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铁十字

铁十字 第577节

“我能提个修正意见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开口道。

“当然可以,您说。”

“德军除里海东岸有3-5万军队外,在北岸附近也有部分兵力,是不是能够请求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独立集团军配合一下?”

“这建议很好。”马利诺夫斯基独立集团军原本是为防止隆美尔所部冲破黑海北岸防线并从后路威胁阿斯特拉罕而单独设置的部队,人数超过20万人,后隆美尔虚晃一枪,带主力部队一路东进,该独立集团军就收复了里海北岸绝大多数地区,但一直没再往南对付里海东岸的德军——因为害怕德军中亚集团军反扑而遭到夹击。但现在形势反过来了,德军中亚集团军把自己关在了坚固的笼子里,对岸德军主力又有一段时间无法支援而干瞪眼着急,独立集团军完全可南下配合中亚方面军打一打。

三人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总算敲定了大体流程和进攻计划,然后是让参谋军官们形成详细作战方案。

“后天我带着这份方案回莫斯科亲自找斯大林同志汇报。你们先按有关要点部署和调动部队,我认为他会对这计划感兴趣的。”

1月11日,也就是朱可夫带着名为“水星计划”全套方案去莫斯科汇报时,费尔干纳盆地已开始了大眼瞪小眼的对峙战,红军放弃了咄咄逼人、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反而和德军一样开始据壕死守。崔可夫的防御部署迅速成型,他将手头兵力分成了三道防线,并用两个近卫坦克旅为核心组建了机动防御兵力,各处关键节点上又毫不吝啬地堆上了Su-100、Su-122等坦克歼击车。

“敌人想把我们困死?”接到报告后,舍尔纳感觉奇怪,但一下子又放下了心,“我们至少有4个月物资可用,耗吧,看谁耗得过谁!”

就在两边大眼瞪小眼时,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已率领部队以扇形展开方式在中亚扫荡,骑兵们用马刀砍下了滚滚人头,到处哭声震天。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很快就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舍尔纳这里,他开始犯难了。巴尔克和温克建议主动出击打个突击战试试看,但效果显然很不好——当初德军拼命寻找的防御地形优势现在反过来又称为红军的阵地优势。

打了2天,德军损失了2000多兵力和40余辆坦克,但只推进了不到3公里,虽然崔可夫的损失超过1.5万,但他咬牙用预备队堵上了。

“不能这样打。”舍尔纳对手下道,“按目前这个战损,要凿通敌军防线至少要损失一半以上兵力,如敌军调集主力反扑,费尔干纳盆地就守不住了,报告曼施坦因元帅,请他酌情处理。”

第230章 华盛顿政治阴谋(上,3800票加更)

1944年1月14日,经过激烈争论,斯大林亲自审查并同意了朱可夫有关“水星计划”方案的设想,对中亚作战第一阶段夺回撒马尔罕、杜尚别、比什凯克、塔什干等重要城市、并将德军中亚集群关进费尔干纳盆地的作战结果感到满意,更让他满意的是先前朱可夫发来的检讨电报,电报以朱可夫深切“检讨”的方式,印证了斯大林同志一直以来对内部矛盾处理的高瞻远瞩和英明正确,提高了后者的威望。在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难得有了几分笑容,非但没借此批评朱可夫当初的幼稚,反而认为他在政治上愈发成熟了,希望他在军事上也能再次力挽狂澜。

为表示信任,斯大林亲自主持最高统帅部会议并通过方案。他还根据朱可夫的请求,将马利诺夫斯基的独立集团军也归入中亚特别方面军建制,同时又咬牙从南线三个方面军中各抽调1个相对精锐的近卫坦克旅加强该独立集团军。除此之外,最高统帅部抽调最精锐的空降兵第1、3、5旅共1万余人组成空降军,由苏军空降兵副司令员扎捷瓦欣少将任军长,军司令部也由空降兵司令部抽人组成,纳入中央方面军序列并归朱可夫直接指挥,要求2周内部署到阿斯特拉罕附近。

