500美元可不是小数目(1盎司黄金才35美元,500美元等于405克黄金),很多人愿意为这个高额悬赏拼一拼;
2、货轮准备足够的救生艇和物资,一旦船只遇袭就立即逃生保全性命,一般说来德国潜艇比较具有骑士风度的,不会攻击救生艇,天亮后护航船只会把救生艇搭救起来,为加速逃命,美国紧急研发了100吨级、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配套快艇,深受海员喜爱——绰号避难所;
3、如货轮中途遇袭,逃生海员抵达英国(或格陵兰岛)后照发奖励,且回程就不必再搭乘危险的货轮,美国战略运输队会用飞机将他们送回国;
4、如不幸被俘,请与德方保持合作,保重身体,美国会用其他平民与德国进行交换;
5、如不幸阵亡,除奖励外还将额外发放抚恤,参照军人执行。
这些听上去有些滑稽的方针很有针对性,海员们保持了高昂士气,源源不断有中年大叔愿意加入远洋运输拼一拼去赚那500美元,而且美国政府承诺的俘虏交换也在落实——在《忠诚法令》持续推广后,陆续有德裔关入集中营,正好用于交换海员(均不涉及现役人员),葡萄牙很乐意在其中充当掮客。对这种平民间的交换霍夫曼自然也只能放行,因为犹太建国方案颁布后,有关犹太居民交换生意便一落千丈了,既然他是德意志元首,而且欧洲之声反复广播鼓动在美德裔、意大利裔反抗美国政府,也确实收到了成效,他就不能不把这些德裔家庭接回来并妥善安排。
于是大西洋吨位战就在双方都觉得欲罢不能的气氛中持续维持下去,但霍夫曼既然要迫降英国,就不能不让丘胖子脖子上的绳索勒得紧一点,再加上配合马沙尔作战的需要,航母破交舰队第一次组建并出战,其第一个对手就是Ng-215。
“该死……”凄厉的广播声响了起来,卡萨布兰卡号护航航母立即乱做一团,舰长兼护航编队司令里奇蒙德上校一拳头砸在栏杆上,狠狠地痛骂出声,“又是这讨厌的大西洋督查!”
大西洋督查是英美海军官兵和海员给Ju-290c取得绰号,通常这玩意出现过后,德国潜艇或攻击机群就会紧跟而来,因此还有一个更加反映情绪的外号——“瘟神”,大西洋督查的威力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护航航母舰载机的第一攻击首选目标就是他,海员们彼此开玩笑或者赌咒发誓时经常说:“如果我说假话,让我一出门就撞见大西洋督查!”
“今夜注定又是个难熬的夜晚。”虽然编队拥有2条最新的卡萨布兰卡护航航母和2条博格级航母,但里奇蒙德很清楚,一旦到夜里,他们的舰载机派不上多少用场,护航航母或货轮庞大的体型反而会成为第一显著的打击目标。
“目标确定,大型船队一支,拥有胜利轮级货轮23条,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6艘,中心位置位于As91海域,航线84度,航速14节……”面对扑上来的舰载机,这架大西洋督查潇洒地调头爬升离开,一边撤退一边将搜集到的信息发送出去——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他玩得很熟练了。
“长官,发现敌船队,看架势似乎很肥……”敦刻尔克号上,机要参谋把电报递给编队司令官欣茨少将。
“离我们多少距离?”
