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576节

第228章 中亚攻防战(续)

性格坚韧的朱可夫当然不是华西列夫斯基三言两语就能劝得动的,否则他也不是朱可夫了。至于毅然决断什么的,华西列夫斯基已说过多次,朱可夫自己也说过多次,不过大家的“毅然决断”内涵指向显然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没法摆在桌面上出来明说。

最早在中央战线伏尔加河流域失守前,朱可夫的断然决断是希望斯大林尽快推动媾和——以伏尔加河右岸为分界线,斯大林没有答应,华西列夫斯基也表示无法接受,都还没打直接就放弃左岸?但真到德军持续进攻并打掉左岸后,让对方接受右岸停战已不可能了。

然后华西列夫斯基这时候提出毅然决断要求议和,现在轮到朱可夫不干了,他认为这样子没法议和,必须利用冬歇期给德军一个下马威,毕其功于一役,胜而求和。由于连续几次美援抵达再加上后方情况经过整顿之后有所恢复,斯大林咬着牙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见,不但孤注一掷地从中央战线抽调了将近100万部队,还把最精锐的几个近卫坦克旅都交给了朱可夫。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两个中将就是朱可夫特意挑选出来协同自己管理中亚特别方面军的,在同意朱可夫破釜沉舟的进攻方案后,斯大林老爹为精干的指挥人员煞费苦心,朱可夫挂帅当然是板上钉钉逃不了,但光朱可夫一个人管不住那么100万部队,本来朱可夫还想让巴格拉米扬协助自己,但斯大林对后者在前次战役中的表现嗤之以鼻,拒绝了朱可夫的请求,而方面军级别负责人除扼守要地无法动的大员外,似乎也没有特别出彩之人。最终朱可夫反复权衡挑选两人分别协助自己管理左右两翼集群(相当于方面军级别),斯大林对此倒是予以了高度认可。

两人从年纪来看绝对是小字辈,崔可夫不到44岁,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甚至只有38岁——别说方面军统帅大员,重要一点的集团军统兵大员也很少见这个年纪。当然朱可夫也算年轻统帅,他现在还不满50岁,与他交锋过的同级别对手,包括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等人普遍都大8-15岁。

其他层面的将领也能看出来,温克和崔可夫同年,也都是中将军衔,当前者因突出表现刚刚破格提拔为主力师师长时,崔可夫连集团军司令员都已当了好几年。朱可夫虽然朋友同学一大堆,但没什么私人班底,更没有几个心腹爱将,他性格比较直接和固执——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幼稚,也没什么太多非分之想,所以斯大林对他比较放心,这两个年轻人让朱可夫带着他也放心。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崔可夫是新生代集团军司令员一级中的悍将,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御。历史上,前者在1945年被斯大林亲自挑选为统帅部接班人(将来接朱可夫的班),可惜运气不好,在晋升元帅前5天被德军炮弹炸死;后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顽强固守,从15万人守到200多人不动摇,堪称一绝。虽然历史进程已经改变,朱可夫本人远不如霍夫曼知道两人在历史上的偌大声名,但他还是从这两年的战役过程中发掘出了两人:在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战役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取得的战果最好、损失最小,而崔可夫在顿河大河曲部及后续高加索战役中表现最出色,断后掩护避免了整个方面军崩溃。

所以这次他把两人都带到了中亚,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负责指挥进攻集群包围中亚集团军,崔可夫负责指挥防御集群对付有可能增援的德军。两人对这次战役也十分用心,虽然斯大林没给他们方面军司令员的头衔,但他们实际指挥的部队已够得上方面军级别。他们相信:只要仗打好了,朱可夫同志再一推荐,上将乃至大将军衔,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还不是唾手可得?

朱可夫先给他们看了这封信。看完后崔可夫没多说什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问了一句:“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所说的毅然决断是什么意思?”

“这将是我们最后能获得的最后一个冬歇期了,一旦过了4月,德军就要恢复全面进攻,所以剩下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决断,到底是继续推进中亚战役还是让中亚特别方面军回师中路。”

当着两人的面,朱可夫将自己的策略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他称之为分五步走:

第一步:冒险抽调中亚力量。华西列夫斯基对此坚决表示反对,但从事后来看,朱可夫的冒险是成功的,德军并没有因为中央战场对手实力孱弱而狂飙突进,相反依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速度虽然降低,但稳妥性提高了,战线整体刚刚压过伏尔加河右岸地区200-300公里,只是华西列夫斯基想打反击的希望落空了——第一步策略成功。

第二步:包围中亚德军,将其吃掉或者打到近乎崩溃,吸引里海以西的德军来援。朱可夫认为进行救援的德军数量不会太多,也就是10-15万左右的规模,中亚道路体系和补给能力就摆在这里,步兵倒是可以多放一点,德军机械化部队撑破天就是15万级别。——第二步包围勉强算成功了,不过吃掉或打到崩溃还比较遥远。