由于从撒马尔罕出发前往里海东岸的路程超过1200公里,中间大部分都是戈壁,再加上基层机构已被破坏、为数不多的民众也逃亡殆尽,红军基本不可能就地筹措到补给,为减轻中亚方面军物资供应压力,最高统帅部还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运输机都抽调出来用于给向西进攻、拥有40余万之众的进攻集群提供紧急物资补给。幸亏苏军机械化程度远不如德军,最仰仗的还是骡马,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远距离调度。

实际上,在中亚作战进攻完全不是难事,难的是物资补给,切尔尼号霍夫斯基审时度势,认为这么大的范围、这么远的距离让部队快速展开是不可能的,他精心抽调3个骑兵师、3个坦克旅和2个机械化军组成10万人的突前攻击部队加速进军,要求2月5日前必须部署到位,其余部队则根据战术部署向前略微推进。由于民众缺失,一路毫无踪迹,如此庞大的军队调动一时间还未被德军所掌握。等朱可夫几天后回到中亚时,他对两人各方面的工作都表示满意。

红军血洗中亚民族政权的消息很快就由舍尔纳报告给了东方联合战区统帅曼施坦因元帅,后者对中亚政权一直不太感冒,再加上天寒地冻、舍尔纳的部队又被堵死在费尔干纳盆地里,便建议等天气好转再想办法。他本以为霍夫曼会对该决定不满,但坚持认为在现在这个气候和时节里,等待才是最好的办法,甚至都做好了抗命的准备。但柏林发来的指示还是出乎意料,上面内容很简单:政治问题不要和军事问题混为一谈。

这句话后面蕴含的含义让人很是费心思考了一番,曼施坦因认为自己把握住了元首的心态:中亚民族政权独立后各种不老实,再加上彼此相互对立、“有枪便是草头王”,乱象纷呈,秩序崩坏,必须有一次整肃过程。让德军来下这个手显然不是很合适,现在既然斯大林愿意出手,那就让他洗吧,只要费尔干纳盆地里不要乱就好。

事实上盆地里由于分属三国,一直都不存在统一的地方独立政权,同样也是彼此攻讦,但舍尔纳可不管这些,进入盆地后立即用铁血手段严格控制了场面,甚至还建立起一整套统治体系,当地民众普遍认为德军给他们带来了渴望已久的秩序和安定,整个盆地不但成为地理上的绿洲,也因为源源不断有人前来投奔而变成了心理上的绿洲。

1月18日,完成一切部署的朱可夫再次返回塔什干坐镇,亲自指挥整个水星战役,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准备大干一场。这一天正好也是角田觉治带领二航战出发赴中太平洋进行“武藏破交”的同一天,他的舰队不但得到了全新整治的瑞鹤号航空母舰,而且还得到了新的、拥有折叠翼的BF-219c战斗机和其他全新的舰载机。

德方根据前线部队的请求和纽芬兰战役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将Do-412(紫电改)正式列入舰上战斗机、Ju-198(流星改)正式列入舰上攻击机,日本也依据技术合作备忘录得到了相关信息和技术资料,但要拿到实货还要等不少时间,但既然堀悌吉表示5月份才能出击,一切都还完全来得及。

在过去半个月里,新任海军枢密使,兼任军令部总长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两大要职、实际控制整个海军的堀悌吉以天皇诏书为原则、以海军枢密令的方式展开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海军大改革:

他第一把火就烧向了1886年就开始实施,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镇守府条例》,一口气撤销了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四大镇守府(舞鹤镇守府曾在1923年降格为要港部,1939年恢复,实力比较弱),全新组建了帝国海军本土战区,各镇守府长官也随即全部下岗。随后,原舰队派骨干、第二舰队提督近藤信竹大将出任本土战区司令长官,宇垣缠担任参谋长,其他岗位在4大镇守府中筛选合适官员进行出任。

简而言之,新组建的帝国本土战区主要划分为整备与作战两大职能,前者是负责舰艇整备补给、新入役舰艇编组、舰员(陆战队)训练、港务航道、各海军机关学校管理等,后者是负责统一指挥驻扎本土的航空队、海上护卫队(水面舰艇和水下舰艇两类)、特攻战队、陆战队、警备队、海兵团等执行防御任务。换而言之,本土战区辖有一切归属于海军的本土作战力量,水面、水上、空中、陆战队、警备队、港口要塞、雷达基地都一体化指挥,但只负责防御职能(进攻职能归属于联合舰队所有)和维护补给职能(主要针对联合舰队)。