“大约600公里。”
欣茨点点头,看了看时间正好是下午2点,按对头截击速度,4点钟时双方距离大约会在450公里左右,是非常理想的打击距离,打完之后还可以借夜色溜掉,剩下的小鱼小虾还留给潜艇部队。
“侦察机立即准备,15分钟后放飞,注意搜索目标周围300公里海域;攻击机完成出击整备,防止美国人钓鱼,舰队目前全速前进。”虽然目标很诱人,但欣茨比较冷静,万一后面跟着英美主力舰队呢?自己这支舰队是用来破交的,可不是用来和敌人硬碰硬的。
2点15分,4架ar-352(彩云改)腾空而起,向目标方位迅速扑去……
第115章 大西洋绞杀战(3)
3点30分,舰载侦察机第二次对Ng-215的定位得到明确,并成功探明周围300公里之内并无其他英美舰队——这不是诱饵,这真是条大鱼。
半小时前地勤就发来报告,“所以攻击机准备完成,随时可以出击。”欣茨满意地点点头,对如何利用斜角航母作战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欣茨本人也在进行探索,根据理论推算,因为有两条甲板可以起飞,所以应尽可能把全部舰载机全部推上跑道然后同时放飞——战斗机走斜角短跑道,攻击机走直线长跑道,如果再配上主跑道上的弹射器,全部飞机起飞大概只要8-9分钟,作战效率远高于传统航母。
除这种思路外,以小泽为首的日本顾问团队还提出创新打法:跨平台超远程作战。
由于敦刻尔克号比较坚固且拥有两条飞机跑道,他们认为可以该舰为平台进行远程攻击。在英加航线折向格陵兰岛后,亚速尔上起飞的攻击机就不能打击远距离的商船队,这时候可把敦刻尔克号部署在离亚速尔800-1000公里左右的位置,然后飞机先从亚速尔起飞到敦刻尔克号上先行降落一次并进行油弹补给,然后再次出发展开进攻。返程时先回敦刻尔克号进行中继补给,然后再飞回亚速尔。由于敦刻尔克号有两条跑道,理论上只要调度得当,不存在冲突问题。
如果指挥协调进一步升级,可源源不断地利用该平台输送舰载机,这样就可把打击范围从600公里扩张到1200-1500公里。这套战法送到马沙尔手上又加了一条意见——“换人不换机”,考虑飞行员长距离飞行作战的疲劳感,可利用德国舰载机飞行员目前数量比较充足且水平分层的优势进行优化,将最优秀的攻击机机组都部署在敦刻尔克号,亚速尔起飞的飞行员只要保证能把飞机开到航母上即可,然后在飞机补充油弹时更换飞行员展开攻击,返程再由来程飞行员把飞机飞回去。如果进攻中舰载机有损失,那么只要同步减少返回基地的飞机即可,航母本身拥有的舰载机始终可以保证常数。
这套战法一报上去霍夫曼就看懂了——这不就是小泽历史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利用大凤号装甲航母采用的超远程战法么,虽然历史证明当时效果不太好,但不一定表示德国不能用这套办法。因为有联合攻击机和大西洋督查的威慑在,敦刻尔克号待在离亚速尔800公里范围内还是非常安全的,所以同意他们进行尝试,即便失败了也无所谓。
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理由一是认为对指挥要求过高;二是认为过早暴露这种战术不利,尤其是斜角航母曝光后会影响今后打大仗时的突然性。霍夫曼考虑一番后认为失败几率是存在的,但凡事总要尝试才能明白,他尤其不担心斜角航母曝光会增加自己的困难。
理由很简单,德国自己剩余的斜角航母将在接下去半年内陆续服役,而美国在半年内是拿不出时间和精力来改造斜角航母的。对一个新事物,美国人也要进行研究和分析,不可能直接德国用什么美国也用什么——这不是陆战武器,这是军舰,他相信英美对自己的军舰还是有自信的。况且,从长远看斜角航母更适用于喷气飞机时代,德国破交航母是因为机库面积小且各种因素累计而故意弄成这个局面,美国人多半会先嘲笑这个设计
退一步说,就算是美国通过认真分析掌握了斜角航母的价值,也不可能在埃塞克斯级上采用,因为埃塞克斯级是批量建造的产品,建造速度是最大优势,如果要改成斜角,重心、吨位、设计等各方面需要重新调整适应,必然要增加6-8个月工期,多耗费的时间对美国而言还不如多造几艘更有利。
欣茨是个有心人,对这种新战法同样跃跃欲试,在发现敌军有4艘护航航母后,他担心自己力量不够,立即呼叫支援——亚速尔上不但有大把空闲飞行员,连马沙尔的主力舰队都逗留在附近,提供攻击机根本就不是个事,在4艘先导侦察机起飞后不久,亚速尔增援攻击群也放了出来。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距离稍微有点远,不是战术理论中设想的800公里,实际将近1000公里,不过现在德国舰载机普遍航程都超过1500公里,最新的Ju-198(流星改)攻击机最大航程超过1800公里,这点距离都可以胜任——了不起再挂个副油箱。
15:45,第一攻击波22架攻击机在14架BF-219伴随下出击,此时,从亚速尔起飞的第二波攻击机大约50多架飞机正在前来的半路上……
对付孱弱的护航航母并不需要使用鱼雷,只要一颗250公斤航弹就可以解决他们了,这玩意一架Ju-198能够带3颗,欣茨乐观地预计这上百架飞机足够重创这支船队了。
“长官,雷达显示有敌机飞来。”
“什么?”指挥Ng-215船队的里奇蒙德上校大吃一惊,虽然Ar-352出现后他也有过担心,但更多还是被大西洋督查的老经验坏事,以为这次攻击还是从水下来,重点加强了反潜还摆好了反潜阵型,冷不防德国飞机就扑了过来。
他惊叫起来:“附近有德国主力舰队,情报不是说他们在亚速尔么?”