第三步:围点打援,利用崔可夫的防御集群,吃掉或包围这支救援部队,迫使南线德军主力继续分兵来救;

第四步: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在德军南线兵力进行调整、削弱后,不再理会中亚局面,要求以中央方面军牵制住南线一部分德军,红军以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抽调4个方面军南北对进,截断中央战线德军突出部的根部。虽然中央战线德军推进甚多,但由于红军一直牢牢掌握着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中央战线始终就是个巨型突出部。

第五步:击溃或击退德军在中央战场的进攻兵力(朱可夫认为消灭已不可能),利用德军撤退的机会将战线推回到伏尔加河左岸,然后双方媾和,为苏方争取一个有利条件。他甚至认为莫斯科也可以让出来,换取整体战线再往前推一推,这样苏联就能拥有伏尔加河、乌拉尔两个比较集中的工业基地和相应人口,勉强还算是欧洲大国。

这五个步骤是连环推动、步步实施的,没想到现在第二个环节就出了岔子,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50万进攻集群居然拿10万德军没有太好的办法!——偏偏朱可夫还认为其指挥并无失误。

华西列夫斯基的毅然决断非常明显,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持续进攻,加快进度同时还不能损失太多力量,因为这些力量在未来要返回中央战场担当防御。换而言之,华西列夫斯基不看好朱可夫的五步走策略,认为顶多中亚取得小胜震慑下德军,只有中央战线的防御挡住德军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第二,放弃整体作战目标,利用几个月构筑防线,争取开春后在乌拉尔一线挡住德军进攻,然后进行政治谈判解决——同样也是不赞同五步走策略的态度,无非更悲观些。

崔可夫沉吟着问道:“您倾向于哪一个?”

“我两个都不倾向!首先不损失而获胜就目前而言基本办不到的,光把德国人赶进这个盆地已让我们损失了7-8万部队和大量坦克。”朱可夫有点儿恼火,更有点郁闷,“斯大林同志只给我了2个坦克旅增援,其他什么也拿不出来;我认为如果乐观一点估计,我们打进盆地需要牺牲20万人,倘若悲观一点,这20万人都填进去可能都收效甚微。”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叹了口气:“IS-1重型坦克是款不错的坦克,和虎式基本不相上下、各有千秋,可惜来得太晚、数量也太少,如果去年年初在虎式出来后不久我们就拥有这种好坦克,去年很多仗就不会打成这样……”

现在苏军知道,包围圈里德军可不是泛泛之辈,全是大名鼎鼎的一线精锐师,特别还有大德意志师和欧根亲王这两个字头师——打到现在连红军普通官兵都明白这些字头师差不多就是王牌师的代言词。不同于仓促上阵的苏军士兵,他们都是受过专门训练、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在有充分的补给和物资供应的的条件下,德国人可依赖高效率的无线电体系来有效指挥这些部队依托支撑点来实施顽强抵抗,而不至于像苏联军队那样在包围圈里由于通讯中断被迅速打乱建制最终覆灭。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崔可夫也有点沮丧,“需要我这里分出一个集团军支援进攻集群么?德国人根本没怎么动。”

“我想到了一个调整后的策略,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朱可夫走到地图前,阐述了他的完整想法,听得两人完全傻掉了……

第2.15更新说明

因Word崩溃,存稿消失,本日第二更被迫推迟到12点以后奉上,抱歉……

第229章 中亚攻防战(完)

“对付头缩进去的乌龟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解除它的戒备心理,用东西把它引诱出来;二是放在火上烤,让它热得受不了自然而然把头伸出来……”朱可夫道,“我打算让你们交换一下指挥序列,崔可夫同志从防御集群变更为进攻集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同样如此。”

两人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朱可夫的用意:费尔干纳盆地就是德军的乌龟壳,要靠人命填把防线攻破不说完全不可能,但肯定不是好办法,动用步兵、部队从山区迂回显然也太慢。但反过来说,德军躲在盆地里看似躲得很好,其实也把自己关在了里面——苏军堵口、德军进攻时一样会面临类似问题,无非德军实力强一点,抢口时不必牺牲这么大倒是真的。

“我的策略分成三部分:第一步,由崔可夫同志带领一个加强后的集团军守在费尔干纳盆地口,不必进攻,但必须遏制德军攻势,在我没下令可撤退前,您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将出口堵住;第二步,目前部署在撒马尔罕、布哈拉一线以西的部队继续向西进攻,一方面拔掉这些勾结德军的苏维埃叛变、分裂势力,另一方面掐掉中亚德军的补给基地;第三步,我准备来个反击战。”说到拔掉中亚独立势力时,朱可夫是用咬牙切齿的口吻说的。