改革中还取消了滑稽可笑的舰艇和兵员镇守府归属地限制,海军可进行混乱编组,类似于“吴之雪风、佐世保之时雨”今后将变成回忆。更要紧的是,在原镇守府条例中,镇守府司令长官规定直接隶属于天皇,在军政事务上接受海军大臣领导,在军令事务上接受军令部总长领导。但在改革后,本土战区司令长官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级,改成隶属于海军枢密使领导,军政、军令事务依然分别归属于海军大臣和军令部总长领导。

这就让各方进一步明确:今后天皇只能抓到枢密使、海军大臣、军令部总长这一级,顶多再加上咨询角色的军事参议官,不能再越过他们直接抓战区长官或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这就等于把天皇的海军指挥权砍掉九成以上,堀悌吉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军第一人。

原横须贺镇守府长官、海军大将古贺峰一被任命为天皇侍从长,与堀悌吉、山本五十六为同期同学的吉田善吾海军大将转任首席军事参议官(不仅算航空派,还难得地赞同堀悌吉的思路),原吴镇守府长官、一直对改革持有反对意见的加藤隆义大将转入预备役,原佐世保镇守府长官、具有皇族身份的北白川宫辉久王(小松辉久)海军中将转入预备役,原舞鹤镇守府司令长官、与井上成美同期的海军中将大川内傳七转任海军兵学校校长。

这样一来,32期以前的海军将领全部转入预备役,32期只有堀悌吉、山本五十六和吉田善吾三名现役大将,其余将领也全部退役,随着35期的高须四郎被任命为南洋战区司令长官后,后面33、34、35各期已无将领在联合舰队任职(事实上这三期除极少数例外,已全部退役)。排在堀悌吉之后,联合舰队资格最老的提督变成36期的冢原二四三,而37期又有呼声最高的小泽治三郎,这就为重新编组联合舰队,真正将作战重心从战列舰部队转为航空母舰部队创造了制度条件。

不过,日本海军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还不被外界所知悉,起码在参联会主席、总统参谋长李海上将和约翰普金斯悄然抵达医院探望病重住院的罗斯福时还未曾提及。

与一个多月前比较起来,罗斯福的气色明显好了很多,各项身体机能也恢复得比较理想,在与两人进行长时间谈话和交流时保持着一致的思维清晰与逻辑连贯。纽芬兰战役初期,一直等待好消息的罗斯福显然经受不了连续失利的刺激,但到了后期,特别是坎宁安用杀敌500,自损1000的战术拼个两败俱伤之后,罗斯福反而恢复过来了,他冷静地思考了整个局面,认为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坎宁安的消耗战术居然是唯一可行的方针——纽芬兰、佛得角战役后,损失很大的德国舰队不就不能维持英加航线的高压态势了么?

其实一周前,他的身体就足以支撑他复出主政,但罗斯福微笑着拒绝了,他要看一看华莱士的施政手段,但现在的实际无疑让他失望了……

第231章 华盛顿政治阴谋(中)

“我们派人和德方进行了秘密外交接触,询问了德方要价,甚至还打听了苏德媾和的消息,情况令人非常吃惊,也令人非常沮丧。”在罗斯福的病房里,哈里-霍普金斯叹气道,“唯一的好消息是小罗伯特还活着,德方已得知了他的身份,甚至还把有关照片和信件带到日内瓦让约瑟夫过目了。德国人甚至大度地表示可偷偷摸摸释放罗伯特,不过约瑟夫没接受,认为这对罗伯特今后的政治前途不利,罗伯特本人似乎也不太情愿——他认为抛弃同伴和手下偷偷摸摸溜走是件很丢脸的事,但他表示他绝不会投降德国人。”

罗斯福点点头,叹息道:“是个好孩子,我欠约瑟夫实在太多了。”