“怎么办?”
“剩余飞机立即起飞,反潜巡逻任务取消,准备防空。”想了想他又补充一句,“作战队形改为防空阵。”
但他的命令已下得太晚了,各航母只来得及起飞寥寥无几的飞机就面临着德军攻击机群大举临近,Ju-198虽然最快速度比He-218要慢一点,但却是集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于一身的攻击机,而且在弹药投掷完后还可以在必要时充当一下战斗机空战,比起F6f肯定是打不过的,但与F4F的差距就不那么大,老练的德国飞行员先是用水平飞行引诱敌机上钩,然后猛扑下去进行俯冲攻击,还没等下面美军有效反应过来,4艘护航航母就有3艘中弹,瞬间丧失了起降能力,停在甲板上的飞机也被命中殉爆。旁边的驱逐舰多有遭受池鱼之殃的,也被命中后开始下沉。
空袭非常成功,22架攻击机完美地达到了预期结果,最后1艘侥幸逃脱的护航航母虽然竭尽全力起飞战机拦截,但被德国护航战斗机打得丢盔曳甲,想想就毫不奇怪,英美主力舰队上的飞行员都不是德国同行对手,服役于次一级护航航母上的飞行员就更是菜鸟。不过这并不是Ng-215的末日,真正让人绝望的是一小时后的第二波攻击,正在抢救落水者的英美舰队再次遇到空袭,第4艘护航航母也被命中哑火,富有余力的商船接二连三被命中。
这次闪电般的破交空袭战果巨大,德国只损失了4架攻击机,3架战斗机,却击落了19架敌机,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将整支Ng215的护航力量近乎完全打掉,而且还让剩余的商船不敢解散编队分头跑路,因为天马上要黑了,分散突围一定会被潜艇光顾,那样一旦落水连援救的人都没有。
英美对德国潜艇的第二个估计是认为敌军投入了新型号潜艇,且数量至少占15%,这种新型号指的就是Xxi型潜艇,这是真正为破交而生的真正的潜艇,而不是可潜水战舰,其水下最高潜航速度最高可达17节以上,速度不但远远超过了浮航时,更比一般商船都要快,英美运输部队继续走S型反潜路线不但不能避开,反而会让潜艇抓住机会缩短距离从而狙杀。
而且Xxi型潜艇同时还拥有完善的通气管和静音措施,一般护航军舰根本逮不住他,驱逐舰一般只能依靠声呐定位后投放刺猬弹反潜,但Xxi型的水下高速让这套办法屡屡铩羽而逃——驱逐舰如果速度不快,则其投放刺猬弹的速度跟不上潜艇机动的节奏;如速度快起来,则声呐因船体本身的噪声干扰而不能用。白天还可动用飞机反潜,可对动辄潜深超过100米的xxi级而言,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为克服这种潜艇的影响,英美专家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走规避路线了,以胜利轮为主要载体的货轮在危险地带一律用最高速度直线冲刺杀过去,即便疑似碰到潜艇也不要浪费时间展开反潜作业,硬闯过去就行,只要航行一天一夜冲过亚速尔黑洞封锁线,船队就能获得安全。这条建议看似荒唐,但事实证明还是有益的,英美船队的损失开始下降,因为不是Xxi当道的时候,面对高速冲击的货轮,其他潜艇就没有办法获得理想的鱼雷发射位。