斯大林一直不待见中亚各民族,认为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一有机会就打压甚至全族清洗,包括朱可夫等人在内的很多高层领导原来认为下手过重,但重新率领大部队返回中亚后,目睹当初地方政权机构、党组织成员的悲惨下场后,朱可夫的心态发生了剧烈变化——认为这些分裂势力比法西斯还坏!德国人目前在占领区还搞搞怀柔政策,上次斯大林用饥民来对付德军时也没见对方大开杀戒,反而交给俄罗斯解放军送到后方安顿。但中亚民族势力一朝得势之后报复手段之残忍让人无不义愤填膺。他甚至还专门用电报向莫斯科做了检讨,认为自己以前心慈手软,看问题远不如斯大林同志站得高、看得远,觉悟太低,犯了政治幼稚病——这根本就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哪有什么客气好讲?

在确定中亚肃反名单时,内务部建议定20-25%的比例,朱可夫认为定得太低,至少要50%以上!——按这个标准,几乎每个中亚成年男子都可以划进去。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的任务就是带领部队将这些分裂势力洗一遍,务必连根拔起,看德国人究竟救不救!当然,肃反的事你不用插手,内务部会派专人来。”朱可夫解释道,“我自己带3个集团军等在塔什和撒马尔罕一线,如果德军从盆地里冲出来,我就围住并吃掉他们。”

对方听了点头,这是逼迫德军动身的好办法,可假如德国人不出来怎么办呢?

“德军一直不出来也不要紧,你带着部队持续进攻,一直打到里海东岸,那里有德军后勤与补给基地,可能还有3-5万兵力,一起干掉他们。在特殊时刻他们是得不到援兵的。”

“特殊时刻?得不到援兵?”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一边回味着朱可夫的话,一边对着地图苦苦思索,里海西岸就是与斯大林格勒一线3个主力方面军对峙的德军主力集团军群,怎么可能得不到援兵?忽然他眼睛一亮,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里海结冰?”

“对!”

从一月份中下旬开始,里海将进入2个月左右的冰期。由于里海似湖实海的特殊水文条件,其冰期非常古怪——并不是整座里海都会被封冻住,也不是北面温度更低的地方被封冻住,而是呈现垂直封冻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西岸附近会出现封冻,而东岸这里几乎没有,即便有冰层也很薄。这种极端特殊的封冻状态与里海水质有关,东南方向海水中盐分密度高、冰点低,故整体冰层呈现垂直而不是水平分布。

当然,里海在冰期里整体冰层都不厚,最冷的几天通行轻步兵勉强可以,重装备就别想了,而那段时间大雪纷飞,飞机出动也比较困难,因此朱可夫很有把握地说出了这一点。只要结冰,西岸德军船只就基本无法动弹,船不能动,有再多兵力也无济于事。

“当然,我的最终策略并不是盯着东岸那3-5万的小虾米,我是去捞大鱼的。”朱可夫今天跳脱似的思维让两人有些跟不上,但他们认为这是个极其大胆的策略,下意识地点点头。

“控制东岸后,我们应该比较容易搞到船,然后我还可以请求动用1-2支空降兵部队,然后去打这里……”他在地图上点了点巴库的位置,“情报系统的同志告诉我,巴库及阿塞拜疆附近没有德军,全是土耳其部队。因为争夺巴库和阿塞拜疆的缘故,土耳其人和德国人、伊朗人一度闹得比较僵,虽然面上关系没有破裂,但我大胆推测土耳其人在第一时间不会选择向伊朗或德军请求支援,即便他们请求了,德军或伊朗军也不可能很快赶到,只要我们能上去一个集团军,再配合高加索隘口就远远有的打。”

另外两人顿时兴奋起来了,他们很快明白朱可夫的用意:表面上他借清理德军里海东部补给基地和部分守军的机会展开攻击态势,实际只是虚晃一枪,真实目的是要把部队往前布置,然后以突击方式迅速拿下距离最近的巴库,一举在外高加索占住桥头堡!

夺回巴库后的局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论防守,中亚方面军可轻易依托高加索山脉各隘口进行防御;论进攻,得到北面部署在阿斯特拉罕方向的叶廖缅科方面军配合后,南北两个方面军可夹击在小高加索的德军。

“当然,指望围歼或重创南翼德军不可能。”朱可夫总结道,“起码能把局势扳回来一些,而且还能打击土耳其人的嚣张气焰,更要紧的是,巴库重新掌握后,我们就有与德国人谈判的本了,即便德军要从北面进攻我们也不必害怕,大不了继续南下去打土耳其和伊朗人,然后从里海南岸迂回撤退至中亚。苏维埃打不过德国人是事实,但总不至于现在连伊朗人、土耳其人都打不过吧?”
首节 上一节 576/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