霍普金斯口中提到的约瑟夫是指约瑟夫-肯尼迪,他是爱尔兰移民后裔,经过连续两代的奋斗终于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并从事各种投机买卖赚了不少钱。在积聚几亿美元资产后,约瑟夫醉心于政治活动,将宝全部押在富兰克林-罗斯福身上,认定他就是国家所需要的领袖,同时认为帮助罗斯福竞选有助于自己进入政坛。

在罗斯福第一任总统竞选过程中,约瑟夫不但自己提供了大笔政治捐款,还不遗余力地帮助罗斯福筹集资金,并多次陪同参加竞选旅行。但罗斯福在当选总统后并未对其委以重任,只任命他出任新成立的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约瑟夫自己搞证券投机,知晓各种内幕交易和漏洞,安排该职务无疑称得上知人善任),可心比天高的约瑟夫看中的位子却是财政部长。尽管如此,约瑟夫忠心不减,1935年他又请记者以自己的名义代笔写了本《我支持罗斯福》的书,详细描写了竞选过程,并在书中吹捧罗斯福的种种,最后再把书寄给罗斯福过目拍马屁。

后者对此只回了一封短信:“书不错,我很高兴。”约瑟夫却把这个只是张条子的回信当作至宝,装裱好挂在家中,一有客人来就夸耀一番。1937年,在罗斯福第二个任期里,继续支持他的约瑟夫-肯尼迪得到了驻英大使的职务,这对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来说简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不过老约瑟夫虽精于赚钱,但外交事务特别是欧战爆发前风云诡谲的欧洲政治显然超越了他的能力圈。欧战爆发后不久,当了不到三年外交官的他就被召回国,然后一直没担任什么重要职务。

当然,罗斯福绝不会说“能力不足”这样的屁话,而是找了另外借口——作为一个爱尔兰人后裔,约瑟夫非常亲德,相比起英国首相而言,德国元首对他更有吸引力。而欧战爆发后美国外交方针显然是联英抗德的,所以约瑟夫丢掉位置“理所当然”。但约瑟夫毕竟在外交圈厮混过一段日子,知晓外交情况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无官一身轻的同时又贴着罗斯福心腹的招牌,与德国开展秘密外交是非常合适的。事实上德国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在瑞士大使的撮合下,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亲自和约瑟夫进行了秘密会谈。

而罗伯特是指约瑟夫的儿子罗伯特-肯尼迪,他在一辆Pt鱼雷艇上服役并担任舰长,还参加了佛得角战役,可惜结果不太理想,最后是被陆军们裹挟着成了德军的战俘。约瑟夫一心指望几个儿子今后能出人头地甚至担任总统,因此对他们的培养不遗余力,他把儿子送到军队是去镀金的,没想到镀金不成却变成了战俘。

“说说看吧,德国人具体是什么条件?”罗斯福想了想,“先说苏德媾和的条件好了。”

“大体条件和我们以前打探到的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三条:

第一,苏联同意目前已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苏维埃联盟并承认其独立;

第二,以双方现有交火线为依据后退500公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控制领土,考虑到目前战线犬牙交错,实际打算约定以乌拉尔山为边界,同时在乌拉尔山以西留出500公里作为缓冲区,今后将有东、西俄并立,合称俄罗斯邦联共和国。其中西俄叫俄罗斯(孟什维克),东俄叫俄罗斯(布尔什维克),为照顾斯大林的面子,这个邦联共和国名义上领导人都由东俄领导人兼任,但实际上东、西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货币都是独立的,除都叫俄罗斯以外,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东西俄平等建交,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内政;

第三,西俄加入欧洲联盟,东俄视为亚洲国家,轴心在西俄初期大概要驻军100万左右,以后陆续减少,西俄自身武装力量不多于100万,东俄武装力量不能多于250万,缓冲区30年内双方都不能进入,30年后另行寻求解决办法.

另外还有一些战俘移交、经济赔偿等内容,不是本质性的,德国大概也不会提让东俄无法生存的条件。”
首节 上一节 577/10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

下一篇:近身狂兵

推荐阅读