不过这种优势的获得期不长,随着德军Xxi级飞速下水,英加航线损失率仍然又开始稳步上升,大多数时候数字稳定在25%,极端时会飙升到30%(综合一个来回航线后,船只损失率为40-50%),这么惨重的损失换做以往早就停掉了,但深知大不列颠地位重要的罗斯福在经过痛苦思考后,认为不管损失有多么惨重,这条运输路线必须维持,除非轴心派出水面舰队彻底截断航线,否则必须持续下去,要把吨位战打赢,毕竟德国潜艇的损失也在持续不断的反潜过程中消耗,而造一条潜艇并培养足够的水兵肯定比造货轮来得麻烦。
这就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吨位战:到底是美国土豪的运输吨位多还是德国霸王的反潜吨位多?这种硬碰硬的打法是让邓尼茨和霍夫曼最感到无奈的地方。
为打赢大西洋运输战,避免重蹈战略轰炸因为损失惨重而失败的覆辙,在智囊们的建议下,罗斯福颁布了一系列条令:
1、成功完成一次跨大西洋运输的海员发放现金奖励,最低500美元,依据等级、经验、次数累积发放,1943年500美元可不是小数目(1盎司黄金才35美元,500美元等于405克黄金),很多人愿意为这个高额悬赏拼一拼;
2、货轮准备足够的救生艇和物资,一旦船只遇袭就立即逃生保全性命,一般说来德国潜艇比较具有骑士风度的,不会攻击救生艇,天亮后护航船只会把救生艇搭救起来,为加速逃命,美国紧急研发了100吨级、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配套快艇,深受海员喜爱——绰号避难所;
3、如货轮中途遇袭,逃生海员抵达英国(或格陵兰岛)后照发奖励,且回程就不必再搭乘危险的货轮,美国战略运输队会用飞机将他们送回国;
4、如不幸被俘,请与德方保持合作,保重身体,美国会用其他平民与德国进行交换;
5、如不幸阵亡,除奖励外还将额外发放抚恤,参照军人执行。
这些听上去有些滑稽的方针很有针对性,海员们保持了高昂士气,源源不断有中年大叔愿意加入远洋运输拼一拼去赚那500美元,而且美国政府承诺的俘虏交换也在落实——在《忠诚法令》持续推广后,陆续有德裔关入集中营,正好用于交换海员(均不涉及现役人员),葡萄牙很乐意在其中充当掮客。对这种平民间的交换霍夫曼自然也只能放行,因为犹太建国方案颁布后,有关犹太居民交换生意便一落千丈了,既然他是德意志元首,而且欧洲之声反复广播鼓动在美德裔、意大利裔反抗美国政府,也确实收到了成效,他就不能不把这些德裔家庭接回来并妥善安排。
于是大西洋吨位战就在双方都觉得欲罢不能的气氛中持续维持下去,但霍夫曼既然要迫降英国,就不能不让丘胖子脖子上的绳索勒得紧一点,再加上配合马沙尔作战的需要,航母破交舰队第一次组建并出战,其第一个对手就是Ng-215。
“该死……”凄厉的广播声响了起来,卡萨布兰卡号护航航母立即乱做一团,舰长兼护航编队司令里奇蒙德上校一拳头砸在栏杆上,狠狠地痛骂出声,“又是这讨厌的大西洋督查!”
大西洋督查是英美海军官兵和海员给Ju-290c取得绰号,通常这玩意出现过后,德国潜艇或攻击机群就会紧跟而来,因此还有一个更加反映情绪的外号——“瘟神”,大西洋督查的威力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护航航母舰载机的第一攻击首选目标就是他,海员们彼此开玩笑或者赌咒发誓时经常说:“如果我说假话,让我一出门就撞见大西洋督查!”
“今夜注定又是个难熬的夜晚。”虽然编队拥有2条最新的卡萨布兰卡护航航母和2条博格级航母,但里奇蒙德很清楚,一旦到夜里,他们的舰载机派不上多少用场,护航航母或货轮庞大的体型反而会成为第一显著的打击目标。
“目标确定,大型船队一支,拥有胜利轮级货轮23条,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6艘,中心位置位于As91海域,航线84度,航速14节……”面对扑上来的舰载机,这架大西洋督查潇洒地调头爬升离开,一边撤退一边将搜集到的信息发送出去——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他玩得很熟练了。
“长官,发现敌船队,看架势似乎很肥……”敦刻尔克号上,机要参谋把电报递给编队司令官欣茨少将。
“离我们多少距离?”
“大约600公里。”
欣茨点点头,看了看时间正好是下午2点,按对头截击速度,4点钟时双方距离大约会在450公里左右,是非常理想的打击距离,打完之后还可以借夜色溜掉,剩下的小鱼小虾还留给潜艇部队。
“侦察机立即准备,15分钟后放飞,注意搜索目标周围300公里海域;攻击机完成出击整备,防止美国人钓鱼,舰队目前全速前进。”虽然目标很诱人,但欣茨比较冷静,万一后面跟着英美主力舰队呢?自己这支舰队是用来破交的,可不是用来和敌人硬碰硬的。
2点15分,4架ar-352(彩云改)腾空而起,向目标方位迅速扑去……
第115章 大西洋绞杀战(3)
3点30分,舰载侦察机第二次对Ng-215的定位得到明确,并成功探明周围300公里之内并无其他英美舰队——这不是诱饵,这真是条大鱼。
半小时前地勤就发来报告,“所以攻击机准备完成,随时可以出击。”欣茨满意地点点头,对如何利用斜角航母作战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欣茨本人也在进行探索,根据理论推算,因为有两条甲板可以起飞,所以应尽可能把全部舰载机全部推上跑道然后同时放飞——战斗机走斜角短跑道,攻击机走直线长跑道,如果再配上主跑道上的弹射器,全部飞机起飞大概只要8-9分钟,作战效率远高于传统航母。
除这种思路外,以小泽为首的日本顾问团队还提出创新打法:跨平台超远程作战。
由于敦刻尔克号比较坚固且拥有两条飞机跑道,他们认为可以该舰为平台进行远程攻击。在英加航线折向格陵兰岛后,亚速尔上起飞的攻击机就不能打击远距离的商船队,这时候可把敦刻尔克号部署在离亚速尔800-1000公里左右的位置,然后飞机先从亚速尔起飞到敦刻尔克号上先行降落一次并进行油弹补给,然后再次出发展开进攻。返程时先回敦刻尔克号进行中继补给,然后再飞回亚速尔。由于敦刻尔克号有两条跑道,理论上只要调度得当,不存在冲突问题。
如果指挥协调进一步升级,可源源不断地利用该平台输送舰载机,这样就可把打击范围从600公里扩张到1200-1500公里。这套战法送到马沙尔手上又加了一条意见——“换人不换机”,考虑飞行员长距离飞行作战的疲劳感,可利用德国舰载机飞行员目前数量比较充足且水平分层的优势进行优化,将最优秀的攻击机机组都部署在敦刻尔克号,亚速尔起飞的飞行员只要保证能把飞机开到航母上即可,然后在飞机补充油弹时更换飞行员展开攻击,返程再由来程飞行员把飞机飞回去。如果进攻中舰载机有损失,那么只要同步减少返回基地的飞机即可,航母本身拥有的舰载机始终可以保证常数。
这套战法一报上去霍夫曼就看懂了——这不就是小泽历史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利用大凤号装甲航母采用的超远程战法么,虽然历史证明当时效果不太好,但不一定表示德国不能用这套办法。因为有联合攻击机和大西洋督查的威慑在,敦刻尔克号待在离亚速尔800公里范围内还是非常安全的,所以同意他们进行尝试,即便失败了也无所谓。
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理由一是认为对指挥要求过高;二是认为过早暴露这种战术不利,尤其是斜角航母曝光后会影响今后打大仗时的突然性。霍夫曼考虑一番后认为失败几率是存在的,但凡事总要尝试才能明白,他尤其不担心斜角航母曝光会增加自己的困难。
理由很简单,德国自己剩余的斜角航母将在接下去半年内陆续服役,而美国在半年内是拿不出时间和精力来改造斜角航母的。对一个新事物,美国人也要进行研究和分析,不可能直接德国用什么美国也用什么——这不是陆战武器,这是军舰,他相信英美对自己的军舰还是有自信的。况且,从长远看斜角航母更适用于喷气飞机时代,德国破交航母是因为机库面积小且各种因素累计而故意弄成这个局面,美国人多半会先嘲笑这个设计
退一步说,就算是美国通过认真分析掌握了斜角航母的价值,也不可能在埃塞克斯级上采用,因为埃塞克斯级是批量建造的产品,建造速度是最大优势,如果要改成斜角,重心、吨位、设计等各方面需要重新调整适应,必然要增加6-8个月工期,多耗费的时间对美国而言还不如多造几艘更有利。
欣茨是个有心人,对这种新战法同样跃跃欲试,在发现敌军有4艘护航航母后,他担心自己力量不够,立即呼叫支援——亚速尔上不但有大把空闲飞行员,连马沙尔的主力舰队都逗留在附近,提供攻击机根本就不是个事,在4艘先导侦察机起飞后不久,亚速尔增援攻击群也放了出来。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距离稍微有点远,不是战术理论中设想的800公里,实际将近1000公里,不过现在德国舰载机普遍航程都超过1500公里,最新的Ju-198(流星改)攻击机最大航程超过1800公里,这点距离都可以胜任——了不起再挂个副油箱。
15:45,第一攻击波22架攻击机在14架BF-219伴随下出击,此时,从亚速尔起飞的第二波攻击机大约50多架飞机正在前来的半路上……
对付孱弱的护航航母并不需要使用鱼雷,只要一颗250公斤航弹就可以解决他们了,这玩意一架Ju-198能够带3颗,欣茨乐观地预计这上百架飞机足够重创这支船队了。
“长官,雷达显示有敌机飞来。”
“什么?”指挥Ng-215船队的里奇蒙德上校大吃一惊,虽然Ar-352出现后他也有过担心,但更多还是被大西洋督查的老经验坏事,以为这次攻击还是从水下来,重点加强了反潜还摆好了反潜阵型,冷不防德国飞机就扑了过来。
他惊叫起来:“附近有德国主力舰队,情报不是说他们在亚速尔么?”
“怎么办?”
“剩余飞机立即起飞,反潜巡逻任务取消,准备防空。”想了想他又补充一句,“作战队形改为防空阵。”
但他的命令已下得太晚了,各航母只来得及起飞寥寥无几的飞机就面临着德军攻击机群大举临近,Ju-198虽然最快速度比He-218要慢一点,但却是集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于一身的攻击机,而且在弹药投掷完后还可以在必要时充当一下战斗机空战,比起F6f肯定是打不过的,但与F4F的差距就不那么大,老练的德国飞行员先是用水平飞行引诱敌机上钩,然后猛扑下去进行俯冲攻击,还没等下面美军有效反应过来,4艘护航航母就有3艘中弹,瞬间丧失了起降能力,停在甲板上的飞机也被命中殉爆。旁边的驱逐舰多有遭受池鱼之殃的,也被命中后开始下沉。
空袭非常成功,22架攻击机完美地达到了预期结果,最后1艘侥幸逃脱的护航航母虽然竭尽全力起飞战机拦截,但被德国护航战斗机打得丢盔曳甲,想想就毫不奇怪,英美主力舰队上的飞行员都不是德国同行对手,服役于次一级护航航母上的飞行员就更是菜鸟。不过这并不是Ng-215的末日,真正让人绝望的是一小时后的第二波攻击,正在抢救落水者的英美舰队再次遇到空袭,第4艘护航航母也被命中哑火,富有余力的商船接二连三被命中。
这次闪电般的破交空袭战果巨大,德国只损失了4架攻击机,3架战斗机,却击落了19架敌机,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将整支Ng215的护航力量近乎完全打掉,而且还让剩余的商船不敢解散编队分头跑路,因为天马上要黑了,分散突围一定会被潜艇光顾,那样一旦落水连援救的人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